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建设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建设过程中呈现的不足
(一)加强培育机制的完善与健全
加快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需要在各方面机制建设上加快完善,例如激励机制、形成机制、宣传推广机制、评估机制等。首先,要认真分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建设的基本过程,在精品培育方面一定要重视在政策上加大力度支持,积极引导,针对品牌建设出台详细的制度培育体系,针对品牌发展出台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关于培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需要从战略的角度进行审视,争取在不久的将来,教育精品能够在数量方面实现较大幅度提升。其次,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建设工作所产生的实际辐射作用情况来看,一定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做好各个方面的长效机制建设。最后,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品牌培育方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有效的评估体系,在精品打造,品牌培育方面明显表现出欠缺动力,在品牌培育方面还没有形成浓郁的实践氛围,在品牌指导与评估方面显现出很多问题,而且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建设需要依靠具体的团队来执行,这种团队必须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不断探索总结,在教育方法方面积极创新,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全面提高,但是这种新型品牌建设团队在现实中非常缺乏。其次,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实际情况来看,非常欠缺学生工作者个人品牌代表,这样就难以充分发挥个人品牌的带动作用与积极辐射效应。第三,很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往往局限于事务性方面,缺乏思考,也难以有效积累,在思想上明显存在片面性,即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同于学生管理,具体工作展开不能真正深入学生群体,大部分依靠教师的权力与威严展开工作,不能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些无疑都制约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品牌建设。
二、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建设的策略研究
(一)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建设,加快相关培育
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对各方面力量加强整合,调动宣传部门、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等通力合作,齐抓共管,针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建设加大力度健全相关的培育机制。出台有效的政策制度加强改革,切实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建设培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围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建设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其次,要加大力度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培育,提高相关保障。要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建设工作实施统一规划,将学校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以及社会服务工作与品牌培育相结合,关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学生工作部门应当做好协调与指导,落实相关检查,认真做好具体的研究工作。第三、重视建设平台,为有效沟通交流创造条件。利用组织举办特色展示、交流会、评优竞赛等方式建设平台,使得学校、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能够及时交流、沟通品牌培育工作方面的经验。第三、要加快激励机制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绩效考核与品牌培育工作建立联系,充分调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努力达到全员参与的理想效果。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培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其自身的魅力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升这支队伍自身的魅力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工作而言是关键任务,以创新精神精神为指导,保障打造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坚定的信仰、善于思考,而且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过程中暴露的主要问题定期认真研究,做好解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培育队伍具备更高的建设水平。将品牌的建设培育与考核考评体系挂钩,利用恰当的形式和工作奖惩、职务聘任、工作量计算建立联系,定期表彰鼓励在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方面成绩卓著的优秀人员。此外在学习型辅导员品牌队伍建设方面需要提高重视,加大力度。
作者:姬世祥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第二篇: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对策
一、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在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个人的价值观总有一个形成过程,要经历价值观的萌芽、产生、发展和确立等各个阶段。大学生处在人生定向的关键阶段,也处在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媒体势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手机门户网站、手机报等形式了解国际局势、国家大事和时事新闻,时刻关心和关注祖国的发展以及我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变化,通过多种渠道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壮大与辉煌成就,这有助于大学生对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更加坚定的信念,并立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价值观具有很好的塑造作用。另一方面,在社会多样化发展和信息网络化、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手机媒体承载的信息可谓是错综复杂,大量正确的、中性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交织在一起,让人一时难辨真假,使得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能够广泛地传播,这极易导致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趋向淡化,削弱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二)道德观的影响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围观现象也迅速流行起来,成为了信息化时代的新兴网络现象。大家移动鼠标、按下键盘或者触摸屏幕的手指就是无声的目光,但倘若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一味的围观、无作为,这是极不道德的。
(三)学习观的影响手机媒体
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全面普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仅限于教师和教材,手机媒体可以极大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既可以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研究,也可以接触到一些他人共享的自己未曾触及过的知识或领域,以此逐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促进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另一方面,上课本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和谐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的过程,但随着手机媒体的出现,这一状况被改变了。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却在看手机小说,在线聊天,在线游戏。手机媒体干扰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手机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主要是手机媒体的隐匿性和不确定性、虚拟性和无约束性、开放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手机媒体的隐匿性和不确定性易造成道德失范现象
手机媒体的隐匿性隐去了其用户的身份、性别、职业等基本信息,使得手机媒体的使用主体和作用对象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于是他们敢于在公共网络空间畅所欲言、随心所欲,说平时没有机会说的话、做平时没有胆量做的事。虽说大学生群体心智已相对成熟,内心已然清楚对与错、是与非等的区分,但毕竟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平衡、人生价值观不够稳定、道德判断不够准确,因此极易受到特殊复杂环境的影响,从而在网络世界中出现道德行为失范现象,甚至产生网络犯罪行为。
(二)手机媒体的虚拟性和无约束性易减缓个体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有着浓厚的求知欲,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因此他们不满足于因循守旧,而是希望突破传统、打破常规去接受新鲜事物。因此,相对于其他群体,大学生往往对网络和手机媒体等有着更浓厚的亲近感。长此以往,大学生就减少了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使得他们同家人、朋友和同学的关系渐渐疏远,逐步沉迷在虚拟世界中,不关心时事、不贴近现实,减缓了其社会化的进程。
(三)手机媒体的开放性和复杂性易影响大学生三观的确立
手机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其所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既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冲突,也有正面信息、中性信息以及负面信息的相互较量,还有官方信息和小道消息的相互并存,如此复杂且多变的手机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大挑战。由于手机媒体的开放性,大学生处在一个超越国界、突破传统、挣脱束缚的环境中,他们自以为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于是无视责任的存在,责任感渐渐地也随之下降,这不利于科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三、应对手机媒体影响的对策思考
为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积极应对手机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从加强教育引导、加强法律监管和加强技术保障等方面入手,形成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以规避和降低手机媒体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运用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教育引导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手机媒体全面普及的当今时代,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提升其思想觉悟,就应该加大教育力度,进行教育引导,让大学生知晓在网络环境下到底应该怎么做,让他们明确方向和目标。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尽力做好预防和预警工作以减轻手机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法律监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健全关于网络社会的法律法规。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填补手机网络方面的法律空白点,做到手机网络世界的有法可依,为监管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证。另一方面,要将手机网民的自觉性约束与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进行紧密结合,以规范、约束、引导和调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得手机网络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乱走向和谐,从而把手机网络社会建设成为健康文明的道德社会和法制社会。
(三)加强技术保障
手机网络社会是在高技术、高智能的手机互联网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技术一方面为手机网络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又是约束和调节手机网民的网络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若要对含有高端技术的网络行为进行控制,就必须占领技术的制高点,否则,对一些违背网络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网络行为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约束和控制。手机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理性分析,准确判断,扬长避短,积极帮助大学生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充分发挥和利用众多积极条件,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边婧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问题与对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
