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查字典政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初二地理试题:第七课 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七课 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
知识目标
(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了解我国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说明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
(3)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的特殊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依法行使权力、足厥履行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尊重法律,尊重权利,增强权利和义务观念,依法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义务,不做违反法律的是,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法定义务,也是青少年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1.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4.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本课计划用三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总第23课时)
教学内容:讲授第一框:1.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2.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公民的生活中,法律是规矩,法律是通过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那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怎样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法律又是怎样保护我们的权利的?
板书课题: 第七课 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
(二)讲授新课
一、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复习导入
说一说:
①你知道法律一词的来源吗? (教材P82页)
②在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那些法律?
③什么是法律呢?
(1)法律规范的特殊性
教师讲述:
社会生活中有很多规范,比如,单位有单位的规章制度,工厂有工厂的规章制度,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军队有军队的纪律,公共场所也有公共场所的规范,比如,公园、影剧院、车站码头、航空港等,在醒目的地方都贴有禁止、请勿等,另外还有社会道德,这些规章、制度、纪律、 禁止、请勿以及社会道德等,都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在这众多的规范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和道德规范。法律和道德虽然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3页正文以及相关链接的内容后讨论会答下面的问题:
议一议:什么是法律?法律与道德有什么区别?
教师小结: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教师讲述:
法律的特殊性就表现在法律这种行为规范是由①国家制定、②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靠国家强制力办证实施是法律的主要特征。
案例分析1:
胡长清,1994年上半年至1999年8月,在担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先后87次收受、索取他人财物,共计人民币544.25万元;胡长清还有161.77万元人民币的巨额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经查证亦无合法来源证据。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判处胡长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追缴非法所得161.77万元。
2000年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核准胡长清死刑,同时下达了执行死刑的命令。
说一说:胡长清被判处死刑说明了什么? (这一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不惟一,既能说明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也能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相关链接P84页)
第一,任何人不论民族,性别,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要平等地遵守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允许特殊人物存在,没有法外之人。
第二,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一旦触犯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情境活动一:读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4页插图
图一:1954年通过宪法草案 图二: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
教师讲述:这两幅图片同样说明了我国法律的特殊性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与道德有什么区别?
道德和法律同属于行为规范的范畴。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在表现社会重大关系方面是趋于一致的,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
如保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等。我国宪法第 24 条、第 46 条、第 51 条等条款中,就明确规定了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内容的五爱以及社会公德的要求。在宪法的其他条款和一系列法律中,也直接规定或隐含了道德的要求。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从形式方面来看:
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养成的,一般无需专门机构和人员来制定;而法律规范则必须由专门的立法机构和立法人员,用严格的文字制定出来。
从起作用的手段来看:
道德规范主要老社会舆论和个人的良心来起作用,靠他人或自我的褒贬,靠纯粹精神力量来起作用;而法律规范则靠国家机关的强制力,靠奖惩,靠精神的力量更靠物质的力量来起作用。
(2)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本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5页材料一,讨论回答问题:
※ 为什么说我国法律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①我国宪法第二条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②我国刑法第二条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③我国民法通则第五条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第二条的规定首先表明了我们国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即人民是统治阶级;人民依照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总之,宪法的规定表明,宪法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刑法第二条的规定,明确了我国刑法的任务,我国刑法的任务同样是我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了。
民法通则是国家的基本法。我国民法通则第五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民法通则的规定表明,民法通则是我国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我国宪法、刑法和民法通则以及其他法律都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说,我国法律则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材料分析:(见教材P85页)
1982年9月,深圳市政府最早发布了《关于取缔黑社会组织的通告》,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向蠢蠢欲动的黑社会组织发出的严正警告。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国大陆开放力度加大,境外黑社会组织再次发动登陆攻势。他们与境内犯罪团伙相勾结,猖狂地进行犯罪活动。面对黑社会组织的犯罪行为,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有一部专门惩处黑社会组织犯罪的法律,希望通过运用法律手段,打击黑社会组织的法最活动。
1993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了《广东省惩处黑社会组织活动规定》。自这部中国第一部专门惩处黑社会组织犯罪的法规诞生后,广东的反黑除恶斗争掀起了新的高潮。警方调集大批警力多管齐下,对黑社会组织大举拉网围剿,仅在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等城市,就先后打掉十个境外黑社会组织,依法严惩境外黑社会骨干成员数百余名,有效地遏制了境外黑社会组织在广东渗透犯罪的嚣张气焰。对此举措广大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黑社会组织的犯罪活动有哪些危害? (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恶劣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社会危害性极大。)
深圳市、广东省政府颁布通告和规定说明了我国法律代表了谁的利益?
(我国法律代表了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情境活动二:读图思考回答问题
想一想:图1,图3,图4中的公民在享有什么权利?
图1:正在享有学习的权利; 图3:正在享有购物的权利|(经济权利)
图4:正在享有劳动的权利
说一说:图1,图2,图4中的公民正在履行什么义务?
图1:正在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图2:正在履行服兵役、保卫祖国的义务
图4:正在履行劳动的义务
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公民履行的各项法定义务。
(1)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
⊙什么是公民的权利呢?
