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内容标准解读
第一章
一、认识自我
目标: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学习调控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这一个主题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学生自我发展设计的。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主要提出了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等基本要求。其具体包括6项内容。1)据少年期的三大生理变化及其所导致的身心协调问题,把握初中生心理发展的根本特点,进而在引导学生悦纳自己生理变化的基础上,促进其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2)围绕少年期的三大心理过渡和三大心理矛盾,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心理卫生的常识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自己心理冲动的有效方法。3)从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入手,认识情绪在人类生活中的独特作用,进而结合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学习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的常用方法。4)从正确看待挫折和逆境入手,通过讨论、交流寻找有效应对挫折的方法,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的重要性。5)充分认识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在社会适应和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以及“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在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中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并学习增强自我修养的常用方法。6)从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入手,通过讨论、交流掌握客观、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1.1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 少年期的三大生理变化
第一,性机能发育成熟。从生理的角度讲,少年期也即青春发育期。孩子进入少年期后,性腺机能开始成熟和发生作用,第一、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第一性征主要指生殖器官的发育特征(即性腺的发育),女性主要是卵巢,男性主要是睾丸。第二性征又叫副性征,主要指男女两性在发育时期从体态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化,如:男少年的声音变粗,甲状软骨开始增大,并且出现胡须;女少年的声音变高,乳腺形成,乳房突起,开始有月经,皮下脂肪增多等等。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对少年期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一方面,它刺激了学生成熟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异性交往和性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
第二,身体外形急剧变化。少年期是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时期。一个人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一般有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高峰时期是从出生到一岁左右,这个阶段儿童的身高体重增长得最快,身高一般从出生时的五十厘米左右长到七十至七十五厘米,差不多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左右;体重从三、四公斤增加到七、八公斤,增加一倍左右;第二个高峰时期就在少年期,学生在这个时期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都在加速增长,似乎突然地长高、长大了,如:其身高平均每年增加七至十公分,体重平均每年增加三至五公斤。他们站在父母旁边,也不比父母矮多少了,甚至有的学生比父母还高出一点。体态的突变使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
第三,体内机能迅速健全。学生进入少年期后,性腺机能的逐渐完善和性激素的作用,对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作用。比如性激素促进了骨骼的成长与成熟。此时肌肉的增加也非常突出,肌肉变得坚实有力,体态日益健壮丰满。握力、肺活量、血压、脉搏、体温、血红蛋白、红血球等生理标志的变化,表明各器官、各系统的发育逐步趋向成熟。在这个时期,大脑的内部结构复杂起来,大脑皮层的沟回组织和神经元细胞逐步完善,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步平衡,特别是内抑制机能逐渐发育成熟;大脑的功能开始从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很快转到第二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为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体内机能迅速健全,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成熟,为少年期学生心理的逐渐成熟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 少年期的根本特征
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在人的一生中,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个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引起世界各国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界的重视。他们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少年期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少年期是“反抗期”、“危机期”、“飞跃期”、“烦恼期”、“孤独期”、“闭锁期”和“心理上的断乳期”等等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仅仅是从某一侧面或角度谈到了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没有揭示出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特征。我们认为,少年时期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即从童年向青年过渡、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从不定型向定型过渡的时期,因而过渡性是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特征。而且,与人生的其他阶段相比较(与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比较),少年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变化大、周期短的特点,并且充满着依赖与独立、幼稚与成熟等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和掌握少年期过渡这一根本特点,并针对这一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迅速、健康地完成这一过渡。
