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随着2002年新课标的确立,开设已有八年。但现实的情况是鉴于本课程绝大多数为兼职老师担任,课时量仅为一周两课时,在不少学校这门课程形同虚设。那么,怎么让老师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魅力,怎么让老师乐此不疲地上活这门课程,怎么让老师创造出有个性的、有人文内涵的、有生活价值的、有趣的课堂,便成为笔者近来思考的问题。
带着这种思考,2009年岁末笔者在北京中关村一小为六年级的学生上了一堂主题为“关于年的事情”的综合课。正值辞旧迎新,学生即将迎来2010年的春节,这是他们年年都要经历的文化生活。中国这一传统节日本身就蕴涵着文化理解、人性的感悟;而六年级上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的课题“腾飞的祖国”中的“日益富强的祖国”和“告别贫困奔小康”中的小话题:“餐桌上的变化”“走出紧缺的年代”则从社会的角度,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社会思考。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需要做的就是用怎样的素材和教学活动让学生愉快地有所感悟,同时又能进一步思考问题,感悟生活的本质及时代的发展。于是在素材上选择了关于“年”的传说故事、《年》图画书、关于年的历史图片(五六十年代)、六上相关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则是在环环紧扣的问题意识下,展开感悟-理解、参与-理解、探究-思考的教学过程。由此,将学生的生活、情感、精神、思考、文本内容等整合在一起,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递进地提升着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一、为什么要过“年”?
通过关于年的民间传说故事、图画书《年》,旨在从文化生活的传承、年与人们的心情、寻求平安、和谐的生活态度及期盼等角度,感受过“年”的内在意义,深刻理解年文化。古老的民俗意象,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怀想和热情。
活动一:阅读与感悟——民俗文化理解
传说故事——年是一头“怪兽”
相传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一种凶狠的怪兽,这种怪兽就叫“年”。 “年”有一个习惯,每到除夕夜就会从海底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有一年,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当它来到老婆婆家门口时,发现了屋里有动静,它喜出望外,心想这回能够抓到活物大吃一顿了。
“年”冲到门口,突然眼睛被门上贴着的大红纸刺痛了,紧接着又发现屋内烛火通明,“年”兽吓得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兽正要疯狂地冲进屋子时,院内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爆裂声,这巨大的响声使“年”浑身战栗,精神萎靡,呆在那里不知所措。这时,老婆婆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转过身去拼命地逃得无踪无影了。
原来,“年”兽虽然凶狠,却有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大家终于找到了战胜“年”兽的方法。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在此,鉴于文章篇幅有限,有所节选。)
笔者发阅读文章,让学生自己阅读。(因时间关系,也考虑到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静静地阅读,可走进故事情境中。)然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1: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过去和现在的联系了吗?考察学生是否能发现过去和现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反映的恰是文化传承,一代代人共同的心愿。经师生交流,达成共识:
(1)节日形式一样:放鞭炮、贴红对联、挂起红灯笼、穿喜庆的红衣服……
(2)心情一样:期盼平安;除邪、震邪
从课堂学生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以往过年的生活经历,不再只是拘泥于过年这件事情上,淡然地看着大人忙乎着贴对联等,而是理解了过年的内在含义,理解了这就是文化,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生活。
故事还没有完,关于“年”本身,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于是笔者接着发问。
●问题2:那么“年”长得什么样?它为什么要欺负人呢?
