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课时 一 意识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识记 :
意识的含义
◇理解:
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重点、难点】:
意识的本质
三、 【辅助教学】:
ppt
四、【教学过程】:
第一框题 意识的本质
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课堂探究:想一想,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应;生命物质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应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动则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有着本质区别。但人的意识活动也要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因此,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意识与非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反应的历史联系,从而说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生物的反映由应激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课堂探究:(1)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2)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关于这一点,教材中也有不少事例。
(2)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动物的大脑和单纯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有抽象思维这种人类意识的反映形式来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趋完善,这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反之,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二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课堂探究:(1)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
(2)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动物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2)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课本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动物脑比人脑要低级,不会形成意识。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第一,人脑比动物脑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第二,人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仅包括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可以在语言刺激下产生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要产生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课堂探究:(1)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探究提示:(1)由于动物脑对客观事物只能形成表面的感觉等本能性的反应,而不能像人脑那样抽象出事物更深层次的东西,因此对动物说梅不能让其止渴,对动物谈虎不能使其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也即意识,既包括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一感觉,也包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抽象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抽象思维。人的意识是人对事物主动的、能动的反映。而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条件反射,不具有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目的在于通过动物脑和人脑对事物反映的差别,强调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只能是人脑。
三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课堂探究:(1)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
(2)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探究提示:(1)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2)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客观事物对意识形成的重要性。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教材插图说明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会产生意识。
五、【本课板书设计】:
第一框题 意识的本质
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三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五、【教后练习】 文章
时政热点:“暖胃”书记“两天啥都招了”错在哪里
时政热点:让领导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时政热点:筑牢国家安全的制度堤坝
时政热点:“给领导记一笔”别成了“被领导记一笔”
时政热点:干部“能上能下”,主要说给谁听?
时政热点:改革发展需要开拓良将
时政热点:对“黑心局长”网开一面,这个口子不能开
时政热点:赋权于民兑现官员损害环境终身追责
时政热点:“关键少数”靠什么引领大多数
时政热点:局长殴打女员工用的是拳头还是权力?
时政热点:“楼一倒检查就来到”
时政热点:给中纪委的“随手拍”点赞
时政热点:为当代焦裕禄谷文昌们点“赞”
时政热点:“贫困县炫富”倒逼评价机制创新
时政热点:纪念七七,以民族精神引领未来
时政热点:政府“兜底儿”扶贫才能增进公共福祉
时政热点:优秀县委书记是怎样炼成的
时政热点:公职人员吸毒源于“三圈”不净
时政热点:释疑“神童”官员,勿要陷入不可知论
时政热点:对想摆平纪委的干部何不请君入瓮
时政热点:“小偷反腐”只是一场“黑色幽默”而已
时政热点:公务员涨薪当推动更多改革进步
时政热点:别漏掉“偏门”,却养肥了“苍蝇”
时政热点:让“三严三实”成为改革的“总抓手”
时政热点:官员“跑路”是“官商不分”惹的祸
时政热点:终身追责为政绩冲动套上“紧箍咒”
时政热点:局长的“打击报复”让谁“很受伤”?
时政热点:处置“官员博导”应“两条腿走路”
时政热点:公职人员就职为何要向宪法宣誓
时政热点:“审计风暴”后面该是“反腐风暴”了
| 不限 |
| 政治教案 |
| 政治课件 |
| 政治试题 |
| 不限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
| 发布时间 |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