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汉字文化的神奇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知识:知道汉字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能力:收集分析资料能力,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力。
课前准备:师生开发有关汉字的课程资源。
二、学生分析:
在学生心目中,“汉字”只是一种书写的工具,一种交流的符号,会写、会用足够了,学生对汉字缺乏整体的了解和感情上的认识。因此,本课没计立足深远的历史背景,设计了实践操作、猜想、探寻、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在“追根寻源”“解读奥秘”中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及特点,让学生感受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
三、内容分析: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只是提示了一些示范性的知识点或信息资源,给学生留出了探究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学习探究历史的各种方法。旨在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探索和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特点,体验、感受汉字文化的神奇魅力和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1.收集资料 2.实践操作 3.师生互动
六、教学手段:借助互联网和师生收集相关文字资料。
七、教学过程:
活动一:文字的起源
1、出示课件,引导质疑,导入新课。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几组生活中的图片,请快速浏览图片,说说你从哪张图片中获得了怎样的信息?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汉字是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在它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种信息和传递各种信息,还能记录下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留传给后人。同学们!从你接触、认识汉字的那天起是否在你的脑海里产生过一些疑问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疑问非常有价值,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了解汉字的创造和发展吧。(板书: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2、阅读52页内容分,思考:在汉字还没产生之前的远古时期,人们要把事情记录下来都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师:请把书翻到52页,阅读52页课文,并思考:在汉字还没产生之前的远古时期,人们要把事情记录下来都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师生交流,随机板书:记事)
3、角色体验:学生当一回考古学家评评各种记事方法,认识到我们祖先创造汉字的原因。
师:(出示结绳、刻木、画图记事图片)你想对哪种记事方法进行评价?(预设:怎么记事的?为什么没有延续到今天?等方面来评)。
生交流评价。
师小结:是啊,不仅咱们猜不出,而且在记录时表达的意思也不明确,我曾看过一个与刻木记事有关的故事。古时有个佃户向他的主人交了五百斤租米,用木炭在竹片画了五条线。天长日久,土司搬出自己的帐本,硬说他只交了五十斤。凶狠的土司头人说:“你不是只画了五条线吗?”,你看,他就是这样利用刻木记事的缺陷,害得无数穷苦人倾家荡产。正是有了这样的不足,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尝试用一种更简洁,能让所有人明白的符号来表达意思,那就是——字。那汉字是谁创造出来的?怎么创造出来的?
活动二:探究汉字的创造
1.放视频,交流感受。
师:我国古代流传着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故事,请注意看这段视频!你从故事中捕捉到了怎样的信息?
生交流。(预设答案:汉字不是仓颉一人造的,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
2、由甲骨文引出播对汉字的多种造字方法的了解
师:你知道,有迹可查的最早的汉字是什么?(甲骨文)
师:(出示甲骨文图片)课前同学们收集了资料,对甲骨文你了解多少,赶快说说吧。
(师生交流)
出示:我们的祖先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人们把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至今仍然有1250个字活用到了今天,我们正是借助这些甲骨文,了解到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所以甲骨文是非常珍贵的考古文物!
师:你对甲骨文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师:(出示十二生肖)老师还找到了甲骨文的十二生肖,猜猜看,哪个是你的生肖?我也想让大家帮我找找我的属相在哪里,可以吗?(生上台操作)
师:你们是怎么认出来的?(形状),从这些早期的汉字,我们可以看出来,汉字是由图画演变的。例如你们看这是一把“勺”子,怎么演变为汉字的呢?
师:象这种造字方法造出的字被称为象形字。象形字只是汉字造字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造字方法?
