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支持,网络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关系更加紧密。在现代网络文化背景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正确把握其关联性与影响,才能更好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
一、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传统的社会内容正通过新的形式和渠道被大力传播开来,既直观地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实际需求,又演化出有别于传统社会特征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新的文化方式、文化内容和文化观念。因此,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发展的体现。新时代的网络文化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中有着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课堂、新闻媒体、聊天工具以及各类网站已经覆盖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与沟通交流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形成造就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主要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影响来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可受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指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的灌输,更要在实践中积极拓展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以此制定全面的教育方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拥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如何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新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制定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针的根本要求。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更容易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所以,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利用多样化的网络文化给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文化本质上是指人们把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内化于主观意识当中,形成一定的观点、思想和态度,也就是指人们的自我、社会及世界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是在一定阶级形态下形成的符合主要社会群体意志的文化观念对人的作用。由于教育对人的影响事实上也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意识形态作用于人的产物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网络文化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相对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又能动地作用于网络文化的发展。认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和发展的关系,可以和谐网络文化环境,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网络文化的内容与传播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网络文化交流的自由性和文化大众性的特点促进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汇聚成了多样化的文化内容,各种文化在网络平台互动下不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还产生了许多兼容并蓄的新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内容,不仅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使得思想教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或受固定观念影响,为大学生开拓眼界、提高思想观念和认知能力、完善知识体系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而且网络文化在传统文化形式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生动、形象的内容也有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教育。把网络文化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教育内容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有机融合的方式,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吸引力和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担当教育对象角色的同时也能动地反映出主体性,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教育者的直接灌输教育为主,忽略了作为教育活动客体亦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凭借和新渠道,文化内容通过网络这一开放性、互动性的有力载体,运用文字、声像等多种互动形式进行呈现、传播,能够最大程度上显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网络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要突破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就要把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符合大学生思想需求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内容,潜移默化中把握主流价值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灌输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涵与实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文化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现实意识形态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它不仅具有现实文化的特征,还具有各种现实文化的抽象反映与演变所产生的烙印,所以,网络文化的真实性和发展水平是促进网络文化进步的最大阻碍。大学生是目前网络平台的重要使用群体,他们文化知识丰富,思想先进且具有创造力,善于利用网络来沟通交流,传递各种信息以及表达观点看法,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观念和判断能力,使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文化过程中自觉摒弃扭曲、落后的观点,主动表达正确的价值和富有创造性的视角理念,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文化水平,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传递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导向,也有利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在网络文化领域的传播,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网络价值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中的话语权。这不仅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还在当前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下,对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关系的加强,我们要积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体现网络文化下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准确地总结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利用好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有利因素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利因素,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式得到了延伸。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机构、课堂为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教育的方式不同,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接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突破了单一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建立起了全网覆盖的思想政治的教育体系与环境。
2.教学内容得到了扩大。
早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本和理论教材为重,缺少信息丰富的相关资料,在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空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历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汇集了大量国外的信息与文化。大学生通过吸收网络文化的内容可以增加见闻,也可以接触到各种最新的理论和不同的文化观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3.教学模式得到了改革。
运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通过网络对教育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教育内容的权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弊端
1.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
在网络信息中,有些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些内容则暗含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培养造成阻碍。
2.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网络的发展,在对当代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所反映的言辞和行为不能完全代表现实社会的准则与规范,大学生如果不能精准地区分网络与现实的界限,把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对等起来,很容易就会产生过失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大学生如果沉迷于虚幻的网络身份或网络游戏当中,不仅会淡化对现实社会的认同感和适应能力,还会影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导致自身沟通的障碍,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新的困扰。
3.影响对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容易使学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然而,网络文化的弊端决定了其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怎样合理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挑战。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支持,网络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关系更加紧密。在现代网络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清晰地认识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其关联性与影响,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作者:陈怡霏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扬.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参与[J].云梦学刊,2003(3):52-53.
[3]沈晓敏.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2):20-21.
[4]张桃琳.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5]丁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友文化作用
摘要:
校友文化是连接学校、校友和社会的精神纽带,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本论文旨在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以培育校友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出发点,对校友文化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及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
校友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校友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校友文化的概念
