ժ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优势,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文章对手机媒体特性进行概述,分析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从体系、机制和文化三方面对手机媒体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手机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可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媒体传播方式。高校可通过手机媒体对思想政治内容进行传播,将社会事件和时政热点以多元化的信息内容对学生进行传播,以满足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需求,进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开展。
一、手机媒体特性概述
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智能手机设备搭载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可为用户提供广播功能、电视功能、互联网功能、报纸功能等,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随着手机设备的不断发展,可将数字信息等进行立体化模式的构建,有效增加人机交互性。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性相比,其可通过设备对信息进行多形式化传播,操作度较低,且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手机媒体传播资源丰富,通过手机内部的推特设置,可保证对信息进行实时阅读,同时用户可通过手机媒体对消息进行编辑发布,将数字信息以动态模式进行发送,此种信息共享的模式,可有效提升用户间的互动。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方式,首先具有随时性和随地性,可为用户提供在线阅读和下载模式,方便用户对信息进行实时查询,消除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限制。其次手机媒体可将各个平台发布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将数字信息、动态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有机结合,通过媒体间的融合方式,可为用户构建完整信息网络体系。最后手机媒体可实现用户主体化,用户可通过自身的需求对信息进行自主选择,可对社会实事进行及时发布,实现信息传播的多向性和时效性。
二、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当前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未能与社会动态进行有机结合,导致与高校学生的关注点不符,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手机媒体的出现,其基于便携式智能设备对信息进行传播,当前手机已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必备品之一,学生可通过手机对信息进行实时查询,教师在课堂上可有效利用手机媒体,对社会实事和时政热点进行讲解,满足学生的思想需求。同时学生也可对教学知识点进行网络查询,通过网络搜索出关联性信息,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面,手机媒体也可为教师和学生建立沟通的桥平台,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第二,手机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有效改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将学生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高校通过对手机媒体的应用,将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在教师正确的教导下,对学生的思想发展进行有效引导,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第三,当前网络时代的发展,使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找不到倾诉的对象,长时间将使学生的思想发生转变,导致产生思想问题。在手机媒体的应用下,通过开放性平台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通过手机媒体对社会事件进行分析,并将正确的思想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引导。
2、消极作用
手机媒体出现人们提供信息阅读的途径,但其传播内容的来源具有多样化,信息的发布者易对信息进行主观意识的编辑,为人们提供错误的思想导向,且发布内容碎片化,并对内容进行断章取义,不利于人们对信息内容的正确获取。当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般以理论知识为主体,将知识强行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且学生在课堂上一般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需通过教师的正确教导才可对知识进行正确理解。但手机媒体的出现,使数据信息可进行多元化传播,导致教学主体发生变化。学生可通过手机媒体对信息进行主观性获取,对传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形成一定的冲击。手机媒体基于网络技术而发展,其对信息具有兼容性,且各大平台的不断发展,使内容多元化,高校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事情和问题未能形成正确的认知,导致在在对信息进行获取时,易产生过主观性接受的意识,对兴趣内容进行获取,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当平台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存在问题时,将对学生形成误导,且信息可在学生之间进行高效传播,不利于高校思想氛围的形成,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难度。
三、基于手机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
1、完善教育体系
手机作为一种隐私性设备,高校可将思想政治内容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在平台建立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通过手机媒体对信息进行传播,使学生随时随地对思想政治内容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平台中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以线上教导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引。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环境中,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易使学生产生自闭性心理,教师通过平台构建虚拟环境,并使其成为学生受到压力时的倾诉对象,及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通过平台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融入到学生集体中,并以学生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将学生的关注点进行分类总结,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网络平台数量的不断增多,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途径呈现多样化,削弱主体平台信息传播能力,进而使学生对传统平台的关注度降低。当前高校学生应用主流信息传播平台一般包括微信和QQ等,高校利用公众号推广的方式,将思想政治内容精准的推送到每一位学生的手机中,依据学生的关注度对内容进行更新,使学生养成阅读高校公众号的习惯,进而提升思想政治内容的传播效率。高校可将社会事件进行深度剖析,对问题进行正反两方面评价,保证评价内容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并通过公众号的形式进行内容推广。学生也可通过公众号将自身对问题的看法进行评价,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多途径传播。
2、将教育机制与自律机制融合
当前大学生仍处于接受知识的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当对事件进行分析时,易代入主观情感,未能做出合理性结论。同时当前手机媒体传播信息具有多样化,将事件问题的真实性进行分化,影响学生的判断,部分事件具有明显的舆论导向性,易对学生的思想形成错误引导,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保证学生的思想正常发展,需将教育机制与自律机制相结合,从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力度,对信息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进行辨别,防止不良信息影响学生思想的形成。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将积极思想代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以学生为中心,普及思想的重要性,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教师可通过平台建立相应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弘扬正能量,将社会主义发展理念以活动的形式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以保证学生的思想可正常发展。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导可有效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但还需通过自律性来规范自身的行为意识,当遇见社会导向信息时,应对其进行多角度分析,并对问题的发展路径进行预期规划。当总结性信息出现时,通过与自身的预期发展路径进行比对,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提升学生对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让学生进行自我检讨,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教师应对学生的动作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相一致,使学生的个人素养得到提升。
3、构建校园文化系统
当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以学科成绩和品行素养为主要教学任务,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竞争力。高校应以教育为主体,构建校园文化系统,并将内容进行主旋律设置,以当前社会趋势为导向,使主流思想得到价值体现。手机作为大学生的随身物品之一,学校可通过网络平台对思想政治信息进行传输,并将思想政治内容结合主流信息进行多形式设定,以提升学生对内容的学习兴趣。最后,高校还能举办相应的活动,使手机媒体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可通过手机媒体对校园文化进行了解,同时校园文化也可通过手机媒体对学生形成思想引导,进而使高校的校园文化系统得到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手机媒体进行分析,并从积极层面和消极层面阐述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完善教育体系、将教育机制与自律机制融合、构建校园文化系统等对手机媒体的应用路径进行优化,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四册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责任重于泰山
第五课第三框题 自我新形象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第四课
初二教案(15)
政治课教学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课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复习指导1
第一课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8)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公民的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 教学设计(一)
朋友友谊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初探“体验性学习”及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宪法
控告检举、正当防卫是公民同违反犯罪做斗争的有效手段
浅探思想品德课的“开放式”教学
自我认识的途径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第八课第一框题:“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第一册认识新伙伴
《认识你自己》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自信最美
第二课第二节维护公共秩序 保障公共安全
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人教版)
磨砺意志
初中生活新体验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二)
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即初中一年级)新课程思想品德教材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