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研: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政治教学> 思想品德教研: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思想品德教研: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查字典政治网 2015-12-29

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二十年四个时期,进行了梳理。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大学德育研究的丰 硕成果。这些主要成果包括:关于大学德育对象的研究;关于大学德育的功能及社会价值研究;关于大学德育 的实践过程研究;关于大学德育学科建设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推动了大学德育工作的加强和德育学科建设。文 章最后对面向21世纪的大学德育研究进行了前瞻性展望。

建国5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德育工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 广大德育工作者对大学德育工作展开了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得 以确认。围绕大学德育、德育工作者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其内在规律,从而加强了德育工作,加速 了德育队伍建设,促进了教育改革,推动了德育学科建设。

一、建国五十年来,大学德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建国初期的大学德育研究

从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时间里, 我国高等教育顺利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教 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这一时期,大学教育面临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双重任务。这一时期大学德育 研究的特点是:党和政府有组织地进行研究探索;大学德育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一阶段,大学德育研究和德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总结、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的优良传 统的基础上,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大学德育的任务、内容。这具体表现在:

确立大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建国初期大学德育的基本任务 是: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努力提高 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清除国民党反动的政治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根据政务院的有关规定, 决定在大学取消国民党党义和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 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门马列主义公共必修课。

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政治运动,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组织高校师生员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结合这些政治运动,在高校师生中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思想改造运动。这一运动由北 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在北大师生中首先发起,教育部决定先在京、津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向全国推广。

按照三好的要求开展大学德育工作。1953年6月30日, 毛泽东在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 团成员时提出:青年团要照顾青年的特点,青年人和成年人不同,女青年和男青年也不同,不照顾这些 特点,就会脱离群众。[1] 他号召全国青年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从此,高等学校把实现 三好作为大学生的奋斗目标,把开展三好活动,评选三好学生,作为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 容、途径和方法。

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面对资产阶级腐蚀青少年的严酷事实,中央多次 发文,要求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群众性道德教育运动,使青年学生认识到自己不是生活在红色保险箱里, 而是处于被争夺的拉锯箱中。

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高等教育部在《1954年 的工作总结和1955年的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应树立教师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思想,通过课堂讲授及各教 学环节、课外辅导、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个别谈话和课外活动等方式,每个教师都应有向学生进行文化科学 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责任。

(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学德育研究

1956年~1966年,史称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我国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 大学德育研究的特点是:在党和政府组织研究的同时,部分学者和德育工作者开始对大学德育中的一些问题进 行探索;大学德育在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 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的左的错误,导致大学德育出现了许多失误和挫折,大学德育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 程。

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在总结、研究教育规律,反思教育失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大学德育的正确原则 、途径和方法。

1957年2月,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 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他要求青年学生在 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 就等于没有灵魂。他还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2]毛泽东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论述,对德育 的地位与作用、德育的领导与管理的论述,是对建国以来我国德育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社会主义大学德育的重 要理论基础。

1958年1月, 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了又红又专的问题。他说:红与专、政治与 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 迷失方向的实际家。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 就是又红又专。[3] 这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德育思想。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在所有学校中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阶级观点 ,群众观点、集体观点、劳动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对大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

1959年6月17日, 中共中央批转共青团中央《关于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报告》。该报告在对 大学德育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之后,提出了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4 点意见:一是学校工作以教学为 中心,思想工作应当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有利于在学生中造成认真读书、刻苦钻研的风气,不能事事搞运 动,天天搞运动,而应当经常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思想工作阵地、多方面地 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是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坚持说服的 方法,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压服办法;四是要注意在学校中造成民主的、自由争论的风气,培养学生敢想敢说 敢干,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高等学校贯彻以上指示精神后,德育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初步得到 纠正。

