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塑造人生
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人创造文化,文化影响人”这样的一个观点。但同时我们也清楚,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那先进的文化对人有什么影响呢?先进文化塑造人。先进文化怎么塑造人,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1、 A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B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的作用),C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途径)。
学生看书思考:
优秀文化为什么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自然人的内心更加丰富了,知道的也更多了。
人格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实践活动中形成 的思想、品位、心理素质的行为表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一个人的本质。通俗的讲,人格就是人的稳定的整体形象。健全的人格是指具有相对正确的信念和世界观,并以此为核心,具有相对正确的动机、态度、理想行为等;而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应该是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接受自己的人;应该是乐于助人、客观地认识周围事物,并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中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强,都是未雕之璞,我们的教育必须使之成玉,即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等,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司马迁曾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读诗,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感到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谁不为李白人格的独立清高而仰慕!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不为范仲淹那大度宽容的人道主义情怀所感动呢?……读诗,口惟心诵,咀嚼体悟,共鸣感情,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着精神原动力。
2、 当前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建国初期我国人民精神世界就像老电影般是单调的黑白色,以电影为代表,每年只有几部电影来来回回地看,样板戏和三大战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品。在那文化贫乏的年代,看电影成了过如同过年般的享受。每到黄昏,人们最想打听的,就是哪个公社、哪个大队、哪个村、哪个街道今晚有电影。而一旦电影队来了,几乎全队全村全街道倾巢而出,甚至几十里之外的邻村人也翻山越岭而来。早早的带着凳子、搬着砖头占好了位置。就连银幕的背面也挤满了人!树上趴着的是人,屋顶站着的是人。人们好奇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紧盯银幕,生怕错过哪怕任何一个细节。看完电影以后的几十天里,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恐怕就是看过的那部电影了。那时侯,人们对文化活动的渴求从没有这么强烈,电影票常常一票难求。其实过节也就放放《青松林》、《艳阳天》、《金光大道》之类,甚至连《毛竹》、《台风》这样的科教片都有好多人看。《鸡毛信》里的海娃蔡元元,《在烈火中永生》里的小萝卜头方舒,一张张小脸勾起多少怜爱与童年的回忆!
因为电影奇少,而要看电影的人又那么多,以至于当时“身穿红衣裳,站在高坡上,挥手指方向,高唱红太阳”的严格遵守“三突出”原则的8个“样板戏”也成了人们的至爱。就对生命本身的意义而言,现在一桌丰盛的视听大餐,未必能比得过当年精神饿殍时眼前那惟一的一碗残羹剩饭。
这些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粗糙的电影,在当时却是人们美味无比的饕餮大餐。直到1978年上映得到平反的戏曲片《红楼梦》,则又重现了当年《乱世佳人》上映时通宵排队的场面。那情形是,晚上清场后,排队买第二天电影票的人都已经来了。
历史的车轮不停地向前滚动,发展到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四个意识,三个主义,三种观念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探究:
有人认为,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和活动
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你如何评析这种看法?
学生同桌讨论,并回答。
老师总结: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和活动,不一定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学校里,参加一定量的社团活动,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从空虚意义上说,这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学习。
但如果参加过多的社会团活动,以致于影响到正常的学习,那就不可取。所以参加社团组织活动要适度。
(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废墟下的歌声》
废墟下是谁用歌声
把生命之火点燃
……
黑暗中是谁在读书
赶走恐惧饥饿和黑暗
问:读了这首诗,你能感受到什么?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许多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都深有体会的谈起电影台词对他们的影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老刘兴奋地说,"这是电影《上甘岭》里由刘世龙扮演的王成坚守无名高地,最后手持爆破筒与敌人同敌于尽,壮烈牺牲前所说的一句台词。多少年来每到困难时,他一直激励着我。……"
学生看幻灯材料:
美国独立战争中流行过《杨基·杜德尔》
法国大革命时期流行过《马赛曲》激励法国人民取得了大革命的胜利
《马赛曲》这首歌充满着爱国激情,使法国人民热血沸腾,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到了增强法国人民精神力量的作用,后来被法国定为国歌。
大家猜猜看这座雕塑会放在什么地方呢?