□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后,有些学生不习惯自己的身体急速的增高和性征的突然变化,害羞或腼腆起来;有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发育较晚,和别人不一样,产生忧虑、苦闷或者变成自卑、孤独;有些学生因性征的突变,而产生惊慌、不知所措;有的背后议论、耻笑同伴的突变,造成学生之间的矛盾和磨擦;有的女学生因月经初潮,男学生由于梦遗,开始产生惊恐、焦虑,精神恍惚,但又不跟大人讲,很容易造成胡思乱想或沾染上一些坏习惯。所有这些情况都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教育,传授必要的生理知识,给予必要的指导,使之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特别在当前父母对少年孩子不重视性知识教育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强调系统地进行生理和性知识的教育,从而使孩子避免盲目摸索和不良的好奇心,减少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
□ 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是身心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在少年过渡时期,许多学生对自己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矛盾,往往难以顺利适应,经常会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和行为上的问题。因此,根据少年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迅速、健康地度过人生这一关键的发展时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在该项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适当介绍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都有其生理基础,心理上的每一变化,都能引起肌肉、心率、血压、呼吸、代谢和体温等方面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例如,愤怒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悲伤时,肠胃蠕动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锐减。这是因为,支配我们心理活动的神经系统的有关部位,同时也是我们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支配者。所以,在我们皱眉、咬唇、瞪眼、切齿、掩面之时,身体内部也在“倒海翻江”。由于心理的变化必然带来生理上的变化,因此,如果我们经常处于消极或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就可能使体内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生理紊乱,导致身心疾病。
1.2 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可以围绕少年期的三大心理过渡和三大心理矛盾展开。
□ 少年期的三大心理过渡
进入少年期,学生在心理上的发展,或由童年向青年的心理过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由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少年期的学生就开始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性意向的发展日趋明显。小到生活料理,大到对个人前途、家庭中大事、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他们都不象以前那样只听从父母意见了,而要表明自己的意愿、看法、见解。这时他们反对父母像对待儿童一样对待他们,而愿意父母像对待大人一样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相信他们。而且,学生从少年期开始,便进入一个喜欢怀疑和争论的时期。这时,他们对于父母的话开始不大听从了,对于书本上的结论,报纸、电台的某些报道也不随便轻信和盲从了,而是要批判地看待一切,有时还非与父母的看法不一样。这不是学生对父母的不尊重,而是他们向独立性过渡的表现。
第二,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与童年期相比较,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始由“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的水平过渡。其主要变化有三:一是从外在性向内在性过渡,即少年期学生的自我评价已不再以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主,而是开始侧重于自己内在的世界,同时其评价内容也从具体向抽象发展;二是从情境性向稳定性过渡,即由于自我评价的内在性和抽象性程度的提高,少年期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再轻易地因一时一事而变化,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三是从依从性向独立性过渡,即少年期的学生已不再像童年时那样依从或看重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了,他们已能较独立地评价自己了。
第三,从幼稚向成熟过渡。到了少年期,由于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和生活范围的日益扩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也逐渐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与童年期相比较,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认识从好奇性向探究性发展,即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已经不再满足于大人对之的一般性回答,而是逐渐升华为对事物的深入探究,并伴有钻研性(积极方面)和冒险性(消极方面)的实际行动;二是行为由模仿性向创造性发展,即不满足重复别人的动作而喜欢新异刺激,好标新立异,不愿墨守成规;三是生活愿望由空想向理想发展,即对自己长大了要做什么事、做什么人的志向不再是无根据的空想,而是开始接近或切合实际了;四是交友由自发性向选择性发展,即交朋友开始注重从爱好、兴趣、理想上加以选择了,而且学习成绩的好坏也成了交友的条件了;五是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即抽象逻辑思维便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能够领会和掌握更多的抽象概念,能够理解一般事物的规律性及因果关系,并能够对铰为复杂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
□ 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
