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政治论文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政治论文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查字典政治网 2016-03-22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查字典政治网编辑了政治论文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他的一生,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陶行知先生离开我们己半个世纪了,但他丰富而宝贵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仍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己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尤为重要。本文从陶行知创造增长率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谈几点看法。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构建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便是其中的一支奇葩。他的一生有丰富的创造思想,有不少创造性的贡献,他的开拓进取精神令人惊服。他的创造,他的开拓,体现在一个新字。他自新,立新,创新,提倡新教育,构想新蓝图,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形他国。但什么是创造?什么是开拓呢?所谓创造,就是要求人们提供以往不同的新的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比如,经过实践检验的新理论、新发明、新的优质产品等。所谓开拓,就是要求人们富有奋发进取、勇敢拓荒的精神,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按民族,按国家,按人民的需要,不畏艰险,不盲目迷信,不因循守旧,不因袭旧搬,敢想敢说敢干,干出扎扎实实的事业来为强国富民作贡献。陶行知先生历来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他认为,要担当起改造中国的重任,必须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必须是创造型的人才。只有发扬创造性精神,民族才能解放,国家才独立,人民才能幸福。他把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为此,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是创造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要求受教育者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江泽民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承担培养人才的教育,因此除了平时谈到的一般意义上的对原来知识的保持、发展、继承外,尤为重要的是,推陈出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意识。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不但要讲知识的结论,还要讲人们发现或创造知识的艰难探索过程。而且要讲知识应该怎么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它不完备之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陶行知说: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能思考,意味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建设,意味着能承担起改造,建设国家的重任,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大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管发挥出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语)当我们回顾文明的历程时,就会发现,人类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几乎一无所有,可谓赤条条地来,可是今天人类却在地球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为地球上当之无愧的主人。追溯其原因,就是一项又一项富于创造精神的发明支撑了人类文明的建立与进步,使人类走提更远,其生存空间也获得了拓展。这其中,创造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使得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下的知识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而创造教育则使人类的个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经验和智慧得到不断的创新,实现链式反应,生出新的知识,所以人类总是一代比一代强。如果人类仅仅停留在机械的继承上而缺乏创新,那么整个人类现在可能还停留在刀耕大种的蛮荒的时代。由此可见,进行创造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已经初露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的远见卓识,这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创造教育是一致的,这正是伟大人物的伟大所在。这也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创造性人才研究的缘由。创造性的智慧劳动,包括创造性的经济管理,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乃至文化艺术创造等待成为人类社会创造性劳动的主体,社会将全面知识化。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发达国家近年来普遍开展创造教育,并在创造型学校环境、教育和学生问题、创造性的培养途径问题、创造素质和创造人才、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上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人的创造性的张扬,人的创造性的普遍化,这是时代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根本观点出发,确认了人的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人的本性的延伸。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须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的时代。因此,中华民族要赢得21世纪的胜利,创造性的培养应当成为教育的普遍目标,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从教育改革入手,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合时代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在我们中间应涌现出更多的创造型学生。

二、对当代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而中国的教育更是令世人为之折服。儒家学派的创造人孔子,率先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开馆授德,这本身就是极富于创造性的一页。中国教育有着精邃的理论,也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国有占世界1/4的人口,举办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中国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牺牲精神的人才,他们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兢兢业业地工作着,近代的陶行知先生便其中的代表,这是中国的骄傲。

但是,中国教育也存在十分突出的缺点,主要表现在: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自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新精神。而教师则长期拼搏于应试教育中。在今天过个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其不良后果尤为明显。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以其亲身体验讲道: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正是这十分重要的两点,为他日后登上诺贝尔领奖台奠定了基础,而这基础中的第一点却不是从中国得到的。

其实,对中国教育的不足,毛泽东早有告诫。他批评旧的学校消磨个性,灭掉灵性。他不大迷信书本,强调书本之外另有天地。他一贯提倡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得到发展。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教育的改革,他强调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应当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有了这种眼光,站到这种历史发展的高度,我们就没有理由坐在成绩的功劳簿上止步不前,就应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辟新的教育,迎接新的时代挑战。这新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普遍缺乏创造性的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者缺乏教育的思想。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乃至高校中的部分教师,习惯于原来的授课方式,借助于千篇一律的教科书和备课手册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是一个小水罐,老师是一个大水罐,所以便有了这样一种很不科学但又极时髦的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杯水。这表面上很形象、很生动,实质上是一种缺乏任何创造性的灌的思想的体现。在这里,学生已变成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实质上,这种说法忽视了教学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人。事实上,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自尊心、自信心和主体精神的人,而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这种自尊、自信和主体精神会更强。如果这种缺乏创造性的教育模式长期得不到必要的纠正,则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先生是教死书,死读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自进入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即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创造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体系)已成为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构筑这一系列的创新体系,就必须有大批的富于创造性的人才。江泽民同学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应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这是我国实施科学兴国的关键,而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因此,只有把创新教育作为教改的核心,才会对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的重视,才会深刻意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是教育的一种失职,一种失误。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但什么是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就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性最重要的表征是创新,因创新是知识价值的核心,越是高创新的知识,其价值也就越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有创造性教育,才有人的创造力的成才和发挥。

针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如何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呢?