生:罗浮宫。
师:不对,提示一下,在巴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旁边。
生:艾菲尔铁塔。
师:也不对,想想也知道,艾菲尔铁塔周围都是很空的,而且放这个雕塑
旁边也很不搭呀。有一个建筑放这个很搭配的。
生:凯旋门。
师:对。就放在巴黎爱德华广场凯旋门的右方,建于1836年,大家以后去旅游时可以去欣赏一下。
巴黎公社起义诞生了《国际歌》让全世界的无产者团结在一起。
俄国十月革命时人们唱《华沙革命歌》《红旗》
苏联卫国战争中到处传唱《喀秋沙》
中国北伐战争期间响彻《国民革命歌》
抗日期间诞生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让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前赴后继……
讨论:我们的国歌过时了吗?为什么?
——没有过时。中国是从一次次跌倒中站起来的,国歌中的力量对我们中华民族依然有振奋力量。
师:《左转》有语云:“多难兴邦”。英国著名思想史学家伯林说过:“受伤的民族,精神就像被弯下的树枝,因为是用强力硬压下的,一旦放开就会猛然反弹。”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又先后形成了长征精神、大庆精神、抗灾精神等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新的升华。
那么是否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王进喜,大家认识吧,他所代表的是六十年代的创业精神。他的铁人精神鼓舞了很多人,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海迪,虽然现在已经是海迪阿姨,但是她身残志坚的让人感动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很多人。她代表的是七十年代人的坚强和进取心。
吴仁宝,谁了解?他是华西村的老书记,他代表的是八十年代人的高瞻远瞩,勤政廉洁。
李素丽,在平凡的岗位坚持奉献的典范,他代表的是九十年代人们进入社会主义新风尚时期的人们。
钱学森,耳熟能详的名字,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建国初期,坚持回国,面对美国的威逼利诱依然岿然不动,其赤子之心,堪比银金。
这个人是沈浩,有人了他的情况吗,他是小岗村的书记,人民极其爱戴和喜爱的好书记,09年却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如果我们的身边多一些沈浩就好了。。。。。。
看了这么多人的事迹,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员是这样的一支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过程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爱国、创业、科学求实、奉献,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这些精神,这种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力量,鼓舞着一代一代中华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三)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例如:人的素质提高-就业层次就高-贡献相对较大-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师点拨:(1)纵向理解(动态):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例如:终身学习的概念
(2)横向理解(静态):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 ——陶行知
(人生不仅要注重物质生活,也要注重精神生活。)
优秀文化为什么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3)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启示:
【作业布置】
辨析题: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分析:
(1)前半句正确,做判断,并展开分析
(2)后半句错误,判断指出错误点,并分析正确的应该是什么
(3)总结判断
答案:
(1)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为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文化是人创造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2)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在塑造着人。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不同。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题目看到了文化和人的密切联系,但笼统地认为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发展是片面的。
应对“幼儿园荒”解燃眉急更要谋长远
财政部解读《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探寻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的融通
“贫困县未摘帽一把手不调岗”的利弊
狠刹“领导加分”的恶习
2016年11月13日国际时事新闻
2016年11月第2周国际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民众被逼成专家凸显为民意识短板
竞争上岗折射官员职业身份转变
2016年11月第2周国内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明星餐厅遭关停,风险关口须前移
2016年11月16日时事政治(国际)
国家英语考试关键要摆脱“应试味”
2016年11月13日时事政治(国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
习近平关于互联网系列讲话精神综述
传承“革命精神”走好“改革”之路
2016年11月15日国际时事新闻
民办学校“代办学籍”,多少文件在空转?
高校推出退学机制不能总是瞻前顾后
2016年11月14日国际时事新闻
2016年11月12日国际时事新闻
“重点班”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亵渎
2017年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大全
2017年中考政治一轮模拟试题(含答案)
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才是防窃贼良方
2016年11月14日国内时事新闻
2016年11月12日国内时事新闻
习近平用“三个伟大”评价孙中山
“天价锅”成“网红”放大了贫富差距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