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新常态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作为诞生于经济层面的政策理念和学术话语,新常态一词已在国家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上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一个重要议题,但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发展中的新常态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其绝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诚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阐述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国家经济要实现科学发展以及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必然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相关机构作出相应的发展和改变,并由此推进国家政治新常态的到来。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经济新常态与政治新常态必然是结伴而行的。概而言之,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社会政治领域主要在以下五大层面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常态:(1)在政治理念层面上,遵从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强调民生建设,使人民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彰显;(2)在法治建设层面上,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体系初步形成;(3)在党风廉政建设层面上,突出了党的制度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4)在民主政治建设层面上,民主制度不断得到健全,民主形式愈加丰富,公众参与面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5)在国家治理层面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走向现代化,推进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政治领域这一系列新常态的到来,不仅契合了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需求,同时也给同属于上层建筑并服务于国家政治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从宏观视角看,政治新常态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绝佳的外部环境。环境作为人生活的外部要件,是构成人生存与发展境况的重要外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之总和,同样也是构成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建设的重要变量。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发展,除了对教育过程的科学掌控外,良好外部环境的塑造也极为重要。政治新常态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机制的创新,逐步形成廉洁高效、民主法治和普遍参与的国家治理形态,以在强化党的科学领导的基础上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得到实现。政治新常态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建设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工作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显然是利好信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进一步实现和拓展了民众的合法权益和政治参与度,这为党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奠定了根基,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以及在反腐倡廉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则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党的执政合法性根基,尤其是提振了社会公众对国家发展的信心。正是基于政治新常态的推进,才有效提升了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公信力,从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为其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在保障。从微观视角看,政治新常态也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理论自信和价值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理论自信,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自觉认同与坚守,而价值自信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强烈认同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可见,无论是理论自信还是价值自信,皆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社会学理论认为,参与者对社会政治系统信任度的提升,是构成个体自信来源的重要前提。社会学家齐美尔指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离开了信任,社会将变成一盘散沙。伯纳德巴伯也将信任视为增进社会内部成员福利的创造者,认为信任有助于减少社会交往中的不确定性,为参与主体的自信建构带来积极作用。可见,政治新常态的推进及其在国家政治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瞩目的发展成绩,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对国家发展的认同度和信任度,进而对于提升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信也会带来积极意义,这就在主体层面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提供了心理保障。
二、政治新常态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政治新常态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生活领域的新气象、新趋势,绝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治理转型、民主建设和廉政实践之后达到的稳定状态,政治新常态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政治根基。因此,新常态的推进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由此,政治新常态的维系必然对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创新要求,呼唤其内在地形成与政治新常态相配套的教育理念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与模式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政治新常态的基本要求,首要的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要着力作出转变和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政治新常态,其在理念上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进一步强化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人民的追求视为奋斗目标,注重开发和增进民智,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执政观,确保国家法律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这些理念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一方面,要积极树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关注受教育工作者的差异化需求,通过兼顾不同知识背景、文化族群、生活习惯等因素,从而在满足受教育者现实需求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要充分树立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对人的尊严的关注和肯定,是对人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人文关怀,就是要唤醒社会参与者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意识,培育其形成独立的人格、奉献的精神和拼搏的品质,以帮助社会成员在政治新常态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主要信息,其选择主要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及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对从严治党和铁腕反腐的持续推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与此同时,国家法治进程亦开始加速,法治中国建设策略日渐清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可以说,廉政与法治构成了当下我国政治新常态的重要内核,二者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领域的发力,无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出适时更新。一是要继续强化法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力度。社会成员法治意识的强弱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影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为此应积极整合现有的法治教育资源,努力开拓多元化的法治教育渠道,提升社会成员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达到培养人们树立法治信仰的目标。二是要将廉政教育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廉政教育即以廉和政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政治新常态下国家廉政建设的持续推进,亟需把加强廉政教育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对社会各界开展以廉政知识、廉政品德、党纪政纪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人们增强廉政意识,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权力观和地位观,这也是政治新常态下国家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模式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模式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一系列教育策略集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建构的重要制约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模式转变提供了宏观引导。体现在教育发展的视角上,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通过政府的教育职能转变,实现政府、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社会各司其职的发展体系,并由此达到激发社会活力,实现教育领域科学发展的目标。可见,由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和催生而来的政治新常态,极大地丰富和创新了旨在传播国家治理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论。一方面,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方法上要积极实现从侧重理论灌输向注重实践育人转变。单纯的理论灌输教育法不足以让教育对象理解国家治理的真实意蕴,唯有在教育过程中嵌入更多的实践因素,引导教育对象不断进入实践中去观察、分析和思考,才能在感受国家治理创新的宏观背景下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并推动其自觉为国家治理机制创新贡献能量。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仅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内蕴着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主体资格,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教育模式转变,通过唤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在教育目的上的一致性和教育过程中的交往性,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目标。
三、适应政治新常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新常态的不断推进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决定了今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高度重视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工作,围绕政治新常态适时转变、补充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国家政治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并由此带来自身教育实效性的切实提升。对此,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意识创新,提升对政治新常态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重要性的认知。
推进政治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形成以下三种意识:(1)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也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适应政治新常态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党政领导、具体的业务主管部门,还是奋斗在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勇于担当,深刻认识十八大以来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新理论和新观点,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中的积极作用。(2)阵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充分认知,并积极树立思想领域的阵地意识,在实践中积极回应西方不良价值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为政治新常态下的国家意识形态传播作出积极贡献。(3)问题意识。政治新常态下国家发展的新思路、新趋向,无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建构、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推进,还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发展等,这些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及时解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不断去分析、研究和思考,由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切实提升。
2.完善相关制度,建构政治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也分别强调了制度和法治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价值,可以说,强化制度的建构与完善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新常态,思想政治教育要富有活力,适应这一新趋势并提升教育实效性,必须积极建立契合政治新常态的制度保障体系。具体而言,一是要建立专业领导机制。当前亟需通过选拔和考核,培育一支既有政治敏锐性又善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型领导队伍,使其成为政治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导者,确保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得到及时贯彻实施。二是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党委、团委、具体的教研部门等多个系统,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可通过建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委员会等制度性协调平台,研究部署和协调各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任务和责任,确保各部门间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此外,还须建立必要的激励保障机制,如在职务聘任、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必要倾斜,以调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3.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政治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参与系统。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且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各类积极要素的总和。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根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也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前提。政治新常态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树立宏观视野和系统思维,以期建立一个大思政资源系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为此,必须着力做好如下两个层面的工作:其一,要不断挖掘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常态资源要素,如政治新常态下产生的以国家政策法规等为内核的思想政治理论资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环境下的现代法治理念资源、反腐倡廉建设进程中的国家廉政文化资源等,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政治新常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推进教育过程的科学化和时代化。其二,要强化资源系统整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系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要根据政治新常态下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及时对各类资源进行补充和修正,着力避免各类资源在系统内部因过时或分布不均而产生的马太效应,并建立面向教育对象的反馈路径,确保各类资源合理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去。
4.优化人才结构,培育政治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优秀工作者队伍。
人才因素带有根本性,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讲道: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推进政治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同样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在学历结构上还存在学历层次普遍较低、高学历人才参与不足、知识背景错综复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经验水平不高、年龄搭配不合理等结构性问题,这是阻滞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重要内因。适应政治新常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当前迫切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结构优化。一方面,要科学进行岗位安排和匹配,基于年龄、专业和知识背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岗位设置,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以期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和人尽其能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再教育力度,通过理论研讨和培训进修等途径,形成多层次和多渠道的培训体系,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关政治新常态下国家新政策、新理论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胡洪彬 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