精细化一词源自于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融合了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思想模式,强调组织管理工作当中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力求做到组织行为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近年来,部分台湾学者将精细化概念引入教育领域,强调精细化教育应该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教育者应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促成精细化教育的开展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应当积极探索实施精细化的方法和模式,以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认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而采取的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高效做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要坚持做精、做细、做实的原则,以精心的态度、精致的过程、精确的把握,进行细心的教育、细心的辅导、细心的服务,对大学生日常思想进行引导,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问题,使大学生在思想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共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以企业精细化管理为范本,力求于摆脱传统粗狂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重要意义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亟需进行变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既是应对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更是解决当前高校各类思政教育工作难题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应对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容易受到西方激进思潮和社会上一些非主流不良风气的毒害,出现偏激或者盲从的行为。与此同时,由于受到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相对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充分、旧观念的束缚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发展过程当中面临诸多困难,亟需进行全方位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呼之欲出。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种种弊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系统地、长远地、科学地设置精细化的目标和内容,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细化到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个方面和每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出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全新的理念和思路,高校教育管理者找到了解决思政教育难题的突破口,是应对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如今,在校大学生主要以90后青年为主体,他们思想先进、思维活跃但却有着自身独特的思想特点。他们个性鲜明但却个性张扬;他们思维敏捷但却思想偏激;他们崇尚自由却不拘小节;他们热爱祖国但却向往西方的生活。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复杂多变,情绪起伏较大,监控和引导的难度较大。当代的大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教育受体和管理客体,更是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中的行动主体。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总体趋势是朝着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系统的教育方向发展。因此,精细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时代的特征,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三)是解决当前高校各类思政教育工作难题的必经之路
现今,各高校党委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总体顺利,但也遭遇不同程度的阻碍和难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层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不清晰,教育目标和内容不够明确,常常出现模糊和混乱的局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较为单一,学生专职辅导员成为主力军,人员配置严重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手段单一,成效不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制度建设不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匮乏。精细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较为成功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被国内许多高校逐渐推广和应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实践的不断检验,精细化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有效的工作方法,操作的手段和方法也逐渐成熟,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深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调研工作,笔者通过与厦门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思政教育领域专家探讨研究后,设计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并且在福建省各个高校进行发放调研。本次调研工作共发放2000份调查问卷,回收1920份,回收率为96%。调查对象中,男生952人,占49.6%;女生968人,占50.4%;本科生1023人,占53.2%;专科生897人,占46.8%。通过spa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思想政治精细化教育主导力量单一
目前,由于国家编制控制和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学生专职辅导员为主,外加院系党委书记、团委书记、学生处和校团委工作人员、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及班主任等。学生专职辅导员由于其自身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的需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执行者。调查显示:学生认为,90%以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专职辅导员完成的,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唯一的主导力量,不知晓或者不清楚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构成。对于学校平时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6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只有8%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依照目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配置方面严重不足,思政教育主导力量较为单一,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比例远高于教育部规定的1:200。此外,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出现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开展阻力较大。
(二)量化考核制度不健全
福建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通知》,对辅导员深入宿舍、联系家长、与学生谈话、辅导员日志撰写、辅导员博客创作及学生心理辅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但是根据调查显示,只有23%的辅导员每周定期深入一次宿舍,35%的辅导员甚至一个学期才深入一次宿舍。25%的辅导员经常与学生谈心,46%的辅导员较少与学生谈心。专职辅导员由于事务繁杂、精力有限和学校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原因,难以按照文件要求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和交流,精细化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不牢靠,工作成效可想而知。根据与部分辅导员交谈得知,由于辅导员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许多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重部署、轻落实,考核制度尚未健全。三分之二的辅导员表示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不直接纳入年度考核,不与职称评定和晋升挂钩,造成政策执行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成效不显著。
(三)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是一项以思政教育者为主导力量,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不是一味地安排部署,更不是一味地主观臆断盲目行动,忽视学生的具体需求和主观能动性作用。在本次调查中显示,68%的学生表示学校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教育很少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只有13%的学生表示学校思政教育精细化工作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78%的学生选择愿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过程,69%的学生认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很重要。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填鸭式的做法,以思政教育者主观判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响。单向式的交流与传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与学生产生互动式交流,思政教育者往往扮演者着唱独角戏的尴尬角色。
(四)缺乏科学化和柔性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一味强调精细,没有分清轻重缓急,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视核心问题的存在,采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和方式,收效甚微。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者站在不平等的地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强制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造成学生的反感和不满。根据调查显示,89%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千篇一律,缺乏创新。9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教育太过于刚性化,只有2%的学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具有柔性化。过于注重细节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削弱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过于强硬的教育方式,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隔阂,学生不免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对策
针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来看,思政教育精细化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仍需采取相应措施对症下药,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对策,以有效解决相应难题确保思政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机制
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机制,就是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成才成长的方方面面。首先,要构建全员育人机制。要积极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思政干部队伍,在发挥辅导员主导力量的同时,积极引进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参与思政教育精细化建设。其次,要构建全方位育人机制。思政教育精细化要涉及学生的生活起居、心理健康教育、学业学习、评先评优、实践实训、党员培养和干部建设等过程当中,细化思政工作到每个方面、每个过程、每个环节,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有用性。最后,要构建全过程育人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始至终伴随大学生学业生涯过程,包括入学教育、日常教育以及毕业就业教育等,每个时机、每个阶段都有特殊的任务和目标。
(二)建立健全体制和机制
