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述(9篇)_教学论文-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述(9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述(9篇)

查字典政治网 2018-08-07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厚而深远,其中茶文化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其从诞生之日起,便凭借其强大的包容性和渗透性,与其它众多领域的思想、艺术、文化等内容相互交融,不仅让自己拥有了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很强的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茶文化与我们民族思想,以及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交流融合,结合自己的实际,融入了大量的优秀思想和价值理念,如修身齐家、和谐友善、天人合一等等,这些内容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而当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内容枯燥、教育方式单一等等。对于此,就不妨从茶文化的视阈中寻求智慧,将茶文化的优秀思想内容融入其中,既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更能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涵养当代大学生更为健康积极的思想价值,更加健全的人格和更加优秀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

当前,在我国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思想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种新的思想浪潮和新的价值理念不断出现,对我们传统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三观,因此相比于其他人群来说更容易受到各种新思想的影响,其中一些错误的、极端的、消极的思想和价值会让他们失去理性的判断能力,对自己的行为约束也会降低。受此影响,高校思政教育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对于此,就不妨把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充分发掘和利用茶文化优秀的思想和价值,为高校学生的成长提供如春雨般润物无声的力量。

1高校思政教育及大学生思想现状和不足

知是行之始,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就必须要清楚为什么要用其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只有统一认识,才能激发高校在茶文化视阈下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内生动力。为什么要选用茶文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当前的思政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和弊端,我国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诸多问题。要看到,近些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其中体现在思想方面就是社会思想和价值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思想去中心化的速度日益加快,各种新思想和新观念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对于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更容易受到一些新思潮的影响。从实际看,近些年不断涌现的思想浪潮中,不乏一些优秀的、积极的价值观念,如创业思想、文化回归意识、爱国精神等等,这些对于涵养当代大学生更加健康向上的理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既然是社会价值多元化,那么除了优秀的思想外,必然也会有一些极端的、片面的、错误的、消极的思想文化,譬如说审丑文化、宅男文化、享乐主义、奢侈浪费风气,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不良思想倾向有着很强的诱惑性,相比较那些优秀思想来讲,其更容易渗透到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心里。反观当前我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不少的不足和弊端。举例来讲,有的大学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思政教育课程没有融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当中,难以激发出教师的教学热情以及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有的大学采用的思想政治教材落后与时代的发展,有的教材甚至是十几年前的版本,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很难起到思想感染和价值引导作用。有的学校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采取的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互动。这就会让老师授课的针对性大大降低,因为他很难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理念,也就不会做出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

2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我国步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这些挑战是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战胜的拦路石。

2.1部分大学生自我主义强烈,缺乏足够的集体意识,是思政教育的一个挑战

从现实看,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年代末期出生的群体,有的甚至是2000年后所出生。一方面,大多数来自城镇家庭的学生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此他们从小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就极易导致他们过于关注自我感受,重视自己的喜怒哀乐,而缺乏必要的集体精神。从现实看,这种情况其实广泛存在,比如说有的大学生不考虑别人感受,在宿舍里玩游戏、看电影、打电话到深夜,影响别人休息;又比如说有的大学生极少参与到班级集体活动当中,在班级需要自己时选择躲避和漠视。另一方面,这批大学生的成长时期,恰恰是我国经济快速提升的二十年,群众的生活水平在这二十年里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因此,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从小过的便是衣食无忧甚至是富足的生活。加上其父辈们多是从较为贫困的时代走来,所以生活一旦有所改善,便愿意将最好的给予给自己的孩子,这就极易让这些大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乐于享受,身上没有足够的拼搏精神和吃苦意识,在遇到挫折和困难后,极易出现心理上的极大波动。这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在发展道路上继续攻克的一个问题。

2.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部分大学生道德滑坡和价值观错位的挑战

近些年来,由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在我国各个阶层、不同年龄段群体中的普及,就让思想文化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的互联网平台吸引和分化了大量的人群,其所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念也各不相同。特别是高校学生是网民的主力军,他们热衷于各种网络平台,其所接受的信息、思想和价值观念已经远远超越了学校能够监管的领域,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另外,由于互联网是无国界的,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传播。因此很多来自西方国家的价值理念,通过电影、电视剧、音乐等载体在大学生中间进行传播。加上前些年我国对互联网缺乏必要的监管,所以不少暴力、色情、反动的思想在网络上盛极一时,对于好奇心较重的大学生来讲,这些思想极易让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跑偏。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面临着边缘化的挑战

从现实看,为什么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日益边缘化,没有被真正重视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功利目的在作祟。近些年,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和广大家长的重视,因此很多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往往会将就业率当成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再加上学校本身也需要用就业率去增强学校的美誉度、知名度,因此便将教学重点和教学力量放到如何针对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上。这固然是无可厚非,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但是重视就业率,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并不等于要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可现实中不少高校在这一点上却走了极端,一味追求就业率,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让不少学生尽管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但是在思想道德、价值理念上却不甚理想。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却并非易事,因为其涉及到高校师资力量和学生学习精力的分配问题,因此这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不容小觑的挑战。

3茶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国茶文化有别于其它一些文化种类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其有着极强的思想感染力和价值引导力。这一特性源自于茶文化较强的包容性和渗透性,其并非生长在一个闭环当中,而是始终张开自己博大的胸怀,主动迎接着其它领域的思想融入进来。举例来讲,茶文化所蕴含的修身齐家的思想,就是其在发展历程中与我国儒家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家国情怀的正能量思想。从宏观上来看,茶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自己与自己和自己与他人关系上面。

3.1茶文化思想中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何谓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修身、慎独、反省。这些思想理念主要来自于儒家文化。因为茶叶的基础文化是质朴、清新、幽雅、天然,所以从一开始,我国的饮茶者便将茶与自己的性情结合起来,赋予了茶事活动很强的仪式感,并试图从中得到思想上的熏陶,让自己变得更加平和从容,更加积极清廉。一方面是修身,也就是通过学习和其它方面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拥有更好的水平去做出一番作为。另一方面是反省,也就是吾日三省吾身,通过饮茶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恰当之处,并进行反思,找出解决之策,让自己今后的行为更加成熟稳重。

3.2茶文化能够让人更加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品质

茶文化中蕴含着茶德的思想内涵,其强调人们要始终通过内在的涵养,让自己的一举一动散发出道德的光辉。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这一点十分重要,其能够感染和熏陶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品质,通过内心的提醒和督促,让自己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中,都能够做到行为优秀、思想高尚、内心纯净。

4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

4.1高校在将茶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学会挖掘和利用茶文化丰富多样的外在形式,用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去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及实效性

中国茶文化尽管有一个基本的框架,然而在其框架里面,却蕴藏着十分丰富而多样的子类别。譬如说,不同省份、不同民族之间的茶文化根据社会人文、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区别,也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形态。像蒙古族茶文化的大气、豪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奔放、热烈,江南一带茶文化的婉约、温和、细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应该说,不同的茶文化不仅仅在文化性、审美性上能够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同时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也能通过这些丰富的载体进行更好地传播,如茶艺表演、采茶舞、敬茶舞、茶歌等等。针对这一点,大学就要充分挖掘不同地区和民族茶文化的艺术和文化内涵,并有针对性地将其与茶文化融合在一起,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举例来讲,对于历史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讲,就不妨将采茶舞、采茶戏等蕴含着客家人南迁、定居等历史的茶文化载体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让历史专业的感受到茶文化的艺术魅力,更是能够让他们从客家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历史中受到思想的感染,锤炼出更加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人文品质。

4.2要尽快建立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试机制,并将其纳入高校整体考试的计划当中

从实际中去分析,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为什么难以取得实效,难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一个关键因素还是因为其建立起严格的考试体系。由是言之,教育部门和高校管理部门,就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缺乏考试机制的弊端,对当前的思政教育考试机制进行改革。一方面,要把思政教育考试纳入整体考试计划当中,而不是单独的考卷考试,要闭卷考试,还要将分数纳入学生的总体分数当中,甚至将其与大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等进行挂钩。与此同时也而要将其跟老师的考评机制结合起来,如此双管齐下,定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老师的教学热情。另一方面,针对思政教育内容相对枯燥的问题,就不妨将一些生动的茶文化知识内容与考试进行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更强,也能在潜移默化间,让茶文化的思想更好地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里。

参考文献

[1]杨洪能,刘建伟.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普洱学院学报,2006(5):85-87

[2]张伟.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大学,2010.

