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对《思想品德》课程具有特殊的意义。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讲,“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来讲,“活动”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是感情的载体。有活动才有感悟,有感悟才有内化,学生的心理、思想、观念是在活动中得以成长和提升。如何在新课程下实现教学的高效互动,从而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教育教学目标,我校政治教研组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教学的主要类型
1、互助合作模式
学生互助合作模式是指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学习,互助合作、一起讨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活动的目的在于创设学生之间和谐、互助的学习气氛,满足学生展示自己能力和获得自尊感的需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这种教学模式在我们平时教学中用的最多,操作最为简单,也最有实效。
例如:李荣华老师在上《感悟青春》这节课时,讲到“青春烦恼”时,归纳为三种,要求学生分成三组讨论,学生自由参与最感兴趣的话题,所以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相互肯定好的说法,否定不合理的说法,学生在争论中,讨论中对青春期的烦恼有了正确的认识,我认为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这比老师简单的讲授效果要好的多。
2、情境性模式
情境性模式是指教师利用能引起学生知识、情感、行为变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创设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最佳统一效果的一种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形式多样,如演小品、讲故事、诗朗诵、即兴辩论等,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例如:胡维雄老师、袁群老师在上《丰富多样的情绪》这课时,他们都采用了这种活动模式,胡老师先是创设情景,“期待已久的运动会刚要开始,且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然后要求学生上台表演当时的情绪,学生们争先恐后,兴致勃勃,惟妙惟肖的表演着,当然,不同的学生情绪表现肯定不一样,由此师生共同归纳出“情绪与一个人的态度紧密相联,所以我们要学会调控情绪”。袁群老师在讲到喜、怒、哀、惧四种情绪时,先是要求学生画一画面部表情,然后对照画像上台表演,运用这种活动模式能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学生在生动、形象、活泼的情境中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专题探究模式
这种活动模式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在课堂上安排一个主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活动达到长知识、促能力的目的。现在的新教材每一个单元都安排有一个主题探究活动,例如,初一上册安排了“设计班徽”、“畅言青春”的朗诵和演讲比赛、办“生活情趣小报”、编辑《初中生自我防护手册》等专题活动。
4、社会实践模式
社会实践模式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园外的领域安排一个主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达到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和陶冶情感的目的。例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采访等形式,这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活动教学的目的
1、在活动中实现参与层次的目标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学习任务,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特别是思想品德活动教学,如果离开了学生主体的参与,就会变的毫无价值。相反,如果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活动教学,才是有效的学习,这种学习才具有可持续性。在活动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人承担一个角色,比如,“主持人”、“记录员”、“监督员”等,进行分工协作,过段时间角色互换,力图在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
2、在活动中实现体验层次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教师是权威,教师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一个被动的倾听者和学习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教学的生命恰恰在于学生的自主体验。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切身感受,获得经验,在经验过程中实现主体积极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经验结构,实现自主发展。因此我们不能也不要替代孩子的体验。
3、在活动中实现感悟层次的目标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本课程的追求。本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因此,活动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积极体验,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