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政治教学> 浅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查字典政治网 2015-12-29

摘 要: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中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正是针对当前和以前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忽视生命存在,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的情况下提出的。教育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文关怀的旁落,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身的一种扭曲。以往的教育漠视了人的体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了,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对生命激情的需要,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对人的批评和民主精神的培养,对人的生命和环境的热爱。

关键字:品德;生命教育;人文关怀;体验;本性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整合现有的学校资源,将身体教育、**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禁毒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融合在一起,采取专题活动与学科渗透结合的多元形式,学校与家庭协同,共同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从学会生存到让课堂充满焕发生命的活力,人类越来越重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已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我们教育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浇灌和养护,使个体的精神去拥抱世界,使生命处于永不休止的创造和运动状态之中。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学生面对灿烂的生命而笑不起来,那么这种教育本身就值得反思,就必须批判。

小学阶段《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德育显性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在生命教育中更是承担了极其重要的责任,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主要是让他们了解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对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一、品德教学:启发教师的人文关怀

生命教育在台湾小学是渗透式的,中学是单独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我们倡导的生命教育则是全方位课程的渗透。其中,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它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生活为逻辑,设置我和我的同学,我要安全回家,我的成长与家庭等主题单元,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保护自我,正确地与老师、同学、家人进行交往,学会共同生活。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小学的生命教育以珍视生命,保护生命为主。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培养教师的人文情怀,让其在教学实践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

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记述了美国某小学发生火灾,许多学生从火海中逃离出来,但老师发现少了两个学生,于是命令所有的学生到火场外去寻找他们。但一位来自中国的同学却认为,他们两个一定在火海中没有出来,于是没有向老师报告,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我们的小英雄不幸遇难,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小朋友早就顺利逃生。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就这个在我们看来真正的英雄,美国学校竟没有表扬,更谈不上追认什么了,反而校方因为没有教好中国学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当局的处罚。美国人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深思。中国的教育习惯于教人学习黄继光堵枪眼、杜存瑞炸碉堡、刘胡兰面对敌人铡刀临危不惧的英雄壮举,甚至号召小学生学习奋不顾身扑火的小英雄赖宁,我们也习惯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革命故,二者皆可抛为勉励,在面临危险时,把珍爱生命的人称为逃兵,称为懦夫,受到人们的鄙夷。诚然,英雄的事迹可歌可泣,但不一定值得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学习和效仿。从去年开始出台的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已经将沿用了20多年的遇到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敢于斗争这条中的敢于斗争去掉,实在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有的地方和学校也把敢于斗争改为机智斗争,告诉学生遇到火灾要及时拨打火警电话,遇到坏人要机智逃离,求助警察叔叔,或报警等。这反映了我们开始理智地对待生命,学会保护生命。其实,假若生命都失去了,还谈何什么意义的实现呢!

所以,教师在渗透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是要对学生进行珍惜生命的教育,包括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使学生学会保护生命,尊重生命。

二、品德教学: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课程标准》中用了体验、认识、感悟等过程性目标动词来刻画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的迫切性。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主要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所谓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体验本身是一种能力,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有着不同的体验水平;孩子体验要具体化、生活化,可从见、闻二字做起,在多见多闻中,自有感受的再感受──体验的丰富与多彩;生活中处处有感受,儿童体验应重在感受,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中去博闻、强识;一次次感受和对感受的再感受,才有利于情感体验水平的发展,我们的认识是,也许深刻的感受可以视为你童年时代的体验。

无论是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因此,在活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及爱惜生命的意义是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体验、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展开教学。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我从哪里来》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两个活动,一个是当一回妈妈,学生交流了妈妈怀孕的劳累之后,用书包当自己的宝宝,自己亲自入情入境地尝试体验,真切地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母爱的伟大。另一个是我长大了,首先让学生交流调查的内容:你出生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是不是每个宝宝都能平安、顺利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呢?你怎么知道的?你有这样的经历吗?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出生证、小衣物,看一看、比一比、穿一穿、戴一戴、说一说,体会成长的快乐。就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极大地震撼:父母给了我生命,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我非常艰辛,从而使学生珍爱生命,学会感激。在有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再如,模拟盲人的生活,体验盲人活动的艰辛,可以增加对盲人的敬佩和关爱。

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学校、教师、家长不能越俎代庖,没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就无所谓人性的独立,特别是如果没有了学生的心灵的感受,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乏味,精神家园就会荒芜。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从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和活动过程入手,在学习过程和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经历、经验、感受与体验,我们应探索学生生命体验的方式与教育方式,让学生通过体验生命的积极行为,强化生命意识,使品德教学成为一种愉悦生命的过程,使其成为学生向往生命和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重视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和一次又一次的感悟中不断发展、深化,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三、品德教学:遵循学生的生命天性

生命的教育,必须遵循生命发展的的规律。人的生命,在生理层面上具有自组织性,在精神层面上具有自由性,可见自主是生命发展的灵魂。学生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学生,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这方面18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杜威也曾深刻地批评了这种做法,在他看来,为了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学生的能力与需要,是一种自杀的政策。 先哲的这些话都值得我们今天用来检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品德教学必须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在教《集体力量大》一课时,我们进行了比较实验。有一位教师照本宣讲,尽管讲得滔滔不绝,但学生不感兴趣,参与率自然不高,教育实效可想而知;另一位教师则在出示一把筷子后,先请一位同学上台折一根筷子,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折一把筷子,看出现什么后果?同学们兴致颇浓,静静地注视着讲台前折筷子的同学,一根筷子轻而易举就被折断了,但无论另一位同学怎样使劲,甚至台下同学帮忙,那一把筷子仍完好无损,随即,教师让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而一把筷子却怎么也折不断?同学们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最后,教师顺着同学们的思路作了归纳,集体力量大的道理水到渠成得到了揭示。这是因为教师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得到感悟,实现教育之目的。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把学生身上失落的东西──主体性还给儿童,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拥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而不是成人教育的模仿和演绎,使学生从成人笼罩的阴影中,从成人世界的霸权中走向主体,走向自由。教育即解放,首先要解放学生。教育即自由,首先要还学生以自由。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学生的生命才能够真正获得一种自由、舒展的发展。

综上所述,品德教学只有具有生命的灵性,才能具有生命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才能发挥个人的潜能以及丰富人的心灵生命,从而唤醒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奥秘,体验人生意义,才能使教育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变得鲜活。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小学政治视频

今晚800 2019 禁令下的“小升初”违规现象再调查

小升初真题讲解4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做负责的人》甘肃雷婷

儿子小升初,36岁辣妈竟焦虑到月经不调,提前进入更年期

小升初真题数学解析行程问题之追击(五)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做负责的人》广东谭敏康

一年级下册第5课《火车开啦》广东

都七中小升初: 1×2×3......×99×100的积的末尾0的个数问题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福建罗岚阳

小升初真题讲解5

与"浅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