[3]杨玉荣.浅议儒家道德修养观与大学生道德修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104-105.

[4]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2007(3):13-15.

作者:李建秋 刘涛 刘斯洋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第二篇:大数据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

世界已经进入由数据主导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作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战略资源,已成为各行各业争相抢夺的焦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已经具备大数据特征,但大学生网络数据依然只是存在于互联网中原始的、无序的、碎片式的信息,并未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有价值的资源。为了消除大数据主宰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隐忧,必须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技术的契合方向与层面,利用大数据技术为错综复杂的学生思想提供数据分析和问题解答,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前瞻性,切实提高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大数据技术

一、大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自从1997年美国宇航局研究员迈克尔考克斯和大卫埃尔斯沃斯首次使用大数据这一术语来描述20世纪90年代的挑战以来,大数据便以日新月异的磅礴气势,与当代同样具有革命意义的最新科技进步(如经济全球化、纳米技术、生物工程等等)一起,吹响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号角,它通过经济生活、社会管理、文化教育科研、医疗保健休闲甚至政治博弈等等各行各业,影响与改变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更新阶段迈进。

(一)大数据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倚仗

大数据离你我并不遥远,甚至已经渗透进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休闲的重要倚仗。借助手机、电脑、电视、广播等文字、图像和音视终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不受时空、环境、行业、知识限制的各种信息,做到秀才不出门,知晓天下事,并将这些信息据为己用。例如,通过大数据技术,人们能够在出行之前获知目标地沿途的道路交通状况,以便趋近舍远、避堵就疏;通过大数据技术,人们能够在医院之外得悉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以便有病早治、无病早防;通过大数据技术,人们能够全面了解行业、劳力、技术、资金等动态,以便筛选确定个人和家庭的立业目标;通过大数据技术,人们能够收集一般家庭的生活数据,从而制定家庭的安全防范措施、生活消费目标、休闲度假计划、增收节支途径总之,大数据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休闲等等一切活动注入了新的思维、新的手段和新的途径,成为当代人们衣、食、住、行不能或缺的工具与手段,人们也因此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大数据情怀。

(二)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团体竞相争夺的资源

在当今社会,大数据已经成为一个有特别含义的专用词汇,无论是互联网、社交网络,还是云计算、智慧城市,都与大数据结下了不解之缘。《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Mayer-Schnberger),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1]不少学界和业界人士也认为,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商业价值,对于绝大多数行业而言,数据作为其核心的资产,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竞争能力,如何挖掘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是企业赢得竞争、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大数据作为企业和社会关注的重要战略资源,已成为企业团体争相抢夺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团体已经或正在积极研究、开发和运用大数据技术,期望通过利用相关数据和分析,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开发产品、改善经营,从而赢得市场、赢得效益。如果不能利用大数据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作出预判,所有传统的产品公司都只能沦为新型用户平台级公司的附庸,其衰落不是管理能扭转的。[2]

(三)大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发展目标

大数据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和企业的经营策略,也有力地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成为社会管理的驱动引擎、政府治理的幕僚高参。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自此,大数据发展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发展目标,预示着其在国内的发展到达一个历史性的拐点。2017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国或国际组织都将大数据视作战略资源,将其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开发运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希望借助大数据革命,全面升级全球数据监控能力,在国际竞争与博弈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和控制力。

二、大数据技术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条件

新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3]数据革命的兴起,不仅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形成冲击与影响(笔者曾在拙作《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契机》一文中进行过专题分析),更为开启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大数据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思维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给人们最直接的转变就是思维观念上的变化。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已经有意无意地有了大数据意识,自觉不自觉地树立了大数据思维。例如人们到商店休闲购物,不再像以前那样看中即买,而是记下心仪商品的品牌、规格、价位,然后上网浏览淘宝、京东、苏宁等购物网站,通过获取同种商品的大量信息反复比选,最终择优成交,这就是人们购物的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思维开启了新的实践指导窗口,为创新应用提供了现实依据。[4]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以贯之的工作与目标,但在大数据时代之前,人们的思维定式,多囿于单维的、定性的思考与行为,乃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不到显著的改善。在大数据思维方式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着眼点,不再依赖于单一维度的特征,数据维度间的关系和规律,将成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关键;不再单凭定性的分析而采取行政的改良,而是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动向进行分析和预测,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总之,大数据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工作和思维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大数据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三唯一(以课堂为唯一的教育阵地、以教材为唯一的教育内容、以讲课为唯一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纯理论式教育)的典型特征,因此其教育方法的创新也多局限于课堂、教材、讲课等有限方面的改良。而在大数据时代,海量性和多元性的特征使大数据成为无处不在的第三只眼,[5]时时刻刻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样的环境中,单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已经不能胜任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为了消除大数据主宰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隐忧,就必须建设具有多维向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虽然这是一种倒逼式改革,但大数据技术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如利用大数据一切皆可量化[6]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量化进入高校党政群团等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范畴,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齐抓共管平台;利用大数据的量(体量大)速(速度快)特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使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补充。总之,通过大数据技术,我们就能够改变目前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多管齐发、多措并用,切实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三)大数据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

从本质上说,大数据就是一个大型的数据仓库,但它和传统数据库不同的是,大数据不用构建,只需要简单的链接,通过链接,海量的数据就会立即呈现出来。可问题是,获取海量信息并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需要的是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规律或者说有价值的东西。而如果没有大数据技术,要想从庞杂的海量数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大数据技术可以理解为在巨量的数据资源中提取到有价值的数据,并通过针对过去的描述性分析,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通过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分析,以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性。大数据技术的这种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如:分析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方法,获悉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进而得出大学生群体主流性思想倾向和行为规律,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量化手段。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特色就是用数据说话,借助大数据手段采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网络数据信息,通过整理观察某个或某几个词语出现的频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困惑,并及时给予教育与引导;预测手段。利用大数据的数学算法分析海量数据,预测大学生思想情绪变化趋势,在技术层面建立起完善大学生思想行为预警机制,在尽可能的程度上避免突发事件和极端事件的发生。

三、大数据技术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要件

大数据时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拒绝和回避的新环境。大数据海量、开放、快捷与多样性的特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从定性判断走向定量分析、从事后教育走向事前引导。大数据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任何时候更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比任何时候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与实践中努力发现和探索二者之间的契合方式。可以预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大数据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化,两者之间的契合方式会被不断地发现和创新。从目前的认识来看,要实现大数据技术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必须要具备以下三个要件:

(一)大数据采集汇聚系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具备了大数据的特征:大学生们使用手机、电脑等信息终端,每日每时都在产生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海量信息,这些信息中,包含有大量的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的数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以贴近学生、了解学生、预判学生思想动态极为有价值的资源。但是,目前高校大数据的采集汇聚网络仍处于布局和建构的初级阶段,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大学生网络数据依然只是存在于互联网中原始的、无序的、碎片式的文字、图片或者声音与视频,并没有系统地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层面和实施层面的视野,受现实条件及多种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高校的信息技术系统难以承担大学生网络数据的汇集任务,以至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功能缺失,大数据全局性技术手段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失去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基础。完整意义的大数据技术由五个部分构成: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前两个部分即数据采集及数据存储是保证大数据技术能否顺利应用的源材料,离开了数据采集及数据存储,大数据技术便失去了依托、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建立大数据采集汇聚系统,是大数据技术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基础条件,要更快、更好地实现大数据技术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建设大学生网络数据采集汇聚系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技术有效契合的必备要件。