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制度保障和重要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实施、考核、激励和反馈等环节。决策是首要环节,实施和考核是核心环节,激励和反馈是后续重要的步骤。在决策环节,决策的制定者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现状,认真部署、精心策划,努力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和决策。实施环节要注重提高思政干部的执行力和创新力,建立一支专家型的思政干部队伍。考核环节要明确考核的目标和内容,建立相关量化指标,注重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激励环节要注重将考核的结果运用于思政干部的晋升、转岗和奖惩当中,使之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反馈环节要注重反思排查,总结经验反思教训,积极改进和创新相关体制和机制。
(三)创新载体发挥朋辈作用
创新思政教育活动载体,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进行教育,有利于学生接纳和认可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和行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和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要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学生与思政干部交流沟通机制,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和认可。要积极发挥朋辈心理作用,以榜样力量教育和鞭策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端正自我态度,明确学习成长的目标和规划,增强自我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要积极建立相关学生组织的联动机制。学生会、自律会、社团联合会等要建立起联合行动的体制机制,将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纳入系统化的程序当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动态进行日常时时监控和引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以人为本把握内在规律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体现。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精细化,必须以人为本灵活采取相应策略。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思政教育精细化工作者要以学生具体需求为工作出发点,善于因势利导摆事实、讲证据,科学采取主观的、形象的、生动的措施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以人为本,要站在和大学生平等的地位,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对其进行思政精细化教育。在新时代视域下,必须严格把握思政教育精细化内在规律要求,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和方式,全方位、多角度、高质量地做好思政工作,大力弘扬和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建构强大的思政工作合力。
作者:李堃 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核心价值观引领
一、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核心价值观是抵制西方思潮与腐朽生活方式的强有力武器
正在高校学习知识文化和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养成关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他们的发展道路、制度模式和思想理念构成了挑战,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对我国的渗透,这其中最为隐蔽的方式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对我国青少年尤其是高校大学生进行渗透。同时,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更为便捷。西方国家通过网络等便捷的通讯方式向我国不断进行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在面临各种西方思潮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时会难辨真伪,进而迷失自我。同时,西方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也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形成重大挑战,使得大学生沉浸于此种腐朽生活方式中不能自拔,进而浪费学业、挥霍青春。如果任由此种情势发展势必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发生异化,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进而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规范产生质疑,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本人的健康发展,也会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构成巨大挑战。因此,加强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不仅是每位教育者的责任,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追求的热血青年,希望能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探寻实现自己理想信念的路径。然而,社会上诸多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和西方异化思想的渗透,导致一些面临挫折的大学生对社会和未来人生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极大威胁。拥有理想和有责任担当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大学生要担负起建设祖国、贡献社会、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在青年时代构建正确的价值认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生应当自觉把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理想信念、政治信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标尺,保持高度自觉的思想政治意识和提高自身甄别真伪的能力,进而增强自身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三)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心态健康,也包括了思想政治素养和价值观的健康。就目前的情势而言,大学生普遍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制度模式和理论指导都持积极向上的政治态度,对党领导人民进行建设取得成绩也持肯定的认同态度。同时,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流价值观也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国家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文件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有效成果。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道路充满信心,不断探寻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融入到国家发展的需求之中,旨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没能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贡献与集体奉献,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较多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如果任由此种情势的发展势必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发生扭曲,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高地,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价值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育,进而促进大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坚持把教学和育人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构建
高等学校办学的目的既是为了培养学生成长,也是为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学校应当以培育人才作为根本,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同时,高校也肩负着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构建正确政治理想信念的重任,注重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和德育情操养成。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高校教育主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教育主体和相关部门的引导,也应积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不断探究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想信念建构中的自我学习、自我甄别、自我管控和自我教育,为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提供条件。高校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日常管理中也应当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为实实在在的个体,大学生对高校各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有着切身感受和认知。为了给学生树立教书育人的典范,高校管理机构应把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到自身的日常管理中,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进而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作为直接和大学生接触的高校教师也应当自觉以核心价值观来考量自己的言行。教师的言行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都有着重大影响。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负责任的办事态度、高大的人格魅力、优良的品质都会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如果教师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和品德修养,就会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发生扭曲。因此,教师必须以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和思想,并以负责任的态度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提升的培育,让大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原则
当代大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拥有开放的胸怀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理念、思想信念以及政治信仰的方向与民族兴盛和国家的振兴有着直接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政治素养构成、价值取向发展是一项具有战略价值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提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提出了我们每个公民必须坚持的准则。然而,为了实现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教育主体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有系统的认知,并将自己的深刻认知教授给大学生。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形成了两大思想理论体系,一个是毛泽东思想,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主体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为指导,根据大学生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特点,进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发展的最新指导倡议。高校必须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腐朽思想,自觉促进核心价值观占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推动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异化思潮的渗透。
(三)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也指出了我们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每个个体提供了行为准则梗概,就其长远的目标是促进单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在现实中,社会应当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相互协调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不应片面强调被教育者或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只有教育者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不断提高,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我们坚持以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理念高地,就是要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理念和政治信仰等主观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客观世界的改造,进而在改造大学生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使得大学生把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客观世界相结合,从而推动大学生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统一,进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不断探索推进教育教学革新的路径
