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在唯物辩证法中居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又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的工作方法,也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感悟哲学思维的魅力。
能力目标:增强抽象思维能力、辩证理解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
知识目标: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知道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其方法论要求。
教学过程
布置作业:阅读第九课第一框第二目的内容。
教学步骤:
步骤一:教师提出问题,引入课程内容。
问题1:有人说,“解决台湾问题,用和平的方式总会留下矛盾,用武力的方式就不会留下矛盾了。”从哲学的角度看,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请谈谈理由。
由此得出结论: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解决什么问题,矛盾总是时时存在的,这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从事物矛盾的存在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问题2:但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有不同,采取这些不同方式的哲学理论原因是什么?
这说明,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世界上的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是每一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各有各的特点,这里说的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步骤二:设置情境,引入新的话题。
1.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几组不同类别的物品分别发给学生小组。(如,水果、蔬菜、文具等)。
2.各小组对这些物品进行比较分析,并设计问题。
问题:
(1)这些物品各自有其特殊性,说明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2)不同的物品有着同类性质。这是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同类事物中每一个具体的不同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事物的“共性”。
(3)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对立统一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同类事物之中的事物,也是与同类其他事物相区别的事物,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4)同类事物在不同的范围具有不同的属性,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步骤三:用矛盾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关系原理,分组设计问题并进行分析。
教师可提示,如科学研究的过程、党的工作路线、学校管理中一种规定的制定过程等。
步骤四:引导学生分析矛盾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总结。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工作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不可分割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就要将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既要从事物的特殊性中概括出事物的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探究事物的特殊性。即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并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世界财富报告》公布 中国富豪人数居世界第四
思想品德教研: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要改变期望西方赞美的心理
上海四名女中学生质疑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言论
思想品德教研:德育活动力求丰富多彩
思想品德教研:21世纪德育发展的新趋势
思想品德教研: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谍影重重——只有信仰能抵御诱惑
思想品德教研:品德教育的实证研究说明了什么
薄熙来的“GDP观”让谁赧颜?
时政热点:房地产如何迎接供给侧改革?
一篇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雄文
反恐战争让西方普世主义走向终点
思想品德教研:多管齐下狠抓德育齐抓共管提高素质
思想品德教研:全国德育理论重点课题研讨会综述
《炎黄春秋》的新动向
中国坐三望二 超越日本可能不用三年
中国须重新界定在朝核问题上的角色
思想品德教研:实施心理教育 完善德育内涵
思想品德教研:教师人格力量在德育中的作用
潜伏者力拓:一块石头引发的谍案
思想品德教研:思想品德课新课导入艺术例谈
加强德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品德教研:家庭课堂是德育的重要阵地
2016年国家还要干这7件大事
解读2016年《社会蓝皮书》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精选要点与专项练习
乌鲁木齐7-5事件分析:暴徒在50个地点同时施暴
中国需要国企——长篇小说《国器》后记
时政热点:两岸同胞关系2015年关键词盘点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