(二)大数据专业化处理系统

虽然大数据的采集汇聚是大数据技术的基础条件,但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7]也就是说,事物发展的逻辑、经验与规律虽然隐藏在海量数据中,却不能被湮没在海量数据中,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一切可能的科学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科学、快速、有效地挖掘、整理、量化、分析,沙里淘金,将隐藏在海量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但我们可以想象,大数据既然称之为大,必然无法用人力来排列组合,也无法用单台电脑进行缜密的处理,大量的信息成倍增加,但有用的信息却非常有限,信号的比例正在缩小,我们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对信号和噪声进行区分。[8]因此,增强和提高数据的辨识力和解读力、从鱼龙混杂的海量数据中整理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有用数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技术有机契合的又一关键条件。有鉴于此,高校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契合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规划,在构建大数据采集汇聚系统的基础上,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专业化处理系统,对大数据采集汇聚系统汇集的数据进行深加工,实现从学生数据的采集、存储到挖掘、分析、推理、预测的全程大数据化,为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有关部门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作出有针对性的舆情对策或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三)大数据思想教育网络系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契合的最终目的,是借助大数据技术这个观察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显微镜、望远镜,客观记录学生的信息、精准分析学生的特征、科学预测学生的需要,[9]将大数据技术深加工的产品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前,作为高校网络群体的主力军,大学生们不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微信、短信、邮件、微博甚至论文、作业等形式制造和产生大量的数据并汇入大数据的海洋之中,也时时刻刻经受着形形色色的大数据浪涛的冲刷,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不同价值导向的牵引,极易产生犹疑与困惑。作为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接受和适应数据革命的新形势,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模式,在坚持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的同时,利用网络优势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时效性、感受性和多维性。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是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利用网络开放、平等、交互、持续等特点,将大数据技术挖掘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呈现给大学生,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答疑解惑指引方向,实现于无形中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的目的。利用成熟的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搭载大数据技术深加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是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用的选项。例如,以进行思想教育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著称的易班、以网络互动为特征的云课堂、以免费、分享、合作为主题的酷学习等国内慕课平台,这些网络在线教育和开放课堂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渠道。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主题明确、题材广泛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慕课、易班、云课堂,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寓意深刻的、集思想性教育性时代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毫无压力的情境中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思想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王晓易.寻找通往未来的钥匙[N].,2013-02-01(23).

[2]赵国栋,易欢欢,糜万军,鄂维南.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附录二(4).

[3]孙长虹.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8(9):143-144.

[4]张维明,唐九阳.大数据思维[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5,6(2):4.

[5][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6]许英杰,王明革,陆志伟.大数据迎面而来[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08):204.

[7[美]纳特西尔弗著.胡晓姣,张新,朱辰辰译.信号与噪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391.

[8]刘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的现实困境与诉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5,(9):61.

作者:何桂美 单位:武汉商学院

第三篇: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因其特殊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优化教师工作队伍、建立全员育人新机制、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是开展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终身教育逐渐被置于更加迫切的位置。作为实现终身教育的根本途径,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全局性、关键性的角色。如何促进成人教育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出素质高、专业技能过硬且能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当前成人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艰巨

成人教育的对象涵盖社会各个群体,他们社会背景不同,思维方式迥异,心理特点、行为习惯也大相径庭,这就呈现出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及教育任务的艰巨性。此外,由于成教学生因工作原因到课率低,且所有学生均为走读生,在校时间短,致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

2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差

当前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主要为函授,所谓函授就是每个学期利用约两周时间集中进行面授。在如此高密度、大容量的知识输出中,成教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尚需要慢慢梳理、消化、整合,难以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应付内容丰富且对其针对性不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点。

二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成教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

成教学生由学习的目的来划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想通过再教育,获得专业知识的充盈和实用技能的提高;一类是想通过再教育,获得一纸文凭。两者中,前者由于受工作、家庭的制约,工学矛盾突出,只能将有限的时间分配到专业课的学习中,至于政治理论学习、道德品质提升均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后者由于学习目的的功利性,学习积极性差,经常找各种理由请假不到课,专业课的出勤率尚不能保障,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班会和课余活动则更不用说。与此同时,许多授课教师认为成教学生已经成人,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已经定型,再教育的意义不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懈怠下来。

2高校在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位

由于受成人教育生源性质、教育模式及社会认可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滞后于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成人教育由于学费低且无住宿等杂费,故而所创收益低,高校对其投入也远远低于对全日制教育的投入,对其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投入更不重视。另一方面当前许多成教院系为了精简机构、节省开支裁撤了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致使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缺乏系统、规范的制度和有力的监管,从而较大程度上削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和实效性。

3成教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成人思想政治课教材落后,与时代脱节,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完全借鉴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未结合成教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的开展[2]。课程考核内容为理论性的常规知识,并没有结合当前时政热点和国家大政方针,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授课方式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授课内容陈旧、授课方式枯燥造成成教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有抵触情绪甚至厌恶,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

三开展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1优化教师工作队伍

优化教师工作队伍是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教师队伍是综合的队伍,它包括专职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及专业任课教师。思想政治专职教师要转变观念,尊重成教学生的主体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授课形式多样化,如采取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实践锻炼法等以达到课程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对于课堂外与学生联系紧密的辅导员,则要挑选综合素质高、善于沟通和能力较强的人担任。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多用真情实意来感染和引导学生[3],着力解决学生的困惑和实际困难;同时辅导员还可多借助微博、QQ、微信等参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和纠正[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之具备更好的心理素质。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元素,在知识的传授中注重价值的引领,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努力实现课程思政。其次,专业课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影响和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

2建立全员育人新机制

高校要将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的总体议程中,进行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5]。监督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成教学生自觉遵守,对无故旷课、考试作弊的学生严惩不贷,遏制不良风气的蔓延和滋生。服务部门也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宗旨,用耐心、真诚、周到的服务为成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用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感染学生。同时,只有教师自己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灌溉者,才能更好地使思想政治教育这颗种子萌芽生根,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效性的保障。此外,高校需注意要按照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协同的育人体系。在年终考核时,将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为考核内容之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首先,教师要使成教学生明白,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精英,才能使自己的就业之路、职业之路走得更加宽阔更加长远。其次,成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建立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新教育理念,让其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6]。不可否认,所有的成教学生皆为成人,具备分析思考、管理自我、教育自己的能力。学校积极组织成教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或社会公益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洞察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思想政治教育以灵动、活泼的形式深深扎根学生心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良性影响[7]。同时,考虑到成教学生在校时间的有限性,学校可要求辅导员定期在班级QQ群及微信群里推送心理健康教育视频或链接,让学生掌握部分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控、自我修正。自我教育还包括学生组织的教育,要注重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选拔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担任班委,用严谨的求学态度、高度的责任感、文明的言行去影响、感染、教育身边的学生。

4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成教学生既是在校求学学生又是家庭的成员,学校、家庭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成教学生有着或深或浅、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要协同推进校园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全方位、多角度渗透和深化。校园文化对成教学生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小觑的。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广播站、校电视台、宣传栏,广泛宣传当前时政热点、国家方针政策及身边榜样事迹,营造一种与时俱进的政治氛围和高尚的道德氛围;其次,学校要大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向成教学生传播文化信息和知识信息,以起到开阔视野、潜移默化熏陶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还需依靠家庭教育的渗透。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之上的,通过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和家庭氛围的影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教育[8]。成教学生年龄跨度大,在家庭中有的是儿女,有的是父母,但无论何种角色,都要在家庭中营造和谐、关爱的氛围,使家庭成员切身体会到家的温暖,学会关爱他人关爱自己。父母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子女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全方位、多面体的综合系统,需要结合成教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人教育的教学特点,不断进行创新、深化改革,优化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提高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和实效性,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丹,谈传生.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缺失与重构[J].成人教育,2014(7):15-19.

[2]刁艳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10-11.

[3]崔志锋.分类引导理念下的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2016(6):26-28.

[4]钟建华,邓亦林.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5):5.

[5]乔晓燕.校企合作模式下成教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8):162.

[6]钟国平.成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47-48.

[7]王小元,秦秀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6-7.

[8]吴鲁智,吴峻青.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77-79.

