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ժҪ]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推动了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它拓宽了大学生社交的渠道,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同时也给高校学生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适应网络新时代,积极参与学生的移动社交活动,在移动社交网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移动社交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移动、社交和位置服务的融合与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网络成为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生事物。今天,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取和推送,智能移动设备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之一。伴随着这种极为便利的信息获取,曾经在网络中极为流行的社交网络也正飞速发展成移动社交网络。大学生是当下移动社交网络最大的使用群体之一,移动社交网络带来的全新的人际关系模式给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一、移动社交网络的特点
移动社交网络(MobileSocialNetwork)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而产生社交活动的一种社交网络,即人们逐渐将线下生活的更完整的信息流转移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从而发展为成规模的虚拟社交。它通过移动终端更紧密地结合了现实生活的各种元素,形成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的更深层的交织,同时具有真实性、平等性、开放性、移动性等特征。
(一)真实性
互联网兴起的早期,人们在网上沟通交流主要通过BBS、电子邮件、聊天工具、论坛等,用户的注册资格几乎没有任何限制,除非主动透露,在网络上一般用户根本无法得知与之交流的对方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也导致了诸多网络伦理问题。而社交网络的兴起源自熟人社交,一般都要求使用者以真实信息注册,实名制成为社交网络与传统网络交往最大的不同。它同时也使传统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发生改变,大大提高了网络交往的可信度,降低了网络交往的风险和成本,也因而广受高校青年学生的欢迎。
(二)平等性
社交网络是一个用户平等参与的空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交往的共享。如微信朋友圈,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参与者,通过信息反馈、展示自我、朋友评价等功能,每个人既能清晰地了解自我、展示自我,也能更好地了解朋友。社交网络的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与参与方式,如与朋友分享自我生活中的快乐、感悟等,受到朋友圈中的朋友们的肯定和鼓励,从而增强自信,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交网络的这种平等特性赋予了每个参与者平等的话语权,有助于追求自我、渴望平等的当代大学生民主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三)开放性
相比较于现实中的社交关系,移动社交网络通过大数据具有了更便捷的社交关系延展能力从而具有了广泛的开放性,如QQ和微信的朋友圈,很多人都借助这些移动端的App找到了失去联系的老朋友、老同学,而且因注册信息中包含的手机号码而通过手机这种最直接的方式联系上了对方。移动社交网络还表现在社交关系的拓展上,这些移动App大多具有认识朋友的朋友这种功能,大大提高了社交活动的效率,有效地扩展了社交的范围。
(四)移动性
由于移动终端的便携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进入网络上的社交圈,突如其来的想法、感悟、见闻都可以成为社交圈中讨论的内容,因此他在社交圈中的发言也带有极强的时间感。同样,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也使其发言有极强的位置感,旅游中的美景、路边的美食、路上遇到的突发事件等都可以方便迅捷地在朋友圈分享。这种移动性给社交活动带来了极强的鲜活性和效率,从而有效地缩短了和朋友间的距离。这种建立在移动网络上的无视时间和位置的自我展示更为真实地展示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朋友圈中的朋友更深入地了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一)拓宽大学生的交际渠道,满足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
当代大学生是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00后,他们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也有很强的社交需求。良好的社会交往活动不但可以让大学生积累人脉,而且可以让他们在交往中感情需要得到满足。调查显示,通过朋友圈的日志发表、照片上传、发表评论等功能,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社交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并且在网络社交中也更好地克服了内心的孤独感。与很多人认为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社交网络中会严重影响现实中的社交的观点不同,最新的调查与研究得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绝大多数在社交网络中交往活跃的青年大学生在现实中的社会交往并没有减少。
(二)真实与虚拟的重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所谓自我认知,即自我意识,指大学生对自我的看法和态度。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除了在至亲至爱的人面前,人们通常会更多地隐藏真实的自我;而在社交网络中,虽然人际关系是现实的延伸,但由于它采取了一种在线的虚拟方式,使得人们更容易在这种融合了真实与虚拟的社交活动中展示真实的自我。同时,网络社交更多的是真实的情感交流,动机相对单纯,与现实社会中的社交活动相比功利的色彩淡化许多,如此更有利于大学生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评价,也因此有助于自我意识的积极发展。
(三)对关注度的过度追求导致理性思考能力下降
信息收集与分享是大学生在移动社交中最经常使用的功能,然而对信息的真实性与价值他们并不太关注,更为关注的是信息的受关注度。在热衷于上传、转发各种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时,大学生们经常缺乏对信息的理性思考,而是把信息的价值建立在可能受关注的程度上,并不关注信息的来源、真实性、完整性等因素,在不经理性思考的前提下频繁地转发、评价这些缺乏内在价值的信息。长此以往,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将严重下降。
(四)习惯于网络社交带来现实社交障碍
移动网络社交因其即时性方便性以及对现实社交情景的模拟而大受大学生欢迎,大学们也因此习惯了在移动社交中传达自我的生活状态。然而,对现实的模拟再完善也还只是模拟,网络社交无法真正还原现实社交的多元性与复杂性。长期沉溺于网络社交,即使交往对象是现实中的朋友,也可能因为仅仅通过文字进行沟通而与现实中真实的对方渐行渐远。同时,长期习惯于使用网络社交圈特有的网络语言也使得大学生们反而不习惯了现实生活语言,很多大学生表示,长期的网络社交使得他们在现实交往中经常出现语言表达失灵的现象。同时,在好友圈中,相对固定的交往对象以及相对集中的谈论话题构成了具有封闭性的小群体,大学生长期沉浸于这种小群体的亚文化中,将使自己与社会主流文化脱节,不利于大学生学习与吸收广博的人类文化知识。
三、依托移动社交网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移动社交虽然可以拓宽大学生的社交渠道,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但同时也将影响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与现实社交能力,所以,应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的这种新交往方式进行有效的引导。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其僵硬的灌输模式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而网络传媒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可以让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效率和说服性,因此,依托移动社交网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交观念