1961年9月15日,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经中共中央批 准试行。《条例》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方向等问题,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强调指出, 凡属人民内部的问题,都应根据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采取民主的方法,和风细雨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 法来解决。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和德育工作者对大学德育开始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为解决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来展开的。1956年,林枫在八大的书面发言中,强调要正确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注 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报刊发表了 部分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论文。这些文章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不论对教师或学生,都应当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去进行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 别的工作一样,应该从多数人的思想实际出发,照顾到少数人的觉悟水平。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积极因素和 消极因素,我们对人对事不应该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应该更多地看到积极的一面。[4] 放手发动组织各 种自愿结合的社团。现在的社团全部由团组织发起,或是全校性的或是全系全班性的,往往不能满足学生更多 样的要求。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根据爱好采取自由结合的办法组织社团。指导学生个人活动和独立生活的能 力,从平凡生活里寻找不平凡的乐趣,在琐细的生活里培养优良的情操和高尚的理想。[5]这些论述都是很有 见地的。

这一时期,大学德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为德育的中心任务,强调政治教育。一是把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作为德 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强化学生的阶级斗争意识;二是用政治统帅德育的一切工作;三是经常组织师生参加社会 主义教育活动和社会政治运动。

第二,组织学生参加经常性生产劳动,促进其思想革命化。在这一时期,生产劳动比任何时候都更受重视 。

第三,广泛开展榜样教育,以英雄精神激励青少年一代。这一时期,学校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一系列 的典型英雄集体和英雄人物:一是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如为祖国创业而吃苦耐劳的大庆人和 北大荒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王杰、欧阳海式的战士;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 的焦裕禄式的共产党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等知识青年。二是青少年的楷 模,如刘文学、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三是电影、戏剧、文学作品中的革命者,如卓娅和舒拉、牛虻、保尔柯 察金、江姐、许云峰等,他们的思想和人格都深深地影响着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应该指出的是,在那一时期 众多的榜样教育中,学习雷锋的活动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产生的影响最深。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学校德育受 到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影响,其发展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当时的大学德育主要强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而把政治又仅仅理解为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 ,因而造成德育与政治教育成了同义语,只突出了德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视了德育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个性发展功能等。同时,把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政治运动混为一体,德育围着形势转,来什么运动就搞什么教 育,政治泛化混淆了道德问题、心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线,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某些方面的伤害。

第二,片面强调集体主义教育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强调个体的一切要溶化于集体之中,个人的需要, 个人的自由发展,个人的性格,个人的权益,个人的自主意识,个人的感情和欲望通通被视为个人主义的东西 。在道德教育上,提倡做革命的驯服工具、螺丝钉 。

第三,在教育方式上,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采用鸣放、辩论、出大字 报专栏等方式,实质上形成了批判、斗争,对一些学生的感情及其后来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伤害。

(三)文革期间大学德育遭到严重破坏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 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 中,大学德育受到灾难性破坏无论从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工作方针和方法上,都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团在高等学校推行极左路线,全面否定建国以来大学德育的优良传统,取消系统的政治理 论课和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青年学生的单纯和热情,鼓吹停课闹革命,踢开党委闹革命,用大 批判开路,煽动红卫兵起来冲击党政军机关,打击革命干部和群众。在所谓斗、批、改的幌子下,全面破 坏党的教育方针,篡改大学的培养目标,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敢于斗走资派的所 谓战士。这一时期,高等学校党的组织被冲垮,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队伍彻底瘫痪,大学德育受到严重破坏, 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在此期间,周恩来、邓小平批判极左思潮,整顿教育,大学德育曾出现过两次转机 。尽管这两次转机都好景不长,但仍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粉碎四人帮以后大学德育的研究和工 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四)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大学德育研究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大学德 育研究的特点是:党和政府推动研究与广大德育工作者自觉主动探索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德育当作 一门科学来研究;大学德育研究,无论在理论建设方面,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在这一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对大学德育工作十分重视,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指示。在1978年3月18日和4 月22日分别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大大推进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拨 乱反正。1978年12月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的决策。从此,大学德育工作也同党的其他工作一样,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3月, 邓小 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3年10月1日,

