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3篇)-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3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3篇)

查字典政治网 2016-06-30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路径分析

1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路径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作为统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以此来武装当代大学在校生的正确的三观。在我们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对我国政治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而其决定性的作用,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鲜明,理论科学严谨和其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及指引作用所决定的。意识和动力。社会的理想是当前整个社会群体对未来美好生活和理想追求的描述,是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上进、奋发努力的思想灵魂,是我们每一个人、家庭、社会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撑。三是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理论精要,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促进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让他们懂得为国家做贡献。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和推动力。爱国主义和创新改革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灵魂。研究和学习的主要方向要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这两个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受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导。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一个人的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取决于这个人是否能够明辨是非,进而促进社会中高尚道德风气的形成。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制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灵魂

为进行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提高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和政治理论教育的水平,需要围绕并把握住重点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出发点,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提高方法。并采用多种形式,这里建议以专题为主,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上,对平台进行合理的构建,同时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也以此为标准。但是不能忽视思想政治专职教师队伍提高研究的自觉性和认识水平。首先,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以及其教学成绩,就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明白其关键和精神实质研究。重点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研究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理念,同时也要涵盖对中国社会主义目标和荣辱观的研究。其次,从高校思想教育课程内在逻辑建设的角度研究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教育课程内在逻辑体系设计应该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内容展开,这四方面内容是既彼此区别、同时又协调发展,可以说是在同一个发展水平线上,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是一种巨大的影响,也是一种导航的作用。

3建立并完善高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的长效机制

为了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实践意义,需要在教育方面对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教育体制予以建立,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体制的建立应该要涵盖其核心的内容,而且还需要包含教育实践的领导机制、渗透机制、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科学领导机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重视领导机制的建立所发挥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领导,即以恰当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引领作用。建立有效可行的领导机制,将为科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高等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引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的灯塔。二是建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工作的渗透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课程教育安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遵循当代大学生的的思想成长规律,采取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措施合理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教师学生的生活中去。三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联动机制。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就是要求所有教育者在教育过程做到协调配合、优化结构,目的是发挥所有教育者的能力和教育系统的能量。

4积极营造高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教学的适宜环境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实践的开展不仅要有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发挥高校良好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通过创造适合教育事业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促进作用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效果。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道德熏陶,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校园的文化氛围不可否认地将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和思想品德。其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构建一个积极正向的良好舆论环境。社会环境通常包括了一个社会的基本思潮、社会风气、社会心理和社会道德,多种不同的道德形态构成了当前的复杂教育系统。最后,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庭教育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行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对于提升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作者:王满玉 简介: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第二篇: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及其对策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调研及分析

2015年3月笔者以常州市五所地方院校为调研样本,编制了《大学生网络舆情情况的调查问卷》。对常州大学、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工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五所本专科院校开展了实证调研工作。本次调研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5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6%。在调查的样本量中,常州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计400人,占本次调研全部样本量的40%,其他每四所院校调查学生数均为150人,调研人数约占本次调研全部样本量的15%;调研人数中男性人数占样本总量的52.3%,女性人数占样本总量的47.7%;一年级、二年级人数约占样本总量的38.7%,三年级、四年级人数约占样本总量的43.1%,研究生学历人数约占样本总量的18.2%;江苏籍的学生最多,占样本总量的52.6%,其他学生分别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县。调研结果发现,在大学生上网时间方面,有接近92%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在2~4小时之间,每天浏览新闻、论坛网页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学生占到70.9%,每天浏览国际网站在1小时以内的学生占到40.2%;对从网络获取时政信息的调研中,有97%的学生通过QQ,MSN,Blog,BBS途径获取时政信息;对网络舆情态度的调研中,有97.3%的学生表示会关注网络上出现的热点问题,有89.6%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请教百度、维基、搜狗。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开展调研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现问题、加强与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新时期大学生受新技术、新媒介的影响较为深远,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二,互联网的互动性越强,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越受欢迎;其三,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舆论参与热情,但存在参与能力不足的缺点;其四,随着大学生社会阅历的增长,关注网络舆情的程度越来越高。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业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学者刘毅对网络舆情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主要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交互性与即时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丰富性与多元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等特点。①网络舆情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乐于接受新事物、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大学生群体。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便捷途径,也成为高校获取大学生思想的重要途径,但监管不力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导致高校信誉危机。当前,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的全球性决定了多元价值观并存,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