学生进入少年期后,由于学习内容的深化,知识经验的增多,社会影响的扩大,他们在认识、情绪、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上,比童年期都有了新的发展,但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得矛盾。少年期是学生自我意识迅猛发展的时期。此时期,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的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现了“成人感”,意识到“我已经不是小该子了”。他们希望父母象对待成年人一样地对待他们,而不希望父母还把他们当作小孩子对待,也不愿再受到小孩子般特殊的照顾。因此,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出现了摆脱父母照顾的“心理上的断乳”过程,即要成为独立的“大人”的过程。然而,这种“心理上的断乳”如同幼儿的断奶一样,并非易事,少年期的学生在心理上时常交织着渴望与现实的矛盾。他们想独立自主,可自己又不具备独立自主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他们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可自己又不具备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想让成人把他们当作大人看待,可自己的许多言行举止依然带有孩子气。以致于他们越是想摆脱父母,越是发现离不开父母的照料和帮助。这种渴求独立和现实依赖的矛盾,使学生的心理上经常产生冲突、混乱和不安。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冲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常常以孩子气的行为方式对抗父母或成人,以显示自己不再是儿童。例如,对父母的批评与责备,不管正确与否,都表现出愈来愈强烈的反抗情绪;故意与父母或成人“唱反调”,提出相反的主张或按相反的方式行事;不理会父母或成人的劝导,自作主张,“不撞南墙不回头”。当然,他们的反抗,更多地是以潜在的形式出现,如对父母在生活和教育上的安排,采取不关心、不表态、无所谓的态度等。
第二,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学生进入少年期后,尽管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露却开始失去了儿童的直爽、天真、单纯。他们不再像儿童那样经常向父母敞开自己心扉,而开始变得内向、闭锁起来。虽然他们在生活上还依赖父母,但是他们倾吐知心话的对象已经不再是父母,也不是老师,而是同伴或朋友了。而且他们中的多数人认为,朋友比父母更知心。因此学生进入少年期以后,就希望有自己单独住的房间,希望有自己单独用的写字台、书橱或箱子,并且不愿意父母随便挪动自己的东西,还把自己的抽屉、箱子上加锁。这种闭锁性给学生带来了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与父母、老师之间“话不投机”,觉得他们都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使少年期学生心理上常有一种孤独感,时间一长就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渴求倾吐心声的强烈要求。这种希望被人理解、渴求倾吐心声需要,常常通过写日记、书信和选择最知心朋友上的方式来满足。写日记固然有好处,但它不能帮助少年出主意、想办法,不能做到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需要的满足只有求助于自己的知心朋友了。少年期的学生都有若干知心的朋友,他们之间心贴的很近,几乎是无话不说的。对自己父母不能说的事,都在知心人那里畅通无阻地交谈。少年期学生的这一心理矛盾及其行为特点,如果不能被父母或成年人理解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处理,便很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误解和感情上的隔阂,进而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生活和社会适应。一些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例如抑郁和焦虑,即同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一矛盾有重要关系。
第三,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从前述少年期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可以看到,初中阶段是性器官和性机能迅速发育成熟时期,性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必然带来性心理的发展变化,但由于学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够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他们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例如,随着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少年期孩子在生理上开始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急剧和显著的变化,大多数少年在感到兴趣和好奇的同时,对这些变化都会程度不同的感到不安、害羞,甚至产生恐惧及不知所措的心理,这正是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幼稚的一种矛盾表现。再如,性发育的成熟,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兴趣,开始关注异性,希望与异性交往,但不少中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对异性的故意疏远或排斥,不与异性同学来往,嘲笑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同伴,甚至不愿意男女生同桌。还有,一些中学生中存在的“纸条恋爱”和朦胧状态下的“狂热初恋”,实际上也是性心理幼稚的一种表现。这种“纸条恋爱”和“朦胧狂恋”,带有很大的好奇和模仿成分。尽管陷入这种状态的中学生有时会认为自己对爱情是认真的、严肃的,不是“闹着玩儿的”,但他们对什么叫真正的爱情以及爱情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却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因此,中学生的盲目早恋和冲动性异性交往行为,恰是他们性心理发展很不成熟的反映。中学生性发育迅速走向成熟与性心理相对比较幼稚的矛盾,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深刻认识的一个问题。
□ 学会克服青春期烦恼
每个人在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历程中,都要不同程度地经历一段“成长的烦恼”——“自我觉醒”的烦恼。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步入青春期后,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不仅对周围事物开始形成自己批判性的见解,而且随着成熟的进程,已开始把自己当成被观察的对象,开始了自我审视和评价,希望自己有“自知之明”。但是,他们由于此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自我认识能力还不够完善,所以对很多事物和现象还不能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特别是不能正确对待“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莫大差距。这样,“自我觉醒”带给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常常不是“成长的惊喜”,而往往是无尽的烦恼和苦闷,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因此,可以从“认清缘由,消除紧张”、“以人为镜,多作交往”、“理解父母,接受指导”等方面,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这种成长的烦恼,帮助学生减少“自我觉醒”中的痛苦和挫折感。
□ 调控心理冲动