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此后,邓小平作出学校应该永 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等一系列 指示。同时,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 见》等文件。在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指示和中央文件精神的过程中,在对大学德育探索的基础上,提出并确 立大学德育是一门科学。

最早提出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优良传统的是邓小平。他于1978年6 月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这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要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从部队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来看,最 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和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恢复和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提高我军战斗力的问题 。1981年夏季,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正式宣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是一门科学,并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步把这门科学建立起来。同年10月,中 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在昆明召开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大学德育科学研究规划会议,会议不仅制订了 大学德育科学研究的规划,还明确提出要组织起来,开展研究。1984年底,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 的领导下,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制订了19851990年的科学研究规划,会后 开始出版会刊《思想教育研究》。从此,在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上,掀起了一个研究大学德育,实现大学德育科 学化,建设大学德育学的热潮。

为什么在这一时期提出德育科学化的问题?这是因为:

第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环境、任务、对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学德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新要求。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曾德林1984年12月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讲话 中指出的:我们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是沿袭五十年代的方法,继承老解放区的一些传统。当时的主 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要清除解放前长期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思想影 响,要对广大青年进行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而现在,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有了较大提高,敌对阶级作为阶级 已经消灭,加上处在开放的环境和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中,就必然不能完全袭用老办法,而应当研究新的观 点和做法。过去的全局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政治工作为政治运动服务,而现在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搞四化,翻两番,思想政治工作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当然也应当有所变化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从我党今后的总任务 和总目标来看,这样的表述似乎也不行了。现在我们要通过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培养青年的进取 精神和创造精神。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适应和担当起新时期的总任务和总目标的重任。[6] 八十年代的大 学生,与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有许多新特点。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对党抱有很纯朴的信念和感情,但眼界 不宽,对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许多问题也缺乏认识,现在的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增多,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 迫切要求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但是,一方面十年混乱的余毒对他们的影响还未完全肃清 ,另一方面他们对广泛接触的国内外各种信息和思潮缺乏分析能力。面对这样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如何 做,需要很好地进行研究。[7]

第二,德育工作有它自身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工作才能取得成效。任何事物,任何工作都有它自身的 规律。大学生思想、心理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大学德育过程的规律,大学德育实 践的规律,等等,都十分复杂。80年代初,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一门科学的讨论中,北京师范学院的王 殿卿提出:研究一个人的牙齿都是科学,研究一个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却不算科学,这太没有道理。这种比较 ,很有说服力。总结我们建国以来的大学德育工作,凡出现偏差,造成失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违背了德育工 作的规律,德育工作往往从社会意志、长官意志和个人的主观臆断出发。

第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科学的繁荣,为德育科学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社会科学得以迅速发展。长期被打入冷宫的社会学、心理学得以恢复,经济学、法 学、伦理学、教育学研究大力开展。这些学科的发展,为大学德育研究提供了条件。

20年来,广大德育工作者围绕新时期大学德育的目标、规格、地位和作用,学校德育和社会的关系,学校 德育和人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学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大学德育的任务 、内容、途径和方法,大学德育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品德考评,大学德育科学管理,国内外大学德育比较,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德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德育史,大学德育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 作,共发表论文1000多篇,出版着作、教材500多本, 有力地推进了大学德育的实践。

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大学德育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关于大学德育对象的研究

围绕大学德育的对象大学生这个特殊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生活方式的状况及其形成 、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各种思想行为热点以及学潮与政治 风波等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了集中的、综合的、纵向跟踪和滚动研究。

在研究中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正确认识大学生群体。文革以后,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一方面, 大学生思想活跃,重视学习,对社会问题十分关注,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四项基本原则产生动摇,出现信仰 、信心、信任危机,致使问题丛生。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组织人员对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 调查,得出了大学生主流是好的,问题是严重的,责任不在青年[8]的结论, 得到大家认可。有学者进而 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点在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的表现是:具有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生活 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和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9]