为推进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教育主体应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科研与教学中始终要坚持把握正确的言传身教方向、以身作则、以身垂范和秉持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具体的操作中,要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发出符合大学自身特色的课程模式。对课程内容也要进行优化,使得每门课程都具有挑战性和实效性,提高课程的效益和质量;加强优秀教材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支持每个高校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育主体应当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高校和教师应当探究核心价值观和具体教学能密切融合的教学模式,鼓励探讨式、引导式、启发式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进而提高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同时,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当严格遵守纪律,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不得传播与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相违背的思想言论。我们应当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围绕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而设立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在课程教学中的不当言论会导致大学生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核心价值观的曲解,情结严重还会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混乱、认知偏差,从而导致大学生的人格异化,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育主体也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坚持政治觉悟提高无止境的信念,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培训。
(二)强化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的教育全过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大学生视为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推动他们主动去探究知识的蕴意和奥秘。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有益于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了解当地情况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坚强的意志能力、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高校应当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制度,探究社会实践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体系构成上,各个高校应当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大纲、具体讲义、参考资料、实践教案、实践作业、实践考核内容以及实践评分标准等综合性的、立体式的材料;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上,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切身体验与感知祖国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难,把社会实践与自身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不断探究服务社会与贡献祖国的路径,进而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社会认知观以及端正个人态度,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舆论导向
校园文化建设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下,要把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理念相结合,不断探究适合校情的校园文化构建路径,推进优良的校风建设,这将会使学校的教风和学风都能受益。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使大学生迅速融入学校的发展和教育之中,进而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包括文化讲座、诗歌朗诵、艺术会展、社团活动、文艺晚会以及演讲比赛等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培养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开展登山、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能增强大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开展走访社区、进养老院等社会公益性活动能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各高校应当利用学院的学报、广播站,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台等媒介来推广校园文化,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在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促进大学生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科技文化宣讲会、报告会、讲座等活动,对社会上存在的腐朽思想和错误言论及时进行澄清,不给腐朽思想在校园内传播的机会,杜绝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帜进行散播谣言、传播宗教、宣扬邪教的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出现。高校必须在校园内做好引导舆论导向的工作,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防止腐朽思想和丑陋言行对校园环境和大学生思想的入侵。
(四)借助心理健康辅导加强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不仅要有优秀的专业技能也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能够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早在21世纪初就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就蕴含了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高校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等重要内容。高校在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时应当明确以下三点。首先,高校须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把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而在实现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同时,促进其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其次,高校不断加强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地处理大学生心理面临的各种问题。再次,不断开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培训路径。高校建立专业性的心理辅导中心,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交往、如何选择工作、怎样释放压力等具体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全面健康发展,进而实现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肖军 单位:成都大学政治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探究
一、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同时要改进之前的教学方法,体现以人为本,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分明共性与个性的不同,这就是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了解人类的思想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处处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思想理念。人文关怀理念体现的是利益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是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的范畴,人的主观能动性能促使人去做事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塑造,帮助大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可以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控制,对大学生活进行积极的认知,激励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不断地超越自我。
二、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1.公平公正原则
当前,人文关怀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平性是教学中的重点,这是由以往教学的不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在旧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是主客体的关系,教育者实施教育,受教育者被动接收教育,这种单方向的灌输式教学导致了不平等现象的产生。所以,在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教学的平等性,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学习中教师要多让学生参与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共同进行探索,学生在学到知识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
2.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的自身的特殊性的考虑,存在大量的一刀切的现象。但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层次地进行,不能一概而论。社会存在复杂性,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就很明显地显现出来,要实行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的思想层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坚持共性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从受教育者不同的生理、心理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文关怀的角度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将整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
3.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
大学生是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应该坚持服务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共同交流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得到更多学生的信任,才能帮助到更多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处处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抓住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加以解决。
4.坚持与时俱进的方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旧的教学模式中,很多大学的教学工作做得都不是很到位,教学过于死板,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教学目标过于任务化。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好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坚持人文关怀的前提下,探索教育的新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研究党的最新理论,将研究成果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开展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总结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方法,有利于推动社会思想的发展,是大学教育进步的有效推动力。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才是适合大学生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同时坚持与时俱进,研究新的理论,将新的成果教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作者:雷珍 关翠玲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实践指导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不同层次的人群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级别的区分,通过教育环境或活动的形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不同需求,实现社会人群的需要。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作为国家政党或团体组织的基础,逐渐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律,对政党内部、阶级内部或是人民大众团体中的成员进行约束或产生目的性、计划性较强的影响,而这种规律泛指某种规范或是思想道德观念。这种影响会使团体或政党内成员按照某种规范进行范围内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往往都是政党、阶级或大众团体所需要的某种思想道德观念的直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性,针对其特性可用三个词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概括:目的、教育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对于事务或状况有一定的辨析度,有助于培育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也为思政教育明确了学习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思政教育价值,才能体现它的教育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