作者:周石其 罗利霞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第四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探究

茶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资源开发非常重要,这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以及茶文化的传承。本文以茶文化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为内容,对其相关教学对策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开发

引言

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渗透茶文化,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作用和实效,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还能够增加民族凝聚力,提高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茶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显得更加重要。

1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时代智慧的结晶,传承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精髓,成为孕育历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因素。它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与时代的需求相契合。随着社会全球化的推进,外国思潮不断涌入我国,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限制,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将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想联系,不仅是对茶文化的传递,更是提升民族文化思想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诞生经历了从零到一的阶段,在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下,逐渐多元化,丰富化,进一步推进了社会的多样化发展。纵观茶文化思想变化,其不仅是几千年的历史记载,更是对传统道德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传承。茶文化内涵以小、和、爱见长,激励人们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未知的生活,用良好的处事原则为人处事,将复杂简单化,用正确的思想对待世间万物,在实践中发现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茶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不断体系化、规范化的饮茶活动中,更是能感受到浓浓的茶文化,在饮茶的过程中,提升素养,陶冶情操,感受人生真谛,并与志同道合之人相交流,实现思想与文化的碰撞。

2茶文化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2.1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导致,其重视自己的特殊性,强调利己性,更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在此背景下,为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每个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有其自行的价值体系与行事方法,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互联网的兴起等导致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其对新鲜事物的了解更便利,对外界事物的理解能力明显提升,这都为有效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有效的思想教育可提升学生的品质,如增强其集体主义精神。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尊重集体主义精神的前提下,发挥自我特质,坚持个性发展。可见,利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提升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感。

2.2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现代大学生普遍都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由于其从小便接受较多的爱国类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有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但在追求个性发展及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并不能将爱国情怀付诸行动,甚至不理解何谓正确的爱国行为。可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依旧是不变的主题并且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不同思想的冲击下,大学生出现了异样的思想与不该有的想法,进而引发其作出不该有的行为,后果不可估计。此外,爱国主义思想又分为理性与非理性的。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冲动思想或过于激进或过于简单,因此,理性爱国较难。理性爱国注意思想的培养过程中关键是要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对此需要学校必须落实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

2.3加深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现如今,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甚至还有学生认为,传统文化落后封建,应当予以抛弃,这成为制约民族文化发展的干扰性思想。当青年人不认同本民族文化时,势必是难以将文化继续传承与发展的,此时,将茶文化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不仅是对茶文化的宣传,更是对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加强其对文化的感悟。

3茶文化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对策

3.1利用茶文化丰富内涵,促进茶文化思政教学资源开发

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更是富含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如江西客家采茶戏、广西壮族采茶舞、蒙古族敬茶礼、江南茶艺等。不同茶文化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性文化情怀,利用此内涵可起到文化思想教育功能,并加强茶文化的吸引感染力。可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可利用茶文化不同表现形式与内容元素进行针对性的提取,以学生专业背景为基础使茶文化充分融入其教学课程中。如,历史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从挖掘茶文化历史底蕴中进行知识的融合,以茶马古道为起点了解历史中的茶文化,将茶文化渗透在历史教学中,以此拓展学生对中国茶文化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深入了解国家历史变迁,提升其思想上对中国历史的认同与钦佩,并感知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不仅如此,利用茶文化所具有的审美文化价值等可融入到其它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与政治意识,使得大学思政工作取得预期理想效果。

3.2丰富教学形式,促进茶文化思政教学资源开发

大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观,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思想认知逐渐成熟,可更好地理解事物深层次内涵并加深对其的感悟,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性,把握教学的实质,丰富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感受,可以保障教学效果的高效性,提升学生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知,以此启迪人生,丰富精神世界。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茶叶文化基地,深层次了解茶生产工艺及蕴含的茶文化知识,利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人文素养,用茶文化感染并影响思想观念。

3.3引入手机自媒体,促进茶文化思政教学资源开发

3.3.1开设茶文化微信公众号,发起涉茶文化主题群聊

在高校教师体系中建立茶文化微信公众号,丰富茶文化传递的形式,并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可利用公众账号进行包含茶元素的图文信息、视频音频等推送,以此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感受到亲切感,进而引发其思想的变化,渗透思想政治内容,利用生动的文化形式,加强文化渗透的影响力。利用信息的推送,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使得所有用户都可完全接收得到教育信息,进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进行信息推送时,要注意推送对象的的特定性,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化的传播,在集体群聊区域主要对茶文化的探讨与分析,并控制讨论的方向与进程,保证讨论的高效性。

3.3.2录制茶文化视频或开展网络直播,创新涉茶调查研究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与大学生可采用录制与茶文化有关的视频来传递茶文化的感人高尚之情,也可采用反面典例进行针砭时弊,以此宣传正能量,实现教化的作用。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平台传递信息还可使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对政治思想有关的见闻进行传递,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真情实感,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宣传茶文化,以此圈粉,教育数人。同时利用网络多媒体可拓展对茶资源文化的搜寻途径与内容,使得信息更广、更真实,更快捷。借助网络传递方式搜集信息反馈的的真实数据,将数据调查视为教育过程,在此过程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惩恶扬善,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同时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

3.3.3实施手机自媒体教学,扩大茶文化朋友圈

高校政治思想教学教师可在利用手机自媒体上及时发布课程信息、传统茶文化内容与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利用平台进行信息的引用或转发,在分析了解他人的观点看法基础上,对比不同想法之间的差异。做到对优秀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同时突破教学课堂的时空局限性,推进教学立体化内容动态化的建设,进而有效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效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每位学生都有独自的朋友圈,通过对朋友之间的信息的及时转发,信息传播迅速,影响范围扩大。因此,教师可通过对茶文化朋友圈的拓展,及时发布价值性强、意义价值突出的茶文化信息素材,掌握话语权,引导大学生对相关文章资料进行阅读、评论以及转发,扩大茶文化的规模化影响,提升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结束语中国传统茶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社会主义发展为角度的体系分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世代人的智慧,在不断的摸索与传承中,成为与中国发展最为契合的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于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李德万.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万云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中的推进研究[D].安徽大学,2015.

作者:张勇 马丽杰 单位: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五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解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越来越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导致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得不够彻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制约了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蕴和内涵,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探讨研究的是基于茶文化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研究。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发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人类思想也逐渐获得了解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的重要作用,高校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不彻底,限制了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经了千年的发展后,包含了茶艺、雕刻、书法、绘画、诗词等众多的内容,涉及到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及其丰富的内涵,对于人类有着极大的教化和培育作用,除此之外,茶文化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探讨研究的就是基于茶文化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

1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的含义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指的是我国人民在饮茶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画、茶精神等众多的内容,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最早开始起源于中国,后来逐渐传到世界各地,并形成了其的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最先产生发展,这与茶叶的发现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叶并开始饮茶的民族,所以,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饮茶活动中最先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1.2茶文化的产生发展

我国的茶文化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产生发展了,早在遥远的殷商时期,人们就将茶叶作为一种贡品了。在先秦的诗歌总集《诗经》里面,也有众多关于茶的记载。到汉朝的时候,茶叶已经成为佛教教徒坐禅时候的专用滋补品。但是,在早期茶叶属于一种比较贵重的饮品,只有少数贵族才能饮用的起,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茶叶逐渐开始平民化。到了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盛行。到隋朝的时候,已经形成了全民饮茶的风气了。而在唐朝,茶叶已经成为百姓家里必备的饮品了。与此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航海活动的繁荣,更多的外国航海家来到中国并对中国的茶叶产生浓厚的兴趣,中国的茶叶开始逐渐走向世界。茶文化作为饮茶活动的衍生品,伴随着茶叶的产生逐渐形成发展,所以茶叶的发展史实际上也就是茶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我国茶文化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形成发展了,并且随着饮茶活动的盛行逐渐变得丰富饱满,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意蕴和内涵。

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认识不够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中,很多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认识不够,没有充分的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资源开发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资源进行开发。导致高校在进行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发的时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开发投入较低。同时,很多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时候,仅仅将开发工作集中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学生在思想政治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一些高校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资源开发时,仅仅重视一些显性资源的开发,却没有对一些隐性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方面,却没有认识到中国茶文化等传统文化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1]。

2.2学生思想政治资源开发的内容结构不平衡

很多高校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资源开发时,开发内容结构也不是很平衡。一些高校只注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资源的开发,却不重视心理教育、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而且,高校更多的注重对学生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忽视了学生日常实践思想政治资源的开发。同时,一些高校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这些精神层面的资源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所以,高校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时候,更加关注物质层面资源的开发,却没有对精神层面资源的开发引起足够的重视。

2.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资源浪费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点,现在很多高校对于其学校内部的资源不能进行合理的利用,使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资源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了学生思想政治资源的浪费。现如今,在很多高校中对于一些显性政治资源的利用都不够,没有发现这些显性资源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作用。例如茶文化,很多高校都开设有一些有关茶文化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仅仅注重于教导学生一些和茶具、茶艺等比较浅显的内容,却对于茶文化更深层次的、可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内容却少有涉及,因而导致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资源的浪费。