孩子在想象中回答道:凶狠的猛兽。因为它饥饿,所以要伤害人。幸好,由熊亮与耳火共同创作绘制的图画书——《年》(明天出版社 2007年)中,形象地呈现了怪兽的模样。并赋予了“年”一种新的阐释。正如图画书作家、推广人余治莹所言,画家将“‘年’画得圆滚滚,没有尖锐的线条,而且整个脸部看起来憨憨的,倒有点像圆圆胖胖的小孩。无形中,拉近了儿童与“年”的距离,忍不住想贴近他,了解凶恶行为的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情绪。”
所以,当笔者用PPT展示出“年”的形象时,有的学生不禁说道:挺可爱的。那么,它为什么要欺负人呢?于是,笔者和学生一起交流和理解着图画书《年》的故事和图画。
活动二:阅读与理解——人性感悟
图画书《年》
你们知道“年”是什么吗?他是寒冬里的孤独感慢慢聚积而成的一个怪物。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孤独的怪物。他的名字叫做“年”。他住在高高的山上,从来没有人和他玩。
每到寒冬最冷的那一天,他就会感到更加孤独。也不知道为什么,他还会感到特别生气。于是,他就从高高的山上冲下来,去吓唬那些落单的人。
……过年是热闹的,可也总会有孤独的人。“年”会抓住那些孤独的人。“年”会突然跳出来,一直钻到他们心里。“年”会紧紧地笼罩着他们,使他们更加难过,更加寂寞。
……要从“年”的手中逃脱,其实很容易。首先要有过年的颜色,要有许多许多的红色。你还要忘记所有不开心的事,要打电话给所有你认识的人,祝他们新年好。即使和谁闹翻了,你也要在这一天说声“对不起,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重新成为好朋友”。记得要向所有的人说:“新年好!”
……“年”,新年好!“年”不好意思了,红了脸,越变越红……变呀变……变成一个可爱的新“年”了。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在此节选部分文本文字。)
问题3:从这个图画书故事中,理解了人们过年时怎样的心情?
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难。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没有那种孤独的感觉。个别学生回答道要开心地过年。在此,笔者引领学生意识到正因为“年”乃人心灵深处的孤独怪物,所以人们要用喜庆、团圆、和谐的形式,战胜“年”。在此进一步从人性的角度、人与人相互依存的角度理解过年带给人的感受。理解为什么远离家乡、父母亲的人,都要赶着回家过年、团圆;为什么我们要拜年,走亲访友,享受亲情、暖暖的人情。借助年这一孤独的怪兽,理解过“年”乃是人自身存在的需要,体会过年,带给人的那种温暖的感觉,过年就是感受和奉献一种关怀。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开心地过年。
从前面两个活动中,认识到人们离不开过“年”,不论哪个时代。但时代不同,过的“年”也不同。
二、我们是怎么过年的呢?
因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年代、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生活的年代不同,所以几代人过年在吃、穿、玩(活动)等方面大有不同。让学生走进长辈的生活中,采访和记下长辈过年的事情。
通过比较不同时代的“过年”,让学生认识到时代的不同,不同时代有着不同时代的“年”的记忆。也因着人们热爱生活,过“年”承载着人们的心愿,所以,尽管不同年代过着不同条件的“年”,但传承的精神是一样的:过年,要尽量过开心,要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美。
与此同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结合教材提供的内容,辩证地思考为什么会有时代的变化。这种变化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生活和价值启迪。
活动三:调查与交流——社会体验
本次执教六年级38名学生。为完成课堂上的模拟活动。笔者事先让学生回家做调查。过年的习俗、生活方式涉及很多方面,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在此,主要说说“吃”“穿”“玩/活动”的不同。从不同年代的对比与交流中,看到时代的变化。
(1)课前调查
课前调查表:过年——父母小时候和我的事情
调查对象父母小时候自己现在
1.吃什么
2.在哪里吃
3.穿什么
4.买的还是做的
5.玩些/做些什么
学生课前从父母长辈那里了解的信息,作为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依据,而非简单地让学生汇报信息,力图让信息成为学生思考的认识基础。
(2)模拟活动:各组根据各自的时代,准备吃一顿过年的饭。并把它们画出来。
问题4:1.在哪里买菜;怎么买菜
2.会买些什么
3.做些什么
4.(决定)在哪里吃
不同组、不同年代的小组画出了不同的过年吃的饭,在互动交流中,大家明白了我们现在吃的饭品种多样了;平常和过年可以吃的一样,而且很方便购买,因着交通便利,能吃到从远方运过来的食物,享受更多的服务等;而父母小时候要在过年时才能吃些好的东西,而且很多东西还需要用票证来买;即便同样是吃饺子,吃的条件也是不一样的。
通过比较,学生切身体会到时代不一样。在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信息的同时,教师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现实感,从网络上选取一些历史图片,与学生分享,感悟过去时代的印记,深刻理解时代的变化。通过这些反映五六十年代的历史生活照,将学生课前调查的关于父母小时候会穿什么;是做的、还是买的;那时候过年孩子们会玩些什么,做些什么活动。
比如,图片1:时间:1954年 地点:河北唐山解家套
事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女孩陈小翠正在试穿妈妈刚做的新衣。
从这张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台缝纫机旁,一位妈妈和小女孩眉开眼笑地试穿新衣的景象。这是我们现在很难看到的情景。从服饰、样式、质地上看也都与现在不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现在还可以在商场购买,可以有很多选择,有些可能是我们自己手工所不能制作的。
图片2:1955年北京市的一些小学生慰问军人家属洪大娘和洪爷爷。
图片3:1960年春节,河南省郑州市区人民公社幼儿园的孩子们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演出小节目,给老人拜年。
这两张图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而这也是“年”的心愿,让更多的人感受温暖。