1.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成长和素质。
社会经济动态的不断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要成为高素质人才,除了需要具备超高的文化水平,其智力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也需要非常高,这里所说的心理素质指的就是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在大学时期,大学生将会完成从青年到成人的转化过程。他们将确认自我目标,逐渐脱离父母的控制,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在北大建校100周年的庆典仪式上,江泽民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对自己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自己的未来铺垫基础。在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困惑和不解,可能会遇到超乎想象的困难。所以,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进而全面地发展,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着促进作用。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才素质的高低和民族发展大业。大学生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够直接为国家所用,是我国发展的栋梁,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大学生身上。他们是国家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家庭的希望,也是未来世界的主流。现代的大学生,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背负着家长的所有期望,关系着亿万家庭和中国的未来发展。对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进而满足我国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为我国人才资源提供稳固的基础。教育是为人民服务,是为了培养高端的人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为了实现党的教育政策,也是对学生人格和品质的培养,为了满足人们对教育程度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的环境,为满足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客观条件的需求奠定基础。
3.影响我国前途和命运。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我国的发展前途更长远,国家命运更顺畅,国家兴旺更长久。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年轻主力,是未来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者。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他们的素质水平较高,思想道德观念比较符合社会的发展,是优秀的人才。我国对于学生教育一直都很重视,截至到近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将近两千万人的在校大学生,很庞大的一个年轻群体,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未来的十年之间,大学生各方面发展趋近成熟,他们将为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主力的作用,扛起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旗,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共同努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未来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对于民族荣誉和命运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思想政治的良好观念,为国民经济的稳固发展奠定基础,保障我国前途和命运不受侵害,这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任务。
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指导意义
1.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教育。所以,高校应该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从各方面入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
高校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各方面入手,对学生传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高校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习惯和喜好,举办各种符合大学生兴趣的活动,寓教于乐。通过一些活动和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该先了解学生兴趣喜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进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还会产生反感情绪。
(2)以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一定要落实学生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是教育中的主体。所以,高校一定要重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和动态,正确引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活动。对于学校来说,及时了解学生需求,以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核心,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
2.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随着社会新形势的不断变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学习、交往等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用当今的教育需求,根据学校教育状况,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需要改革和创新,采取一些新的教育形式来传输教育思想。
(1)互联网信息的引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网络开始出现在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高校培养教育上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高校通过各种网络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有效地了解关注学生的动态,以及他们的想法。学生可以避免与教师面对面时的尴尬,在网络中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所想真实地表达出来。教师在网络中,也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利用网络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
(2)发挥校园社团的作用。
我国高职院校中存在很多学生自发或学校组织的一些学生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参与的过程中锻炼自身能力。所以,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社团,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培养和熏陶。树立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社团是由学生组成的,它最能够体现学生的意志和需求,高校注重社团的发展,也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在社团中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增加了实践经验,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3.优化教育环境。第一,优化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的囊括组织,班级是构成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优化班级文化,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心态,利于同学之间的交往。辅导教师应该做到公平公正,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信任和尊重,把部分班级事务让学生分担,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开展有益的班级活动,宣传积极的思想政治道德,广泛采纳学生意见,将学生利益与班级利益有效结合,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第二,构建校园文化。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不光需要理论性知识的教导,还需要通过环境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这种氛围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作为学校受教育的对象,学校所要进行的教育工作都是围绕学生来展开的。高校在校园环境中,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展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和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例如,学校还可以通过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为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各项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帮助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汲取有利的影响因素。
四、总结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及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素质和辨析能力,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方法来帮助学校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作者:胡业权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碎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机遇
一、引言
碎片化时代以微博、微信等的新兴社会性媒体为载体,产生了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时间,体现了快节奏性和即时性,改变了大学生的阅读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社会性媒体不仅仅能够报道和传播发生的某个事件,也能够记录和分享个人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挖掘碎片化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价值,能开拓大学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更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碎片化时代
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所谓碎片化指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主体需求性,主张观点自由性,体现个性化。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界限。碎片化时代体现以下几个内容。
1.时间碎片化
越来越多大学生把移动电源当作自己口袋必备物品,大学生除了使用手机接听电话和收发短信外,都在玩转手机,大部分时间都在刷微博、聊微信、聊QQ、浏览网页等,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在路上、在吃饭时、在自习时,没有固定时间,积少成多。
2.资源碎片化
个体个性化的需求不同,导致所需资源分布在不同角落。从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符合个性化需求有价值的信息比较困难。
3.信息碎片化
信息传播中,往往不同来源渠道的信息存在不同的规范,更没有统一的整理分类及分发渠道,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整个互联网传播,让受众获取的信息杂乱无章、真假难辨。