在帮助学生消除青春期烦恼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调控心理冲动,特别是性心理的冲动。学生进入了青春期后,由于性的萌发和机体内部新出现的性激素的刺激作用,容易对异性产生好奇及倾慕等性心理活动,加之少年期的男女之间接触的机会日益增多,以及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描写的刺激日益增多,更容易引发他们对异性交往的向往甚至性的冲动。然而,这阶段的少年道德观念还不完善,法制观念还很淡薄,不大懂得在异性交往中如何自制及尊重对方,不大清楚自己非正当的异性交往活动会导致什么严重后果,以致情感一冲动就忘乎所以,造成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对少年期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同时,要特别强调道德、法制的教育,使他们在开始对异性发生爱恋之前,就知道对另一个人负有责任,知道相应的社会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换句话说,道德的教育要走在性成熟之前,不然的话,就会导致少年犯罪。其中,在教育上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教育学生学会如何与异性建立健康、正常的友谊关系,二是巧妙地教育学生认识婚前性行为的危害。
1.3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绮丽色彩的世界,这不仅因为太阳以其不同的光波把物质世界装饰得万紫千红,而且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以独特的喜、怒、哀、惧、爱、憎、忧使精神世界显得五彩缤纷。无论我们做什么、想什么、学什么,都伴随着情绪,都会染上情绪的色彩。它可以使我们体验到欢乐、幸福,也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痛苦、忧伤;它可以令我们奋发进取,也可以令我们畏缩不前;它可以使我们冷静清醒,也可以使我们冲动冒失;它可以让我们从容安详,也可以让我们紧张惶恐;它可以叫我们为自己笑、为别人乐,也可以叫我们为自己哭、为别人泣。
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呢?情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关系的反映。人生在世,每时每刻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需要,这些需要构成了我们活动的基本动力。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与周围的客观事物发生相互作用,并且会根据周围事物与我们自身需要的关系来确定我们的态度,进而产生带有某种特殊色彩的体验。因此,情绪活动总是出现在我们心理活动的前沿,它是我们需要是否满足、工作是否顺利、生活是否适宜的及时反应和信号。我们遇事,情绪先被触发;我们做事,首先经受情绪体验的监察。此外,只要稍稍留神一下,还可以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旨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活动,也是由情绪维系着的。就拿文学艺术来说,它们就是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角色塑造,集中而典型地再现人们的情绪生活的。作家、画家、音乐家、雕塑家和演员,通过自己内心的情绪体验去认识和塑造人物形象,再让这些人物形象以他们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去感染观众和读者,唤起人们的情绪共鸣,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成功的作品和表演之所以为人们喜爱,就是因为它们典型地再现了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人们之间的情绪纠葛,让人们在欣赏之中体察自身,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慰藉。情绪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生活丰富性和生动性的重要内容。有了情绪,才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会导致心灵上的沟通,才能产生文学艺术。简直不敢设想,如果没有了情绪,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尽管情绪也常给我们造成麻烦、带来痛苦,但是那种只有声音动作,没有喜怒哀乐、好恶厌憎的“机器人”式的社会,肯定不是我们大家所向往的。
□ 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处在多风多雨时节的少男少女,经常会经历情绪的波动或感情的骚动。此时,有些学生因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常在“情绪秋千”的两极急荡—— 一旦高兴起来,激动不已,觉得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力,以至常常得意忘形,乐极生悲;而一旦悲伤起来,又自卑灰心,觉得什么都不对心思,什么都没有意思,以至整日悲观叹息。他们在冷静正常的时候,做事象模象样,有板有眼,但是冲动急躁起来,做事就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及结果。总之,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时常或喜或怒、或冷或热地走极端,以致周围的人们对他们往往感到不可理解,甚至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自己也常常为此而感到困惑和苦恼。因此,如何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心态,是该项内容的教学重点。可以结合如何“控制无益的愤怒”、“摆脱徒劳的忧虑”、“消除无谓的懊悔”、“驱散嫉妒的阴云”等出现情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消极情绪的产生缘由,学会及时予以消释或克服的情绪控制方法;可以从“做自己情绪的主宰”、“建立积极自我意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积极情绪调节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拓宽胸怀”、“增强适应能力”、“转换心情”、“请人疏导”、“自知之明”、“助人为乐”等方式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保持乐观心态。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 中,建议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当自己情绪冲动或低落时的情绪调控方法,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1.4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 ,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
人生难免有挫折。对于学生来说,由于身心发展和社会阅历等方面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对自己和社会有清楚的认识和评价,他们的目标期望值往往比较高,因而挫折就成为生活和学习中时常会遇到的问题。由于缺乏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特别是不能正确认识挫折的普遍性,有些学生因而情绪消沉低落,行为紊乱偏激,甚至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为此,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伟人、明星、老师、父母以及自己遇到过的挫折经历,帮助学生认识挫折和逆境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时常遇到的,它既可能成为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也可能成为成长发展中的障碍。
