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研:试论增强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政治教学> 德育教研:试论增强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教研:试论增强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查字典政治网 2015-12-29

一、德育目标素质化处理好德育实效的长期性和近期效应的辩证关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新时期,这场巨大的变革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稳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能力,能自觉地按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因此也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规定,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中小学德育目标是全面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实效的过程中,要重视德育目标素质化。德育目标素质化首先表现在增强目标的前瞻性。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代表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素质,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而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功能在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全面的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着眼于未来,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计议。不仅要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还必须重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的发展真正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能适应新世纪的各种挑战。德育目标素质化还表现在促进德育目标内化为品质。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因而确立德育目标既要立足于学生的在校表现,更要考虑到学生终究要由学校步入社会,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学生能否清醒地分辨真假、善恶、美丑,这才是学校德育效果的客观检验。我们认为,研究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处理好德育实效的长期性和近期效应的辩证关系,我们所要求的效果,既要形于外,更要成于心,要着力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实际提高。

二、德育过程具体化处理好德育总目标和分层次要求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达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途径。知、情、意、行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机制很不科学,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是重视教育的结果,常常忽视教育过程,特别是重视以分数表现的考试成绩,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教育的唯一标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学校德育也同样存在着无视教育过程的倾向:对德育的认识,往往片面理解为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德育目标上,只有方向性目标,缺乏过程性的到达目标;在德育的方式方法上,往往是为了应付形势的需要,以一律的内容、形式去进行一律的活动。如让学生死记硬背时事要闻以表示关心国家大事,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以维护良好的纪律,通过反复的演练以展示班会的生动,用突击打扫代替经常保洁来换取学校或班级卫生的荣誉这样做,表面上德育工作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也可能取得一时较好的结果但这个过程过于简单,不仅实际效果不大,而且会引诱、助长教师、学生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没有科学的教育过程就没有科学的教育。我们必须看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寓于教育过程中,学生正是通过教育过程的积累才形成自身良好的素质。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暂时的结果更应注重德育过程。在德育过程中,要处理好德育总目标和分层次要求的关系。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它们统一于德育的总目标之中。学校德育必须始终坚持德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旗帜鲜明地高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旋律,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学生,把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努力引导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德育的总目标,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必须牢牢把握,并贯穿于德育的整个过程中。

在这一点上,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否则就无法保证学校德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但面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又必须突出德育要求的层次性。

首先,必须要求适度。适度的要求是增强可接受性的前提条件。比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方面都应提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要求,从而分出层次,循序渐进,以求实效。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基本的道德观念,如尊敬父母、老师和长辈,不打架,不骂人,爱清洁,认识国旗等。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以五爱为核心内容,着重培养我国公民应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高中又上了一个层次,加重了思想政治法律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指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其中,小学和初中是极重要的阶段,几个层次的德育工作在这里重复和衔接。如果不研究德育对象,盲目提高要求和增加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其次,必须因材施教,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德育的要求。在学生群体中,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和特殊性。除此之外,由于遗传、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每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德育工作者既要善于把握全体学生的一般特点,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心理特点、思想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家庭概况、学习环境等,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德育总目标和分层次的关系,二者是一以贯之的螺旋式上升的辩证统一关系,这里要注意把加强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与基本道德、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要把实效性简单地理解为立竿见影,当看不到这种效果时,就产生畏难情绪;或认为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是实,思想政治教育是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三、德育渠道多元化处理好学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关系

德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构成这一系统的诸要素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它们的矛盾运动与协调发展推动着这一过程向着预定的方向前进。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步伐的加快,学校德育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显得更加广泛和复杂。对此,许多教育工作者只看到了社会环境产生的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因素,于是,在修筑学校德育的铜墙铁壁上狠下功夫:不准学生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尽量减少学生与校外的联系,严格控制学生放学后回家的时间,有的学校连春游也取消了在如此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纯而又纯的德育,结果如何呢?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不但很难改造社会,创造未来,而且由于缺乏政治、思想、道德的批判能力,连现实社会都无法适应,甚至步入歧途。

事实证明,这种封闭式教育,相对于开放型的现代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而且毫无前途。对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加以辩证地分析。转型期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并存,造成社会结构失衡,价值观冲突十分剧烈,对教育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也得到飞速发展,社会办学力量大大增强,给学校教育增添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巨大的活力,也给广大师生带来了美好的未来与前进的动力,为培养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契约观念、法律观念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系及其调控系统还不健全,滋长了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面对这种形势,有人提出了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主张,这是颇有见地的。学校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强调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功能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要大胆地调动社会有利因素来充实、完善学校教育,拓宽德育渠道。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关键环节。德育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身活动,经过内在的矛盾斗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如果德育的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势必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让学生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军训、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学生健康发展的内驱力,使学生在参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正确认识和对待接触到的一些消极现象,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这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主要途径之一。优化社会环境,是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条件。社会环境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往往从影视、歌曲、文学作品中寻找自己的偶像,寻找自己的人生信条。成年人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的榜样。相反,社会上存在的酗酒、赌博、迷信等陋习也严重腐蚀和毒害青少年儿童,所以,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配合,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发挥其整体功能。学校要积极开展对家长的指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把对子女的期望同国家培养青少年的要求结合起来,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教育子女。社区是直接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基层单位,学校应当积极争取社区组织对德育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积极参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共育四有新人。

德育基地是充分开掘德育的社会资源,使之经常地能动地为学校德育服务的好形式,各级各类德育基地的建设,能增强全社会的德育意识,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渠道,对青少年可以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新世纪呼唤我们培养出一代四有新人,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战胜德育面临的种种挑战。对此,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我们相信,只要积极探索,不懈努力,深入思考和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遵循教育工作及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精神的内容,采用新的教育方法,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大环境,就一定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使德育工作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小学政治视频

“小升初”背后是否真的暗藏猫腻?

特别关注

小升初真题讲解8

高考政治一轮:《经济生活》第九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练习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上《炎黄子孙-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谢旭霞

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2.周末巧安排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做负责的人》甘肃雷婷

都市晚高峰 2019 东城区6159名学生完成小升初派位

君晓天云语文同步阅读小学六年级倾听鸟语+理想的风筝全套2本人教版部编版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6年级上册下册课外拓展阅读理解训练辅导书

小海燕小升初家长会

与"德育教研:试论增强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