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笔者教学体会,对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适用探究性学习作了粗浅的探讨。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最主要外部条件,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反之,如果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其他各方面做得再好,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样是调动不起来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这可以看出学生在教学活动思考主动性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要寓思想品德知识教学于生活情景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如在教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课时,我通过制作了一组视频和图片,通过多媒体将内容系统地展示出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课文知识探究热情。首先围绕“了解当前的国际竞争”这个主题,通过视频说明目前中国需要适应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要求,认识国际竞争的实质并积极参与,由此才有可能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然后围绕“认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这个主题,通过视频指出中国现在面临的发展机遇,从而说明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是实现祖国腾飞的两个侧面。最后通过视频告诉学生,在面临机遇的时候,也要增加“忧患意识”,引出“增强忧患意识”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要树立爱国责任,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树立勇于接受挑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引导学生勇于发问,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顾明远曾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陶行知先生也曾谈及:“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换句话说:不善于发现问题就不善于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勇于发问,对于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要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发问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问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要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传授——授课过程,创新地以问题为纽带,实现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从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勇于发问,鼓励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问难,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科学发展振兴中华》中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学习我国人口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勇于发问,经过热烈地讨论和分析,学生提出了如下的问题:
(1)我国人口是世界最多的国家,那么人和自然应该保持一个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得出结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协调发展。
(2)现阶段我国人口现状如何?目前我国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哪些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然后我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找出了问题的答案。然后,我“乘胜追击”继续引导学生发问,学生又陆续提出了:怎样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与人口素质有无关系?如何协调?学生通过探讨争议,勇于对自己的质疑提出问题,然后进行探究,化解疑问,顺利达到了掌握本课的知识的目的。
因此,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妙设计的问题,容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唤醒、激发学生思维,使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成为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沃土,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得到更好的人文教育,同时课堂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三、实现开放式教学,诱发学生探究欲望
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答案的“标准化”,往往忽视学生思维拓展,如果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呈定势特性,展不开思路,就往往跳不出“框框”。因而,拓展学生思维,使其思维呈活跃的势态,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如果学生思维拓展了,就容易产生灵感爆发,对事物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产生越乎寻常的独特见解。能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
笔者综析多年的教学体会,认为实现开放式教学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重要途径。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网上学习来进行。
例如在讲《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时,我组织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广场、公园、博物馆、商场、商业街、社区、福利机构等参观和参加实践活动,了解人与人、人与物、个人与集体、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参观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的材料,进一步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而发现问题,对“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有了总体的了解,也会启发学生在“共建美好和谐社会”过程中自己该怎样去做,激发了他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要求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学习要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正是顺应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准对教学改革的要求,可以改变枯燥教学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勇于质疑、乐于探究,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叶平姜瑛俐:《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2]伍长松:《浅谈思想品德中的探究性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期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说课稿
必修4第七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
2015年四川省高考考试说明权威解读-政治
浙江省一省道被“钉子户”腰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
必修2第二课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教学设计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学设计
必修4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学案
必修4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
八下第七课第一框《财产属于谁》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设计
《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教学设计
必修4第十二课《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教学设计
日外相拒绝与德国做比较 辩称两国“情况不同”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设计
必修2第二课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教学设计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教学设计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九): 三个关键词读懂与会“路线图”
必修2第三课第一框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教学设计
必修4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必修2《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教学设计
必修2第六课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教学设计
海南省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政治
八年级下册第七课 《财产留给谁》教学设计
必修4第五课第二框《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
必修4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学案
高三第一轮复习备考指南系列之政治篇
2015年时事政治热点(3.10)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