学科能力是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近年来思想政治学科高考命题一直强调能力立意,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及论证和探索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这些现实的具体的学科能力总是与一定的学科知识相联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就会陷入“有枪无弹”、“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知识的积累,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所追求的是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构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规律性。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结构化就是通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具有普遍意义的主干知识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零散的知识形成体系,在学生的脑海中织成一张“知识网”——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棵“知识树”——枝繁叶茂、主次分明。这样做不仅便于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综合复习中将面广量大、繁琐冗杂的知识牢记于心,而且在考试中也不至于面对考查的多个知识点而丢三落四、顾此失彼。
更重要的是,学生将知识结构化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哪些知识属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具有普遍意义的主干知识?它们和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哪里?因此结构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寻找联系的过程,他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筛选与解读信息能力、探索问题能力等等会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到提高。具备了这些能力,学生面对试卷中呈现的大量复杂的材料即现实问题时,就能从容淡定地进行审题、做题——抓住题眼、拎出关键词、分清材料的层次并概括其中心内容、找出材料与书本知识之间的联系、按逻辑有序作答,充分展现其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结构化是思想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的捷径。结构化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体系,为其学科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将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结构化,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呢?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目录扫描法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材淡化理论体系,强调生活化,但仔细研读学习教材仍然能发现其内在逻辑性,每本教材的目录便是其逻辑框架体系的最好见证。每本教材均分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只要我们经常看看目录、了解目录,沿着目录的顺序思考每单元、每课、每框的内容,不仅可以记住其中的内容,而且还会获得隐藏在其中的有效信息,发现书本的内在知识体系,抓住纲领,将书读“薄”。例如,有的学生通过熟记目录而将书本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烂熟于心。考试的时候他们会用简单的几个字或词,快速将单元、课、框的题目写在草稿纸上,帮助自己回忆书本知识,防止答题时因紧张而虎头蛇尾遗漏相关知识。
再如,根据《文化生活》的目录可知其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讲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第二单元主要讲文化发展的途径。第三单元主要讲中华文化及其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第四单元主要讲当代中华文化的发展。细想一下,还会发现一、二单元与三、四单元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那么学习全书落脚点的第四单元内容,在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就不会仅拘泥于三、四单元知识,而是会主动从全书中寻找答案。因为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且日益相互交融,文化对社会、对人的影响作用巨大,而现实文化生活中“喜”与“忧”的现象并存,所以要重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因为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所以从横向来看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同时注意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因为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所以从纵向来看要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展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从根本途径来看要在实践中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结合中华文化的时代性,还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改造和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和依法取缔腐朽文化;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等等。这样,通过一个问题,借助目录便把全书的知识整合起来,而不会割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板块分割法
每个模块的知识都是由相互联系的几个部分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复习时要学会分解知识,善于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根据纲领收拢,做到纲举目张,撒得开收得拢。如《生活与哲学》可以按照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四个板块进行知识分割与统合,其主干知识、核心考点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讲主要有20个。唯物论2个:物质和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认识论2个: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辩证法12个:联系及其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整体和部分;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状态(量变与质变)和原因(内因和外因);矛盾的含义及其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的否定观;历史唯物论4个: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民群众的观点,人生价值及其实现方式。
三、考点整合法
按照《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四本必修考点有191个,《经济生活》55个、《政治生活》46个、《文化生活》41个、《生活与哲学》49个,选修模块考点中《国家与国际组织》30个、《经济学常识》26个。学生乍一看这么多的考点势必头皮发麻,但若仔细分析其内在联系,将同一问题涉及的不同方面的考点进行归类就不觉得多了。如《政治生活》46个考点,可以按照“主体”建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公民、国体和政体、政府、政党、民族与宗教、国际社会等6个方面。各部分包括的主干知识、核心考点如下。公民: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理解政治性权利和义务、坚持的基本原则、选择参与政治生活的正确途径和方式、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国体和政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坚持这一国体和政体的原因和具体措施;政府:性质、职能、宗旨和原则、依法行政与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执政方式,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民族与宗教:新型民族关系与处理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宗教政策;国际社会: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和基本权利与义务,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基本内容。
再如,复习选修模块《国家与国际组织》时,只要先抓住“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普遍性知识,再比较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英、法、美、中四个国家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联合国、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四个国际组织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分别与这四个国际组织的关系便可简单明了地把握全书内容。
四、自由联想法
这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方式,即每个学生任选一个自己认为重要且印象深刻的知识点,由此出发展开联想,一个接一个地牵出相关知识,故又称之为“点—线—面”相连法。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想法不同,各自建构的知识网就会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殊途同归。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建网络,相互交流各自的知识体系图,再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加以完善。这样不受统一模式限制,反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智慧的火花竞相迸发。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如在《经济生活》中,有的同学以“商品”为出发点构建了下页知识体系图。
五、热点链接法
“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注重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这是思想政治学科高考命题一贯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必须始终关注的焦点。
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将书本知识与热点链接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巩固和完善知识体系,更可以在面对热点的实战训练中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主要有两个,一是长期坚持每节课前3~5分钟由一位学生或两位学生合作进行“新闻发布和点评”。进入高三一轮复习后,进一步要求学生选取的热点必须是国内外重大时事,进行点评时不仅要尽可能地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角度审视热点材料,而且要求选用的知识点准确、贴切,防止泛泛而谈、牵强附会。学生发言后老师和其他同学再对发言者进行点评和打分,以督促学生逐步养成捕捉热点,勤思考、善分析、会总结的好习惯。二是用题目进行训练,在讲评时不仅仅局限于原有问题,还适时改变问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此外,在学习中,尤其是高三复习时,不仅要强调模块内部的知识联系,更要强调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各个模块的复习,构建“由点连线、点线成面、面面合体”的思想政治学科立体知识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四个必修模块都是基于社会生活,分别集中谈论其中某一领域的相关知识。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好比三棱锥的三个侧面,相互联系、相互支撑,选修模块只是对其中某一方面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而《生活与哲学》则对各个模块的学习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每一个模块的教学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基础,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方能使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既拥有源头活水,又能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该学科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