大学生沉浸于移动社交网络导致的理性思维能力下降以及现实社交障碍等问题,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一种健康的移动网络社交观念。移动网络社交观念是大学生对于移动网络社交的功能、特点、价值的判断,是他们移动社交生活的价值指引,健康的网络社交观念可以更好地引领大学生们的网络社交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交观念。
(二)关注大学生心理需求,把握大学生心理动态
大学生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他们多样化的内心需求,而移动互联网的便利也使得大学生们乐意在移动社交网络上分享他们的心理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实时关注大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尊重、理解他们的各种个性化的内心需求,从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借助移动社交网络,加入学生在移动网络上的社交圈子,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在社交网络中沟通,及时发现他们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社交圈子加以引导,如此,才能防患于未然。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有意义的话题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移动社交网络使大学生容易陷入小圈子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使得大学生的日常思维与社交趋于封闭性,同时小圈子中流行的话题经常因对于社会热点不加辨析地关注而流于庸俗、无聊。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应引导大学生在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中挖掘与大学生的生活、思想相关的方面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讨论。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在移动社交圈子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发起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并展开积极讨论,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避免教育过度引起学生反感,应平等、坦诚地与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建设校内网络社交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建设校内网络社交思想教育阵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崭新、健康的移动社交环境。如全国教育系统的知名文化品牌易班,它是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融合了论坛、社交、博客、微博等并支持WEB、手机客户端等多种访问形式。易班以院系、班级、支部为单位的网络社交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可以依托移动易班等社交网络,将移动网络社交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融合,既可以起到服务学生的作用,又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五)参与学生的社交游戏,引导学生合理处理娱乐与学习的关系
移动社交游戏可以转移大学生现实中的生活学习压力,增强好友间的情感互动,但是很多移动社交游戏的规则与现实生活的伦理准则却不相符甚至冲突。当下流行的众多移动社交游戏对玩家的吸引力都建立在游戏分数的攀比上,如腾讯旗下的多款微信游戏,都使得玩家沉迷于分数的不断相互攀比而无法释手。曾经在AppleStore和Googleplay上下载量都曾达到第一名的游戏Flappybird,就因为成功激起了玩家不断挑战自我与他人的分数的欲望而使年轻人无法自拔,游戏的作者愤而把游戏下架。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介入,在社交游戏的互动中进行温和而不动声色的教育,既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够于无形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娱乐与学习的关系。
(六)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素质,打造新时期的网络社交思政队伍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成效地与他们进行交流,高校应着眼于移动社交网络,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素质,打造新时期的网络社交思政队伍。首先,思政工作者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新的技巧。其次,要提高思政工作者运用移动社交网络的能力,使他们可以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亲切的沟通与交流。最后,高校可以考虑将移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定时定岗在移动社交圈子与学生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彭正银,汪爽.青年网民移动社交网络持续使用意愿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网络外部性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67-72.
[2]刘博娅.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偏好及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64-66.
[3]姜永志.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教育引导[J].中国民族教育,2018(6):24-27.
[4]郭英,何翔,郑铨.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行为特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7(10):88-93.
[5]周艳玲.移动社交网络公共信息传播的社群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7(9):89-97
自觉服务社会学案2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3
追寻高雅生活导学案1
自觉服务社会学案1
拥护党的领导学案2
角色与责任学案1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2
走共同富裕道路学案3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教案2
追求高雅生活教案
追寻高雅生活导学案2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1
自我新期待教案1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教案1
笑对生活学案1
拥护党的领导学案3
笑对生活学案3
科教兴国学案2
追寻高雅生活情趣导学案
拥护党的领导学案1
自我新形象导学案1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3
维护合法权益学案2
自我新形象教案2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3
笑对学习压力学案1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1
远离违法犯罪学案2
自我新形象教案1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1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