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城县驿马中学 赵远兴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担负着特殊的任务。因此必须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更新观念,进行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语文知识的工具性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可以这样说:语文学得好的学生,政治一般学得就棒;反之,学生语文学得差,政治学习效果就欠佳。同样道理,教师语文修养深,则极易驾驭教学;反之,教师语文知识贫乏,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本文拟就语文知识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工具性作用,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验作初步探讨,诚望行家赐教。
一、 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必要性
1.语文知识的工具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内在要素构成的,整体和各要素部分之间在性能状态和变化发展上是相互影响的。当部分以无序的、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部分的性能就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使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系统论才应用而生。而协同论是系统论中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有序结构是通过怎样的组织方式形成的,既探讨系统与各要素之间、要素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界之间的协调、合作、同步和互补关系的形成规律,揭示系统进化的动力,实现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具体到学科教学来说,就是要揭示出不同学科中存在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从知识的整体性上着眼,寻求知识教学的最佳目标。同时,要在服从整体知识教学的前提下,搞好相关各个学科知识的教学,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作为语文知识的工具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要将有关语文知识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意地应用,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目的,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 。
2.语文知识的工具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政治科高考更注重了比较能力、应用能力、判断能力、逻辑表达能力等中、高层次能力的考查。 这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的。 同时在“3+X”新的高考方案中,又增加了综合科目的测试,这就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来提高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究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有多处只有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才能做好试题:
第一方面:要求考生看漫画回答哲学问题;阅读图表,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回答问题;
分析、比较政治材料,归纳总结所反映的政治常识观点。这实际上是要学生具有把图表、数字及显示的关系和内容,转化为文字的能力。 只有读懂漫画、 图表及材料,由表及里,挖掘其“图外之旨”、“弦外之音”,寻找其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才能顺利地作答。
第二方面:在试题中大量的运用了寓言、典故、古代名言,并且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卷面上,如1995年高考政治第33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可以概括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分歧。”(辨析题);97年高考政治第37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 ” (辨析题)1997年选择题中, 要求考生分析《孙子兵法》中“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中所包涵的哲学观点。这就要求考生正确地阅读文言文,正确地理解文言文,并能知道其出处,才不至于在做答时造成偏差。其实,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古诗、词、赋、古代寓言、典故、俗语、谚语及其他文言文,这就需要学生扫清文言文的阅读障碍,努力提高理解水平,能活学活用。
第三方面,在选择题的设置上,题干与题肢之间往往用一些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在进行答案的取舍时,必须运用语文中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知识弄清楚与关键词或中心词相关的词语的含义。如“根本”与“基本”;“表明”与“说明”;“影响”与“决定”;“联系”与“关系”,是因果选择题的还要搞清楚是以果寻因,还是以因求果,审清题干的规定性是正确作选的关键。
在解答政治试题时需要加强词语辨析,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仅“一字之差”的概念就有很多。如经济常识中有商品与产品;指导与主体;先富与共富;财政预算与财政决算;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顺差与逆差等50多对。在哲学常识中主要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客观与主观;规律与规则;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等30多对。政治常识中主要有国体与政体;专政与专制;人治与法治;基本政治制度与根本政治制度等30多对。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语言的组织、材料的阅读与分析、问题思思路的梳理都要应用语文中的相关知识。
另外在政治课教学中应用语法知识,逻辑知识,文学写作知识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主语 谓语(定 语) 谓 语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所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
主语 谓语 (并列关系) 谓 语
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时,采用这种划分句字成分的方法,很容易掌握其中的关键词。如例②中“物质”概念的理解还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加以理解。物质概念的外延是除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的总和,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意识以外的所有事物,都在物质概念的外延之中。物质概念的内涵应从万事万物“总和”中进行概括,进行抽象。
以上例证告诉我们,在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语文中的语法知识,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实效。
二、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实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提高,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乐学”气氛中,强化思想教育,其中加强师生双边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上达到这一目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学习高二哲学常识中“人生观”部分内容时,我们组织了“人的本性是不是自私”和“金钱是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为辩题的两次专题辩论活动。从辩论的效果上可以看出辩手要讲得有理有据,风度大方,一方面必须对课本上的内容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另一方面还必须熟悉辩论规则,掌握讲话技巧。
在学完“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节后,我们与语文老师联系,要求学生结合政治课所学内容,以“自我设计漫谈”为题写一篇作文。根据语文老师反馈,大多数同学能以政治课本上的理论为依据,使文章的说理性增强。另外,在学习“树立崇高的理想”这一课时,我们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以理想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进行演讲,这一切,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认识水平的提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中经常迁移语文课本中学生熟悉的知识或引用名言、警句,有利于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深奥的哲理通俗化,把晦涩的理论形象化,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哲学常识关于理想的内容教学中,每课时抽出3—5分钟时间由学生朗读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说明理想在人生中的作用,我们还了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中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一文,结合讲课的内容给学生朗读,既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和趣味性,也促进了各学科的互相渗透和横向联系。针对班上少数同学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途”的说法,我们播送了著名诗人流沙河的配乐诗朗诵《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在学习《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一课之前,先播放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配乐诗朗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然后提问:“为什么活着的已经‘死’了,死了的却还‘活’着?”随既引出人生价值的大小不在于所活时间的长短的话题,从而导入 了新课,真可谓诗句咏来,满堂生辉。在哲学常识内外因关系的教学中,我们引用了苏洵的《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议论文阅读法”是政治课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从文体上说,政治课教材的每一框题,均属一篇议论文。因为它具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议论文所应具备的三个要素,从文章的结构看,政治课每一框题中的内容一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简言之,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与议论文的最基本结构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政治课与语文课在结构上“血脉相承,源于一致”。“议论文阅读法”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论点,这个“论点”,就是政治课中的“观点”。