首先,要提倡学校环境的创造性,主要包括校长的指导思想、学校管理、环境布置。教学评估体系及班级气氛等多种学校因素。创造型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环境中的经历是极其复杂的。学校本是发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场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政治校太注重学业而排斥了其他方面,这样就压制了教师和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因此,优化学校环境的创造性是促进受教育者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我国的绝大部分的大中小学的校舍却是像部队营房一样,火柴合般的一排排过去,这种建筑模式过于严肃和呆板,丝毫没有体现出育人环境应具有的特点:和谐、灵活、富于创造性。真正富于创造性的育人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舍都应体现出应有的匠心。

其次,要有创造型的老师,就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的教师。主要包括教师的创造性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特别是教学方法,这是能否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之一。目前,我国高校中的一些教师的教学,此中小学更死板。这里,我们应当意识到,高等学校只有以创造性教育作为基本手段和培养方向,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否则就会削弱自身的社会地位的特殊作用,事实表明,教师们往往倾向于喜欢高智商的学生而不是高创造力的学生。那些安分守已,循规蹈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常常获得教师的赏识和关注,相反那些较为活跃,凡事另辟蹊跷的学生则不受教师的欢迎,因为这些学生经常给老师制造一些令他(她)头痛的问题。因此,研究教师的创造力教育观、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对于培养和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学习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学习,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敢于创新。创造性应看作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国青年报》)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必须做到以下点:

1、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要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势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时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历史上不乏因迷信权威而与重大发现失之交臂的人,也有不迷信权威、努力实践的人,如伽俐略。近来,丁肇中博士便告诫当年学生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为此,我们应当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独立地、自信地用严峻的眼光审视周围的环境,而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求知世界。

2、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行为特征,如,好奇、思维灵活、独立行事、喜欢提问、善于探索等等。

3、培养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有许多不同于普通产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喜欢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创造型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范围与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创造型学生不按规定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它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创造型学生不仅能获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地吸收;创造型学生对语词或符号特别敏感,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发现问题;在学习动机上,创造型学生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并对自己的直觉能力表示自信,相信自己的直觉。学习贵在创新。学校中多一份创造性学习,学生进入社会就多一份创新能力;学校中多一名创造型学生,进入社会则多一位勇于创新的人才。

三、进行创造性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时代的要求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呼声从未象现在这样响亮。素质教育己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潮。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离不开素质教育的实施。要实施素质教育,则不离开创造性的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面对时代的创新要求,面对知识累多,增长快的双重特点,我们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紧扣时代的脉搏。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所谓素质教育,它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的教育运动。它把人的和谐而全面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并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发展的本源和基础。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中国人集古中外教育理论之精髓,用自己的语言所作的创造性概括。并且,其包容的思想是开放的,还将在实际中不断丰富。在这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社会里,在这眼花缭乱、知识爆炸的时代,提倡素质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在质与量的比较中首先重视知识的质,进而把这种高质量的知识内化为个体的心理品质;让人们在做人与做事的关系上,重视做人的道理,以实现精神的升华与灵魂的净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包含心理素质、品德素质、身体素质、智能素质等方面的综合体,是一个由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共同构筑的整体。素质教育是区别于应试教育、生计教育、职业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它不是以某种功利为驱动力,而是以人性的拓展为坐标,它能使人们在全面拓展自身素质的过程中 ,创造力得到完美的发挥并不断实现人性发展的攀升。离开了素质教育,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就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创造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依赖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让人们能驾驭知识,把握机遇,具备发展自己的功底和基础;需要掌握方法,让人们更快地获取知识,扩大知识面,具备灵活应对的能力。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创新,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创新,最终实现中国的腾飞。

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是对当代中国教育的一种定位。如同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它必将在中国现代化教育史上留下深深的印痕,进行创造性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将会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四、结语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是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一生。他目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济上的贫穷、教育上的落后而不断提出向旧传统旧教育挑战,不懈地创办新型教育,不断倡导和推行历次的教育运动,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了一系列丰富的教育理论,如生活教育理论、教师论、教育论、学校管理论、创造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不但没有过时,相反,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仍有看重要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陶行知的一坚教育思想与邓小平教育理论中的一些观点是一致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使行知理论不断发扬光大。在工作中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兢兢业业,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政治论文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初二政治视频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做负责的人》辽宁秦承新

道德与法治八上《2.4 诚实守信》天津郭芳晴

道德与法治八上《2.4 诚实守信》重庆莫璐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做负责的人》浙江王飞

道德与法治八上《2.4 以礼待人》广东张凤

道德与法治八上《2.5 预防犯罪》北京高则一

道德与法治八上《2.5 法不可违》黑龙江许海超

道德与法治八上《2.5 预防犯罪》吉林薛宏玲

道德与法治八上《2.4 尊重他人》宁夏郑美玲

道德与法治八上《2.5 预防犯罪》广东谢秋荣

与"政治论文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