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的学生里有个叫肖伟恒的男生,在他处理同学关系问题上伤透脑筋。上课他经常和同学打架。上他们班的课至少20%的精力要放在对他行为习惯的管束上。
有一次他甚至因同桌不借他水彩笔打起来了。当时的他还在愤愤不平,在课堂上就和同桌争执起来。我气愤难耐,先劈头盖脸的批评了他一顿。可我却看到他根本没听进我的话,目光里透露着万分的委屈。我想也许他这次真的有什么原因吗?
于是耐下了性子,微笑着听他陈述理由。当我知道是他在同桌没带的情况下曾经帮忙过,所以对于这次别人不愿意帮忙感觉不舒服。我忍不住笑了起来,继而因势利导的先站在他的立场上替他打抱不平,肯定了他乐于助热的行为,然后进言:要学会宽容他人。你身上会不会也有些话和行为让别人难以忍受呢?是不是也经常用不平等的方式对待别人呢?帮他分析以及是不是自己以前的这种行为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呢?他听后低下了头。这次谈话我看的出,他听进去并且接受了。然后我又私下找他的同桌谈话,要求尽量帮助他,他的同桌欣然应允。
以后接连几次,我都会在上课前打预防针把他的进步肯定一番,把不足的地方以鼓励的方式提出来。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那个顽固的原本令我头痛的学生变的可爱了,他似乎逐渐在朝我预先假设的那个形象在转变,每每有冲突发生时也不会以前大喊大叫甚至动手解决问题了,而是很信任我,把原委给我解释清楚并能听从我处理意见。
其实,对于倔强、调皮、有个性的学生,对与学生之间的种种不合,如果我们多些宽容和劝解,少些厌恶,结局一定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