校友文化指的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情感维系、价值认同、沟通交流、服务回馈等精神现象[1]。校友文化是一种以学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文化。是由校友和母校共同创造的,由校友成长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校友的爱校情怀和自强不息的成才精神、学校优良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学校相关的校友工作等要素构成的思想和物质的产品总和[2]。
(二)校友文化的特点
校友文化有其显著的特点,价值认同感是基础、情感依赖是精髓、隐性教育是升华。校友文化是由全体校友集体创造出来的文化,是基于对母校的强烈爱校情怀、对相同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感而生的。校友对母校有着天然的依赖感和归属感,校友对母校和校友有着感激依恋的情怀,由于共同的学习经历,使得校友间有着浓浓的学缘关系情感,这是一种不随时间空间的改变而改变的真实情感,是校友文化的精髓所在。校友文化是潜在的、隐性的,是弥漫在身边的熏陶氛围,不是枯燥说教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触手可及、可闻可见的,是能通过慢慢的渗透将学校的精神、优秀校友的示范在校友心中树立真实的榜样,激励校友的进步。
(三)校友文化的发展现状
校友文化是高校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和积累,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校友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所蕴含的价值也被发掘利用。虽然校友文化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已经逐步被认识、被重视。从发展趋势上看,我们可以利用校友文化的反馈发展机制、沟通母校方式,将校友文化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因为在高校的发展中,校友文化具有传承发展的作用;在情感联络上,校友文化具有沟通交流的作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说教形式为主,教育的内容被强制灌输给学生,内容枯燥单调;而榜样的形象又过于模糊,不利于效仿。校友文化则能弥补这些缺陷,因为校友文化生动、真实,对于大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而优秀校友的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情感育人的作用
校友文化是高校教育及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作为一种背景文化,校友文化使生活其中的人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教育,而且内化成自己的习惯行为,这就是校友文化所具有的隐形的教育作用。校友文化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时时刻刻围绕在周围的,是能感受到的文化教育资源。该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单向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育,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耳濡目染的效仿,真正能起到正面教育所无法达到的育人效果。基于学缘关系的校友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学者总结出,校友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感恩文化,而其外在表现形式则是情感文化[3]。因此校友文化呈现出易触发性的重要情感特征。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校友文化中的情感包含了爱校情、尊师情、同学情等美好的感情。通过在同一所大学里共同多年的学习生活经历,校友们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各种真挚的情感:比如对母校的依恋之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校友深深的同学情等,会深深的刻在校友们的心中。这种感情是天然形成的,是潜在校友心底的,亦是极易被触发的。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友文化活动中,可以将蕴藏在校友心底的情感引导和激发出来,使将母校与校友紧紧的联结在一起。校友文化的形成源自于校友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当高校以真诚的服务触发校友心底最真挚的感恩情怀时,校友们就会通过各种形式为母校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激励示范的作用
优秀校友的成功经历为在校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管京在其文章《榜样的力量构成及其释放》中,对榜样教育法给出了以下定义:榜样教育法就是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进行示范,帮助和启发其他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一种教育方法。榜样的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表现出更加直观、更加生动、更加易于产生共鸣的积极效果。在校期间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特别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而此时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运用榜样的力量、树立道德的模范来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那将一定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在校友文化里,大学生可以切身得到这个氛围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领,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成功校友,因为共同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他们的经验更利于模仿和学习。已步入社会的校友中,一定会有很多优秀者或成功人士,追踪他们的奋斗历程、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宣传他们的创业精神、弘扬他们的高尚品德,这对于尚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一定会深受优秀学长先进事迹的感召和教育。优秀校友所具有的这些精神和经验,更易于模仿和学习,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学习和受教育经历,极易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对优秀校友的广泛宣传,将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对在校大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和示范的作用。
(三)团结凝聚的作用
校友对母校有着强烈的依赖感与归属感,母校则对校友有着引导力和向心力,校友之间也由于共同的学习经历和知识背景而有着亲切的同窗情。母校与校友有着天然的联系,且共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校友文化,其蕴含着较强的天然凝聚力和情感凝聚力。天然凝聚力表现在:当校友们离开母校融入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会让他们再受挫后自然而然地想到向母校寻求关怀与支持,因而从心理上有着更强烈的归属感的需求。情感凝聚力则表现为校友的爱校情、尊师情以及校友之间的同窗情。校友文化的产生需要校友群体凝聚力作催化剂,校友之间,不论是在校的大学生或者是已经进入社会的毕业生,经过了校友文化的熏染,都有着割舍不断的团结凝聚力。校友文化在引导校友观念、团结校友力量、凝聚校友情感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校友文化所蕴含的团结凝聚力和向心力将强化校友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积极健康的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四)传承发展的作用
校友文化同样具有传承学校精神、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当一届又一届的学子进入母校,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走出校园成为社会的栋梁,他们便成了校友文化的最有效传播者。校友文化起源于校园却将影响延伸到了校外。随着高校对社会影响力的提高,使得校友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毕业生在社会上增长了见识,知道最先进的科技和最需要的技能后,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学校,而学校把社会的需求当作自己改革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就会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方向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毕业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校友便成了母校的一个品牌,他在社会上参加各种活动造成的影响,使得学校的相关信息得以向外部传递,可以充分向外界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通过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后,将对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所高校的校风校训是本校办学宗旨的体现,凝聚了历代校友的拼搏精神。比如:辽宁工业大学的校训是砺器悟道,砺器,即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地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科学素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悟道,即探索规律,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出懂天道、世道、人道,明事理、道理的综合型人才。一届届的辽工大人秉承了校训精神,为科技进步,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不懈奋斗。
三、充分发挥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4]。我国高校对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没有校友文化的时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的也很好,从而忽略了文化的教育作用。大学校友与母校如同叶与根,不论今后以后如何发展,校友们始终具有天然的学缘关系。大学校友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教育作用非常强,甚至会对大学生的一生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认识,真正把校友文化融入到大学文化体系中来,使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保证切实发挥校友文化的隐形教育作用。
(二)加强对在校生校友文化的培育
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友文化,对扩大学校影响、促进学校发展、传承学校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团结校友力量及支持校友的不断进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培养在校生的校友意识,更利于校友文化的培育。
母校与校友,如同故乡与游子,他们之间有着剪不断的情感,是时间和空间所不能阻隔的。应该培养在校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懂得与学校共荣辱。要以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为座右铭去奋斗。
2.有必要让在校生通过校史馆来学习。
高校都应该建立自己的校史馆且定期开放,并可作为一处教育基地长期维护更新。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学校的历史及奋斗历程,增强学生爱校的情感,并愿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注重在校生与优秀毕业校友的联系
多组织一些在校生对优秀校友的访谈活动,通过走出去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校友的生活现状,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想象,并会为之而奋斗努力。或者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讲授自己的奋斗经历,他们的毕业择业定位、拼搏的经历、取得的成绩,都会对在校生起到熏陶示范的作用。或者利用优秀校友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促进就业,有些校友在社会上发展的很好,树立起好的母校的品牌效应后,社会就会对这所高校更加认同,进而接受优秀校友的推荐,继续聘任该校的毕业生为企业贡献力量;也有一些优秀校友自办企业,出于对母校的热爱和对校友的认可,会回到母校招聘毕业生,这些都能促进毕业生的就业。或者在网站、宣传板等地方对优秀校友进行宣传,加大学生在校友文化的影响下了解优秀校友的机会。总之,就是使在校生多以优秀校友为榜样,从而促进自己更大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关于校友文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校友文化的培养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的过程。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友文化的隐形的、潜在的教育作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增强,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学者、教师以及社会对我国大学校友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关注,使其可以得到健康的培育与发展。
作者:刘莹 张桂旭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教务处锦州市第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毕晟.论文化视野下高校校友工作推进策略[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5-78
[2]梁勇,安秀梅,宁小花.基于文化传承功能的高校校友会工作探析[J].社团管理研究,2012(6):49-51.