三、碎片化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4G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群体运用社交媒体传播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微博、微信等平台成为最受大学生群体欢迎的社交媒体。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往往充满碎片化特征,带来的是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时间和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便捷性,但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复杂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给大学生带来复杂的社会心理、文化和舆论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在微信、微博等虚拟空间中,碎片化的微言即时性的展示,提供了一个生活轨迹展示、学生情感宣泄的平台,更是大学生生活方式和个性的展现,反映了信息时代大学生更强的社会独立性和融入性。第二,大学生更强调分享、交流。大学生自身在微信、微博空间里的微言片语,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评论,表明了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对于人际关系和人际交流的渴望的更深层次表达。但在自我表达的同时,极端观点往往被复制,传播速度飞快。更有甚者,将微博、微信作为虚荣心展示平台和炫富平台。
2.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监管变得更困难
微信、微博等平台不仅仅提供了一个私人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公众舆论平台,能够迅速聚集,成为舆论焦点,引来关注、转发,产生的社会后果和舆论影响更加难以控制。负能量的事件更容易被传播,微信、微博等平台往往被不法分子当成一个散播谣言的平台。一条虚假消息在微信或微博上一经曝光,转载量瞬间达到几万甚至十几万,谣言很快就会吸引大众的目光,使原本不存在的事情弄得人心惶惶。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虚假信息的诱惑,传播、转发这些信息,更甚至受到欺骗,受到精神和心理伤害,让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四、碎片化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
碎片化时代形成了碎片化的语言及即时性的信息传播,构建了大学生更快捷的生活方式,丰富了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带来了新的机遇。
1.开创思想交流新环境,提高大学生非正式学习能力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环境,正成为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学习的工具和平台,也成为培养大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渠道。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环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人都可以注册使用,这为大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创了思想交流新环境,让大学生自己有了话语权,在相互交流、讨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并在交流协作中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相互合作、共同进步。从传统强迫式、灌输式被动获取知识,到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去获取知识,改变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模式,提高了大学生非正式学习能力。
2.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碎片化时代,知识更新、知识传递具有即时性,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便捷。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纯理论的内容非常枯燥,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恰恰是碎片化时代,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活力,强调了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和独立性,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这就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动介入到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空间,如QQ群、微信、微博平台等,关注学生的信息状态,与大学生成为学习协作伙伴,形成线上分享、交流和协作,线下实践的良好氛围,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3.借助碎片化时代网络新素材,丰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碎片化时代,网络传播的是海量的信息,资源庞大,既有正能量性质的,也有负能量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正能量性质的、有益于课堂教学的素材,把这些有意义的素材运用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来。例如,微信、微博中热议的大学生爱心接力,15年照顾瘫汉的话题,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让大学生从中认识到什么才是真善美和道德良知。运用网络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热点素材,都可以引起大学生们的关注、转发和讨论,在共同讨论中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更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若把这些真实的素材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可以极大丰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引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五、应对碎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和机遇的新措施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意识
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被改变,便捷、快速正成为时代标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观念,主动进入到微信、微博空间,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的思想传播和转发、评论功能,结合正能量素材,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意识,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课堂教学中来,引入微信、微博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微信、微博中,让大学生们在兴趣中主动关注、转发及评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案例材料的同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倡导文明、共同成长,形成线上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教学的良好局面。
2.以微信、微博等平台为新桥梁,形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微信、微博等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交流中最常用的软件,改变了大学生交流及学习方式。第一,学校层面最好分级建立统一的微博平台和微信公众账号,通过公众平台搭建起学校和学生相互思想交流的新桥梁。教师层面可以建立师生微信圈班级微博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及时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第二,微信、微博等平台具有即时性、跨时空性,尽管带来的是碎片化的交流和阅读,但简短的信息更方便学生交流、记忆和整理,微言大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微信、微博等平台为新的平台,倾听和了解学生的所想,为学生服务,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学习问题,搭建起学生和老师交流的纽带,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并进行心理干预,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形成线上和线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的新体系。
3.设立校园舆情监管机构,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
微信、微博已经实现了要求以实名制的形式进行注册,但由于微信、微博信息量太大,监管机制不健全,造成很多虚假负能量的事件被传播、被转发,有些信息甚至被转发了成千上万次,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的发展,更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层面要建立学校自己的校园舆情监管机构,制订本校微信、微博等平台信息发布或转发规定,对于本校学生所发布或转发的信息要有监管机制,引导学生向健康方向发展。
六、总结
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存在挑战的同时,也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是要抛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必须与时俱进,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上作出改进,深入到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中,与学生分享交流信息,及时处理学生所遇到的思想问题。碎片化时代带来碎片化特性,对于大学生而言,碎片化的阅读让他们记住大多片段的信息,而不是完整的信息,碎片化的信息也是有价值的信息,只要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运用,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工作方式和新的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谭丽琼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第八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对策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着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平面化传播、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由此给大学生思想政治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一方面,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依靠师生面对面形式传播的限制,使教育信息借助新媒体实现了跨地域无误差传播,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另一方面,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借助新媒体,师生间可以实现实时交流和沟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为提高。
2.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发展。
在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教育手段主要为课堂教学,并辅之以主题班会、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而在新媒体环境中,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工作方式的不足,并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向每一个学生传播教育信息,使以往平面化、单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立体化、全方位的发展。
3.提高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内容的强制性灌输,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新媒体环境中,人人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信息以平面化的形式传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新媒体的扁平化、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方式给传统有序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冲击。同时,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导致一些负面信息、虚假新闻,以及错误价值观念每天都以数以万计的数量在新媒体中产生并传播,使大学生每天接受都接收到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由于大学生身心仍处于不成熟阶段,信息鉴别能力和抵抗诱惑能力仍较弱,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信息影响下,无疑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造成负面影响,并给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
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冲击。
新媒体具有虚拟化的特点,给学生自由发布言论、进行网络社交等活动带来了极大便利,在虚拟的网络社交中,攀比、炫富、奢靡之风十分常见,强烈地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面对日新月异、变化无常的新媒体,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和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