比如哲学常识中“人们周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以黑体字
提出了“自然界是客观的”及“社会的存在与是发展是客观的”的两个分论点。在授
课中,只有让学生从宏观上准确把握了文章的观点,才能了解文章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议论文阅读法”还应要求学生掌握论据和论证,论证的方法有多种,但政治教材的论证一般采用的是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与观点结合起来进行的。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可以将大多数框体看成一篇小议论文,从观点、材料、论证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马克思说:“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但“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以相差二十倍”。(马卡连柯语)因此,以“舌耕为业”,“雄辩”著称的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适度地妙用幽默的语言,也能提高教学实效。一句巧妙的笑话,一段好笑的故事,一段经过文字修饰的俏皮话,信口拈来,令学生在捧腹大笑之余,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如:学习初三社会发展常识中“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这一节内容时,穿插上马克思的一段话:“原来是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鲜明的对比,形象的比喻,活生生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工人受雇佣、受剥削的原因。
学习“货币的本质”时当分析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财富的象征,在如何对待货币的问题上,我们说:“钱能买到黄金和颜如玉,却买不到温馨的家; 钱能买到文凭和头衔,却买不到真才实学;钱能买到推磨的小鬼,却买不到发自肺腑的忠诚;钱能买到物质上的满足,却不能填补精神上的空虚;钱能买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却买不到……”。这里连续用了六个结构形式相同是排比句,用了“能……却不能……”的转折句式,好似管旋齐奏,和谐悦耳,有力地批判了“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之上”的拜金主义,使课堂教学进入了新的境界,达到了高潮。
三、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修养,提高政治教师的表达能力
人们常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和研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不可偏废。教师要反映自己的研究所得,就需要“表达”的知识与能力。张志公先生认为,现代社会,所有受过教育和有文化的人都离不开写,要靠写来办事,要写各种各样的文体。写,是二十一世纪教师必备的素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大凡教育家,不仅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而且都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概括上升到理论,积极著书立说。当然,每一个教师但不可能成为教育家,不可能都著书立说,但以写来表达思想,相互交流应是最基本的能力。教师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高质量地科学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表达出来,需要多种因素,但在论文的选题、取材、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既标点符号的使用方面,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显得十分重要。
当然,表达的方式不仅是“写”,还有“说”。“说”是教师的强项,然而,要达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抑扬顿挫、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境界,还需要好好练就。
四、语文学科与政治学科协同教学的构建
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强化语文学科与政治学科协同教学,而这个工作又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工程。要真正构建起合理有效的教学机制,以我们的教改经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必要的努力。
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概念,要树立和谐的合作观
协同教学的基础来自于教师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模式,对开展协同教学具有一定的阻碍。一方面,应试教育已造成了单一的学科教师间的竞争环境,往往以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教师学业水平的高低,容易产生教师之间的一些隔阂;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中,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也存在着“老死不相往来”的问题。这种环境不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为此,需要学校在相应体制上作出一定的变革,需要每一个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排除“文人相轻”的思想,树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观念。可以说,这也是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敬业爱岗精神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政治教师要尽快深入钻研语文学科知识
虽然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科教师具有不同的分工,但作为政治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也就不可能在教学中发现相关的政治知识与语文知识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就会处于相对被动的境地。因此,政治科目教师要尽快改变对语文学科内容“不关注”的状况,既要提高本学科的教学业务素质,又要主动熟悉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重点语法,以及与本学科知识可能发生的结合点。只有这样,才可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政治课教学中作用。
3.要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素质教育贴近生活、社会的倾向和对于创新能力的特殊要求,仅凭教师在课堂上的强行灌输是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和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为此我们认为,这种趋势不仅需要教师之间的良好协同,更需要教师在充分发挥自我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和师生的协同,由此需要实行开放式教学。这种开放式教学应该是多方面的:(1)教学内容的开放。即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地扩充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教材,密切结合社会热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政治学科与语文学科对于同一知识背景不同角度的思考,关注现实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2)教学形式的开放。即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可以通过课堂内外的“小组讨论会”、“主题辩论会”、“时事评论会”和政治小论文的写作等形式,紧密地结合政治教材内容,引用相关语文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衷心希望广大中学政治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打好语文基本功,重视语文修养,切实提高政治课“教”与“学”的实效。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件
1.2文化与经济、政治课件
8.2在文化生活中选择课件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
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一切从实际出发课件
第五课 文化创新课件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件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课件
高二政治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件
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课件
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件
5.2文化创新的途径课件
必修四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件
生活处处有哲学课件
9.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课件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课件
10.2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课件
2.2文化塑造人生课件
哲学的基本知识课件
高二政治必修3单元复习课件
必修四5.1意识的本质课件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课件
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课件
10.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课件
高二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综合探究课件
意识的作用课件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课件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