[3]方楚勤,陈谷栋.试论校友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2011(2):9-14.
[4]余常德.以人为本推进大学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5-2-2.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能性
摘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等于去政治化、去理论化、去理想化等泛生活化趋向。生活化理念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要求相契合,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契合,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将生活化理念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可能性。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能性
受科学主义、知性主义和理想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知识化、符号化、教条化和理想化等脱离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严重削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鉴于此,理论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具体方法,取得了丰富成果。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相对于脱离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知识化、符号化、教条化和理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倡导以大学生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生活实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消极适应生活,更不意味着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等同于生活,用生活取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意味着违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原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去政治化不意味着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去知识化、去符号化、去理想化。简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可能性空间存在于生活化与泛生活化之间,既要用生活化的理念和方式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要防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泛生活化的误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它们在何种程度上可能实现生活化?笔者尝试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论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可能性。
一、生活化理念与三贴近要求相一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生活化理念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具体措施。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以大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其主体意识,培育其主体精神,开发其主体能力,塑造其主体人格。[1]随着大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传统的、将大学生仅仅视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拒斥,而将大学生视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主体、与大学生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赞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正是从大学生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大学生现实生活进行,最终为大学生现实生活服务,为大学生成长发展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坚持以人为本,才能避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见物不见人,仅仅按照理论知识的逻辑和理想化的价值要求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正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它纠正了以往将大学生仅仅视为客体、对大学生进行单向灌输和训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回归主体地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符合贴近实际生活的要求
生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依托和归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其中的生活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外延上看,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从性质上讲,有好生活和坏生活之分,依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是指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3](P180)生活本身是中性词,有些生活是积极的、健康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的,有些生活则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不但没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甚至具有负面效应。[4](P12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立足于大学生的客观真实的生活世界,或直面大学生现实生活本身,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审视大学生现实生活,充分挖掘不同生活的教育意义,同时积极引导从而改善大学生现实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生活,就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正如约翰杜威所说:在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下,有一点是可以永久参照的,那就是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5](P350)教育为实现其目的,必须从经验即始终是个人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5](P374)有学者指出:个体的经验是教育、接受教育、学习和理解的基础,没有个体的经验,任何教育、任何知识、任何方法都找不到与人的联结点。[6](P7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生活的要求。
二、生活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契合
《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育手段。生活化的理念能否运用和怎样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前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只是对知识化、符号化、教条化和理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纠偏,并不意味着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有研究多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但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生活化的。[7]此论断虽过于绝对,但主要着眼于防止滥用生活化理念,以至于用生活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综合这两种观点,我们认为,生活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契合点,生活化理念有助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但泛生活化不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教学目标理想化、教学内容抽象化、教学方法单一化、考核方式外在化等问题,将生活化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现实化、教学内容具体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考核方式内在化,将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超越单纯知识符号和价值概念的理念世界,教学主体通过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各要素的有效组合,使社会生活范式进入教学活动,赋予知识符号与价值概念生活内涵,使师生通过有效互动,实现思想共识、价值认同和情感提升。[8]简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是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教学活动联系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现实生活展开,结合大学生生活体验进行,为大学生现实生活服务。生活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具有契合点。
(一)生活化与教学目标现实化相契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相对于脱离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的理想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教学目标理想化,是理想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表现。教学目标理想化,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高度无梯度,高、大、上的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脱离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思想实际,不可避免地遭到假、大、空的指责,加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联系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使教学目标现实化。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将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将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使所有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都得到提高。如有学者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做到大小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现实化的教学目标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性。
(二)生活化与教学内容具体化相契合
为什么社会上的东西,书本上学不到?书本上的东西,常常与社会的现象相反,在社会上没有用?[9](P3)这两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相脱节的客观现实。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各种宏大叙事对大学生进行单向灌输,按照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抽象、空洞、脱离实际生活,学生成了知识容器、美德袋,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就忘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抵触心理日益加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改变抽象的、空洞的、教条的、脱离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生活中取材。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则强调教学内容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一方面,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就应该用大学生的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富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激发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悟,引发其理性思考,进而催生出相应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10](P139)克里夫贝克指出:在教室、在礼拜场所、在会议中心,我们时常盲目追随理论和极端的理想,而忘记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我们需要不断地在反省和吸收、指导和从生活中学之间进行调整。[11](P212)目前,伦理和价值的直接传授常常是太学术味了。大大忽视了日常的价值问题。它应该是清楚、有趣、综合的,充满日常实例并具有实践价值。[11](P211)另一方面,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要求按照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知识的逻辑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就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现实生活,使教学内容具体化,从而有助于实现在书本上学到社会上的东西、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在社会上有用。
(三)生活化与教学方法多样化相契合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应了大班教学的实际需要,不能完全否定,而应采取扬弃的态度,改进灌输方法,提高灌输效果。应该看到,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仅仅采取这种教学方法,远不足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使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将生活化理念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有助于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运用生活化的叙事方式、结合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是将教材语言、学术语言转化成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具体形象的生活化的教学语言,开展实践教学、情境教学,以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成思想品德素质。
