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下课前总是问学生:“这节课都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当听到学生回答没有疑问时,教师放心了,觉得教学任务完成了,布置的作业也只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去实验、探究。
事实上,我们这种追求“标准答案”的问题教育,只是让学生理解、认识和接受现有的科学结论,而对于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创造往往忽略、或者根本不谈。这就抑制了学生持续学习和思考的动机,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日渐淡薄,难以进入“研究”状态,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更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每天都带着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课堂。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长期保持。例如,我们在学完《纸币的产生和发展》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纸币具有铸币所没有的优点,从而取代了金属货币。那么纸币会不会被其它符号取代呢?纸币会消失吗?”再如,学习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内容后,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分配方式会不会导致劳动者收入差距的加大?如果会,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等等。只要深入挖掘,我们一定能找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会真正体会到学无止境,学海无涯。
总之,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我们知道,行成于思、思成于惑。我们也知道,困惑与好奇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所以,让孩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