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迫在眉睫。最近老师们聚在一起讨论的话题都在围绕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减负精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作为品社学科的教师,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切实体现减负增效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养成。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更有效果呢 ? 我认为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状态,和谐的课堂气氛与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健康、活泼、主动地发展。
一、善于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我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学习《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我这样进行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商场,这些商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接着提问学生:天冷了,如果我想买件羽绒服,可以到哪去买、怎样买呢?顿时,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抢答。我抓住时机,总结:看来买东西的学问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商场吧!现在出发!马上板书课题,学生个个兴致盎然。这样,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能够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以人为本,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活动,比如:采访、调查、辩论、表演、辨析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成长,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良好品德得以形成,学生个性得以自由飞扬,使课堂多姿多彩。如教学《做学习的主人》一课时,为了深化对合理安排时间的理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了以下情境:小红放学回到家后写作业,写着写着她觉得有一些累了。此时她应该:1、坚持写下去。2、先歇一歇再写。你同意哪种做法,为什么?通过辨析,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又如教学《打电话讲礼仪》一课时,在课堂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实践接打电话,既调动孩子们积极性,也让老师了解了孩子们的情况,便于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
三、尊重差异,多元评价。
理解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捕捉学生回答的亮点,使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生成者,让课堂涌动出生命的活力。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在学生交流汇报中,采用生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全体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无论是表演,还是倾听,都能够有目的的参与活动。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的评价更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生生互评中,培养了学生如何接纳别人的意见,如何倾听,如何懂得尊重别人。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评价,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表扬,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鼓励作用。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全方面的,包括学生能力,学习习惯,情感体验等多方面。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效果更明显。
四、创设情境,情感升华。
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不仅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还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不仅是理智的活动,而且是情感活动。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全面通过情感陶冶,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愉快饱满和精神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如在教学《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家是温馨的、幸福的、快乐的、有爱的家,我又追问:在你的家里谁最辛苦,他们都在为谁辛苦的工作?通过创设了父母辛苦劳动一天,晚上下班回家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表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后,我用竞赛刺激法,让学会说说帮父母做过哪些家务,并表演做家务,比一比谁为父母想的多。从而形成了以境促情,以情化境的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五、课后之实践,知行结合。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实现知行结合。我在品社课的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如教学《我们都是好邻居》一课最后一环节时,我指导学生重新深入生活。1、给帮助过你的邻居写一张感谢卡,2、为他们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将做力所能及的事的事活动持续下去。这样使本课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的广阔的生活空间,使维护邻里和睦关系逐渐成为儿童生活的自觉行为,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融为一体。
品德与社会课程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都很强的课程,要使学生真正做到课上学品行,课下促发展,就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陶冶升华情感,把课堂教学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