(四)生活化与考核方式内在化相契合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规范的识记能力,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和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投机心理,不少学生平时不上课、不听讲,考前突击复习,考后全部忘记,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中,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能力仅仅是教学考核的一部分,远非教学考核的全部。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都不能通过这种外在化的方式得到考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主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从生活出发,通过生活进行,最终回归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而不是言行不一、言行脱节、学用脱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中,应将学生自觉内化和自觉外化的质量、层次和水平的考核联系起来、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将生活化的理念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实践维度考察和评估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的科学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引正确方向。
三、生活化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将生活化理念运用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增强其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的有力措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尊重和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育载体多样化,彰显人文关怀,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生活化理念符合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现实可能性。
(一)生活化符合人文关怀的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主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现实生活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学习成才、择业就业、恋爱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影响其现实生活,且引发各种思想问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就要关心大学生现实生活,帮助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解决其思想问题,提高其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生活化理念符合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的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人文关怀,意味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要帮助大学生改善现实生活,从而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生活化理念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同体现人文关怀的要求是一致的。生活化理念同体现人文关怀的要求的这种一致性,为我们推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价值引领。
(二)生活化符合教育载体多样化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育载体,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既包括传统的谈话(谈心)、开会、理论教育等载体,也包括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含网络载体)等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论其内容如何,都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通过具体活动进行。[12](P13)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内容,面对差异显著的教育对象,要求教育载体多样化,既选择和运用好传统的教育载体,又要根据教育过程的需要选择和运用好新兴的教育载体。教育载体多样化,目的在于使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生活化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目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形式比较单调。[13]生活化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样化,使教育载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重显性载体轻隐性载体、重物质载体轻精神载体(如网络载体等大众传媒载体)、重课程载体轻活动载体。[14]这就导致隐性载体、精神载体和活动载体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且未能与显性载体、物质载体和课程载体实现优势互补、功能耦合,影响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生活化的理念同教育载体多样化的要求是一致的,这为我们实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生活化的教育载体。
(三)生活化贴近辅导员工作的实际
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是最主要的主体。当前,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80后逐渐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必须贴近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的特点。有学者在专题调研基础上发现: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但理想信念比较模糊;价值观念多元、务实、自我,功利性取向明显;个性独立、乐观、张扬,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道德选择困惑,知行缺乏统一性;以网络为重要的生活工具,但媒介素养欠缺。他们个性特征鲜明、思想观念复杂、行为表现务实。[15]而80后辅导员刚刚实现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具有年龄、学历、特定背景的工作经验(如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的经历)等优势,与90后大学生能更好地沟通,有助于开展好教育管理工作。但80辅导员人生阅历尚浅、社会经验少、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同90后大学生共同成长。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实现辅导员和大学生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既丰富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创造性地开展辅导员工作;又引导90后大学生密切配合辅导员的工作,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使自身更好地成长和发展。生活化理念与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状况相契合。这是因为:一方面,生活化理念强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使高校辅导员工作回归到合理定位;另一方面,生活化理念主张密切联系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来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大学生,同时贴近辅导员的工作实际。高校辅导员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其现实生活,使辅导员的一切工作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最终为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服务。与此同时,辅导员自身的现实生活世界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将生活化的理念运用于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现实可能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和三贴近的基本要求,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相融合、相适应,具有现实可能性。同时,需要指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消极适应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生活取代乃至取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并不等于去理想化、去政治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不可将生活化绝对化。
作者:康立芳 单位:宜春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惜群.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N].光明日报,2009-07-22(07).
[2]胡锦涛.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N].人民日报,2003-12-08(要闻版).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6]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7]钱广荣.置疑德育生活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64.
[8]杜向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6):30.
[9]王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大社会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10]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1][加]克里夫贝克著;詹万生译.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3]刘川生.增强我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求是,2009,(4):49.
[14]颜旭彪,孔琳.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趋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1,(7):90.
[15]万美容,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2):10
第四篇:大学生不良习惯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校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特点有了新的变化,这其中既有积极方面的表现,也有消极方面的表现。在当前条件下,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有效性,就应当不断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理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内容、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方式,以切实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遏制校园大学生不良习惯,努力让大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育情感。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课;校园大学生;不良习惯;策略
一、当前校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特点
当前校园大学生绝大多数为九零后,甚至很多九五后也已经步入了大学的殿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生存发展需求以及人际关系等诸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应的,他们的生活习惯也表现出不同于以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新特点。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校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特点,笔者对我省六所大学院校的600名学生进行了一个抽样调查,调查涵盖了不同年级、不同生源省份、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发现,当前校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以及行为方式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其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一)积极方面
从笔者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当前校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主流是健康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具有较强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观念,普遍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关心国家的重大事件,关注国家的最新政策,并有较为明确清晰的观点和态度,比如对九月份的抗战胜利日大阅兵、习近平总书记出访美国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二是个体意识在增强,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在涉及个人发展前景的时候能够主动争取,能够主动寻求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方法,在个人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能采取较为理智的方式对待。三是公民意识有了显著提高,能够明确的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公民,拥有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了解自身的宪法权利,关心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反腐倡廉、政务公开等在内的社会热点问题。四是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拥有较为明确的人生理想,并愿意为理想的实现努力奋斗,能够在是非善恶面前能站准立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有着较为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现象能够明确自己的态度。五是大多数大学生道德水准较高,基本能够做到遵规守纪、尊老爱幼、讲文明、讲礼貌。
(二)消极方面