挫折及其产生原因。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人在实现某种目标的过程中,因遇到无法克服且无法超越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人的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标的。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一般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形:其一,克服障碍,实现目标;其二,寻找替代目标,改变行为方向绕过障碍;其三,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既无法克服又找不到替代目标。在前两种情形下,人不会产生挫折感;只有在第三种情形下,人才会产生挫折感。导致挫折的原因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概括起来不外乎外在(自然和社会因素)和内在(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外在因素通常难以控制,但是内在因素则多数可以控制。因此,要避免挫折,主要应从自身去寻找原因;要战胜挫折,首先应寻求自身的改变,同时也要学会去寻求帮助。
应对挫折的关键是战胜自己。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并讨论伟人、名人“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战胜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自己的恐惧、难过、绝望等消极情绪,即他们战胜的正是他们自己。因此,当挫折降临时,可怕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对挫折的恐惧。只有在心理上真正做到了“不畏挫折”,才能用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去面对挫折和逆境。归根结底,战胜挫折就是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消极情绪。
□ 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在上述内容的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是“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重要保证。同时,可以从“迎头而上”、“勇于承担责任”、“增强耐挫能力”等方面介绍勇于克服困难的事例和自我锻炼的方法,从“志存高远”、“选准基点”、“持之以恒”、“脚踏实地” 等方面介绍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事例和自我锻炼的要求。
1.5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
度。
该项内容是上一项内容(1.4)的深入,即在“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的要求。
□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的意义与要求
未来学家预测,21世纪将属于能承受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个性健全者。为此,心理学家也在积极研究如何健全或完善人的个性,他们运用心理测验、访谈等方法,对被认为具有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相关模型,例如“成熟者”模型、“自我实现者”模型和“功能充分发挥者”模型等。尽管这些模型论及的并非完全是个性的健全或完善,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概括出个性健全者的六个基本特点或个性锻炼的六个基本要求。
第一,自我意识正确。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第二,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融于集体中,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友善、同情、信任)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分的安全感。
第三,性别角色分化。有明确的性别意识,乐于接受自己的性别,能按照社会期望的性别角色塑造自己的形象;逐渐了解两性关系,注意修饰打扮自己,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的阳刚之气或阴柔之美。
第四,社会适应良好。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第五,情绪积极稳定。情绪稳定,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
第六,个性结构完整。各种个性特征协调一致,平衡发展;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能及时调整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当然,这些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教育熏陶和自我锻炼逐渐形成的。对于成长中的初中生个体来说,“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在其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中具有更现实的作用。
□ 磨砺意志,陶冶情操
“磨砺意志”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锻炼逐步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人在意志行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或特征,它反映一个人意志的优劣、强弱和发展水平。优良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包括盲从性、动摇性、寡断性、冲动性等。在具体教学过程 中,一方面可以通过事例和讨论,进行自觉性与盲从性、坚韧性与动摇性、果断性与寡断性、自制性与冲动性的比较,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意志品质的状况和努力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从“明确提出锻炼任务”、“有意去做不感兴趣的事”、“从日常小事做起”、“借助集体力量”等角度,引导学生讨论并掌握磨砺意志的常用方法。
“陶冶情操”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教育熏陶和自我锻炼,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优良的情绪品质或特征。情操是人在情绪活动中通过认知与情绪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或特征,它反映一个人在情绪指向性、情绪稳定性、情绪控制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品质优劣程度和能力强弱水平。其具体内容的教学,可以着重围绕优良情绪品质或特征的自我修养进行。一方面,可以通过典型事例的感染和身边事例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情绪品质或特征的状况和努力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从“提高知识素养”、“增强适应能力”、“培养良好性格”、“充实生活情趣”等角度,引导学生讨论并掌握增强自我情绪修养的常用方法。
□ 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是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突出地反映了一个人“做什么”和“怎么做”。其中,生活态度反映了人对现实的评价系统和行为倾向,表明一个人在生活中追求什么或拒绝什么,即“做什么”;学习、劳动习惯反映了人在学习、劳动中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行为方式,表明一个人如何追求他所要追求的东西或如何拒绝他所要回避的东西,即“怎么做”。人“做什么”和“怎么做”是相互联系的,即人对生活的态度决定着他的行为方式,而人的行为方式又体现着他对生活的态度。
