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目标
本人承担了三(1)班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时政热点:公安官微被盗号暴露“官网之痒”
刑侦电影为国产片指出异军突起之路
社会热点:叫板公共服务行业“霸王条款” 为消协点赞
中考政治高频考点:依法维权
谈判药入医保需全国一盘棋
无聊的“蓝瘦香菇”能红多久?
2016年10月28日国际时事新闻
每一名党员都要牢固树立“核心意识”
《你的名字》让我想起《大鱼海棠》
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彰显航天技术新实力
2016年10月17日时事政治(国际)
“民工脱鞋跪地取款”里的温暖和悲凉
2016年10月15日国际时事新闻
时政热点:全面从严治党永不止步
2016年10月16日时事政治(国际)
切莫让不合理的医疗费坏了“新医改”
2016年10月26日国际新闻时事政治
中考政治高频考点:民主政治制度
消费结构的含义 消费结构分析
2016年10月26日国内新闻时事政治
政治热点: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文化热点:“野蛮生长”的自媒体该如何把控?
2016年10月16日国际时事新闻
慈善不应成为免罪的“丹书铁劵”
“咱家缺钱吗”直击贪官软肋
“分享冰箱”互惠互助的低成本社会更加温暖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解读
“老虎伤人案”中的园方责任
2016年10月17日国内时事新闻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