虽然当前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主流是好的,但在笔者的调查中,也发现了很多不良生活习惯的存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只把学习当成完成学业的一个任务,只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完成学业而学习,而不能主动、深入地理解,更别提将相关知识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指导实践了。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大学生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缺乏创新能力,缺少独立、自强、自主创业的精神,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还存有不劳而获的思想。比如,就有一些大四的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有随大流的思想,没有结合自身的具体条件进行。二是有些大学生缺少远大的人生理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在人生中遇到多重价值选择的时候难以做出正确的决定;经受不起挫折和困难的打击,贪图安逸,缺少坚强的意志力,不能为了人生的目标持之以恒的努力。比如,在面临考研还是就业的选择时,很多大学生都没有表现出明确的态度,而抱着先考研、考不上再找工作的思想,有些同学在考研失利后则不能及时转变思想。三是有些大学生存在世俗性、功利性、庸俗化的价值观。有的过于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贪图享乐,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盲目追求高消费,讲排场、讲攀比、讲炫耀,有拜金主义倾向;有的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全局精神和合作意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差,存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四是有些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淡薄,缺乏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有的民族情感冷漠,只愿享受不愿付出;有的缺乏诚实守信的品质,说话做事不诚恳、不守信用,抄袭、作弊、说谎等行为时有发生;有的待人不够友善,不知尊老爱幼,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懂感恩。五是有些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去年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这充分显示了法制的重要性,然而,很多大学生缺乏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法制观念,即使在校园中也经常有民事侵权以及刑事犯罪行为的发生,破坏了校园的安谧环境,更有甚者,在发生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事件后,很多学生选择的是逃避责任而不是主动面对。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遏制校园大学生不良习惯的策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其有效性,就应当在结合当前学生生活习惯特点的前提下,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丰富传统教育内容,革新传统教育方式,注重加强对校园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以及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让他们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挑战,从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新接班人的重任。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新课改也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强化主体性的培养。首先,要增强校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即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及主体价值等的一种自觉的认识。校园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着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了解到自己虽然尚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也负有一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认识到他们应当在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意识的同时,认同和尊重他人的主体性。其次,要培养校园大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校园大学生主体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在学习生活中是否能够恰当的处理好各种问题、是否能够正确地面对和解决困难。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校园大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合理的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以良好的解决,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第三,要塑造校园大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人格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认识。校园大学生正处于主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课要注重这方面的塑造,一方面要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我,提高对自我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把握,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他们对自身行为将会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带来后果的预见能力,避免个人自由的滥用,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各个层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服务社会的工作,就应当凸显时代的要求,在继续发扬传统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势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创建符合社会发展和校园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新内容。首先,强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当前校园大学生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尚未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即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不能忽视对校园大学生进行这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通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世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自觉抵制学习生活中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念的侵蚀,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避免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校园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改变他们不良生活习惯的最直接和最有效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课应当充分利用新课改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发挥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作用,在教育引导校园大学生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强化他们对新时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中加入当前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讲授,提高大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养成他们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克己奉公、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第三,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当道德低下的行为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触犯了法律,因而,要改变当前校园大学生的不良习惯,恰当的法制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材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基础这一模块为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本教材,使校园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让他们既能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又能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三)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方式
在当前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面对现在这些九零后的大学生,传统的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课应当积极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认真把握教育的规律性,注重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校园大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偏重于智育的发展,检验教育成效的标准在于学生的考试分数,甚至于出现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话。而新课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将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检验标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在内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只要进行学科知识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建立包括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努力将校园大学生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其次,要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的是单方面的教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教师转向导师,根据校园大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采取启发式、诱导式、渗透式等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诱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第三,要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思想政治课要遏制当前校园大学生的不良习惯,就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授,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思想政治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结语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校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特点也在不断改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应当密切关注不同时期校园大学生的不同习惯特点,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使其适应校园大学生的发展变化,真正让校园大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育情感,为我们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力量。
作者:石丽 王作亮 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琳琳.论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教育,2015(19):272.
[2]卢小萱.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措施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96-97.
[3]黄翔.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看法[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9(19).
[4]张永汀.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3-108.
[5]刘占春.树立大德育观,抓好学校德育[J].飞:素质教育,2013(9):195-196.
[6]孙世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5(5):132.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今天,大量外国思想、文化涌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我国工科类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课题,在对其影响因素作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就其加强对策进行了探析,以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艺术类大学生身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思维活跃、感知力强、个性明显,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这对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利也有弊,利的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吸收、理解更彻底,弊的是他们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影响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构成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三大要素是学生、教师以及环境,这三大要素都不同程度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产生了影响,其具体表述如下:
(一)学生因素。