3.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新媒体在大学生中不断的普及,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相比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新媒体的步伐则缓慢许多,许多教育者仍局限于通过书本、报纸等途径来获取新闻和知识,获取途径较为单一。面对各类新媒体时,一些教育者仍表现出茫然和无措的状态,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广度和速度远远落后于大学生群体,这不仅给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带来极大的阻碍,也导致教育者权威性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三、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转变思想认识,辩证对待和运用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及时转变传统思想认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辩证地看待和运用新媒体,发挥其在信息传播快、影响范围广等方面的优势,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首先,高校教育者要正面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影响,充分把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新媒体时的优势和不足,在继续发挥优势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措施,切实解决问题。其次,高校教育者在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一边倒地侧重于新媒体而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而是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效的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提高教育者素质,构建师生平等交流关系。
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的能力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努力学习新媒体知识和运用方法,积极提高自身在新形势下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新媒体的运用能力,借助新媒体获取学生的状态信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平等的对话意识,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和抵触心理,用心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3.积极探索创新,丰富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借助新媒体将现实与虚拟进行有机结合,带动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长效发展。首先,高校应积极搭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一个集新闻资讯、课程学习、互动讨论,以及知识分享等多个板块于一身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其次,一线教师和辅导员要积极运用新媒体开通个人微博、微信等,与学生建立互相关注的模式,一方面向学生推送正能量教育信息,另一方面还能在危机事件中,及时对学生发出正面的舆论信息,避免学生受影响而出现偏激行为。
作者:郝晓丽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
第九篇:中国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科学的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对于落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基本形成并逐步稳定的时期,也是大学生树立并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人的精神支柱,在人生道路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是否具有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信念,就决定着中国梦的能否实现。可见,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梦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使他们树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强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愿望和决心。
(二)创新精神教育
在全球化浪潮下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的科技成果更是层出不穷,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精神理应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大学生创新精神教育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支持和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当然,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也要求高校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不仅要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更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高校进行创新精神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三)思想道德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在高校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其目标就是实现以德育人。可见,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是以培育大学生高尚文明的道德品格为出发点,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知荣明耻、分辨善恶。同时高校领导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规范,便于学生更好的遵守与践行,从而使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劳动、互帮互助、见义勇为等社会主义文明风尚,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长期执政的传家法宝,它在任何时期都不会过时,反而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作为国家未来的大学生而言更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否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直接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伟大中国梦能否实现。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其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观念,以及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大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风貌,才能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中国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关乎到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在中国梦视角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它不仅为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撑,而且也为其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式: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方向。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为其服务,因此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立足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向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让大学生支持并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自信,从而为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把握好政治方向;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所谓知识教育指的是政治知识、哲学知识、道德知识、法律知识以及心理知识等等;而价值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通过理论和实践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引导他们认同价值观念,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做出价值选择。通过价值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总而言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蕴含的就是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它是高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大批的知识分子。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思想和精神的教育,它是高校教育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精神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通过以上思想教育,可以坚定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发扬勤俭节约,顽强拼搏的优良传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高校只有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这样的思想教育,才能不断改善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才能既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也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的输送德才兼备的高品质人才。
(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既然是中国人民的梦,那就要依靠中国人民来实现,需要中华民族的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和努力付出。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好比初升的太阳,代表着无限的朝气与希望,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国梦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中流砥柱作用。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其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也就不言而喻。通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大学生宣传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他们的头脑,并作为指导他们行动的准则,旨在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从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这样的人才资源作保障,就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就指日可待。
三、中国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在中国梦视角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精神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而且也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么,在高校如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的贯彻和实施?我主要做一下几方面的分析:
(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实践和理论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不论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都十分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离开理论作支撑的实践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离开实践的理论也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理论。十一届三中全后以后,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否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会有显著的成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也就是要将教学主课堂与生活大课堂相结合,一方面向大学生灌输必要的理论知识,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要让大学生走进生活大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生活中得到体验和运用。只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才会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邓小平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作为讲台上的圣贤,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这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其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在掌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广博的文化知识武装自己,这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最后,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其主要指的是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因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就要求教师要具有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也才能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支撑和保障。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要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它是受教育者形成和发展思想品质的外部因素。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会创造人。⑥〔P92〕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效果,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客观要求。在中国梦视角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就要做到:一方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全社会要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新闻、出版、文艺宣传都要坚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高校也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以科学的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经常组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占领学校的思想阵地,从而弘扬高尚的校风、校气;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种方式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和理念,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氛围中自觉主动的接受教育。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特定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所以要不断对其进行优化。