一方面,互联网带来了多样化、多变的复杂网络信息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技术优势占据了网络的主导地位。据统计,合众国际社、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这四大世界通讯社,基本控制了全球80%的信息来源。这些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存,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处于价值观念形成期的大学生面临着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形成时期,不少大学生对于隐藏在民主、自由背后的极端个人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思想还难以辨别,造成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形成极大冲击。

2.互联网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网民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言论。而这些海量的互联网信息里也包含狭隘的思想、反动的言论和低俗的声像,部分处于人生迷茫期的大学生容易受其影响,以至沉沦或走上犯罪道路。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调研中发现,学历越高的大学生会越多地关注国际互联网。由于大学生对国外实际情况不熟悉,受话题的讨论及一些网络舆情的影响,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西方国家思维的影响,与本土的价值观形成冲突。这些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若不能及时跟踪与发现,对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带来消极的影响。

3.互联网主体的不确定性引发管理缺失心理,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工作方法。

网民及管理者身份的不确定性是网络舆情的隐匿性特点。由于可以不再受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不少网民在网上发泄自身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但是这种消极的网络舆情在现实中不一定会转化为具体行动,因而很多网络的管理者或监管者便产生了懈怠思想,更甚者对于利用网络传播诬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损害公共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也认为是一时意气,由此出现了网络监管的缺失。大学生网络舆情也存在宣泄情绪的可能性,它往往不是一种稳定的情感表达,而仅仅反映了某一时刻的心理情绪,这就极大地考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敏锐性与张弛度,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三、在网络舆情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是网络舆情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包括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心理情感状况、生活行为习惯、社会实践能力等,其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并外化与指导社会实践。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是网络舆情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舆论是人的信念的语言行为表现,在正视多元化价值观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全过程地通过课堂、课外活动、主题班会、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在网络舆情上,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理性地判断和辨别事物的真伪,在网络舆情中不随波逐流。其次,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离不开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现实工作中,大学生对待网络舆情的思想与态度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合理数量的辅导员,或者从专业教师、行政人员中抽调,组成专业化的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工作者队伍,并且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使他们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活跃的思想、娴熟的专业技术、广泛的兴趣爱好,潜水在网络平台中跟大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网络舆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在可控范围内恢复网络秩序。最后,分类引导与全面教育相结合。在调研中发现,有72.7%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在网上跟帖,发表过言论,在追问请列举出你近一年内跟帖的事件(没有先后顺序,20件以内为宜)时,大学生的回答涉及近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娱乐、体育、生活等方面,回答表述明显呈现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素养。面对这一现象,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同一化转变为分类化。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教育目标,将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分群体教育,并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实践中检验教育成果。

2.构建系统完备的网络体系,为网络舆情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网络是形成网络舆情的重要平台,先进的技术支持与完善的网络体系是保证网络舆情正态发展的物质根基。在资金、技术等资源投入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完备的校园网络体系,为高校在网络舆情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平台。首先,以网络内容为引导,充分发挥主导网络媒体的正能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力。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要着重发挥文化的软实力。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并整合资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网。在调研中发现,有92%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其中67.8%的大学生会关注自己学校的网络,并表示在出现网络舆情时,学校方的发言对自己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应提升网络技术,净化网络环境,以更多优秀的网络内容来影响大学生,尤其使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迷茫徘徊时能够寻找到网络支持,推进其形成坚定的理想信仰。其次,把握网络舆情形成及变化的规律,适时进行引导。舆论的传播一般遵循涨缩律、增长律、波动律及冲突律等规律。为有效把握网络舆情的规律,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调研、谈话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网络习惯,根据一定标准将大学生群体进行合理分类,结合学校各方信息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体进行深入分析,建立大学生个体档案。在出现网络舆情时,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思想特点,在网络舆情形成的初期阶段、高涨阶段、冲突阶段、波动阶段、低潮阶段等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舆论疏导与介入,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负面网络舆论,强化他们的主流意识。最后,完善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全方位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已经成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三大传统传播媒体之后新兴的传播媒介,在青年生活中甚至已经成为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介。面临这一时代的新特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需要构建完善的网络工作机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网络舆情的信息汇集、整理、评价、分析、报送到反馈、预警每一环节都要有计划,从而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准确的学生思想动态信息报告。

