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学生学习的阶梯、进一步的桥梁、觉悟的契机。通过教师的课堂提问,不仅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学习知识的状况,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案,及时调整,以便教学顺利进行;而且在学生的角度,能将思路打开,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深化了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提问的类型、方法、技巧、态度等方面缺乏良好的设计,大大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问之有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堂上非常简单的提出几个浅而易见的问题,学生就会感觉索然无味,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也无法与道德产生共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用假设、比喻、类比等方法将抽象的道理风趣地问出来,不仅能让学生津津有味,而且可能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速理解比较难懂的道理。例如在执教《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人教版下同 五下)一课时,课件展示至一位男子穿着英国苏格兰短裙的图片,有同学在座位上指指点点,窃窃私笑。教师随即设问:有的同学看到男人穿着苏格兰短裙觉得好笑、滑稽。你怎么看待苏格兰男子穿短裙?悬而未决之时,继续追问:如果外国人看到我们用筷子吃饭,觉得不可思议,大声发笑的时候,你怎么想?你明白了了短裙是苏格兰民族的传统服饰后,又会怎样看待呢?通过交流与讨论,知道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要尊重、欣赏、接纳这种不同的道理,自然而然深入学生心底。
二、问之有度,增强学生的灵活性。
课堂提问一是必须做到适度,我发现课堂提问中,学生的不作答与教师问的问题难易程度密切相关,问题太难,学生用已知的知识解决不了,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学生打好基础知识关。二是必须做到广度,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例如在执教《不能忘记的耻辱》(六上)一课被掠走的中国国宝环节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圆明园凝聚了我国无数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和缩影,应该重建圆明园,让这座万园之园重现光彩;有人说,这断壁残垣是一段屈辱史的见证,就让他这样无声控诉,给中国人永远的警示。你是怎么认为的呢?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教师无需多话,却能抓住最关键、最敏感的地方,巧妙点拔,使学生的情感及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大和深化,引发了各种思维和碰撞的交锋,进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强烈情感。
此外,课堂提问在把握度上还应考虑学生程度的不同、提问角度的多变性、提问时适中的密度、提问易难的递度、提问时适宜的速度等等。
三、问之有量,提高提问的技巧性
我们反对满堂灌,但也不赞成满堂问,因此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时一开始就感兴趣的,要想使你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对思维的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一节好的品德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提得过多过繁也不行,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三下)时,教师创设情景:军军、玲玲、凡凡三人说好星期天去参加假日小队活动,结果军军没有去。星期一军军草草地说了一声:我忘了,玲玲一怒之下把军军骂了一通,而凡凡一句话也没说就算了。
问题1:同学们,你们觉得军军、玲玲、凡凡做得怎样?
追问2:如果你是军军,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玲玲,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凡凡,你会怎么做?请你发表各自的观点或理由。
追问3: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追问4:我们身边发生过这样的事吗?生活中你真遇到这样的事,怎样做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层层追问,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为了一点小事就和同学朋友起冲突,破坏了珍贵的友情那是很不值得的,更是引导学生在宽容别人过失的同时,也应该善意提醒他人,帮助他人。
四、问之有法,把握提问的时机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把握时机。如果时机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每一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抓住这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将问题层层分解,学生在理解了这个知识点后,课堂教学的任务也就能顺利地完成了;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期,而且由于其的社会接触较小,有时候反而其发散思维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如能让学生通过分析、辨别,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为激发兴趣而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提问、应用性提问等。这些提问应用得及时,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诚信是金》一课(五上)中哪个更重要这一环节时,我先提问学生:假如让你在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者七项中必须抛弃其中一项,你会扔掉诚信吗?为什么?,然后在黑板上写下诚信=金子?问:你认为两者会相等吗?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懂得孔子所说的人无信不立 ,诚信是金的道理。
五、问之有情,沟通交流的情感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践证明,教师如果从来不提问,学生对教师不会有好感;一个学生如果长期不被老师提问,这个学生对老师不会有知心话讲。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情感不沟通,就好像从不交往、对话的两个人,你能叫他们成为好朋友吗?不可能。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提问,教师与学生情感沟通了,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就会认真听你的课。学生认真听你的课,你就会越想把课上得好一点,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教师友善的提问,会被学生认为是一种关心、一种爱护、一种信任。同学之间在教师引导下互相质疑、辩论、互相补充答案也是一种思想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问中融入了情感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问之求新,激励学生的创新性。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交流的双向过程。师生交流,离不开对问题的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产生创新意识。如教学《校外探路》(三下)一课时,学生经过讨论,逐步掌握了正确的辨认方向的办法,如看太阳定东西方向、看路标、看标志性建筑等,问及还有什么办法校外探路时,比如在新科技应用方面?在这一提示下,一学生站起来说,汽车行驶都有卫星导航仪,现在手机也有这种导航仪,所以出门身上带上手机,就再也不会迷路了。学生的回答正是问之求新而产生的结果,学生的创新思维无形中得到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