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课的日常教学中,受到课时安排和课程内容的限制,教师经常是一个教学内容要重复很多次。如何把同一内容在不同班级都能上出新意,如何在平行教学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课题。
《兼顾效率与公平》是《经济生活》第七课的重点,其教学目标就是在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含义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如何正确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下面是我先后在三个不同班级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其中的变化让我感悟颇多。
第一次教学在高一(4)实验班。课前,我把班级分成两个探究活动小组,分别围绕“公平”和“效率”问题进行教材预习和材料收集,并要求学生做成课件在课堂展示。
教学环节1:学生的探究成果展示。学生把自己收集的注重效率或公平的实例进行演示,并做了简单的分析。
(这个环节大约使用了17分钟,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性,所以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气氛也非常好。)
教学环节2: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围绕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和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因为我的讲解结合了学生的发言材料,加上学生之前有一定的预习,在实际教学中,这个内容进展的很顺利,学生也普遍能意识到效率与公平是不能孤立看待的,但是对效率与公平谁在先,还是存在争论。大约耗时15分钟。)
教学环节3:案例分析,我创设了一个企业奖金分配方案的情境,请学生以领导人的角色,结合课堂所学,模拟实际运用。
(我的设想是通过学生的角色模拟,在具体的运用中加深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理解。在实施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但由于只有8分钟,所以展开的不是很充分,而且学生的发言还是停留在最初的水平上,明显分成两派,对效率与公平依然是各执一词。)
总结第一次教学,适应实验班学生的生源状况,我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把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引入了课堂,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知识教学没有取得实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上也不理想。我反思后觉得,原因有两个,一是知识教学还要强化,特别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要再讲细一点,师生的知识互动有待加强;二是案例讨论时间太紧,展开的不够,所以学生没有充分的意见交流,也就很难达成共识。
第二次教学在高一(6)普通班。吸取第一次的教训,考虑到生源质量和探究活动时间太多的问题,我在第二次教学中取消了分组探究。
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激发讨论。以企业奖金分配方案为情境,引导学生模拟企业领导人角色,进行分配方案的设计,以导入课程。
(耗时约7分钟,总体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活跃,参与面也很大。或许是对角色背景的不熟悉,学生的讨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倾向于分配就是要重效率。)
教学环节2:结合讨论,教师举例进行知识讲解。在讨论导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自我阅读并分析经济学中效率的含义;然后教师分析公平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中的重要性和含义;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效率与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列举了宏观领域的一些事例。
(耗时约22分钟,对效率的讲解是顺势而为,所以效果很好。对公平及其与效率的关系,由于我使用了初次分配与再次发配的一些事例,所以学生也普遍能够接受。或许是受导入情境中讨论比较集中在重效率的影响,学生在关系上也一致认同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教学环节3:拓展运用,举例分析。请学生从自己生活中举出一个事例,体现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这是一个知识演绎环节,或许是生源质量和课前没有准备的原因,虽然学生的知识理解还不错,但是除了1位同学谈到班级的运动会奖金分配,其他三位的举例都不是很切题,而且知识分析与事例还存在分离现象。最后,实际上还是我自己又进行了举例和分析。)
总结第二次教学,考虑到普通班的实际,我在教学安排上进行了结构的大调整,感觉知识目标达成还是很成功的,但是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到位,特别是对导入情境的讨论和最后的举例演绎,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除了第一个教学环节外,学生几乎是被动的接受我的讲解,课堂气氛相对沉闷,而且自己也感觉很累。反思后,我觉得,其一,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不可或缺,由于缺少预习,学生的知识熟悉度没了,而且由于缺少思考和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也慢,心中也没有事例材料。其二,情境创设要更加生活化,以增强学生的课堂认同与参与,而且从节约时间和主旨集中性来看,事例选择应该尽量一例到底,不宜过多。
第三次教学在高一(5)普通班。吸取前两次的教训,我将探究活动改为每个学生课前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收集1~2个自己感兴趣的事例材料。
(这一变更,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而且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真正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力优势。)
教学环节1:案例展示,情境讨论。以上次教学中学生发言提到的运动会奖金分配为背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发现学生的思想症结,找到问题所在。(附情境材料:假设我们班在刚刚结束的校运动会上取得了团体第一名的成绩,学校给出1万元的奖金,班上50人,你觉得怎样分配才是合理的?请大家以运动员、后勤保障人员、宣传人员、一般同学等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讨论发言。)
(由于是与学生切实利益相关的一个情境,各方的利益立场存在很大分歧。所以话题一出,教室里就是热闹非凡,而且发言观点多是切中利益的要害。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只听观点,不做评价,并控制好时间。)
教学环节2:自主学习,例证分析。我鼓励学生带着讨论中形成的困惑,进行教材的自主学习,找到支持己方观点的教材原理,并补充事例来论证。在此基础上,请准备较好的学生进行简短的发言,我则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引导和补充,最后在整体小结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因为是顺势而为的课堂探究,学生自学得很认真,从发言来看,掌握的效果也是很好。而且,有课前的探究活动,学生的举例也很切题。)