学者们对大学生的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北京 师范大学章志光教授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归纳为:需要的高层性和自我实现的困惑,思维的开放式和认知、 信息冲突的增多,情感的深化与情绪的两极波动。在对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要把 握两点:一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二是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转 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复杂而不成熟,承续着长辈传来的文化与价值,又在自身的实践中把这个时代新的文 化与价值纳入到自己的价值结构中,充满矛盾与烦恼,因而急需正确引导。

对大学生在从一年级到毕业的各个学习阶段特点的研究中,华中理工大学提出,应抓好大学生的两个过 渡,即从中学到大学为第一个过渡,从大学到社会为第二个过渡。刘献君教授提出,在第一个过渡中要 解决好大学生面临的4对矛盾:目标失落与确立, 自我冲突与认同,理论困惑与选择,学习依赖与主动。[1 0]

人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学者们对大学生阶段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阶段 性规律,人格的结构性发展规律,青年成长的自觉能动性规律,并提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发展的关 键时期。

王殿卿教授等对改革开放20年来,大学生经历的成才热,改革热,参政议政热、经商热、休闲热、出国热 等进行了追踪研究,探索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和轨迹,从而进一步探索了大学德育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学者们提出:大学德育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保证德育对象能够具有当代社会所倡导的政治信念、 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才能保证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得以圆满完成。[11]

(二)关于大学德育的功能及社会价值研究

围绕大学德育的功能及其社会价值,对大学德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稳定、维护社会主义秩序和 制度,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和平演变,在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它在高等教 育整体中的首要地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在对大学德育的社会价值研究中,学者们从大学德育与人的价值、大学德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大学德育的 经济价值、政治 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大学德育能够提高、扩展人的价值。孙喜亭教授在研究中提出,大学德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在于 提高、扩展人的价值,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创造才能,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 ,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德育最高的价值应是使人的内心达到至善。[12]

第二,大学德育本身体现着精神文明的程度,同时,它也是选择、传递和发展精神文明成果的手段和途径 。实践表明,通过大学德育,不仅能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且对改变社会风气也能产生积极的 影响。学者们认为,自8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学生提出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北京大学学生提 出过振兴中华的口号;涌现出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舍身救农民和华山救险英雄群体等先进事迹;大批学 生走向社会,开展咨询、为民服务、把知识献给人民等活动,不仅使大学生自身受到了教育,也为推动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劳动者的素质是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提出,人的素 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由此可 见,德育对经济发展可以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教育具有阶级性,大学德育的政治价值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因而,强调要确立大学德育的首要地 位。1989年江泽民在国庆40周年的讲话中,针对淡化和取消德育所造成的最大失误,再次强调指出:各 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体现了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学校德育的高度重视。对于德育首要地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认 为,把德育放在首位,就是要从办学指导思想上确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与以教学为 主是两个不同角度和层次的概念。前者在政治方向上规范办学思想和行为,强调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后者是在学校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教学的地位和价值,强调学生要把在校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 科学文化知识。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是教育客观规律的体现。有意或无意地违背这一教 育规律,都要付出历史的代价。

学者们还对大学德育的主导地位、功能、作用,大学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等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提出, 大学德育具有灌输、塑造、矫正、保证四个功能。有的学者提出,大学德育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是 :正确导向的作用,促进转化的作用,合理的建构作用,优化环境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新形势下大学德育 地位的走向是:坚持德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建立服务型德育;树立大德育观念,建立渗透式德育;坚持 高校德育相对独立的实体地位,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13]

