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怎样才能将这些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完成呢?教师如何做好“导演”呢?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为学生讲解、示范、传授知识,而是给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给予必要的引导。
一、课前的积极引导
课前学生的充分准备,为课程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除了传统的预习作业、课本预习,图书馆书籍的翻阅外,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即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被称为“人类通用智力工具”,信息素养已成为了同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的生存能力之一。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纳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的提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作为新世纪主人的青少年,若缺乏信息意识、没有信息素养,就会成为信息社会的功能性文盲,被信息社会所淘汰。面对鱼龙混杂、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如何选择有效的信息更好地为自己服务,这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一种体现。
例如,学习“劳动和就业”时,让学生上网查找“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关资料。
2008年全国毕业生达559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预计2009年加入求职大军的毕业生总数达到592万人。
2008年黑龙江省大中专毕业生达21万人(其中采矿工程、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生物信息技术、资源勘察工程位列年终就业率最高的前五名)。
城镇新增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今后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200万人左右。
再如: 查找收集“积极就业政策”的相关信息。
实行免征税费和小额担保贷款的扶持政策,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
实施社会保险补贴、减免税收和小额信贷政策,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
开展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
鼓励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认真做好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通过课前相关信息的查询与选择,提高了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的能力,为课堂的有效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上有效引导
离开教师的引导和调控,课堂将会变得盲目,离题万里,课堂的有序就变成了无序。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使课堂活跃而有效。教师有效引导的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助多媒体视频进行引导。由于多媒体具有数字化、大容量、超文本、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特点,从而使其在课堂教学资源整合方面具有其他媒体(如小黑板、模型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并以学生容易接受、吸收、消化的形式(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呈现,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但要注意不要过分的依赖多媒体,以其能否为课程服务来进行取舍,避免“拿来主义”和“滥用主义”。
第二,借助图片进行引导,通过简单明晰的图片学习新的课程,增强学生的记忆性。
第三,借助模拟活动,小品等创设情境引入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设置一般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学生特点,可用资源和空间、时间等因素,为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所设计的问题和情境要相符合,并具有实践性,真实性,实效性;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后时间更好的了解课程的内容,主动的利用教材资源开发潜质,完成自我学习的任务
第四,信息材料分析引入学习,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直接语言叙述、歌曲引入、问题巧设等引入方式来学习新的知识。
第五,引导合作探究活动。所谓的合作探究,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首先,找准探究的对象,准确把握探究内容与本框题知识或本课的关系。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只有在准确把握综合探究与课程标准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在开放的探究活动中遵循课程标准提供的基本价值标准,在课程标准预设的轨道上,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而不是进入漫无边际的发散,扩张的误区,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例如,经济生活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了货币本质后,探究学习正确对待金钱;第二单元学习了就业形势及政策后,探究学习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第三单元分析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第四单元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关系。
其次,教师积极的指导学生探究活动,组织探究活动。教师指导时要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引导,使学生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生探究素质的提高。教师何时介入探究活动呢?如果介入过早,会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了束缚;如果介入得过晚,使学生的活动处于无序无效的状态。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方面是什么?要把与社会联系密切的,能解决重点难点的方面探究到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积极就业?通过探究,使学生更加理性地分析就业的形势,以此为压力和动力,通过奋斗,积极就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再次,探究活动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升自身的素质。由于探究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放性,社会性的特点,而学生还没有跨入真实的社会,为了完成探究的目的就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1.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电视、报刊、参观、调查、访谈等途径收集信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掌握第一手的感性材料。例如在劳动和就业中,让学生收集就业的相关信息。2.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对感性材料要进行加工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演绎、综合等多种方式,提取材料的观点。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取长补短,突出重点,把内容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总之,教师的引导,实效的探究,真正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必将会产生良好的课堂生成,培养学生优良的整合信息的素养及拓展思路应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