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科采用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能把高考考试大纲、社会热点、解题技巧“颗粒归仓”,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做法。这里向读者尤其是教高三的政治教师介绍一种独特的复习方法,即“专题式教学法”。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就是指围绕某个理论知识、社会热点、考试题型、考试心理等进行专题教学。这种复习方法由于跨章节、跨教材,“以生为本”,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比较宽、广,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理论知识专题教学
我们知道,划分考试类型的方法很多,一般把它分为三类,即水平性考试、诊断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由此可知,高考既不是水平性考试,也不是诊断性考试,而是选拔性考试,是处于最高类型的考试。高考试题是以问题为载体、以能力为立意,通过考试把有相应潜力的考生筛选出来,送入到高等学校去继续深造。
高考对能力要求固然比较高,但各种能力都是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的。政治学科复习首先重视理论知识的复习,复习理论知识不应仅仅只是注重某个具体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而应该是以某个理论知识为中心带动其他理论知识的复习,以建立起理论知识网络。学生只有建立起了理论知识网络,才能为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否则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认识不高,说口水话,思维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经济常识》这门课程,上、下册主要是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知识。根据《政治科考试大纲》要求,这门学科主干知识表现为以市场经济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商品经济理论知识(包括商品、商品基本属性、商品价值量、货币与纸币、货币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及作用)为基础,讲述我国的市场经济(包括市场配置资源与国家宏观调控)、我国的经济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国的三大产业及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财政和税收、我国的金融、我国的生产和消费,我国的市场经济与世界市场经济的关系。
《哲学常识》这门课程,上、下册主要是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大板块理论知识为构成。根据《政治科考试大纲》要求,唯物论主干知识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辩证法主干知识表现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认识论主干知识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主干知识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集体主义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政治常识》这门课程,全一册主要是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以我国的国家制度、国家机构、政党、民族和宗教、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为核心知识。根据《政治科考试大纲》要求,国家制度主干知识表现为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机构主干知识表现为国家机关即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暴力机关;政党主干知识表现为政党和国家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我国政党制度;民族和宗教主干知识表现为我国民族政策和我国宗教政策;国际关系主干知识表现为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世界两大主题、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国际组织中的联合国,我国对外政策包括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基本立足点、基本国策。
我们在复习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专题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学科主干知识形成知识树,建立起知识网络,让学生牢固树立“先死后活”、“不死不活”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死中求活”、“死去活来”的境地。学生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才会出现“会当岭绝顶,一揽众山小”局面,达到满意的解题效果。
二、热点问题专题教学
高考文综政治试题设计主要是以能力为立意,采用应用性题目,常常以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来实现高考政治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国家利益、国家理念)的。命题以应用为基点,综合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与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问题,来实现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题在书外、理在书内”,“以问题为载体,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的热点问题为素材”,“试题以‘发展’为灵魂,突出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和平发展观念”,“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关注国家现代化”,这是近些年来高考命题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在高三后期教学中,作为高三政治教师必须按照《政治学科高考考试大纲》所要求考查时间内,对国内外发生比较大的事件进行必要的筛选,找到影响力大、影响时间长的重大时政事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且还要让学生关心热点问题的最新动态,甚至吸取最新的理论成果。
多年的高三毕业班教学实践表明,筛选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原则与方法是:以近期为主、远期为辅;以经济政治为主、科技教育体育文化卫生为辅;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以中国共产党活动为主、其他民主党派活动为辅;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为主、其他国家在国际关系影响为辅;以定性热点为主、争议热点为辅;以长效热点为主、短效热点为辅。
根据上述筛选原则与方法,高2007级文科政治专题教学可以把近一年来国内、国际所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筛选为:(1)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提高国家宏观调控水平;(4)四川由旅游资源(工业)大省变旅游资源(工业)强省;(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构建节约型社会;(7)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8)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换届选举;(9)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10)朝核问题与中国的影响力;(11)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2)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逐步形成及对中国的影响;(13)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这些是后期教学必须关注的热点问题。不仅政治学科要关注这些热点问题,而且历史学科、地理学科也应该从自己相关知识去认识这些问题。