3.改进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为网络舆情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阶段,其可塑性也较强,引导和管理是网络舆情环境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种主要方法。引导是一种软教育方式,管理是一种硬教育方式,需要将两种教育方法有效结合,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自我管理能力。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发生主体的不确定性。除社会、学校等外部机构加强管理之外,还要发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才可以使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国家、社会有关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搜索引擎、网络调查、RSS、Web信息采集技术,严格控制不良网站进入网络;高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入口接点过滤技术加大对校园内网络的监管,过滤负面的网络信息;学校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掘网络舆情达人,鼓励他们发挥榜样带头作用,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及时发现身边同学的舆论动态并积极帮扶。其次,网内与网外管理实现两位一体。网络舆情作为现实生活意见表达的衍生平台,具有虚拟性特征,同时这些网络舆情的主体又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个人,因而网内监管与网外管理同样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若要做好网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需要在网络之外做文章。网络舆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虽然是新兴事物,但是其发展势头较快,舆论的影响力较为深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要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主抓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发挥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班级社团的现实引领作用,将网络上的热点问题在网络之外积极讨论,使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性能够良性互动。同时,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积极搭建学校主流网络平台,如校园之声、校园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主动介入与引导。

四、总结

网络舆情作为舆论宣传及思想动态反馈的载体,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阵地。从网络舆情视角来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整合资源,发挥合力效应,将科学技术进一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周刚 单位:常州大学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工困境及对策

一、分工的异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工面临的困境

应该说,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分工方面的实践从总体上来讲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一些具体的实践层面,这种分工还不够科学,面临着危机,先后出现了诸如分工缺失、分工过度以及分工中功利主义倾向等问题,即呈现出异化的倾向或状态。

1.分工的缺失导致师生发展的模糊化和碎片化。

社会分工是当前诸多学科和领域经常会牵涉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也本应如此。但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仍然存在分工缺失的现象,而分工的缺失又会导致师生发展的碎片化和浅显化,具体来看:首先,分工的缺失导致学生模糊化发展。应该说,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分工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过于滞后,缺乏时事热点和时效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观点陈旧落后,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凡此种种,导致有些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进行质疑,对自己大学生活和今后的职业生涯定位产生迷茫的心理,即学生发展的模糊化。其次,分工的缺失导致教师之间碎片化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体系,但是,由于在学科背景、年龄、性格、家庭、人际、科研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之间的分工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大多数学者只知道孤立地思考问题,把自己局限在既定科学或大或小的领域里,他们已经顾及不到自己特殊的研究和普遍的实证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①,即教师之间的碎片化发展倾向。最后,分工的缺失导致各职能部门之间孤立化作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老师的责任,同时也是学校管理部门、辅导员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任务,各职能部门之间应该是协同的。然而,在很多高校,这种分工与协同并没有得到落实和贯彻,甚至有些部门和专业课教师存在忽视思政课教学的现象。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和各职能部门之间分工的缺失,导致师生成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导致师生出现碎片化发展的倾向。

2.分工的过度导致师生发展的固定化和片面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倾向就是分工过度、缺乏协同。分工过度会导致师生发展出现固定化和片面化的倾向。当前我国有些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分工过细和分工过度的问题。有的学生受性格、兴趣和老师的影响,偏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课程,而忽视了其他课程的学习,这样必然会导致其发展不全面。有些教师由于学科背景、专业领域和学术关注点的不同,往往在某个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但是在其他领域的建树仍有待提高。有些职能部门由于分工的原因,偏重于某个方面的管理和建设,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分工,也需要专业化,但是师生首先是人,而不是机器或工具,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要把人当作人来对待。

3.畸形的评价体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分工中的功利主义倾向。

教育和学习本应是一个十分轻松愉快和纯洁的行为,但是,时下我国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和功利主义的倾向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在:首先,在评价机制方面。

(1)有些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如有的学生为了能够在奖学金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有的学生为了能够在各种评优评先中占得先机,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能够申请到各种补助,而期待期末考个好成绩。为此,少数同学甚至在教学分工中巴结、贿赂教师,殊不知这已违背了教育的原则和规律。

(2)由于学校期末考核的压力,有的教师为了能在教学评分中获得好名次而在教学过程中巴结学生,专讲一些学生喜欢听但是没有多少营养的内容,这也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其次,在科研方面。科研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很多学校给教师科研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在日常的教学分工中,有些教师为了自己的科研忽视与其他同事的分工和交流。最后,在教学管理方面。抓安全、促学习原本是众多高校管理部门的基本工作之一,然而,由于学生的特殊身份,学生的安全成为众多管理者优先考虑的问题。为了学生的安全,有些管理部门甚至干扰正常的实践教学活动,给教师的实践教学带来较大压力。学校是一片神圣的净土,不能功利化,教育的目的是崇高的,教育不能由旨在获得职业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转变为旨在获取高地位职业②。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工不能让教育成为社会分工的工具与附庸,而要体现良好的引领作用。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工的困境归因

