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同时,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极易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大减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该坚持文化自信,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树立文化底气,利用中国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底蕴,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优化整体环境,形成良好文化氛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出现多元化趋势,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诸多冲击。在此背景下,要用文化成果涵养社会环境,用文化底蕴熏陶人们的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奠定社会基础。
1.优化社会环境,增强文化认同
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有很大影响,党和国家要在宏观上优化社会整体环境,以优秀的文化成果涵养整个社会,用中华文化经典熏陶公民的思想,使他们充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能量,以形成深刻的文化情感,增加文化认同、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文化自信,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优化学校环境,提升文化氛围
人的幼年、少年、青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学校环境对人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引导性、长期性、潜隐性等特点[2]。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起到巨大的感染作用,在提升大学生文化鉴赏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努力营造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外部条件。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积极开展校园精神文明活动,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树立勤奋刻苦、勇于奋斗、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使学校文明有序、欣欣向荣,使学生在其中能够感受文化、体验文化,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自信。
3.优化家庭环境,传承文化基因
家是温馨的港湾,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思想和行为也在无形中发生着变化。家庭对人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基础性等特点[2]。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对子女的成长有着启蒙作用,家庭中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文化应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有家长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对子女起到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子女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利用文化资源,改进教学方式
思政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开展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利用好课堂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一直以理论灌输为主,采取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理论并没有内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的一部分。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文化资源众多,中华文化绵延了五千多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用文化成果涵养大学生的思想,才能在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摆脱高校思政课的困境。
1.将文化自信融入课堂教学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改进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既要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要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现象,又要避免重学生而轻教师的现象,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作用,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经典文学艺术作品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独特的表达,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自信通过教学情境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把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中华文化,从而塑造情感深处的文化自信。
2.借助多种资源进行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多种资源,尤其是新兴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新媒体的形式和内容比较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更易被大学生接受,也更易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正确使用新媒体,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进行教学;也要提前甄别与判断网络信息,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教师在利用网络平台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自觉意识,提高辨别能力,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3.思政课教学要利用好生活课堂
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教育者传播的思想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自身道德体系的一部分,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校史馆、纪念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使学生在聆听历史、感悟文化的过程中反思自己,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慰问抗战老兵、进行爱心义卖等活动,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和文化,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
大学生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希望,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尤为重要。
1.提高文化辨别和选择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纷纷涌入人们的视野中,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各国优秀文化,也包含一些文化糟粕。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大学生要自觉提高文化辨别和选择能力,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实自己,了解本国的国情和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树立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心和信念,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要以理性的精神正确看待世界文化,对于优秀文化要加以借鉴和学习,摒弃糟粕,以博大的胸怀对待世界文化。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用共同理想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和集体主义观念。同时,大学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3.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十九大宣布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中国以新的姿态站在了世界舞台上,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大学生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我国在新时代的变化和任务,肩负起当代青年的责任,正确对待各国文化和思想,认清世界发展趋势,维护祖国利益,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不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四、结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各国文化必然发生碰撞,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要统筹兼顾,将文化自信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在新时代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2019-03-19.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2017-10-18.
太原29中政治高一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高一政治期中综合预测题及答案
高一年级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含答案)
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政治上册期中试卷(附答案)
太原29中政治必修一期中考试卷真题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双向选择题
高一政治上册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四单元练习题
高一第一学期经济生活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年级政治上册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
高一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含答案)
高一政治新课标期中测试题(附答案)
高一政治期中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政治必修一期中考试题试卷(附答案)
2015年高一政治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政治第四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试题
高一政治第三单元试题精选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政治期中试卷
高一上学期期中政治试卷(附答案)
政治必修一期中考试非选择题试卷
高一政治期中测试题
新课标高一政治期中测试题(带答案)
高一政治必修1期中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试题
高一政治第三单元选择题精选
高一政治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中上学期高一政治期中试卷
重庆一中高一政治上学期期中检测(附答案)
高一政治期中综合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