3基于茶文化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策略

3.1提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资源开发的认识

由于很多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资源的认识不够,所以,导致很多高校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发的时候,没有给予高校思想政治资源应有的重视,也无法对高校思想政治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为此,高校要提高对学生思想政治资源开发的认识。在进行思想政治资源开发的时候,不仅仅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层面,还要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提高思想政治资源的开发效率[2]。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充分开发一些隐性的思想政治资源。例如茶文化,在我国茶文化当中有很多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内容,茶文化强调道德,讲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不仅如此,茶文化还要求坚忍不拔、谦虚礼貌和相互敬让等,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都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所以,高校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资源开发的时候,要加强对思想政治资源开发的认识,充分的开发一些像茶文化等这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促进作用的隐性资源。

3.2平衡学生思想政治资源开发的内容结构

一些高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资源开发的内容结构不平衡,过于重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资源的开发,却忽视了文化教育的开发;过于强调物质层面资源的开发,对精神层面资源的开发投入过少。所以,高校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发的时候,要平衡学生思想政治资源的开发内容,加强对高校文化教育和精神层面教育的开发。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对高校茶文化的重视,充分发挥茶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3]。茶文化教育既是文化教育,又是精神层面的教育,而且其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高校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茶文化的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资源开发的效率。

3.3挖掘现有资源,减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资源的浪费

很多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资源开发的时候,没有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造成了学生思想政治资源的浪费。为此,各大高校要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减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资源的浪费。茶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高校很多茶文化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茶具、茶艺等比较浅显的方面。所以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茶文化资源,除了对学生进行一些茶艺、茶具等内容的传授之外,还要加强茶文化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充分开发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4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效率不高,阻碍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此,高校要提高对学生思想政治资源开发的认识、平衡学生思想政治资源开发的内容结构、挖掘现有资源,减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资源的浪费,从而加强高校学生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效率,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占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9):78-80.

[2]陈万柏,张冬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9):32+37.

[3]何云峰.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43-45.

作者:庄百鹏 谭锦添 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六篇:民办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任务。民办高校图书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上具有四点优势,即自我教育的阵地优势、文献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网络平台的监管能力优势。民办高校图书馆将如何实现它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呢?作者以为,可以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资源建设、阅读文化建设以及网络阅读体系建设和馆员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

关键词: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

一、概述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道路,其教育也因此有着与本民族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目标。我国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长期以来一直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一个特殊并且重要的位置,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再一次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的问题。那么,新形势下高校如何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又如何将它在实践中有效地开展起来?这些问题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应对的挑战。

二、民办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定位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投资渠道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有所不同,但其培养人才的目标,都是由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要围绕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开展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1]因此,民办高校同样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责任,并且其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如何,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也与民办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民办高校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了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如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理论,以及发挥党团组织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等等。但是,作为高校三大支柱(教师、图书馆、实验室)之一的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却一直被忽视着,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事实上,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不仅担负着传统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的传递功能,更是有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价值。在2015年末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三条中规定: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这里首先提到的是教育职能,即突出显示了图书馆的文化育人内涵。

三、民办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分析

(一)自我教育的阵地优势

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一种显性教育活动,即它采取的是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方式。相比之下,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一种隐性教育,它以一种间接的、内隐的方式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图书馆是一个最佳的学习场所。图书馆作为藏书阁,其强大的文化磁场效应潜移默化地吸引着大学生融入人类智慧的结晶,接受心灵的洗涤和净化,调整人生的坐标。[2]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本质就是以文化育人。它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正是通过特有的知识熏陶和人文关怀来实现的。并且相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被动性,他们在图书馆的学习体现的则是一种自主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一种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时,就主张要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二者正是哲学上所讲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那么他们在图书馆里所进行的自我教育就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即这种自我教育是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力量图书馆的文化熏陶来引领着大学生自觉地进行着思想的净化和道德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只有依靠受教育者自身的体悟,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

(二)文献资源优势

书籍是人类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保留方式。雨果曾经说过,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因此,书籍也自然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图书馆有别于其他部门的重要一点,就是它拥有着丰富的藏书量。这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保障。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还是实践工作,都要依托一定的文献资源来开展。这些文献资源不仅包括书籍也包括期刊和报纸,不仅包括思政教育的专业资料,比如各种学术专著、研究文献等,还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中对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政治素质有重要影响的文献资料。图书馆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图书资料所荷载的社会主体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厚植于大学生心中,变成一种精神力量和约束机制,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正确地判断社会上的是非、善恶和美丑现象。这对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有益处。[3]

(三)环境优势

图书馆之所以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在这里可以找到自己心仪的图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图书馆独有的环境优势,这一点深深吸引着他们。现在很多民办高校的图书馆都是扩建之后的新馆,可以说,图书馆已经成为校园建筑群体中的标志性建筑。大学生来到图书馆,就会感受到一种庄重、神圣的知识氛围。书架、阅览桌椅、翠植以及现代化的设备都会让他们暂时放下自己的烦恼,享受此刻漫步在知识殿堂里的惬意。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标语和名家泰斗的画像,又以一种无声的语言在叩问着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反观自己的行为。图书馆更是提供给学生们一个能够深入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这里静心地钻研学到的知识,思考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逐步地培养起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端正的人生态度。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正是通过这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不着痕迹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四)网络平台的监管能力优势

今天,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获取资讯、交流沟通的主渠道。网络的生活化使人们被动地接受着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尤其对处在成长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极易受到这些多样化信息的影响,并且网络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渗透力是隐性而又巨大的,它以快速便捷的方式将不同的信息传递给链接网络的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信息的背后都有可能传递出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4]对于鉴别力和判断力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因而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民办高校图书馆拥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各种专业数据库为学生们提供着及时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料,而且有不少民办高校图书馆还引进了诸如培养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以及创业创新能力的数据库,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民办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对学生访问内容的跟踪,及时把握到他们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并且,通过他们对网络信息的分享和评价,对他们的思想动态也会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对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反馈。可以说图书馆的网络平台是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

四、民办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思路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类的文献资源建设

作为高等学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同样,高校图书馆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也离不开丰富的馆藏文献做为支撑,它是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开展的物质保障。因此,图书馆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必须加强这一类的文献资源建设。在采购选择上,民办高校图书馆应从学校教育与科研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进行采购。首先,文献书目信息的来源应向着多渠道的方向发展。既要从专业教师那里采集到专业性的书目信息,同时也不忽视从民办大学生群体那里吸纳到合理的建议,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如马列类、政治法律类的图书借阅情况与文学类的图书相比不容乐观,借阅率偏低。而有调查显示,学生对伟人传记以及描写伟人口才、气质和智慧的书籍却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现象表明,马列主义思想通俗化、领袖人物鲜活化、生活启示实用化的图书更符合学生的胃口。[5]这就要求文献采访人员在选择书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倾向,采购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有正面影响和积极引导的书籍。其次,图书馆应为读者提供便利的文献选订形式。如将书目分类推送选书和实体书店选书以及网上选书结合起来,让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真正向着贴近读者、藏用结合的方向发展。再次,图书馆思想政治类文献资源除书籍以外,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社科类、人文类和时政类的期刊和报纸资源。让大学生们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时事新闻和最具价值的思想精华,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接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二)创新形式,打造多版块阅读文化建设

1.开展阅读疗法,关注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此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就要培育大学生们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只有这样才能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了解和研究人的心理是它的起点。阅读疗法就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进行心理沟通的一座桥梁。它是指通过专业的指导性的阅读来帮助读者调节情绪、舒缓压力,进而达到改善心理状态和调整行为方式的作用。对于民办高校图书馆来说,开展阅读疗法尤为重要。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学生个体的因素,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在阅读疗法的研究方面我馆做了初步探索,有省级课题《阅读疗法在民办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一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以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发布的《面向大学生的常见心理困扰对症书目》为蓝本,结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编制出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推荐书目。使书籍成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使阅读成为大学生自我完善的习惯,让大学生学会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和精神力量。[6]在培养起健康心态的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逐步树立起积极奋进、立志有为的决心。

2.立足经典,积极倡导优秀传统文化阅读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彰显的是中国特色。要坚持中国特色,就要扎根中国大地,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民办高校图书馆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育人的作用,让大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培养健康人格。首先,民办高校图书馆可以成立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文献阅览室,向大学生提供必读的经典文献阅读书目。其次,围绕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系列活动。比如我馆在今年的读书节活动期间就开展了这样的活动。如诵名家经典,享诗词之蕴诵读比赛,还有阅读经典图书弘扬中华美德读书征文比赛。在古典诗词吟诵的过程中配以歌曲、乐器演奏的形式,让大学生们更真切地领略到中华古诗词的意蕴。并通过评奖和计入学分的方式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赛。民办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的契机,与学务部门、团委和学生社团多方力量联合,着力开展有着鲜明主题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如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期间举行民俗文化宣传周活动,设专门展区展示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搭载传统节日这个平台,展现出自身的独特魅力。

