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政治教学> 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查字典政治网 2015-12-03

一、哲学寻思:学问的过程

古希腊人认为哲学是爱智慧,据说,第一个使用哲学这个词,并称自己是哲学家或爱智者的,是毕达哥拉斯;因为他说过,只有神是智慧的,任何人都不是。(第欧根尼?拉尔修:《着名哲学家生平和思想》卷1第12节)在此,爱为追求之意,追求什么?追求真理。亚里士多德说过: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爱智慧就是爱真理,而爱真理是开放性的追求、探求真理。在这里,智慧是苏格拉底那种我自知我无知的状态,只有这样的无知才能激起对真理的渴望。因此,智慧是思,是沉思,它保持人们的惊异与深沉,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之事也能穷究其根由。所以,智慧不同于人们一般的知,即使你学富五车也并不一定智慧。勿宁说,智慧的意义即在于敞开人们追求真理的勇气与胸襟。

有人说智慧即哲学,但这里的哲学不等于哲学学说。海德格尔说:我们长年累日地钻研大思想家的论文,这样的事实也根本没有保证我们在思,甚至根本没有保证我们已准备去学习思。这种研究哲学的活动最为顽固地给我们造成假象:我们在弄哲学就是在思。[1]弄哲学是占有与把玩哲学知识,它只是在哲学的外围圈子围绕着哲学转。思是进入哲学,进行哲学思考,是创造性的发问与沉思。

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哲学探究过程正体现了哲学的本性。他说:学问一词,意即知识、学识。从词的结构看,当把学视为谓词时,学问意即学习着问。这样,学问与学问的含义就有所不同了。可是,学习着问即学问与学问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表明汉语中学问一词有其科学含义,他包含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没有学问,甚至就不会真正有学问。[2]

的确,学习着问是先生学术生涯的真实写照。在《课程与教学哲学》前言中,先生说:我从事教学四十年有余,而从事教学理论研究二十年不足。大体划分一下,可以说,前一个二十年,我操练着,欣赏着教学;后一个二十年我琢磨着,探索者教学;近年来,则情不自禁地走到了教学哲学。[3](前言1)情不自禁是先生治学境界的由衷表达,而学问的心态则是先生治学境界的基础。作为学生,我留心观察过先生的一些治学方法,记得有几次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我与先生在一组,发现先生对开题报告中呈现的问题总是留心思考的,而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他便一一记下。细想起来,我这个做学生的就觉得羞愧了,因我就没有先生那种在问题面前的专注与谦逊,更没有将问题随时记下以便进一步思考的习惯。

实际上,所谓哲学意识就是问题意识。活跃的教学就应当是充满了问题的教学,生动的教学就是问题构成的空间。[4](P305)

从先生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真实感受到了这种问题空间。先生的《课程与教学哲学》是在给我们第一届博士生讲授后出版的。回想起来,课堂那种问题空间尤在,在这问题氛围的带动下,我这位平时还算内向安静的分子居然也不安静了,对有些问题的讨论,我们甚至争到面红耳赤的地步。通过问题的讨论,先生给我们的则是智慧的启迪。这让我们回想起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们强调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状态。先生的教学给我们的正是那些伟人们曾经留下的,它让我们终身受益。

所有能给人智慧的教学都应是有独特思想的教学,所有智慧的表达都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因喜欢教而喜欢学,因喜欢学而喜欢想,因喜欢想而喜欢做。[4](P304)先生说到做到了。正因为他的学问精神,正因为他在问题面前谦逊的态度,正因为他犹如苏格拉底般我自知我无知的心态,正因为他如老子般复归于婴儿的率真,他才如弗洛姆所说赢得生命中充分的诞生,赢得学术生命中哲学这朵最绚烂的精神之花。我们惊喜地看到先生近年来的学术着作中有了哲学的积淀,从《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到《课程与教学哲学》,从《高等教育哲学》到《教育哲学》,我们看到的是不倦地沉思终于印上了先生心路历程的印记,在学问的过程中达到了他所言的学问境界。

