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为代价。各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能以牺牲德育、体育工作为代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所要求的对教学效果的分析,应当是科学地、全面地检查全套教学措施与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否达到了最优化。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有两个标准:
效果标准:一定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对课标规定内容的掌握以及三维目标的落实。
时间标准:学生和教师遵守规定的时间定额。也就是说无限制地延长所教学科的教学时间、大量的作业和占用别的课程的时间(包括活动课),即使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不值得倡导。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省时高效,不要搞形式,酒没换,只是换酒坛子。课前拿出大量时间预习,安排组长、组员演练;上课搞形式,图热闹,不能当堂达标;课后留下大量的作业,没完没了。其实质还是压担子、加时间。还叫别人过不?
我的解读是不管什么招,只要不多占用时间、不加大作业量,学生乐于接受,而你的成绩又能提高,这叫本事。
此外有两种倾向不可取:一种是学生学不学无所谓,到课堂上一站,双手抱膀,迟到几分钟,早退几分钟,三年没听他讲几句话,课下从未批过作业,更不知学生成绩如何。这也算老师?真有这样的老师吗?实话实说,这个真的有,但极个别。与之相反,有的老师上课不利索,留下“夹生饭”,不顾学生死活,作业没完没了,一写就是几遍、十几遍,甚至《同步学习》也要抄,写不完连骂再打,不兼顾其他科目,不理会学生能否全面发展,这样的老师成绩或许高点,但决不是什么有责任心或者水平高,成绩越高越说明他的自私,还说明学校管理不科学、不到位罢了。针对这两种倾向,小组合作学习恐怕也不是灵丹妙药。
叫我说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教法,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利于思想情感教育;有利于智力智能的发展的法都是好法。只要用心琢磨,好法子是无穷无尽的,而不仅仅是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