3.以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和时政热点为主题开展阅读活动

我国独特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因此,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图书馆发挥出它的政治导向功能,同时让工作不僵化,学生乐于接受,这是图书馆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此,民办高校图书馆可以考虑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策划活动。如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建党纪念日和国庆节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和节庆日里,举行主题书展、图片展、主题演讲比赛或党的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也可以采取播放反映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事迹的电影或纪录片的方式,并要求观看者写出观后感,由图书馆组织专家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走访亲历者以及寻访遗址、遗迹等社会实践活动来缅怀先烈,提升时代责任感。此外,图书馆还可以针对当前时事政治的热点话题组织讲座或者讨论会,让大学生们学会关注国家大事、世界大事,教育引导他们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

(三)开辟新媒体途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阅读体系

如果说开展以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一种线下交流方式,那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搭建网络思政平台则是一种线上的阅读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才能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民办高校图书馆可以购买思想政治教育类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数据库,或者自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数据库。在这里,笔者建议形式上不一定非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思政教育数据库,不妨采取分主题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通过各个分主题渗透进来。如民办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其人力、物力的实际情况建立阅读疗法数据库、中华传统文化数据库、党史数据库、时政热点数据库等。数据库下再设专栏。由于民办高校图书馆在工作资金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大可以通过利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将本馆讲座制作成视听资料的方式,以及通过网站链接、馆际互借的途径来搭建起一个有思想性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阅读体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优化馆员队伍建设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的是立德树人,旨在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以及文化素养的人。而作为教育者同样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所谓树人先树己。笔者以为,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图书馆本身就要来一场馆员的文化建设。拿我馆来说,我馆今年就开展了以诵读爱国诗文,领略革命风采诵读比赛和党的知识竞猜比赛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党日活动。并且利用假期组织全体馆员到兄弟馆进行考察和业务学习。以此来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馆员队伍。同时,图书馆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在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样,馆员就会通过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体察他们的内心需求,将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实,真正地看到实效。图书馆作为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学术性机构,有能力培养出一支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以此来增强民办高校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图书馆拓展和深化服务的一项职能,在其发挥育人作用的过程中隐性教育特征明显。虽然这可能会影响对其教育效果的评价,但是却体现出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柔性特征。而图书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合也逐渐成为一种创新的学科模式。为此,民办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图书馆开展这项工作的有利条件,对其给予必要的投入和扶持。民办高校图书馆则应把握住自身的优势,在实践的探索中形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努力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一枫.民办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06-29(004).

[2]谢姝琳.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拓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17:87.

[3]樊健.论大学图书馆的育人功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05:33.

[4]谢向波.网络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1:70.

[5]赵玉玲,黄艳伟.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为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6):107.

[6]段晓林,蔡迎春.高校图书馆主题阅读推广的实践与启示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阅读推广为例[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5,04:44.

作者:颜伟光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图书馆

第七篇: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积极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加强并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了意义深远且体系庞大的资源参考。阐述了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得失,探究了融入过程中现存问题的可能原因,并尝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路径,以期促进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中的深度融入。

关键词:区域红色文化资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高校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近年来,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积极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加强并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了意义深远且体系庞大的资源参考。然而,融入工作总体仍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有得有失。

1现状

依赖行政力量的强制推动。现有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政策的出台由上级政府的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地方政府缺乏积极主动的作为,对融入工作所需的社会媒体交流环境漠不关心,只有在宣传主管部门的强制要求下,地方新闻媒体才会进行紧急宣传;教育部门往往迫于地方政府的强制要求和自身财政支持需要,才将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纳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较多高校对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贡献及意义不够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传统方法为主,缺乏创新。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以融进校内课堂教学、校外参观实践等传统形式作为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限制了其隐形价值:校内课堂教育的理论式教学未能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高校较少贯彻开展如参观体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红色文化资源的革命精神无法深入学生的头脑和实际生活行为中;在互联网+时代,红色网络的建设还没有达到相当规模,相关组织所倡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仍有待探索。实践流于形式且学生接受程度较低。当代高校学生喜爱创新、能够体现自身独特性的教育形式。然高校较多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深入探索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往往采取参观爱国主义博物馆或听取主题报告会等传统途径进行融入教育,让学生丧失对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接受或全面学习的兴趣;高校重视传统的思想教育,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内在精神缺乏认识,在用红色文化培养学生时无法避免让学生缺乏对红色文化理论内容和精神价值的探索,也导致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的效用被削弱。

2原因探究

学生对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不够。在融入中,高校学生理解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程度不足,对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较为忽略。现今学生和教育者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愈发迷茫,盲目地追随跟风西方文化,难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知不全面、不透彻。此外,高校对区域红色文化重要性的忽视让学生认为以红色文化开展的思想教育是不重要的。所以,需要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区域红色资源的认知,促使融入工作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自主发展动力和活力。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机制亟需补全。第一,部分教育者对捕捉时代要求缺乏灵敏性,在教授学生适应社会时代发展时仅限于理论传授或老生常谈,学生学习后难以产生心理共振。第二,高校还没有真正为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应用建立有效的研究机制:缺乏完备的研究机制指导原则、目标规划到实施方案、考核评价等;研究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工作的思路不系统,整体研究的前后衔接出现断层。最终导致融入工作缺少严谨科学且实效弱化。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实施缺乏创新意识。作为转化和应用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主体,高校面临创新能力弱的症结,导致整体融入工作与学生思想、知识和情感难以产生共鸣。反过来也导致了高校融入工作形式化,缺乏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缺少理念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第二,教育者被传统的研究思路所困扰,无法及时更新他们对融入工作的认识。因此,他们使用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无法达成学生的个人要求。

3解决路径

高校需加强区域红色文化建设,构筑合力,优化配置,创新思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发展。构建规范机制,实现有效融入。高校教育者在融入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尊重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者要有耐心、重细节地选择合适的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确保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其次,灵活运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加强对区域红色文化的学习度,提高教育者自我学习的意识,通过各种学习渠道迅捷有效地把握区域红色文化,花大力气创新形式办好红色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丰富多彩的身心体验。运用新媒体和自媒体加强对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研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红色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拓德育新阵地,促进红色新媒体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网上网下共享主旋律的良好教育效果。再次,以学生满不满意作为融入工作的基本前提,既要选择和坚持发展能够走进学生心里的红色文化,又要注重微博微信等现代新载体的采用,注重融教育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提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传承力。首先,高校需健全主体激励机制,立足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复合型能力。在开展融入工作时,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和激励他们开放内心世界、发挥个性、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适时运用实地体验激励措施,开展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学习活动。在物质激励方面。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充分肯定红色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得好的群体或个体,发挥适度物质激励的积极促进作用。擅于发现在融入过程中出现的先进学生,并将其作为当代学生的先进典型。其次,高校为了克服融入工作被禁锢于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问题,需要创新融入工作的研究运行程序,建构起健康有序的研究运行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中,建立有效的组织机制,明确融入研究的过程,理顺区域红色文化资源重新分配到组织者和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分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融入工作的研究运行机制高效透明。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鼓励有关主体参与融入工作有效性评估体系,定期对融入工作提供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信息对融入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和决策。再次,高校教育者要更新平等与互动的现代教育新理念,在日常工作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为行动指南,以身作则的去教育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的融入工作中。同时,高校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抓住学生在线学习的敏感性和兴趣,处理和运行良好的网络平台,增强区域红色文化的思想教育资源通过制作微电影、微视频和微网页传播、教育影响学生。提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影响力。首先,高校需要完善理念和制度保障机制,把融入工作作为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教育理念,全面推进学生的发展。培养教育者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纪律意识及对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充分发挥制度对推动融入工作有效实施的激励和保障作用,让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都能切实感受制度的服务性能。其次,各级政府、社会企业、社区家庭等需要通过不断配合与协作,凝聚强有力的教育力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化的新局面。高校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稳定并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为融入工作设置专项预算。此外,高校还应树立红色文化精品活动意识,加大红色品牌建设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相关红色课题研究,并提供经费支持。高校还需充分调动融入工作研究队伍和执行队伍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及绩效。优化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环境。良好的融入环境是鼓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施行,避免被迫接受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首先,我国需出台国家层面的高校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政策文件或指导方案,从宏观上对国内开展此方面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其次,引导社会舆论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推动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提升,要大力宣传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知识,多渠道推进千家万户,鼓励全社会注意融入工作,做好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优良融入。再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要严肃认真地开展全面从严治党活动,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做好缩小收入差距的工作。最后,提升校园文化环境。在物质层面上,高校需要建设具有区域性红色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将校园物质环境转化为一种能够让教育者和学生了解学校文化传承和精神内涵的层次。在精神层面上,高校要积极推动区域性红色文化资源进入校园,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引领整个校园的精神氛围。以成效带实践,创新区域红色资源的融入方式。在有效融入的过程中,符合当前社会时代要求的新载体的融入方式的拓展和创新使用,是有效融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媒介。首先,加强融入课堂的教学效果。高校首先要开始加强第一课堂教学,实现进课堂,入教材,入人心的目标。强化实践教学课堂,开展红点旅游思想政治教育,了解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水平的新模式,运用准确的认知定位,准确提高红色旅游实践教学水平。高校应根据学生年级和专业特点选用教材和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避免与中小学相关教育重叠。高校在第二课堂中要发挥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学生部门、团委要营造良好的高校红色文化氛围,打造高品质的红色社团活动,组织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校园红歌比赛、红色文化论坛等。其次,完善社会实践的体验平台。丰富和完善高校组织学生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活动。在有效融入的实践中,高校应更加重视对外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共同建立、建设和维护红色文化资源实践基地,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晓雷.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问题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2]谷云龙.陕西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5.