二、教育反思:原点的叩问

教育是什么?什么才是教育的最根本?我们应从怎样的角度考察教育?所有这些问题都蕴含了原点考察的意味。先生正是从这些基本的问题入手考察教育的。但是哲学的探讨有着思想反思的特性,黑格尔在《小逻辑》第二版序言中写道:哲学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5]先生对问题的考察又是从已有的思想或观念开始的。他说:我们不仅要思考教育的事实,还要思考教育的观念事实,后者将是我们的重点,毕竟,已有的观念事实能从不同的意义上引导我们深入到更基本上去。[4](P7)

先生指出了我国教育观念的以下事实:认为教育的基本特性是社会性;教育是被政治、经济所决定的;教育是经济的基础,教育是生产力;教育不是别的,是文化;教育就是教育。于是关于教育原点问题的追溯就在这已有的观念事实中展开。

教育的基本特性是社会性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然而我们容易问问同类的命题,经济的基本特性是什么?政治的基本特性是什么?是否社会性?[4](P7)对政治、经济是教育的决定者,我们要问的是经济、政治为什么是决定者?它们是决定者,不再被别的什么决定了吗?[4](P8)说教育是经济基础是生产力,让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事实:教育理论依然是那么可怜,它没有自己的语言。说教育是文化,毕竟是在由自己来说明自己,经济说、政治说则是拿别人说明自己。[4](P11)说教育就是教育这一带有情感所说的话中所包含的理性的确是有价值的,它至少表明了一个重要观点:从教育自身来阐明教育。[4](P16)

先生的反思就是从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中展开,在澄清这些观念本身乃至观念背后深层的政治、文化背景后,那个本源性的问题便凸现出来,亦即教育的基本问题在于教育本身,在于教育的特殊对象人,这就是教育的原点。

在我国教育及教育学观念的事实中,有着无教育本身的现象,先生称之为教育对象性的失落,人们一下子说教育是上层建筑,一下子说教育是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就是没有教育本身。恩格斯指出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坚持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6]。先生指出近年来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正指向教育本身,也就是他所说的回到最基本,从教育是上层建筑到教育是经济基础,从教育是文化到教育就是教育,我国关于教育问题的研讨正在回到教育事实本身。

其实,先生所说的从事实本身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已成为西方当代现象学者研究问题的普遍原则,在现象学学者看来,教育就是教育并非无意义的命题,其意义在于追溯教育的本源,面对教育事实,从教育的本质(或范畴)直观中来揭示教育问题[7](卷4,P266)。

三、教育公理:基点的构建

既然已经明了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人,那就必须对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从教育的角度加以审理。

先生是从教育所面对人的更基本的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的。不同的行业(如医疗)也面对人,但教育所面对人的更为基本的方面是人的心理。教育也要从心理学去探视人是什么,但在教育中,它不只是处在配合的地位,它处在一个基础的地位。即尽管许多领域的工作,只要涉及人,都需要心理学,但是教育尤其需要,尤其看重心理学。[4](P23)

当回到事实本身,并从教育本身来说明教育时,先生回到了人的最基本的部分人的心理。这似乎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然而先生进一步的论证让我们看到了古老命题常青与常新的意义。

首先,先生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原着的进一步解读中展开讨论的。马克思指出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的生命,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7](卷1,P46),应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7](卷1,P58)?;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7](卷1,P46)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人也是按美德规律来构造[7](卷1,P47)。从方法论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先生从马克思对人的论说的方法论与其他论证中,解析出人有自反性、自增性、自语性,并以美的规律来构造自己的本性。这些思辨与论证显然是哲学深思后的凝练,它对教育学进一步探究人的内在心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先生指出人的内在心理过程中我我关系的重要性与教育意义。人类关于我的研究所凝结出来的种种学说是由事实与理想共同铸成的,它们既含有对我的描述,又含有对我和我的关系的描述。正是哲学这种深切的寄托,几乎使一些哲学家都情不自禁地关注教育。[4](P31)我我关系是人们对自我内在的心理过程与人的存在方式的思索,它是马克思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直观自身中明确表达过的,先生称之为对象自我化,同时发生的活动是自我对象化,人的成长与这种活动的自觉、自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是我们教育学的理论没有注意到其意义。如果我们的教育深切的关注学生的成长,如果我们的教育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不同个体,如果我们的教育知晓学生是通过自我对象化的活动来修炼自身的,我们就不能恢复忽视我我关系。先生说:如果说教师是通过自身的我我关系,以物我关系、人我关系为中介,而得以优化学生的我我关系的目标是切实的、合适的,那么,传统教学理论有加以改造的必要。[3](P194)