而我们现在的孩子,过年会做些什么呢?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道:过年在家玩电脑、看电视、玩游戏机。从学生课前的调查表中,不少学生也是这样写的。于是笔者问:哪个更有意思?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或做点更有意思的活动呀。有的学生点头同意。
活动四:思考与交流——社会思考
在感性认识和感悟的基础上,在学生今昔对比的落差感受中,教师进一步展开理性的追问,引发学生的社会思考。
问题5:那么,这种时代的变化,又得益于什么呢?(为什么会有时代的变化?)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课题《日益富强的祖国:餐桌上的变化》(p64-67)、《告别贫困奔小康:走出紧缺的年代》(p72-75),为学生提供了对社会变化理解和思考的知识基础,提供了一定的解释。
例如:
●我爸爸说,过去,北方的冬天,蔬菜主要是萝卜、白菜。城市里每月一人只能供应250克肉,平常舍不得吃,逢年过节或家里来客人,才做一点肉。P64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并为我们 描绘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二十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P65
●为了进一步方便和丰富人们的生活,国家有关部门于1988年提出“菜篮子工程”,建立了很多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菜吃。P66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一些生活必需品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应。因此,那时候,买一些商品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票证,比如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副食品要副食本,买日用品要工业券……p72
由于时间关系,也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该单元,本课作为主题学习,作为单元的综合学习,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今天所交流的关于“年”的故事,将问题5作为课后作业留给了学生。希望教材的内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认识,将教材和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转为学生感悟生活,思考社会的源泉和动力。
几乎未给小学生上过课的我,带着教学中的遗憾结束了这堂课。与此同时,也更多地理解了一线老师的辛苦和努力。也承蒙北京中关村一小老师的支持,笔者收到了学生的课后作业。学生真实而朴素的想法,算是对本课的一个小结。
示例:
一、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答: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事是:“做”一桌子饭,同学们在桌子旁边围在一起,画着自己调查到的,很有趣儿,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投入到了学习,好像真的是在过年,并且让我们知道了现在和以前的不同。
二、为什么会有时代的变化?结合教材第64至66页、第72至75页解释过年的变化。
答:因为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构想,为未来描绘了宏伟蓝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从原来5.4亿人粮食匮乏到现在13亿人反而粮食富足;从以前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到现在平时想穿新衣服就穿新衣服;从以前只有过节才能吃上鱼和肉到现在啥时想吃就能吃;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的变化。
变废为宝 —— 初中政治第二册教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机遇与挑战并存
祝福青春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青少年要有公民意识 —— 初中政治第四册教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 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
青少年要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 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
政治课教学中的“三观”统整
第五册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
第三课 第二框 我国的人口问题
第三册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第四课第一框 文明交往礼为先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教学设计
拒绝诱惑
第四课时 立志培养爱国情操(二) —— 初中政治第四册教案
挫而不折
自我新认识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第一册延伸生命的价值
政治课的组织讨论艺术
第四册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
依法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第三册文明交往
珍爱自己的生命
初中思想政治课应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专题一 关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 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
新学校、新同学
犯罪和刑罚 —— 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
第六单元自强不息 6.1 直面挫折
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