当前,诸多因素影响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工效果。

1.师生之间互动贫乏。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弥足珍贵。但是,在一些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贫乏。在网络信息技术和各种应用平台高度发达和日益普及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学生难以辨别和取舍,加上有些媒体的误导,导致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洗脑教育,对之非常排斥。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的学科背景、家庭因素和经验因素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并不是非常合理,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关心不够,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比较贫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2.教师之间协同不足。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由思修毛概等五大课程构成,而从事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在专业背景、性格、信仰、家庭和科研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使得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同十分缺乏。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也存在缺乏交流的情况。有些专业课教师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与德育大方向不一致的现象,如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宣扬人性自私论和个人中心主义的思想,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

3.部门之间缺乏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思政课教学部门、学生工作处、校团党委、行政部门与后勤部门的通力合作。但是,我们发现多数思政课教师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之外,极少参加学生活动,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而学生处、校团委等其他部门组织的相关活动又有脱离思政课教学需要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管理这两支队伍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就很难形成德育第一课堂与学生课外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也难以发挥它们之间的互补效应。

三、追求协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工的新出路

分工和协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在逻辑上是统一的,所以二者不存在本质矛盾。只有把分工和协同统一起来并交互在一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才能得到保障、教育目标才能实现。

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师生之间的合理分工,也需要彼此的交流与互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主要负责相关概念和原理的解释,负责文本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主要负责学习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师生之间除了具有分工的一面之外,还具有协同的一面: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除了要按照教学大纲的指示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双方的实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专业和兴趣等因素;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性别和需求等相关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秩序不仅需要教师和班干部的维持,也需要其他学生的共同努力;此外,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均需要师生的协同。

2.增进教师之间的默契与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单个教师都无法独立完成思政课教学并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之间既存在明确的分工,也需要增进相互之间的默契与协同。就思政课的教学而言,教师在课件制作和科研等方面存在着分工和合作。在课件制作方面,由于学科背景和视野等因素,单个教师很难长期独自制作课件,即使教师个人能力再强,也不能确保课件内容百分之百科学。在科研方面,不同年龄、专业背景和兴趣的教师之间确实存在不同的分工和关注点,有的教师个人能力也确实很强,但是在科研的质量和课题的申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相互协作的需要。就思政课的管理而言,部门教务员对思政课正常教学和部门的发展不可忽视。教材的选定、教师的选择和课室的安排等,无不与教务员的辛勤工作息息相关。思政课教学需要教学队伍,也需要管理队伍,两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的可靠保证。

3.强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众多人员和部门都牵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各职能部门之间精密的分工,也需要彼此间的密切配合。在这个系统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是明确的:思政课教师负责日常的课程教学和学生道德的培养;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行政部门负责对各部门进行领导;学工处、校团委等负责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校后勤部门负责提供正常教学和实践所需的各种条件。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急需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负责思政课教学,也要与辅导员或其他部门协调,了解学生的需求、性格、兴趣等,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也需要了解学生的考勤和学习情况,而这就需要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其他部门与思政课教学部门也需要就课时安排、课室的选定、教学设备的安排使用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通力合作,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总结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和各职能部门之间既要分工明确,也要通力合作。分工与协作贯穿其始终,既不能盲目分工而忽视了协调,也不能过分追求协同而使分工模糊。只有充分意识到分工与协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才会提升。

作者:曾爱华 单位: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政治视频

君晓天云语文同步阅读小学六年级倾听鸟语+理想的风筝全套2本人教版部编版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6年级上册下册课外拓展阅读理解训练辅导书

小升初真题讲解

6年级一题课 小升初高频考点8 Lesson3

儿子小升初,36岁辣妈竟焦虑到月经不调,提前进入更年期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下《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陈月波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上《送别秋天》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钱珺

浙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下《我们这样生活-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王艳萍

今晚800 2019 禁令下的“小升初”违规现象再调查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浙江许晶泽

北京2019年小升初取消特长生招生 名额全部派位 首都经济报道 20190228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3篇)"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