通过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教学,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体现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实用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产,关注社会生活,实现政治学科固有育人功能。
三、考试题型专题教学
高考文综政治考试题,目前由单项选择题(又称客观题)和综合题(又称主观题)两大题型构成。通过这两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四种思维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去发现、收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通过描述事物表现的形态或状态来对事物加以说明和解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这四种能力中每后一种能力都是建立在上一种能力基础之上的。
解答客观题的逻辑思路和步骤。对题干的审题是关键,题干往往由立意、情景、问题设置三部分构成,通常采取“一看、二抓、三领、四想”来指导读题干,“一看”就是要看设问,弄清题设问的指向,看看题目设问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或政治常识,以及哪个知识范围;“二抓”就是要抓关键词,采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号法;“三领”就是要领悟出题者的意图----考什么原理;“四想”就是要想政治术语即:书本术语和时政术语。弄清题干基础上,对题肢一般采用“三排一保留”办法即可以做对选择题,“三排”就是一排谬二排异三排重,在题干是正向选择前提下,那么题肢中的知识错误、观点错误、正误混杂、张冠李戴、模棱两可、与事实不相符就要被排除,在将剩下的题肢代入题干的指向性和逻辑性中去排异,同时还要注意题肢的观点不是回答题干的问题,而是对题干意思的变相重复,须排除掉。经过“三排”之后剩下的题肢就是正确选项了,最后还要将正确的选项再代入题干中的指向性和逻辑性中去验证。如果题目是要求选最佳答案的,那就用“最直接、最根本、最全面”去指导做题。
解答主观题的逻辑思路和步骤。一是要带着设问对材料进行逐段、逐句、逐层地进行阅读,找到关键词语或政治术语,通过关键词语或政治术语上升到所学理论。二是归类对号,落实课、节、框,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在读题时,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三是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是先归纳题目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第二步是说清有关理论观点,即说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第三步是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这是答案的主体,理论联系实际;第四步是联系重大时事,主要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联系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主要是指党代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第五步是用事实证明,答题不仅要有理,而且要有据(包括史实、事实、数据等);第六步是反面论证,在正面论述之后,一般还应联系反面观点,指出观点的错误所在,以加深对正面的理解,这一步通常用“如果说……”“假如……”这样的句式来展开;第七步是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这七步并不是回答所有主观题都必须具备的,要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分别加以运用。
答题时一定要使用政治学科术语,而不能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概念及社会、家庭流行的俗语。只有使用政治学科术语,才能做到表述规范、准确、科学、简洁,才能和阅卷老师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形成共识、减少误解。
通过考试题型教学,要贯穿考试技巧方面知识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掌握解决各类题型的技巧。学生在参加高考时,就会有备而去,满意而归,考出比较满意的成绩来。
四、考试心理专题教学
高考不是单纯的知识、能力考试,是全方位的素质考验。时代需要开拓型、竞争型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求知识博、能力强,还要求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心理素质高。关于考试心理方面知识的教学,许多教师在高三后期的教学工作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全国着名的研究高考专家王极盛教授通过对考入北京大学的51个高考状元调查结果:在影响高考成绩的20个因素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居第3位,学习基础的重要性居第4位,而考场心态的重要性居第1位,考前心态的重要性居第2位。可见学生在高考前和高考中的心态居首要位置,学习策略、技巧和知识基础紧随其后。
考试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测验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在情绪、动机、定向及思维方式。情绪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外部的、内部的刺激)态度的反映,如满意、高兴、喜悦、爱慕等,反之如痛苦、忧愁、厌恶、恐惧、憎恨,好的情绪表现心情愉快,思维活动积极,思想活跃,参加考试时容易超水平发挥;反之心情沉闷,精神抑制,考试难以正常发挥,考不出满意的成绩。
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着考试前的学习、复习和备考,而且过分焦虑会在
考试中难以消除所带来的紧张、焦急、恐惧等;持久的焦虑又会损害考试者的正常心理活动,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常表现为心烦意乱,注意力不能集中,这对考试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严重者还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考试过程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四种现象:第一种现象是心理过分紧张----怯场,所谓“怯场”是指考试者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已,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于有的表现出头晕,活动失常,无法进行考试;第二种现象是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在考试中由于考试者出于被迫参加,或是认为目的达不到,或是在应试过程中预感成绩不好,或第一堂考试试题难度较大,对第二堂考试中考试者心理带来干扰,表现为消极,没有信心,直至不能坚持下去;第三种现象是外来“刺激”对心理带来的干扰,在解答试题过程中,考试者在对所学知识经过回忆,联想、知识重现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时,突然外来“刺激”(包括监考教师来回走动、别人试卷翻的哗哗声、有人突然大声喧哗、考试秩序混乱、附近传来噪声等)往往容易使“神经联系”中断,强“刺激”还能使原来已知“信息”难于“提取”,其结果影响考试者的正常答题;第四种现象是偶发事项对心理带来的惊慌,在考试者缺乏思维准备情况下发生一些事项、事件,会使考试者惊慌失措,心理紧张,影响正常思维,造成考试者考不理想的成绩来。
由于高考强大的作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考生在考前、考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考试心理瘴碍是正常的。那么,教师在高三后期采用考试心理专题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结果。教师可以采用这些专题教学,如考生如何度过考前“学习高原现象”、如何树立高考信心、如何调整考试情绪与状态、如何看待考试焦虑、如何克服高考考试中“克拉克现象”等,使高三学生在参加高考时有比较充分的考试心理准备,从而在高考中发挥出超常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来。
总之,“专题试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切合高三后期教学实际,学生比较欢迎,教学实际效果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值得高三政治教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