教学环节3:回归案例,换位思考,重新制定分配方案。请学生自行分成学习小组,围绕运动会奖金分配问题,抛开自己的最初想法,换个角色,通过小组合作,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分配方案。
(这个环节很有意思,让学生换位思考,更能引导他们全面地理解效率与公平,最后的效果也不错。各个小组分配方案的框架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都赞成要体现效率优先鼓励多劳多得,给予运动员等贡献大的同学多一点奖励,但是考虑到这是全班荣誉,有着每一个同学的努力,所以也注意照顾一般同学的利益。)
关于第三次教学,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都充满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而且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不错,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运动会奖金分配这一案例,学生在讨论、学习、再讨论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鼓励先进与集体荣誉的有机结合。而且由于事例切中学生的利益要害,学生就有话说,能说出东西,最后环节的换位思考进行分配方案调整的设计,对学生辩证理解效率与公平关系,提升学习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这个课题的三次教学和反思,我觉得政治教师要把同一内容在不同班级都能上出新意,并努力在平行教学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有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存在,第一、三次的课堂氛围和第二次的对比让我充分感受到,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事实证明,只有允许、鼓励并创设机会吸引学生的参与,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在教学中形成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才能最大程度地达成教学目标。而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也是对学生差异性课程资源的最佳开发与利用,学生是生动而有差异的,但是差异在哪,只有学生自己知道,因此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就是给课堂教学创造新意的机会。在实践层面上,考虑到学生课余时间的有限性,教师也要积极探索学生参与课堂的新方式、新机制,不能求大求全,应该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出发,做到科学、适度。
第二,坚持生活化的主题与多元的学习方法相结合,让课堂更加生动。生动的课堂首先应该是生活的,特别是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只有真实才能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思考。第三次教学中采用校运会奖金分配比前两次的企业奖金分配案例,对调动参与热情和激发思考的作用是大不一样的。因为情境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才有话说,学生才说得出东西。其次,生动的课堂还应该是多元的,特别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要多样化。平行教学的最大忌讳就是简单重复,方法单一,或许一次两次可以,但是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厌倦,甚至后面的班级都能知道你的教学环节和事例,那么你的课堂就丝毫没有吸引力了,而且长期以往,自己的教学也无法长进。因此,在内容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要多在方法创新上做些探索。三次教学中,既有学生的探究活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也有传统的教师讲解、演绎运用和问题探究,虽然各种方法组合的效果差异较大,但是这种对教法与学法的思考和探索对我改进教学的确帮助很大,而且方法的组合运用也使得平行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精心设计每一个主要的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结构的优化,追求课堂教学的节奏美。在平行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是内容的设计安排是灵活的,教学结构的变化同样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需要全面理解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根据学情,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做到动静结合、讲练结合、张弛有度、富有节奏。如,开头的设计,可以是第一次的学生探究成果展示,也可以是第二、三次的情境讨论;结尾可以是第一次的情境讨论,也可以是第二次的拓展运用,还可以是第三次的主题活动。从总体来看,教学过程可以是一个富有逻辑性的完整思维过程,如第三次教学就是围绕校运会奖金分配这一主题设计成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三个紧密相连的环节;教学过程也可以是归纳与演绎法的交替使用,如第二次教学就是先引导学生在情境讨论中归纳问题,再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知识学习基础上,再使用演绎法进行生活化的拓展运用。
最后,就是要怀揣一颗追求成长的心,做个有心人,学会倾听与反思,做好教后记。有人说,教学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事实上,教学永远不可能一次成功,我们的课堂教学总是在不断摸索、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并且再寻求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平行教学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机会,使我能够对同一教学内容尝试进行不同的设计,进行多次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不足,找到差距,探索提升的空间和方法。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学会倾听学生的感受、学会捕捉课堂的闪光点,学会聆听同行的指教,让一切精彩的教学智慧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汇集;另一方面,还要做一个会思考的人,做一个教育的行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不断践行新的课程理念和自己的教学设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之中。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新意和活力,也才能真正意义上在日常教学中促进个人的专业化发展。
作者简介:李宏亮,1976年出生,男,汉族,籍贯江苏高邮,中学一级教师,学士学位,教育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个人会员,《中国德育》首批通讯员,就职于南京市第一中学,任教高中政治,担任班主任、学工处副主任。学术著作有《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多篇论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国教育论坛》《政治课教学》等杂志发表及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