在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是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动力是艺术类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驱动元素,而他们的动力源于需求、偏好以及动机等。其中,需求是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起因和归宿,具有一定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具体而言,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体现在精神和实践层次上,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职业素质教育、道德品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所以艺术类大学生愿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而兴趣与动机则是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动力,它需要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逐渐形成。一旦这种兴趣和动机养成,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显现,从而带动他们一系列的主动行为,这将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和质量产生积极作用。
(二)教师因素。
教师是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引导者、实施者以及监督者,其身份定位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在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综合素质、工作态度、教学方式等都会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进行的一项提升性实践活动,传播了海量的信息。教师需要系统性地整合这些信息,并通过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传递给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降低教学难度。通过调查发展,艺术类大学生都比较喜欢平和而不失威严、幽默而不失严谨的老师,并能与之快速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的配合度相当高。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理应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职业素质,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传递正能量。
(三)环境因素。
环境对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甚至轻视的。相比其他专业类大学生,艺术类大学生的心思更加细腻和敏感,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力强,因而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颇重。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期,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尚未形成,对身处环境的辨识度亟待提高。在多元文化泛滥的今天,大学生的意识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环境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演愈烈,其中有积极部分,也有消极部分。拜金主义、物质至上等不良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同学之间攀比成风,更是导致大学生主体意识与自我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使得部分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无所适从,甚至对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质疑,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结合对影响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认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加强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以供参考。
(一)加强学生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其系列相关活动必须要围绕人这个中心开展,真正以学生能力本位为出发点,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我国工科院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意识,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科院校还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加强心理教育,培养他们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坚定其对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与此同时,工科院校还需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性,采用相对柔缓的说服式教育,体现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激励他们奋发上进。
(二)加强师资建设。
工科院校需要加快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的步伐,紧密贴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师资团队,包括用理论指导学生的专业课教师和通过实践引导学生的专职辅导员两类。在此过程中,工科院校一是要把师资建设纳入到校建体系当中,适度加大此方面的资金、资源投入,提高相关教师和辅导员的待遇和福利,给予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二是工科院校要客观、科学地考核相关教师,细化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评定标准,仔细分析从教专业教师、辅导员素质及技能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研活动,及时更新相关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另外,辅导员应该积极配合学院组织的培训活动,充分借助网络,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更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修身立志,向学生展现人格魅力。
(三)加强环境优化。
文化作为一种软管理手段,对艺术类大学生具有无法拒绝的潜在影响力。艺术类大学生本身从事的就是一种文化工作,对文化的敏感度更高。因此,工科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文化的影响功能,加强环境优化,弱化不良思潮的冲击,为艺术类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学习文化环境。具体而言,工科院校可在合适的位置设立文化贴板,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制作人物雕像,宣传好人好事,传递社会正能量;工科院校还可定期组织文化活动,以话剧、比赛的形式,演绎中国红色精神,潜移默化中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坚定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鼓励他们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教会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明哲保身,在多元文化中取其精华,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
三、结语
未来,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其影响因素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各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各工科院校认真审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整和优化,尽可能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作者:冯妍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亚员.显著影响大学生的主要社会思潮及原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1
[2]梁维科.试论高等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与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2011,28
[3]蒲彦羽.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大家,2011,20
第六篇:大学生宿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摘要:
宿舍不仅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观念来论述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后勤逐渐社会化,宿舍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宿舍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于促进高校教育改革,优化德育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推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就给高校宿舍管理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思想政治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宿舍不仅是大学生沟通交流的场所,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进入高校就要与同宿舍的同学相处,这对于那些从未尝试过寄宿生活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于同宿舍的大学生通常来自不同的地区、家庭,因此,他们的生活习惯、性格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何与宿舍成员和谐相处,这是当前大学生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合理建设大学生宿舍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宿舍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和谐的宿舍文化可以促使高校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校风。良好的宿舍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对高校校园和大学生活的热爱,进而自觉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并主动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观念
高校宿舍是大学生的生活场所,需要大学生共同维护和建设。同宿舍的大学生在共同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会逐步建立友谊,并且慢慢学会适应集体生活,进而对集体产生感情,自愿为宿舍建设贡献力量。可见,宿舍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个体使命感与认同感,并提升大学生的凝聚力,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
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首先,高校应当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传统模式下的管理转变为服务式管理,并根据时代的要求,适时转换角色。学校的宿舍管理人员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秉持服务学生的理念。在传统宿舍管理模式下,宿舍文化建设就等同于卫生检查,这种管理思想显然过于狭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其次,需要提升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由于他们直接负责落实和执行高校的各项规章体制与措施,因此,高校需要培养一批爱岗敬业、关心学生、服务意识强的宿舍管理者。学校要鼓励他们以服务的心态进行宿舍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和谐文明的宿舍环境。
(二)构建人性化宿舍环境
首先,要科学规划高校的宿舍结构。高校需要为大学生营造温馨的宿舍氛围,在设计大学生宿舍时,应当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例如卧室、阳台、卫生间、网络端口等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宿舍房间格局,还要注意通风和采光。其次,要为学生保留私人空间。再次,高校还应当科学布局餐厅、洗澡间、热水房、操场等区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便利。此外,高校还应当在宿舍区扩建公共活动区域,方便大学生扩大交际范围,与更多同学沟通交流,进而增强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强化大学生自律意识
高校可以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学生代表大会,选举责任意识强、道德素质高、乐于奉献的学生组成宿舍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需要及时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向,并向学校反映大学生的各种需求和建议,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此外,还可以在宿舍管理中引入学生会或团组织,来共同管理高校宿舍。同时高校还可以成立宿舍服务志愿队,鼓励大学生为宿舍同学提供志愿服务,并鼓励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培养其自力更生的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党员进入宿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总之,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管齐下,才能让大学生的宿舍环境更加和谐。
作者:杨家轩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国年,付建军.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育人功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4-156.
[2]王凤琴.宿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J].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9(1):47-48.
[3]龙汉武.思想政治教育在宿舍文化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茂名学院学报,2008(2):24-27.
[4]祝国群,汤海旸.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与实践[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5(2):33-35.
第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应用
摘要:
从微信受大学生欢迎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微信不良信息泛滥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提出了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抵制微信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的方法。
关键词:
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微信是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一种网络交流工具。资料统计显示,9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都已成为使用微信的活跃人群,微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最方便的网络交流、娱乐、信息获取的工具。
一、微信受大学生欢迎的原因
首先,微信能充分展现移动互联网的潮流性。智能手机已是手机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有WiFi的地方,手机上网就很方便,这已成为一种潮流。其次,微信的资费便宜。微信只花流量,不收取其他费用。大学生们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图的是方便、快捷,可随身携带,能即取即用。很多学生选择运营商提供的很优惠的流量套餐,资费相对于短信和语音电话更便宜。再次,微信的实用性强,还具有娱乐性。使用微信可以有多种交流方式:输入文字、传输语音、传送图片、进行视频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方式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方便和快捷,只要有网络,微信就可以做到即时信息传送,还可以建群进行多人群聊。以上的交流方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这体现了微信在信息传输方面的优势。最后,微信具有添加好友功能。可选择手机上的通讯录或QQ上的好友进行添加。通过微信添加好友,可以进一步加深与好友的关系。而微信查找附近的人功能可以互相查看和添加附近使用微信的人,拓展好友范围。微信还有摇一摇、漂流瓶的功能,这可以使微信用户匿名发送信息,而接收者也有任意性。微信用户实现了匿名交友和远程手机交友。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实现上述功能,丰富了大学生活,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社交需求。但是,有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已被智能手机和网络捆绑,这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二、微信不良信息泛滥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微信是开放性的社交平台,在微信上会有不良信息传播。有些人为了点击率和追求娱乐效果,使用夸张和杜撰的方法发布信息,使分辨能力较弱的学生跟风转发,这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产生的消极影响很严重。首先,微信接收和传输具有即时性。自制力差的大学生过于关注微信群或朋友圈,这就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其次,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社交一旦不如意,就很容易把精力转移到微信。对微信产生依赖,导致性格越来越孤僻。最后,微信平台传输的广告、传销、骚扰信息让人不胜其烦。微信人群可以畅所欲言,这很容易使个人权利受到侵害。查找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功能使大学生有了更多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却也成为安全隐患,这就容易增加被侵害的机会,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三、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首先,在校园构筑专门的微信平台。微信平台发布的内容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可建立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微信平台,以及专门发布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信息的微信,积极倡导学生民主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可发起对校园基本建设、校风校纪、教学与教学管理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问题的讨论。还可建立任课教师、政治课教师的微信平台,学生有问题可通过微信向这些教师提出来,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或困惑。教师是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而微信为师生提供了无障碍的交流平台。其次,加大对微信的宣传力度并提高微信的使用技能。学校可以利用校园传媒工具,来宣传微信,倡导师生学习微信,使用微信。要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微信的功能有全方位的了解,并能熟练使用。这也就能提高大学生和教育者对使用微信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最后,微信的内容要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不能单纯说教。好奇心强是年轻大学生的特点。他们乐意关注社会上发生的新事、奇事、异事,传统的政治课教育已不能解决和解释社会复杂问题,但学校微信管理者可把社会热点话题发布到微信上,并提出正面的积极的观点,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校园微信应主要发布关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体察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难处,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把关心以微信的方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还可把与学生当面解决起来有些尴尬的问题,以微信交流的方式进行,使微信的政治教育方式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四、结语
总之,微时代为大学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方法,带来了新契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行动,利用微机会,探索出一条新的微时代的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新模式,促进大学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健康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作者:丛利红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郝珺.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唯实(现代管理),2013(11):51-52.
[2]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71-72.
[3]骆帼棣.浅析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J].才智,2014(7):19,22.
第八篇: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分析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工具,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问题,同时也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微信的特点与功能,找出了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新问题,同时肯定了微信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价值,最后提出了有效利用微信技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分析
引言
微信平台在当前的社会社交环境中发展迅速,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软件,无论是功能上还是信息资源上都具有独特创新的优势。在2014年初,腾讯公司发布了一项全新的调查数据,微信在全国范围内的用户数量已突破五亿大关,其中65%的用户是在校大学生,同时用户数量还在与日俱增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微信的出现为高校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因此,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们应该积极思考,如何才能充分有效的将微信术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1.微信的特点与功能
1.1社交工具。
微信中有朋友圈、公众号、摇一摇等各式各样的社交功能,在社交渠道上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友方式[1]。大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话号码、QQ号码等多种方法寻找自己的好友,对大学生构建自己的朋友圈提供了十分便捷的帮助。大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去认识不同的人,结交不一样的朋友,甚至是千里之外的朋友通过微信也能轻松结交到。
1.2通信效率高。
微信在通信功能上不仅具有效率高的优点,而且还十分的便宜。以往的打电话、发短信通信运营商都会收取高额的话费,这对大学生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微信平台出现后,打电话、发短信通通免费,深受大学生们的追捧和喜爱。经过技术上的完善,现在的微信不能打电话、发短信不收费,还具有发图片、发语音、发文件等多种功能。
2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问题
2.1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大学生们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能对自己收到的信息进行主动的控制,使用微信对大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后,大学生们如果不愿意接收教育信息,就能对信息进行屏蔽处理,导致教育工作者无法实时掌握学生们的思想情况[2]。此外,微信平台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只是阅览这些信息就会消耗很多的时间,就不会在判断和思考信息内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2.2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以开展教育课、教育讲座的形式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微信出现后,大学生从被动者变成了主动者,不仅能传播信息,还能创造信息。微信的信息资源中十分混杂,如果大学生们被这些混杂的信息干扰了,就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如果大学生们长时间受到虚假内容的吸引,不但在思想价值上会产生错误的观念,还会出现大规模的思潮波动。
3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3.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出发。
由于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维、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微信并没有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及使用[3]。因此,高校必须组建一支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队伍中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还要具备使用微信的操作能力。新的教育工作第一步要在教育方法上结合微信技术进行创新,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刻的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第二步是提高使用微信的技术,合理运用微信。第三步是对微信技术人员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相关的培训,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出发。
首先要用微信创建每个班级的班级群,构建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平台。然后思政教育人员把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图片、教育的视频等内容发布到每个班级群中,让大学生们可以实时进行学习。这样的做法不但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方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在班级群中,教师可以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出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还能实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健康发展。将微信加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不是忽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而是发挥微信的优点,构建一个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3.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出发。
大学生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目前的微信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大学生们处在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十分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4]。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入微信技术,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们对网络中的信息产生判断和分析能力,正确引导大学生们选择积极、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科学合理的运用微信服务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们要指导大学生们正确使用微信,合理控制和调整使用微信的行为。
4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教育的工作。微信时代的新环境下,不但要充分将微信技术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还要注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载体、客体出发,推出全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质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的未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作者:朱影 单位: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邵璀菊.微信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冲击与应对[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21):14-15.
[2]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新媒体思政,2013,12(15):58-59.
[3]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网络思政,2012,16(14):47-48.