再次,先生系统清理了传统哲学教科书中对教育影响甚深的一系列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公理的讨论。先生对关系与人、存在与意识、规律等作了深入的探究。在关系与人的问题上,先生指出是人创造了关系,而在传统哲学教科书中总认为关系决定人,这种社会关系决定论的理论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者。马克思所说的如此重要的话,被那种学说和相信那种学说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一起忘记了,而那种学说看起来似乎被视为更彻底的唯物主义了。[4](P67)

关于规律,先生对传统哲学教科书中以自然本体论为基础的规律观给予了批评,提出了人类实践本体论的规律观。他认为自然哲学并非一切,在人的意识与教育规律中,所谓规律不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恩格斯说:随同人,我们进入历史[7](卷4,P274)。教育是随同人而来到人间的,难道人只创造教育而不创造教育的规律?教育的规律由谁创造?关于教育的规律会是天定的、固有的吗?说人创造了教育大概不会有什么疑问吧?那么,关于教育的规律难道是人以外的什么东西创造的吗?教育的规律也只能去认识、去发现、去驾驭,而不能去创造、去改变、去消灭吗?我们的教育哲学竟是自然哲学的一个分支吗?[4](P200)

教育规律只能在教育本身之中,在教育实践中去寻找。为此,先生提出了作为基础的规律教育公理。

潜在公理:人的潜意识、潜智能的存在的依据(这是人的可发展性基础)。

动因公理:人的欲望是天赋的,同时又是可以开发和引导的,这是教育发生、存在和展开的条件(这是人的可发展条件)。

反身公理:人可自我对象化,人亦可对象自我化(这是人的可发展性实现的途径和方式,也是教育展开的途径和方式)。

美学公理:人在对象自我化、自我对象化中的基本尺度是美学的(这是人可发展的基本要素,这也是教育的基本要素)。

中介公理: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作为中介在人的发展中起不同性质的作用(教育将中介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并将其作为导向与人的发展有关的方面)[4](P220-221)?。

教育公理的提出是先生寻找教育哲学基础的一种尝试。他所期待的是把教育原理的讨论引到更基本的地方去,建立在更坚实的地基上去。[4](P223)

哲学家李泽厚提出: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8],与先生所追求的是一致的,只是作为哲学家的李泽厚注重的是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而先生所强调的是作为教育根本的个体心理。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9]真正着眼于人性的教育即将走进我们,我们是不是有先生教育的自我觉醒的感悟?是不是有先生面对教育事实的勇气?是不是有先生回到最基本的哲学追求?

四、教育追求:人的发展

诚如黑格尔所说哲学是研究绝对的,哲学的探讨反映的是哲学家的形上追求。先生的教育哲学寻思也追求他的理想:人的发展。

人发展什么?发展人的可发展性。教育的根本在发展人的可发展性,离开了这个根本,他就不像自己了,不是自己了[4](P110)。人为什么可发展?先生回答了五方面的理由:其一,人有可发展的胚芽。其二,人有建立在这胚芽上的需要和欲望。其三,人有使这胚芽不断生长的内在动力自反性。其四,人有使这胚芽不断生长的外在条件教育。其五,人有可教育性。

先生说人的发展更是一种权利,这是一种对人深切关怀的论述,也是我们教育学很少提及的论述。事情看来可以更清楚地这样标示:人的权利社会权利要求于社会。而我们经常所看到的,所注意的是另一条线:社会权利社会要求要求学生。其实,是学生的要求决定了社会的要求;学生的权利决定了社会的权利[4](P116)。人之所以有这种发展权的最充分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它有这种发展的本原,它又与生俱来有发展的胚芽和潜质,人的发展权是天赋的权利。法律所能做到的就是保障这种天赋权利,政府所应努力去做的是为维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改善环境[4](P117)。

