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新课改也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即鼓励优等生冒尖,促进中间状态学生争先,鼓励学困生过关。转化学困生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班风乃至一个学校的校风,关系着素质教育目标能否真正落实。因此笔者认为,要对学困生施以厚爱,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所谓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中有一定困难,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就以学习上后进的学生来说吧,除个别先天不足之弱智儿童外,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只要教师对他们热情关怀,耐心教育,精心指导,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培育他们学习的情趣,激发他们上进的精神,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会成长为有用人才的,甚至还会出现杰出的人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偏爱优等生,是绝大多数教师容易做到的,而厚爱学困生,却往往是不少教师不易做到的。因为转化学困生不仅费时费心,且常常收效甚微。一些教师视学困生为 包袱,为成不了才的下脚料,不让其参加评比性考试,甚至以各种理由把他们推出校门。这些排斥学困生、歧视学困生的错误做法,造成许多严重后果。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学困生,进而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要更新教育观念。社会上对人才的片面认识,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教育上的片追倾向,严重干扰了教师对学生的正确看法。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每个学生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他们有的先天早慧,有的则大器晚成;有的先觉早悟,有的却顽钝后醒;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则长于抽象思维;有的识记能力弱,但动手操作能力强;有的文化学科成绩平平,但文体竞赛屡创佳绩。因此,教师要树立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尖子生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理念。教师只有用全面的观点看待学困生,才能增强作好转化工作的信心。
第二,要用爱心去感化。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因此,爱心也是我们做好转化工作最宝贵的思想武器。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循循善诱,如春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力戒简单粗暴的训斥和惩罚。在全体学生中,学困生是一部分最需要别人给予关怀、教育和帮助的学生。他们中或父母早亡,或父母离异,或受到意外创伤。后进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不幸,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不断和他们沟通,深入他们的心灵和情感世界。对他们多一点爱的注视,多一点个性分析,多一次个别辅导,多一次方法指导,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们正常地、健康地成长,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转化学困生工作才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的奇特效应。
第三,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与上进心。这是转化学困生的根本所在。一般地讲,学困生缺点比较突出,而常常掩盖了他们的优点,自卑感掩盖了自尊心。因此教师要睁大双眼,捕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励他们的成就感,使他们经常在成功中感到我能行,告诫教育他们:摒弃自卑和犹豫,树立起自信心,成功就会走向你。
第四,引导学困生正确认识自己,让学困生找到自我和自信。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教师要引导学困生正确认识自己:也许某一方面我比较差,但我肯定有我的优点。比如我虽然记忆力欠佳,但我毅力强,我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去记住那些应该记住的东西。引导学困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克服短处,取得进步。而作为教师要多一份鼓励,多一份欣赏,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帮助,使学困生得到温暖,找到进步的原动力。
总之,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培优、促中、转后并重。而转后是实现全体性的难点和重要环节。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付出心血,言传身教,要以科学的思想作指导,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模范的形象塑造学生,以恰当的方法教育学生,以慈母之心滋润学生,帮助学困生扬起上进的风帆。这样转化学困生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