(三)关于大学德育的实践过程研究

围绕大学德育的实践过程,对大学德育的目标、规格与素质,大学德育的内容层次与结构,大学德育过程 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大学德育的领导体制、机构设置、队伍建设以及考核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实践价 值的探索。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大学德育目标,对选择大学德育的内容,实现大学德育的任务 ,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学者们认真考察了建国以来大学德育目标的确立与发展过程,从中探寻确立德育 目标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先进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相对稳定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进 一步提出,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确立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坚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大 学德育目标的理论基础;必须强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的统一性、一致性;注重培养大学生的 现代观念和超前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0年代初,德育工作者开始探索大学德育过程的规律。1981年,刘献君发表《大学德育过程初探》一文, 提出大学德育过程自身的特点为:大学德育过程突出了自我教育过程;大学德育过程是与专业教育密切结合的 过程;大学德育过程必须重视社会影响过程。1985年,高金发的文章,从大学德育过程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大 学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关系,大学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大学德育过程作了初步 探讨。此后,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德育过程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

在研究建国以来大学德育内容的历史发展,科学总结实施德育内容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学者们在构建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德育内容体系时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德育的灵魂;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大学德育的主旋律;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是大学德育内容的精髓;民主与法 纪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的基础内容。理论研究推动了大学德育内容向深度和 广度发展: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进和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二是在大学生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强 调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此外,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德育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人格发展、环境中偶然因素的影响、 大学德育考评、德育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认真研究。

(四)关于大学德育的学科建设研究

围绕大学德育的学科建设,对大学德育学科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规律,对大学德育的历史发展以及国 内外大学德育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20年来,大学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大学德育学科建设进行了认真的探索。1986年,李景先、肖约之、 李庆善主编的《大学德育概论》,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六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组织全国部分学者,历经三年时间,在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撰写的。该书对大 学德育科学的学科特性,大学德育的社会本质、作用、对象、原则、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有 见地的观点。

1988年,王殿卿教授撰写的《大学德育学》问世。1993年,他再着《新编大学德育学》。这两本书是作者 在总结10多年来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后写成的,是我国大学德育学的代表作。该书对大学 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大学德育的价值、规律、对象、规格、内容、原则等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很 多独到的见解。此后,又有多本有关大学德育学的论着问世,进一步丰富了大学德育学科建设。

国家教育部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推动了大学德育的学科建设。1984年教育部连续发出 3个文件, 在一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1987年 5月29日,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要求有关院校在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0多所院校开办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多所院校获得这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这些院校为国家输送了数千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使大学德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19 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在北京和武汉首批建立了两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点。

大学德育研究的丰硕成果推动了德育工作的加强和德育学科的建设。20年来,大学德育的研究,为党和政 府制订相应的决策提供了部分依据,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强了大学德育工作,加速了大学德育队伍的成 长和建设。

1.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大学德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大学德育离不开对整个高等教育的研究,同时,大学德育的研 究者大多在教育第一线,他们在对德育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思路,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 发展。

早在80年代初,德育研究工作者开始提出学生个性发展,自我教育,受教育者在教育系统中的客体主 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等问题。谈松华发表在《上海高教研究》1985 年第1期上 的《新技术革命挑战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改革》一文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 教育的中心任务。新技术革命对人口素质的影响,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生产小型化,传播工具的非群体 化,使社会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势必影响人的心理和性格,人与人之间在统一性的前提下,呈现 更大的差异性。因此,人的个性的发展既是社会前进的要求,也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培养的 大学生要能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担当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就不能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而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开拓前进。有的学者在80年代后期 ,在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系统调查之后提出,大学,主要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这些对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 ,建立新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较大作用。例如,树立新学生观,进行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建立师 生共同学习、双向交流的教育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咨询性教育模式,家庭、学校、社 会相结合的教育系统工程等。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小学政治视频

特别关注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上第三单元第2课《秋天的保健》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胡维

一年级下册第5课《火车开啦》广东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第四单元第1课《我就是我》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王佳楠

君晓天云2019新期末冲刺100分二年级上册试卷全套语文数学人教部编版 小学2年级同步训练辅导资料练习题册单元期末複习模拟测试卷考试卷子

小升初真题讲解4

今晚800 2019 禁令下的“小升初”违规现象再调查

乐乐课堂小升初锦囊五年级语文第60集

6年级一题课 小升初高频考点6

小升初真题讲解9

与"思想品德教研: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