对于全面发展,先生强调的是回到马克思经典的论述,他认为马克思所期盼的是人类社会与每一个个体发展着走向全面,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人所驾驭的时候,才能不再是理想责任等等[10]。那是我们人类的理想,到那个时候,第一,外部世界的作用是积极的,起推动作用的;第二,这种外部的东西所发生的作用为内部,即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第三,社会生产必须充分发展起来,第四,教育在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来充分全面发挥自己的才能中发挥作用,这种作用也不是驾驭学生而是为学生所驾驭,并在发挥中继续发展。[4](P121)发展着走向全面的思想更实际地反映了全面发展的真谛,全面发展作为一种理想照耀着我们发展着走向全面,发展着的人把全面发展变为有各自特点的发展的全面,每个人不同的全面,由片面表现出来的全面[4](P124)。这便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全面发展的全主要不是一个量的概念,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个性自由发展,这是先生关于人的发展的又一鲜明思想。他认为:全面,并非一切方面,所有的方面;全面发展,应是在一些基本方面的发展。先生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大量的论述,他总结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都是落脚在人的发展上的,而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是落脚在个性、自由个性的自由和充分发展上的,落脚在人的解放,落脚在个性的解放上的,离开了个性发展和个性解放怎么去说全面发展?[4](P133)

说到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先生分析了人的发展受到束缚和压抑的因素,这些因素一部分来自大自然,更大的一部分来自人自己。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外化出不少的事物,这些事物反过来并不总是对人很客气的。[4](P125)人创造了神,却甘愿礼拜于神的脚下;人创造了物,却有了拜物教;人创造了科学,却有了科学主义及其危害;人创造了社会,却以为社会是决定一切的;人创造了教育,却有了教育病而致的人的疾病。我们的现实中有各种倒立的模式[3](P342-349)。我们的责任是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一切都涉及到人如何把握自己,而教育最直接地担负着人自己把握自己的责任,这样,教育就需明白,首先要教育自身把握好教育本身。教育不只是对人的在自然状态基础上的发展担当责任,也对人在社会状态下所受的束缚中获得解放担当责任,为增强人的自我解放能力担当责任,为人从未来可能受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担当责任[4](P127)。

先生特别关注自由与人的发展问题。他认为人本自由是人的特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活本身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7](卷1,P46)人本自由是由人的活动的特性决定的。人本自由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人本享有自由的权利,人本应有扩展自由的机会。故而,教育是从两方面体现人本自由的活动,是让人既享有并扩展自由的自我活动。[4](P226)先生笔触中跳动的是现实的思考与理想的火花,如果认为人本自由,教育也就应为保障人的自由而存在和发展;如果认为自由即创造,那么,我们关注创造教育的进步,应优先关注学生和教师的自由;如果认为,自由是生命的实体,那么,关爱学生,关爱生命,其基本内容即关爱自由;如果认为对自由的把握力即人的生命力,那么,旨在使生命旺盛的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增强学生对自由的把握力;如果认为自由的处境与人的处境是同一回事,那么,就可以认为一所学校的自由状况即学校师生的处境状况;如果认为自由无价,那么,自由教育亦无价。[4](P228-229)

先生追求的正是人的发展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人的可发展性胚芽能茁壮成长,人的全面发展既作为理想的丰碑又作为现实的追求,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通过人类的自我觉醒而得以充分的实现,我们的教育在使人解放成为人的过程中彰显出自由的本性。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小学政治视频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小心电老虎》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沈淑飞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福建邓玲荣

乐乐课堂小升初锦囊五年级语文第60集

君晓天云现货2019 黄冈小状元达标卷二年级下 语文+数学 人教版 配套部编版 小学2年级下册同步练习单元期中期末考试卷训练複习资料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_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_参与民主生活(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T1074343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你真棒-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马莹

浙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下《我们这样生活-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王艳萍

小升初1(共2节)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浙江许晶泽

小升初真题讲解

与"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