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
在我国,公民不分民族、性别、出身、职业、宗教信仰、文化程度、财产状况和职位高低,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权利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公民其他一切权利的源泉。
比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权,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自由等基本权利。
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呢?
①平等权
②政治权利和自由
③人身权利和自由
④劳动权
公民的基本权利
⑤批评和建议权
⑥受教育权
⑦获得物质帮助权
⑧取得国家赔偿权
我国其他法律则具体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其他权利,如公民的民事权利、诉讼权利等。
(2)法律规定了公民的义务
在我国,公民在依法享有各项权利的同时,还必须自觉地履行各项义务。
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呢?
①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②公民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③公民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公民的基本义务 ④公民有爱护公共财物的义务
⑤公民有遵守劳动纪律的义务
⑥公民有遵守公共秩序的义务
⑦公民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义务
我国的其他法律在具体规定公民享有其他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应履行的其他义务。
情境活动三:查一查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我们都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应自觉履行哪些义务?
家庭生活: 权利:婚姻自由权利,财产继承权等;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义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学校生活:权利: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权利;
义务:有履行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义务;
社会生活:权利:消费者的权利,诉讼的权利,私有财产受保护的权利,继承权等
义务:遵守社会公德的义务,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义务等
(三)课堂小结
板书: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 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规定了公民的义务
(四)作业
《学海导航》P75页选择题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总第24课时)
教学内容:讲授第一框:3.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4.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3.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情境活动一:畅所欲言 (见教材P88页情境材料)
讨论:怎样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教师讲述: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
在我国,公民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不允许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
(2)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的
在某些条件下,权利就是义务,义务就是权利。例如|:劳动既是公民谋生的手段和获取报酬的途径,对公民来说是一种权利;劳动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又是公民队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再比如,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促进的
公民的权利越能得到保障,就会越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他们自觉履行义务;而公民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越高,就越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昌盛,公民的权利也就会获得更多的保障。
案例分析1:
农民章某以父母偏心为由,拒绝赡养年迈的父母。多年来,章某的妹妹和妹夫精心侍奉两位老人,赢得了四邻的赞扬。2002年秋,两位老人先后去世,临终前他们留下遗嘱,把不多的家产全部留给女儿和女婿。章某得知这一消息后,先是假惺惺地痛哭不已,接着要求和妹妹平分老人的遗产。当妹妹拿出父母生前留下的合法遗嘱时,张某气急败坏,声称要状告妹妹和妹夫侵占了他应得的遗产,侵犯了他的继承权。
议一议:
※你认为章某能打赢这场官司吗?为什么?
(章某打不赢这场官司。因为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表现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不允许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
※查一查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尝试处理这一案件。
(此案中,因遗嘱合法有效,根据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的原则,因驳回章某的诉讼请求,按遗嘱处理遗产。)
4.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案例分析2:
郑某发现乡政府领导公款吃喝、乱收费问题严重,便以书面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经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后,对乡政府有关人员进行了处罚,郑某受到了表彰。
某工厂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经济体研究,职工李某下岗。李某认为是厂长与自己过不去,便到厂长办公室大吵大闹,还在背地里散布谣言,说厂长有贪污受贿行为,并有生活作风问题。经有关部门调查核实,纯属李某诬陷,李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议一议:
※ 为什么郑某受到表扬,李某却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因为:郑某依法行使揭发检举权,受到表扬,而李某诬陷他人,受到法律的制裁。)
2004年5月底,刘某利用手机发布虚假消息:又要有一种新的传染病流行,请大家注意。把这条消息转发给10个用户,你的手机帐上将获得688元的话费。警方缉拿他时,他说:公民有言论自由,你们缉拿我是违法的。
说一说:
※ 刘某是在正确行使言论自由吗?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 、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刘某不是在正确行使言论自由权,而是在滥用言论自由,超越了法律许可的范围。)
※ 说说刘某这样做的危害。(刘某的做法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那我们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呢?
(1)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学生阅读课本P89页教材正文思考问题:
公民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
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但权利的行使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2016届高考政治单元知识优化总结讲义8
2016届高考政治单元知识优化总结讲义1
2016届中考政治第一轮课后精练检测30
2016届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复习教案11
2016届高考政治单元知识优化总结讲义16
2016届中考政治第一轮课后精练检测32
2016届高考政治单元知识优化总结讲义7
2016届高考政治第一轮知识点总结讲义1
2016届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复习教案13
2016届中考政治教材知识梳理训练11
2016届高考政治考点总复习教案1
2016届中考政治教材知识梳理训练18
2016届中考政治第一轮知识点复习教案45
2016届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复习教案15
2016届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复习教案12
2016届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复习教案14
2016届高考政治单元知识优化总结讲义2
2016届中考政治教材知识梳理训练16
2016届高考政治单元知识优化总结讲义10
2016届高考政治单元知识优化总结讲义17
2016届高考政治单元知识优化总结讲义4
2016届中考政治教材知识梳理训练17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案2
2016届高考政治单元知识优化总结讲义5
2016届中考政治第一轮课后精练检测29
2016届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复习教案1
2016届中考政治教材知识梳理训练13
2016届高考政治单元知识优化总结讲义6
2016届中考政治知能优化训练题8
2016届中考政治教材知识梳理训练14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