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的首页写道“如果我们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育”。同样,北师大出版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也说到“任何学习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或实际的有意义的背景里,它包括学习者原有经验、所处的社会文化系统……,教学是一个依赖于先前知识和过去经验的累积过程。”这表明在人的理解、认知之前,人的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对理解认知的对象实际上已经有所理解和认知了,人的理解、认知及其学习是从这前理解、前认知开始的。
当代解释学的创立者海德格尔把人的这种前理解、前认知概括为前结构,他的学生伽达默尔把前结构确定为“先见”。对于先见,人是否可以通过自觉的意识或方法象清洁镜子上的尘垢一样将之涤除掉呢?伽达默尔在其《真理与方法》中充分论证了人是永远不能、也无法摆脱这种“先见”的,因为先见源自于每个人无可选择、降生并生活其中的历史文化,是每个人在历史中的生存状态。
“先见”作为人的存在状态,是接纳溶合新知识的中介,并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功能,它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理解学习有着潜在的巨大的影响,故笔者不揣学识浅陋,对“先见”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影响予以讨论,以期引玉于方家。
1、学生的“先见”影响着学生对政治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
学生“先见”的形成,缘于对生活的感受、社会的影响、个人的心理品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从个人的生活境遇出发,以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看待事物,以个人的感受为标准对人和物进行着价值分析,即便是零碎的、肤浅的感受,也将成为学生政治理论学习中的先见判断。曾有学生不满地说:现在到处都是摆摊设点的个体商贩,把周围环境搞得乱七八糟的,附近居民无法正常生活。自从开放搞活以来,我家没睡过一次安稳觉。另有学生愤愤地说:如今社会上只讲效益、只讲赚钱,你不能干活就没有你的饭碗,这还是社会主义吗?他们的愤怒缘于生活质量的下降、父亲的下岗。这样的亲身感受势必影响他们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态度。
受社会传媒如影视、网络、课外读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接受政治理论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了相关的背景认识。如关于在新形势下如何看待消费、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问题时,有的学生认为,现在社会上实行的是高消费,能挣会花自己光彩,别人也羡慕,国家通过降低利率、征收利息税、鼓励贷款购车买房等方式号召人们积极消费,都说明艰苦奋斗已不合时代潮流,要不,建那么多高级宾馆、进口那么多高档消费品干什么!这样,不合理的先见直接导致学生对艰苦奋斗观念的否定。
2、学生的“先见”构成了教学活动的难点
前面已经提到,学生的“先见”较多的缘于生活影响,生活中所接触和形成的感性认识,往往与从生活中高度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政治概念有着较大的差别,影响着学生对政治概念的正确理解,并成为我们教学活动中的难点。比如学生在接受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时,已经有了物质作为日常概念或自然概念的先见,在对比两种概念的差别时,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更受先见的物质概念的影响,学生对物质是一种抽象的客观存在显得难以理解。这种先见的影响现象在政治课教学中比较广泛的存在,比如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对于水果这种共性存在于苹果、桔子等个性之中的哲学观点,学生表示很难理解,因为在他们的先见中,苹果、桔子属于水果范畴是生活的常识,是勿庸置疑的事。学生的先见与教学观点的冲突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另外,历史文化、社会传统、常人的处世观念、惯例和常识等也会转化成妨碍学生学习活动的先见。例如,长期以来一些思想家对人的本性问题作了错误的回答,有人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有人从人生目的方面、还有人从狭隘的私利角度以证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并发出如“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感慨,这种论调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从而成为科学人生观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3、学生的“先见”还制约着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
制约学生学习热情的“先见”有:一是对政治理论实用性评价上的先见。学生对政治理论实用性的先见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他对政治理论的先见判断是实用性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自己的成长帮助较大时,他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重视对理论的掌握,并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和分析;反之,就会产生政治理论“无用论”的怀疑态度,进而对政治理论产生排斥、拒绝的心理和厌学的情绪。由于政治理论常高于或落后于现实、又由于政治理论太过抽象、政治教材条框式的编写模式,较多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先见是不合理的,有学生是这样说的:“我长大了又不会去当官,学政治干什么?”也有学生说:“政治都是条条理论,多背多记就可以有个好分数,现在花这么多的时间去学习不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