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了解接触,感觉五年级的整体素质较高,绝大部分学生遵纪守规,学习认真、自觉,作业能按时完成,且书写工整,劳动观念较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材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综合性。生活本身是综合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学生的学习也是整体性的。
2、开放性。教材不再是知识罗列的清单,知识教学的资源之一。
3、情感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4、形式活泼。增强了可读性、趣味性,力求活泼、富有童趣。
三、教学目标要求
1、懂得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心胸宽广、分享快乐的个性品质。
2、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3、重视农村儿童的体验、感受、向往和追求,帮助他们认识、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了解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差异较大,不但生活方式存在差异,有的地区间还存在着文化差异。要从认识区域的差异,尊重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出发,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和了解中祖国,增进对祖国的亲近感,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5、了解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措施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
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第一周父母对我的希望2
第二周希望带来的苦与乐2
第三周架起沟通的桥梁2
第四周我有上学的权利2
第五周选举我们的班干部2
第六周做有责任的小公民2
第七周做有责任的小公民2
第八周我们的衣食哪里来2
第九周生活中的工业产品2
第十周四通八达的交通2
第十一周现代通信真方便2
第十二周传媒拉近了时空2
第十三周世界科技的今天2
第十四周让科技造福人类2
第十五周让科技造福人类2
第十六周让科技造福人类2
第十七周揭开邪教的面纱2
第十八周抵制邪教2
第十九周复习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十八大]解读之三:社会建设新内容
喻湘:群众的意见是一面镜子
中公看两会之十:精准扶贫
《决定》亮点解读之二十:城乡建设用地同权同价
2014年1号文件解读之五: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赖俊:望闻问切 激活“神经末梢”
[2014年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全文
推进政府改革 简政放权
中公看两会
新环保法亮点解读五:惩罚力度大 按日惩罚
张仁良:带着兴疆心态去援疆
新环保法亮点解读三: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习近平会见第六次全国军转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
《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全文
文化体制改革 提倡全民阅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
新环保法亮点解读一: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互联网金融 小微企业发展
王安顺:破解“城市病” 建设智慧城市 提升发展品质
中公看两会之七:反腐倡廉 提高公务员素质
中公看两会之九:舌尖上的安全
陈泽珲:讲好群众语言 提升领导能力
《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全文
新环保法亮点解读四: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解读之二:经济制度
中公看两会之八:人口政策改革 单独二胎
[十八大]解读之二:经济发展新方向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