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目标 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本人承担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社会时事热点:“僵尸车”并贴14张罚单,谁来为管理部门“贴条”
儿童精神损害赔偿应受到重视
高考拒绝网络语言并不“雷人”
地方应克制处罚“闯黄灯”的冲动
社会时事热点:老家旧宅并不能为官员清廉“加分”
“寻租父子兵”:家风正才能政风清
2016年6月6日国内外时事概要
经济时事热点: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国际产能合作
国务院关于在内地对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暂时调整有关行政审批和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决
2016年6月5日国内外时事概要
经济时事热点:莫让电子产品“承包”了孩子的童年
时政热点:破解聘任制公务员难题不妨朝“墙内”看
时政热点:城管执法之网络直播与公众拍摄
社会时事热点:“准考证谣言”为何每年都在传?
时政热点:车改后,官员回归童真再“学步”
2016年高考政治热点总结
愿儿童节里不再有“麦琪的礼物”
时政热点:简政放权不仅仅是偶然的行为
时政热点:退休待遇“从副省级降至副科级”,警示耳光打得好!
发改委解读:推动航空制造转型升级 适应通用航空业发展
2016年高考政治知识要点总结
2016年6月4日国内外时事概要
实现全球“零饥饿”需要分享经验
文化时事热点:女不强大天不容,谁的坚强不是一场迷途?
环境时事热点:12次环保巡查真管不住问题企业吗
遏制学生吸烟风须斩断背后“利益链”
文化时事热点:让网络直播健康有序发展
社会时事热点:史上最严高考不能仅限于考场
“丢肾门”后的名誉之诉可以多些
时政热点:读懂“豪宅”官员背后的冷思考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