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作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能力、气质相比较,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因为,能力反映人完成活动的可能性,其本身只有高低或大小之分;气质反映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其本身只有积极或消极之分;惟有性格反映人“做什么”和“怎么做”,要受社会规范制约和评价,所以有好坏或善恶之分。通常我们说的“好人”和“坏人”,就是针对其性格而言的,特别是针对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而言的。
在具体教学过程 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认真细致与粗心马虎、勇于创新与墨守成、公而忘私与假公济私、诚实正直与虚伪狡诈等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感悟“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在个人成长、个性培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初中生在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明确努力方向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方法。其中,“形成良好的在学习、劳动习惯”方面,特别应强调“对症下药”和“持之以恒”。
1.6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在各种意识水平上,个体都有一套关于自我的观念系统,并不断地自问一些与之相关的非常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的能力、价值、责任如何?我怎样适应社会?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主要涉及三个基本向量:一是评价,即对有关自我价值、效能及其与外界关系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二是潜能,即对有关自我发展潜力和努力方向的认识;三是能动性,即对有关自我社会适应活动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认识。其中,评价向量较之潜能和能动向量更为重要,它决定人的自尊或自卑的自我体验,进而直接影响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看待自己周围的人和如何与他们相互作用。
自我评价既是个体自我认识的一种形式,又是个体影响自我发展乃至个性发展的一种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是一种“调节变量”(moderator variable),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认知过滤、行为引导和生活目标设立等作用,换句话说,人对外界事物的心理反映都是从自我出发的,每个人都按照他或她已形成的看待自己的方式行为。在教育过程中也是如此。
□ 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评价别人容易,评价自己则往往困难。为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 客观评价与全面认识的关系。客观评价来源于多方面信息的整合,因此,综合
分析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综合分析自己从事不同活动的绩效,有助于形成对自我的客观评价。
第二, 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关系。尽管他人评价对形成自我认识有着重要意义,但
是过分依赖他人评价而不能同时进行独立的自我评价,也会使自我认识出现偏差,甚至形成一味迎合他人评价的消极性格。
第三, 自我评价与“人无完人”的关系。要对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所长与所短作出恰
当、客观的评价,必须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这样,才能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同时,积极接纳自我;在扬长避短的同时,努力完善自我。
案例1:越来越看不懂自己——成长烦恼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必然遇到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调适成长烦恼的方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约是初二吧,我发现自己变了,不再是以前活泼开朗的我了。我变得不爱玩、不爱闹、心事重重,总是不自觉地坐着发呆。有几次我妈都被我的神态吓坏了。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变得这么善感,对许多事总要想个明白。比如我总想: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有什么才能?别人怎样看我?我将来能做什么等等。今天上午放学回家,骑着车望着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们,我就莫名其妙地琢磨起这么一些问题:我在人群中有特殊的位置吗?会有人注意我吗?我漂亮吗?有气质吗?有魅力吗?然后我就和街上过往的女孩比起来,一边比一边调整着自己,差点儿和别人撞上。回到家,我也总是直奔自己的房间,然后把房门关上,静静地坐着,写写日记,望望蓝天白云,任时间悄悄地过去,再也不想去找以前的好伙伴露露了,因为我觉得她越来越不能懂我了,她到底比我小三岁呢!也不想和妈妈说话,她现在太唠叨了,而且观念也太陈旧落伍,和她说不到一块儿去,但时不时地我又感到一种浓浓的孤独、迷茫和不安。老师,您说我这是怎么啦?
&
高三政治说课稿 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初三政治说课稿
《当今时代的主题》说课方案
第六单元 自强不息 6.3 自立自强
高二政治说课稿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情趣与兴趣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第四课 第二框法律对建设精神文明的措施做了明确规定(2)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
《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说课
十五课第一框
思想政治课说课稿(范例)
高三政治说课稿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高二政治说课稿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市场交易的原则说课稿
高二政治说课稿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教案2
丰富多彩的情绪
培养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品质
高二政治说课稿 家庭消费的内容
初一政治《发展真挚的友情》说课稿
《财产属于谁》说课稿
品味生活
初中政治说课稿-《爱国情操的表现》
法律打击经济犯罪
情绪——奇妙的“窗口”
高中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课稿
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
高二政治说课稿 什么是经济效益
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高二政治说课稿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