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契合
(一)二者存在相似的教化功能
教化是指儒家所提倡的教以效化,就是指在一个文化环境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化信仰、思想观念、价值认同以及行为规范对社会公众思想行为的规范和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教化思想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导社会公众知礼仪、重礼节、守秩序、讲道德,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青年大学生建立起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二者之间具有较为相似的教化功能。因此,如果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功能合理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则可以发挥二者融合的积极作用,更好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2]。
(二)二者存在相似的教育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积极提倡开展道德教育,希望通过品质教育使社会公众达到圣贤的理想境界,不仅只是强调个体的教化,更加注重群体的教化,正如孔子所强调的德不孤,必有邻。这种道德教育目标不仅只是理论层次的道德说教,更是实践层次的具体指导,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希望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说,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似的教育目标,从而为二者的有机结合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3]。
(三)二者教育内容可有效互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要实现传承和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不断吸纳各种先进的文化意识和教育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则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使其育人方法和内容得以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应该说,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各地高校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政课程、专业学科、社会实践等途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许多大学生以一种有色眼镜看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其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产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中华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而发展形成的对社会公众精神信仰、思想观念、价值认同以及行为规范等产生重要影响的民族传统文化,如果将其合理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则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4]。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然而,自近代以来在列强欺压、积贫积弱下国人开始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质疑、否定与抛弃,由文化断裂而引发自我认同危机的负面影响延续至今。改革开放以后,各种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导致一些缺乏理性判断力的大学生丧失民族文化自信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并注意汲取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极养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果有意识地将其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话,则可以使在校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进而得以增强自身的民族文化自信心[5]。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高校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完善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例如书法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大学生通过练习书法不仅可在感受书法的美感中获得美育,而且还可以理解其中的伦理内涵而获得德育收获。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强调知行合一,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则可以消除大学生知行分离的问题,进而有效推动大学生将自身的思想认同向行为践行转变[6]。
三、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途径
(一)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仍然处于相对边缘的境地,并没有引起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在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主动调整课程体系,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断扩大大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必须不断深化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完善人格素质和道德修养,发挥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积极作用,更好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二)加强相关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有目的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合理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沙龙、诵读经典等系列活动,营造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进行扫墓,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操。还可以在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诵读诗词大会,通过诵读诗词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还应合理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手法,加深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境界,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例如,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组织学生梳理和创造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诗词,并且在特定的节日组织大学生以快闪+朗诵的方式进行展现,进而更好的吸引大学生的关注[7]。还有,应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从而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情感共鸣中增强文化自信。
(三)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应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将理性认识和思想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层次上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组织相应的活动,吸引广大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到社会上去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此外,大学生不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环节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更要主动承担起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一方面,应鼓励大学生前往周边的博物馆、小学、中学、社区担任文化志愿者、讲解员等,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向公众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借助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和大学生支教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乡村孩子,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四)注重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体系的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虽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中不一定会直接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但许多教学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联,教师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元素,使二者得以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习和理解诸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以及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维,引导他们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结合,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第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中,教师可以向大学生介绍儒家文化中的以德治国和传统法治文化,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将中华传统文化合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进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第一课时 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 —— 初中政治第四册教案
高二政治说课稿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说课
初中政治说课稿-《爱国情操的表现》
保卫祖国 依法服兵役
第四课 第二框法律对建设精神文明的措施做了明确规定(2)
高二政治说课稿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初三政治说课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财产属于谁》说课稿
《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说课
高二政治说课稿 什么是经济效益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
人的性格 各不相同 教学设计(一)
高二政治说课稿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法律打击经济犯罪
高中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课稿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教案2
高二政治说课稿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第三册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情趣与兴趣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十五课第一框
意志坚强的表现
思想政治课说课稿(范例)
高三政治说课稿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品味生活
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1
高三政治说课稿 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五课第二框 发现自己的潜能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