[3]孙梦婵.浅谈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以武汉大学为例[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7):99-100.

[4]雷彦巧.多元文化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J].河北企业,2016,(8):183-184.

[5]马春玲.解析与建构:红色文化资源思政教育价值实现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62-164.

[6]张倩.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6.

[7]肖灵.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作者:周健颖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

第八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发展到新媒体时代,体现为高度的融合性、持中性特点,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和载体。因此,要以应情应景原则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切入点,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和内容,主动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情应景原则;高校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大学生因其接受新事物强的特性,加之自控时间充裕,故而成为社会网络化发展的主力军,网络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思维模式养成及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冲击。面对网络环境和大数据的发展,如何因势利导发挥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已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一)信息获取快速化

移动通讯工具的发展和普及,特别是智能手机等掌上媒体的发展,大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和便捷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由于掌上媒体具有成本低、上网便捷等优点,能够实现点对点的通信,目前已经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阵地。

(二)信息传播媒介多样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校学生低头族愈来愈多,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日趋明显。目前,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愈加广泛,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升级和功能的愈加强大,大学生对其利用和依赖的程度呈上升趋势,传统的单一化信息共享渠道逐步被新媒体取代,范围也从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延伸至情感表达等领域。

(三)各类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网络在带来信息获取和传递便捷的同时,由于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也增加了网络信息的甄别难度。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思维活跃而容易受到网上消极思想的影响,如果缺少相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容易出现从众心理或情绪偏激等现象。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面临的问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容缺乏内生力

面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新形势,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如何借助好网络发展的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成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偏重于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网络化宣传,没有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涵作用,容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模糊化、模块化,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而已,缺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内涵。如何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导向作用,如何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灵活的传播媒介,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和内生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应该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形式缺乏吸引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时间限制,可以更加灵活、细致、深入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的生动性和画面感,将教育的理论性和意识形态性赋予实例来阐释说明,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但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仍然集中于单纯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效果不理想。教育的主题生硬地套用于网络平台,没有蕴含于具体的主题教育中,自然也就没有发挥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导致许多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热忱。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的主体,其建设情况是决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关键。目前,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往往是学生事务管理者或兼职教师,这些人员在理论水平、知识专业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同时,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也使这些人员在理论和专业提升方面受到限制和影响。

三、应情应景原则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应情应景原则强调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更加鱼目混珠、鱼龙混杂,学生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越来越疏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面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信息爆炸状况,如何因势利导,引导与教育学生自主摒弃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情应景原则主张合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探寻与大数据时代相匹配的新型管理模式,不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一)陶冶于心:应情应景原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应情应景原则强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育互动过程中师生的媒介素养。应情应景原则强调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育与主体的紧密性,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关系中,也存在于同教师、管理者和学生的主体交往中,表现为主体间性,其中的主要成分是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传统教育更多地强调教育者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限制了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理论教育,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仅仅是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收效甚微。应情应景原则强调借助网络的媒介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作用,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同时,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运用自媒体,引导大学生发挥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陶冶于景:应情应景原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作用

网络的发展加快了外来文化的传播速度,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严重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愈发显现。网络技术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特性,加快了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应情应景原则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文化环境,要求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情应景原则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规范各类教育资源,实现协同育人,能够统筹与整合高校、社会多渠道教育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陶冶于行:应情应景原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

应情应景原则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规律支持,借助新媒体等媒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和处理,将不安全隐患及时地处理,能够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应情应景原则强调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当下大学生不断增强的自主意识相吻合。要转变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内在地认同和接受,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激励作用。

四、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新路径

(一)遵循创新性原则,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坚持文化扬弃,对于网络中不符合我国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文化形态,要自觉地进行批判和抵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四个自信,自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进教育、融进教材、融进课堂。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意识形态性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推理教学,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教育互动过程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对话意识,鼓励发挥学生的话语权,通过创新教育和互动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媒体的运用过程中,通过自媒体平台的道德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转化成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

(二)坚持贴近性原则,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育人功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更加贴合学生、贴合生活、贴近实际,可以从大学生的视角、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同时,应情应景原则能够更好地体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育人功能,能够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

(三)坚持协同性原则,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资源协同,才能共同发挥育人的功能。高校思政部、学生工作部、宣传部、校团委需要统筹规划,打造育人工作体系和工作平台,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协同性原则,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同时,还需要线上和线下资源整合,需要借助网络资源的便利性,实现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协同互动,达成共同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15-07-06)[2018-04-15].

[2]刘艺.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王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意见领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4]刘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网络互动社区建设研究[J].信息技术,2017(10):19-20.

[5]沈媛媛,杜伟泉.自媒体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浅析[J].德育天地,2015(2):123-125.

作者:许倩倩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第九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对策

随着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盛行,知识碎片化越来越被广大网民所接受,当代大学生也很快适应了通过网络直接获取和利用碎片化知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享受知识碎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接受其挑战。本文解析了知识碎片化具有的三个表现,以及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指出了在知识碎片化时代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怎样作为,方可从容应对纷繁复杂的难题,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碎片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QQ、论坛等社会性媒体盛行,知识就像是瀑布流,无孔不入地渗进人们生活,影响着人们思想行为。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当代95后大学生在新媒体的带动下,很快适应了通过网络直接获取和利用碎片化的知识;与此同时,他们的身心素质、行为方式、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等也受到了纷繁众多的碎片化知识潜移默化的冲击,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做好知识碎片化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识碎片化的表现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碎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内容碎片化。随着科技进步,移动互联网和数字设备的普及,人们获得了新的阅读平台,知识的传播方式从纸质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转移到新兴小众化媒介,如微博、论坛、手机APP、电子书等。首先,这类新兴载体能在短时间内传播海量的、相对孤立的碎片化知识;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内容以秒为单位进行更新的知识能够通过这些新兴载体传播,推陈出新地充斥着受众的眼球;但通常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只是一些事实的集合,相互之间是凌乱的,没有逻辑关联,也不成体系,犹如一个个孤岛漂浮在各个位置。其次,由于与日俱增的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人们为工作疲于奔命,休息时间被不断挤压,他们一般在零散的、间歇性的休息中上网阅读以充实自我;通过这种快餐式获取知识的模式,人们能随时随地学习所需的知识。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所需知识,就需要降低认知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复杂内容简单化,此时整片的知识内容自然而然被碎片化以便于学习。第三,碎片化知识有便于阅读、学习和更易于被接受的特点;新媒体时代,读者既是知识的受众,又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乐于点击、阅读、传播这些易于理解的碎片化知识;新媒体平台为了增加流量,就要迎合大众口味需求,于是大量碎片化知识应运而生,被广泛传播。碎片化知识的受众会被告知表面的内容,但不了解深层次的原理,以及和其它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很难对某一问题、某一知识、某一本书、某一学科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追问和研究。由此可见,虽然碎片化知识便于阅读和认知,但是也具有分散化、简单化、片面化,缺乏完整性、系统性、严谨性等先天不足。二是传播者、受众碎片化。随着微信、微博、直播等自媒体的快速推广,我们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具有平民性、即时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征,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由于进入自媒体工作门槛低,其从业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其受教育层次、人生阅历、个人能力、经济水平有显著的差异;同时受众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个人需求等越来越多元化。知识的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不再相对固定,可以相互转化,他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态度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新一代的传播者和受众以80,90后为主,在他们身上碎片化特点体现得更加明显。三是传播时空碎片化。传统上,知识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学校教学,发行书籍,播报电视、广播节目等方式进行,但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成长,使知识的传播拥有更加开阔的平台;知识的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呈裂变、爆炸式传播。只要在网络覆盖的地方,人们随时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笔记本等移动设备获得、传播知识。知识的时空概念逐渐模糊,距离开始淡化,时间慢慢被分割。