(四)大力依托学生社团组织
所谓学生社团是指具有共同的心理需求和持续性团体目标,由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功能性学生集合体。学生社团组织是进入大学校园大多数学生都梦寐以求想加入的组织,它不仅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其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还有益于大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学生社团组织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提升以及思想升华等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它也就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无限的可能。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做到:大力加强社团组织的文化建设。学生社团组织必须在坚持学校良好的校风的基础上,宣传校园先进文化,并组织相关活动,例如:演讲比赛、文艺汇演、话剧表演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校园先进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从而逐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学生社团组织也要拓宽其活动的渠道,不仅仅要立足校园,还要走进社区,面向社会。当前,许多大学生社团组织都承担起社会责任,经常性的开展献爱心活动,走进敬老院、儿童福利院、青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等场所,关爱社会的弱势群体,贫困家庭,为他们带来阳光和温暖。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收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国梦的视角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使命,不容刻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和践行者,并在这一过程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扬开拓创新、不怕苦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以高尚的道德品质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作者:姬瑶瑶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第十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一、当前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创新感和时代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素质教育视野下加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要采取符合时代要求和教育对象心理需求的方式,而传统教育方式往往强调理论灌输和隐性地教育,使其接受系统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知识,进而促使学生个人理想信念的最终确立。这种过于传统和狭隘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范围和时期效果显著,但随着党情社情发生了变革和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了变化,简单传统和小范围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淡出视线范围,也日益凸显其先天性的种种缺陷和固有的各种弊端。
2、缺少形象感和生动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理想、信念、信仰是一种极为抽象和深刻的概念,一般不生动具体和形象丰富,由一系列理论化逻辑概念和缜密思维逻辑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因而在大学生教育内容上不能一味地强调固定教材内容,单纯地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教学。因此理论性、崇高性、符号性知识体系的教育内容应转化为世俗性、形象性、生动性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多媒体幻灯片,把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的抽闲思维教学转化为以情感人和以动引人的具体思维教学,以更为生活化、日常化和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构建起立体的、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体系,走出符号化、抽象性和理论化的误区。
3、缺少引导力和主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面对多元文化和个性化的思想,大学生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状态,在思考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理想信仰和鲜明的文化特征,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信仰对象多元多样化、张扬个性性格等特点,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有的信仰非马克思主义,有的信仰资本主义,有的对宗教、迷信、上帝等其他神灵充满着虔诚或寄托着希望。无论是信仰何种,这在大学生理想信念中是一种不可取的现象,造成了信仰的模糊和淡化,挫伤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自信心和信仰的勇气,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动摇了对科学的马克主义信念的主导地位。
二、坚持理想信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要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
1、政治方向原则。大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
和先锋代表,应该代表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前进动力。倘若大学生缺失正确方向、不讲政治原则、不举鲜明旗帜,则会迷失科学发展的方向,就会成为毫无内涵价值的空壳,失去生命力的灵魂一样,行动指南就会偏离,更能危机和损害到社会、国家和党前途与人们的利益。因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就是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目标,始终要做到和坚持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仰道路,不断坚定伟大马克思主义信崇高信念,以拥有共产党人精神力量为目标和行动指南。
2、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就是要从大学生自身个性、兴趣喜爱、年龄层次、心理发展等特点出发,对其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次分批次进行正面教育和有效引导。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到因人而异。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方面应注重分类实施,分情况分层次开展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同时还需在组织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结合其思想状况、成才经历、家庭背景等情况,给予正确引导和教育,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到党赋予的关怀和照顾,进而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仰。
3、社会实践性原则。
人类从事生活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就是要不断实践和反复锻炼,坚持社会实践原则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在不断接受和感染着理想信仰教育过程中是否有正确的政治行为认识,是否更好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否在实际生活中执行和践履起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这些都须要看青年大学生把理论内化为实际行为,看心中伟大信念是否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和行动指南,把理论与信仰、坚定与执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社会生活当中开花结果,切实把理论灌输和教育引导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和精神力量,履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全过程。
三、进一步巩固理想信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核心地位的有效举措
1、强化马列主义理论武装教育,筑牢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基。
理论上清醒与坚定,是保持党员理想信仰纯洁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好经常性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活动,尤其在新形势下更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和倡导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可以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分门别类地对青年党员进行不定期的党性培训教育,积极举办党在我心中、激爱国情主题读书活动,开展组织大学生对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和马列著作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学习、研读后的作业笔记展览活动。努力用党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形象化和大众化,以通俗性语言融入至日常生活,不仅有力地确保了大学生头脑清晰和思路常新,而且可旗帜鲜明地弘扬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大学生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2、结合时代要求和实际生活,全方位多层次满足
大学生理想信仰的实际需求。青年党员群体的理想信仰教育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过于抽象化、理论化,也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根据其思想状况、个性特点、心理需求,坚持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逐渐形成全覆盖和多领域的教育格局。在高校内既有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也有组织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等校园文化活动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组织形式多样和贴近时代感的教育活动。例如,通过成立青年大学生党课学习兴趣小组,可开设独具特色的大学生理论研讨会,可成立预备党员学习角;每逢建党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建军节等特殊纪念日,组织开展蕴涵理想信仰教育意义的相关活动。
3、注重榜样示范和典型引领,在理想信仰教育中发挥模仿榜样作用。
榜样具有激励功能和示范作用,具有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青年党员既具有社会化的一面,又集中于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大学生群体之中,今后会成为社会主流的精英群,其双重身份决定了青年党员在青年群体中的巨大影响力、感染力和带动力。应多通过校园校报、电视广播、网络视频、会议讲座等途径和方法,大力宣传新时期道德劳模人物、优秀共产党员、十佳青年大学生等先进事迹。充分利用社区街、居委会等基层党组织橱窗的宣传作用,积极宣传报道社会最美人物、道德英雄、见义勇为党员等一批典型模范,使充满崇高理想的先进党员代表的影响力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4、侧重社会实践体验,锻铸学生优良的信仰品质。
可积极组织大学生深入偏远地区的党政机关、农村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去实习调研;可鼓励和支持应届大学生毕业优秀党员到西部地区农村学校进行义务支教和锻炼成长成才,选派和选拔一批理想坚定和党性强的大学生分赴各地党政部门挂职锻炼,组织优秀毕业生党员到国家级贫困县市地区开展就业创业、支援服务,让他们扎根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的实践土壤中贡献知识理论和智慧力量。
作者:李月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