[4]曹凤才,田维飞.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0)09-10
第九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探析
【摘要】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策略是: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积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相关组织机构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继续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自觉性。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需要高校常抓不懈。在继承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高校应当不断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机制,多项并举,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涵盖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帮助与指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健全与完善人格、崇尚科学精神、端正择业与就业观念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中,高校应当做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教育与社会主义发展现实教育相结合,坚持外部多种力量主导与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相结合。高校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人的思想观念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培养与熏陶。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培养与塑造,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自觉抵抗外界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的影响。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分配方式调整、就业形式多样化等方面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和困惑明显增多。因此,我们需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寻求解决策略。对于大学生在政治信仰、社会道德观念等方面普遍存在的某些偏激认识和不良倾向性问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做深入地剖析、积极地寻求解决策略。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突变期,各方面由不成熟趋于成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然而辨别事物好坏的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弱,情绪容易冲动,进而容易受到外在不良风气的影响。因而,我们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核心目标,探究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操作性强、实效性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充分发挥高校相关组织机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高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共青团委等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组织管理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指引方向和创造条件。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和组织内涵丰富的党、团活动,让大学生增强党性理论与知识,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接受教育,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大学生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级等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学生新团员、新党员的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共青团和党的队伍中来。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丰富学生党、团支部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发挥团结、组织、教育学生的职能。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体、以兼职为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高校党委应当把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考核、激励和保障机制,从政治信仰、思想道德、学习状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创新工作形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例如通过网络QQ、电子邮件、手机电话和短信等方式与大学生加强联系。注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测量与疏导,尤其是关注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例如贫困学生、内向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等,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团委、宣传部门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公益、体育、艺术、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
4、认真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有关部门应当认真组织与开展大学生军训、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大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具体可以从开展各种献爱心活动,环境保护活动、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例如,河北北方学院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近年来,组织开展了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双服务活动,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在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的同时,尽可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河北北方学院立足张家口,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专业的优势,积极开展医疗义诊、法律咨询、农技推广、环境保护、义务劳动、献爱心、顶岗支教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多种形式服务张家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继续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设。结合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师应当做到把传授理论知识与思想教育引导相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关注并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净化他们的思想,挖掘他们的潜能。树立和谐教育的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实现相互协调与有机统一,从而形成和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运用和谐的方法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灵活运用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激励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想。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与学生亲切对话与交流,用鲜活的材料,生动的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关系,切实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和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在教学内容上应将理论生活化,用生动的案例代替枯燥的教条;以学生的兴奋点为中心,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诉求;在不能改变课程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切入角度的裁量,挖掘教学深度,突破课时的局限性。[2]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技术、多媒体设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新工具。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试管理,实行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考试内容要多联系社会实际,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和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命题形式以开放式的论述题为主,进行主客观命题方式的组合。
四、增强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自觉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包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与知识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例如教育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从中让大学生自觉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大学生扩大思想道德实践与交往领域,通过网络、报纸、人际交往等传播媒介扩大道德实践交往领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不断提高辨别道德真伪、好坏的能力,主动接纳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和观念、加强道德自律,让大学生不断崇德近善。
作者:朱飞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芳,邢亮.开放式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J].教育探索,2011(3)123-125.
[2]郜战红.桑德尔公正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4(3)74-76.
第十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摘要】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具有动机的单纯性、服务对象的选择性、服务的广泛性、群体性和精神文明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意义
大学生从事无偿性的、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特指志愿者服务)是我国公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们成才成长的重要实践途径。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内容由于其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多样性、公益性特点,因而能够成为施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弄清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并根据该特点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活动特点,对提高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从事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
志愿者服务一词在当今国际社会被视为不以某种名利、报酬为目的,且具有为他人或者世界做出某些贡献的社会活动。意愿者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四个特点。意愿者服务一词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他最初是以僧侣出于自由的意愿服务西方宗教性的机构。意愿者服务一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具有十分相似的特点和含义。有历史史料和考古的证据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慈善概念和与之相关的慈善践履的国家。慈善概念作为构成儒家思想体系的概念之一,他已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不断自我孕育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思想。今天在中国社会,我们将意愿者服务视为出于自己的自由意愿,用自己的能力、金钱、时间等力量无私地奉献社会,其目的是不以物质利益为前提的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特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需要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社会认同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在大学学习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大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有限的闲暇结合自己的志愿和能力无偿地奉献社会,这本身就难能可贵。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具有五个特征:一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具有动机的单纯性。这表现在大学生以奉献社会的单纯目的热情地加入到服务社会、服务校园的志愿者服务,并且不计较成本、付出和心血。二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对象的选择性。这表现在大学生虽然以积极和热情的心态去迎接志愿者服务,但是他们对志愿者服务是有所选择的,在参与服务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服务程度有所选择和保留,这与一般的志愿者服务是有很大区别的。三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广泛性。这是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和对象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服务的领域广泛、服务的对象多样。当今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涉及各行各业,从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服务西部,还涉及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事务等。四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群体性。这表现在大学生往往是以群体和组织的形式、有纪律、有秩序的参与社会志愿者服务当中去。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群体性特征有别于一般的社会志愿者服务,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群体在参与志愿者服务时,都是以学校为出口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的,即都在同一个机构内,所以表现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群体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相对薄弱,需要集体的力量提升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因而客观上也需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以群体的形式开展。五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精神文明实践性。
二、大学生从事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的中介。首先,由于既能够满足大学生对自身能力锻炼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对提升思想觉悟的要求,因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的对象。有调查显示,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在读期间最容易接受的社会实践活动,81.3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对志愿者感兴趣,其中4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短期从事志愿者服务,54%的志愿者表示愿意长期从事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属于既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属于一种道德实践活动。他能够满足大学生对自身能力锻炼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对提升思想觉悟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的对象。其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够围绕提升觉悟、思想育人的主题,而这种主题恰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此外,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提供很好的教育内容。从实践育人的角度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无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的内容。这种内容将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极强的指导性、说服性和改造性。第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它能够沟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既以一种实践的方式表达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地,也以一种现实的方式实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地在于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健康良好的体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就是大学生能够在实践和行动上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既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促进社会的发展,因而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结果的统一。大学生在志愿者服务中能够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从道德层面上提升自己的觉悟,这个过程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核心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之中,内化为健康的思想意识,然后再外化为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如此一来,大学生的志愿者服务完全符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依托大学生为主体,并以一种实践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现实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平台。
作者:温玉 陈春燕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孙旭.毛泽东知行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