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探究性学习策略浅谈-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探究性学习策略浅谈

初中思想品德探究性学习策略浅谈

查字典政治网 2016-06-06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理念;问题;过程

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以自身活动或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确定课题,以小组或个人收集材料信息,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跳出传统“灌输——训练——考试”应试教育的僵化模式的羁绊,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在素质教育普遍实施的今天,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始终保持敏锐的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融入生活,了解社会,探索真理,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尝试谈几点体会。

一、树立师生教学活动的探究理念,实现方式和角色的转变。

新的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传统教育理念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束缚了人才评价和选拔的模式和思路,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现象和“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的倾向。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传统的重点学科关系到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显得更为重要了,其内涵和形式也不断拓展和更新,这就需要不断转变、更新观念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摈弃“你说我听、你划我背”被动的、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此,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角色定位上应作重大的调整与转变,以适应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1、探究性学习的目标理念。

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树立下列教育目标理念:(1)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探究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都应持有质疑精神,不要一味地盲从和偏信,也不要简单化、程式化,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遵循“怀疑——评判——修正——创新”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从质疑中开始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2)培养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比较,通过探究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3)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我们的人身权利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时,可以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法律知识,来当一回小律师,通过控辩双方的法庭辩论、讨论,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生动逼真的教学活动中,来运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4)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怀疑和思索,发现了问题,但往往凭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就需要与老师、同学、朋友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增强学生相互间的协调、合作能力。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因新课程标准较之以前有较大的变化,在课程设置、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再加上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周期短”的特征,因此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发生转变。即为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被动学习——改变为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创造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或学生讨论交流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就是要学生去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3、教师角色地位的变化。

教师过去被称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等,其任务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是真理知识的拥护者,而人类教育不像园林工人工作,树枝长出来只要影响美观就把它修剪得整齐划一,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塑造成同一类的人;人类教育尤其对学生的教育不具有工程流水线的工序特点,新的时代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不准确的;育人不是护花使者,更不能对学生进行“裁剪和扼杀”;教师也不具有为学生而像“蜡烛”和“春蚕”那样,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品质。因此这些称谓来称赞新时期教师的工作,显然不能适应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新的教育要求教师从理论上、方式方法上、人才观方面都要发生角色地位的变化:

(1)在教学中应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双方通过对话、交往、理解、共享等方式主动配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2)教师应延缓判断,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实行自我判断和评价;(3)重视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4)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训练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引起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6)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创造性的作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总之,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地位应转变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发现者,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者,树立“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的思想。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疑、释疑的过程。学习就应该有敢于反驳的气概,才能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传统影响,学生不敢质疑问难,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就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问什么就问什么,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提出有价值的、新的问题。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思想活跃,问题增多,创新意识增强,有些问题教师课前也意想不到。如教学时,学生质疑的问题确实很难回答,我先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然后告诉学生:“这些问题老师也不太清楚,课后我们一起去查阅一下资料,好不好?”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回答时,教师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提问,更不能随意指责学生,而要面对现实,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要真诚地告诉学生老师对这个问题不了解,再引导他们把课内的思考延伸到课外,把探索的兴趣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2、探究性学习始于问题的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探究性学习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对策有下列四个方面:

(1)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要设计一环扣一环的问题的模式,把学生置于提问的主体,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以“问”定教学目标,以“问”来组织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的达成。

(2) 善待学生提问。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他学习需要的问题,教师以平等、公正之心善待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保护他们提问的热情、兴趣和勇气,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也品尝成功的快乐。

(3)遵循渐进原则。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要遵循渐进原则,让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经历“想问、敢问、乐问、善问”的发展阶段。教学中应用多种手段,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好问的潜质,让学生想问;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平等对话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敢问;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现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乐问;激活学生的认知,促进课内外沟通,引导学生思辨问题的价值,使学生善问。只有遵循“想问、敢问、乐问、善问”的渐进原则,才能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

(4)持之以恒训练。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不要急功近利,而要整体规划,从细处入手,长期系统训练,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1、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俗话说,“好教师教书育人,坏教师误人子弟。”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亲自探索并发现事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真理。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探索的机会,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学习,相信学生有创新意识,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发现。对于学生出现的思维障碍,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引导,激活学生思维。如在教学生学习《融入新集体》时,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教师都会引导学生认识“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沃土,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取得成功”。于是我在教学时打破教师和学生思维的定势,抛开所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从《车子为何停在原处》一幅漫画入手,鼓励学生进行反向思维。同学们根据我的引导,激活了他们讨论的兴趣,最后从多个角度认识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只有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2、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关注学生探究过程,应讲究策略。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的学习运用,从中感受探究的乐趣,摸索探究的规律,体验情感,丰富经验,升华认识,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

(1)激发探究的情趣。初中学生都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这正是乐于探究的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质,帮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活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学习重过程而非结果,故探究学习中无“好生”、“差生”之分。实践表明,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能具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教学时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探究学习的形式,把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学习内容宜个体探究,就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勿强求一致。如教学《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时,我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科学认识、评价自己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去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闪光点,让他们自信、从容地面对自我和同学。

(3)讲究探究的方法。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笛棵卡尔也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象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得更深刻,“良好

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这种才华。”方法问题如此重要,我们教师怎能置之不理呢。因此,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就方法问题进行斟酌。针对不同的课题应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的探究方法,如:偏向于感性的课题可以采用体验法、观察法、实践法、类比法;偏向于理性的课题可采用分析法、综合法、演绎法、归纳法,并根据具体情景采用相关的方法组合。

(4)拓宽探究的范围:探究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关注探究学习过程要沟通课内外,融合学科间,让探究学习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化有限的教材资源为无限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到课外探究,允许学生把课外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为其提供解决的策略,促使他们深入探究。

(5)重视探究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创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直接经验的参与,即与学生的个人体验密切相关。关注探究学习过程要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即探究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体验中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形成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学会交流合作中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宽容,培养大胆怀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造就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大力推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创新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政治视频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湖北郑真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四川康勤秀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福建罗岚阳

儿子小升初,36岁辣妈竟焦虑到月经不调,提前进入更年期

6年级一题课 小升初高频考点8 Lesson3

都七中小升初: 1×2×3......×99×100的积的末尾0的个数问题

君晓天云语文同步阅读小学六年级倾听鸟语+理想的风筝全套2本人教版部编版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6年级上册下册课外拓展阅读理解训练辅导书

奥数竞赛熄火,小升初会终结吗?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上《我就是我-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蔡佩华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上《中秋节》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励娜

与"初中思想品德探究性学习策略浅谈"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