师:把“扌、台”组成一个什么字,表示什么意思?,哪部分表示意思(扌)和什么有关(手)叫形旁,哪部分表示读音(台)叫声旁,这种造字方法造出的字被称为形声字。从中我们也发现了汉字的一个特点:既有形又有声,
(师生交流)(板书:有形有声)
师:用形声字方法能创造出的字很多呢!例如某个字的形旁和声旁各是什么?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妇)它是象形字?是形声字?它是根据什么方法造出来的呢?我们具体分析之后你就会弄清楚的。这个字是怎么组合的“女、彐、”组成“女”是指……“彐”又是指……组合后表示……)
(师生交流)
师:很有意思吧,那“男”字呢?谁能讲讲。
学生讲述……
师:这样的字都反映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代表一定的意义,叫会意字,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用这样的方法也能创造出很多字。如:从,掰,看。你们在下面用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表达这几个字的意思。
师:此外又产生指事、假借、转注等文字。这样真正的汉字诞生了。(板书:汉字)
活动三:探究汉字的发展
1.播放视频,了解汉字的演变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探究了汉字的创造历史,那它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呢?请看视频,你捕捉到怎样的信息?(预设答案:汉字经历几个阶段的演变等,“马”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简写汉字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视频定格: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马”字。
生答……
1.学生用不同字体书写“马”,在体验中感知汉字变化的规律。
师:这些我们熟悉的汉字是经过几千年漫长发展演变而来的,请同学们分别写一写这几个“马”字,在写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汉字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学生交流……
1.总结汉字的特点。从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感受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在文字上的创造力。
师:(出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字逐步演变为拼音文字,而我国的汉字却始终保持了音形意统一的方块字特点)我们又了解到汉字的又一个特点是方块字。(板书:方块)
师:是的,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图形到方块字、从图画到笔画、由繁到简、由难变易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在文字上的创造能力。正是这种充满智慧的创造,才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活动四:神奇的汉字
1.从游戏中感受汉字的神奇之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汉字还有着神奇的魅力呢!现在让我们围绕着汉字作几个游戏,找找汉字的神奇之处吧!
单字组词:工,人;孙,子;……
(师生交流)
单字组句:为一学生了切组成句子。
(师生交流)
猜一猜汉字的谜语如:15天(胖)重逢(观)日月同辉(明)
(师生交流)
1.在书的54-55页内容中寻找汉字的神奇之处。
师:,我们书中至少介绍了文字的四个神奇之处,请快速浏览书的54-55页,找一找吧。
1.百福图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福字竟然有一百多种写法呢?汉字真是灵活多变、千变万化!
2.外国人称赞汉字
3、五笔
师:你又体会到了汉字有什么神奇呢?
小结:汉字输入法的发明又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4.汉字简洁
师:同学们看在字体、字号、同样大小、内容又相同的情况下把汉字和英语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说明汉字简洁,表达的内容最多,非常实用!
小结:汉字无论从字形还是字义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汉字就是这样神奇!
3、欣赏书法字体。
5.师:作为中国人都知道书法是汉字最完美的表现形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请欣赏这样几个艺术字(…………出示欣赏)
“舞”(预设:感受到激情奔放)
(师生交流)
“福喜”(预设:吉祥喜庆)
师: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小小书法家,这是我校一些学生的作品,请欣赏!(预设:这是我校校名,每个学期都更换,是从众多学生中筛选出最佳作品来题写的。
4、总结升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的情感。
师:了解了汉字的创造和发展,你有什么感慨呢?
师:我们的汉字不仅是一门工具,还是一门艺术,一个汉字就是一副画,一首诗,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作为中国人,为汉字的魅力而深感自豪。让我们带着这份激情赞叹我们的汉字。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学好汉字,用好汉字,写好汉字,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传承和发扬下去。
八、板书设计: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记事 图形 汉字
特点:有形、有声、方块字
10.2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课件
9.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课件
高二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综合探究课件
必修四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件
10.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课件
一切从实际出发课件
4.1传统文化的继承课件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必修四5.1意识的本质课件
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课件
高二政治必修3单元复习课件
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件
5.2文化创新的途径课件
8.2在文化生活中选择课件
高二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习题讲解课件
必修四5.2意识的作用课件
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件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课件
9.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课件
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意识的作用课件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课件
必修四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件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件
高二政治必修4第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件
高二政治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件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高二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综合探究: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课件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
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课件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