二、知识碎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知识碎片化产生大量碎片化知识,挤占大学生时间和精力

碎片化知识量超大,挤占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在网络、电子设备广泛运用的今天,超大量的碎片化知识充斥着网络,它们能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游戏等多样化形式呈现,甚至相似的知识能改头换面后反复出现在受众眼前,诱导我们点击;即使走马观花阅读,也要耗费大量时间。于是校园里、课堂上低头族应运而生,他们沉浸在网络的世界中。一旦学生自制力不强,缺乏时间管理意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占用,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必然受到干扰,自然也不会专心接受思政教育,长期如此其思想素质、知识储备、个人能力、身心健康等必会受到影响。

(二)知识碎片化产生吸引力强的碎片化知识,分散大学生注意力

碎片化知识吸引力强,分散注意力,弱化思政教育的吸引力。碎片化知识通过网络传播,其凭借丰富有趣的内容、瞬时的传播速度、广泛的传播范围、便捷的传播方式快速吸引青年群体,特别获得了大学生的信任和依赖。在知识碎片化时代下,传统的思政教育不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接受思政教育的另一种重要途径;通过网络获取新知识,大学生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和自由度。当今,大学生普遍对传统的思政教育产生了抵触和否定情绪,认为思政学习理论性强、内容空洞、实用性不强,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育者主动将思政知识碎片化,让教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然而从现实角度看,碎片化的思政知识在海量知识中所占份额不具有明显优势,也不如某些碎片化知识更具有吸引力;虽然有部分碎片化思政知识被大学生所接受,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同样被其他网络知识所抢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学生们的注意力均发生转移和分散,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被不断稀释。

(三)知识碎片化产生相对孤立的碎片化知识,降低大学生学习效果

碎片化知识吸收、利用率不高,对思政学习帮助不大。大学生通过电子设备浏览碎片化的知识时,往往追求速度,追求数量;虽然碎片化知识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较多事实新闻、各方观点、舆论导向,但实际上他们获取的知识不全面、不深入,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没有静下心来探析观点,思考本质;大量浏览信息,浅尝辄止,耗时耗力,不仅没有提高学生学习、吸收、利用知识的能力,反而让学生误认为自己见多识广,盲目自大、萌生惰性,不利于思政学习。

(四)知识碎片化产生良莠不齐的碎片化知识,误导大学生思想

碎片化知识良莠不齐,使思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为吸引眼球,碎片化知识常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如用调侃、吐槽等趣味性方法进行。这些形式将一些严肃的思想政治问题娱乐化,使大学生难以辨别内容的真伪,难以抓住知识的重点,难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无法起到教育人的作用。一些内容之中还掺杂编者个人偏颇观点,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大学生对于思政的认识。一些负能量的信息更容易在网络传播,虚假谣言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曝光,转载量瞬间飙升,搅得人心惶惶;比如2017年11月微博曝光了所谓的军人集体性侵北京红黄幼儿园幼儿事件,虽然事后警方辟谣,明确表示军人集体性侵系编造,但仍有很多大学生轻信谣言,在朋友圈、QQ空间等大量转发消息,甚至在课堂上公开表示由于此事件对军队不满;由此可见大学生极易受到这些消极论调的欺骗,相信、转发、传播这些言论,身心受到伤害。甚至还有一些不怀好意的错误言论在网络上堂而皇之流传,倘若大学生轻信,就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产生怀疑和敌对心理,更有甚者做出反党、反国家、反人民的行径。

三、知识碎片化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碎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使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我们不应该消极地回避问题,更不应该千方百计地去碎片化,而是顺应知识碎片化时代的要求,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调整各方工作策略和方法,放大优势,应对挑战,开展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一)搭建、利用、维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知识碎片化时代中,要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就要先解决以下问题:在哪里以及如何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如何传输碎片化思政知识,进行网络思政教育,若要可持续传输碎片化知识,应该如何维护平台。互联网平台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基础,点击量越高、粉丝数量越多、越偏离主流价值观的网络平台,就越有必要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同时我们要建立、扩大属于教育者自己的平台,吸引粉丝,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引导网络舆论。一方面,要利用好已有的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QQ订阅号、校园贴吧等,通过注册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成为微博大V撰写博文、成为思想网红设置论坛讨论主题等方式,传播碎片化思政知识,开展思政教育;尽管这些微平台发布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带来的是片段式的交流和阅读,但简短的内容能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让微言大义能深入人心;其即时的、跨时空的沟通交流功能,能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思想上的痛点,对症下药,高效解决思想、心理等各方面难题。另一方面要主动建设正规的思政教育的网络阵地,如网站、手机APP、网络思政教育数据库、网络直播台等平台,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扩大高校思政教育者的学术功底扎实、教育水平高等优势,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培育更多优秀的网络思政教育者和教育平台,进而吸引、影响更多受众,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网络舆论,引领网络思想健康向上发展。如何维护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才能达到可持续良性发展态势呢?一是加强对网络思政知识碎片化平台监管和控制,建立完善大学生碎片化知识管理与意见反馈制度,对知识进行筛选,有益信息进行推广,负面信息进行过滤、拦截。二是进一步制定完善法律法规,监督、管理和规范发布平台的行为,营造良好的碎片化知识传播和应用的法律环境。三是不断提高知识碎片化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和运营商对于碎片化知识的监管、运营职能。

(二)主动将思想政治知识有目的碎片化,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常言道: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思政教育要想融入网络,就要更加草根、更接地气,但是通俗易懂并不意味着重新建立空中楼阁、天马行空;它一方面要依托于现有的坚实思政理论,结合网络特点开展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思政教育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容具有系统性、深刻性、宏大性等特征,在开展碎片化网络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既不能将教材内容全篇植入,也不能对学术研究长篇大论,而要主动将系统性的思政内容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有目的的碎片化,进行精细加工,让受众理解、接受、喜欢。一是要将思想理论同受众身边的具体问题、实际问题相结合,如从具体的民生问题、社会热点、时事新闻、典型人物切入,进行分析和评价,对网民进行思想洗礼最终达成共识。二是要充分运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网络宣传形式的技巧,将思政内容用生活化、时尚化、鲜活化、情感化的网络语言表达,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创造力。三是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受众特别是青年群体,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使他们在长期接受思政知识中,耳濡目染、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积少成多接受教育,形成符合社会主义需要的三观,最终践行于实际生活之中。四是要形成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将平时具体的工作经验总结,凝练上升到理论高度,不断发展完善进而指导开展工作。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强化第一课堂的教育引导功能,同时要牢牢占领互联网这个根据地。高校思政教育者要重视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与时俱进,学会使用网络平台;善于将网络思政理论研究成果同新媒体结合,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理论知识进行碎片化、精细化、创新化包装,传输给网民,线上线下同时主动开展教育活动,吸引受众注意力,增强教育效果。其次,要开展思政教育专业跨学科培养人才的工作。开展可持续的网络思政教育不仅需要思政教育专业人才,还需要心理学、新闻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人才;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挑选具有心理学、新闻学、计算机学等知识背景的人才,定向培养,使得网络思政教育者成为研究型和应用型的复合人才,使得网络思政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与时俱进,不断开启新征程。

(四)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

信息素养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含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即能明辨何时需要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高效利用信息。一方面,碎片化知识铺天盖地,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主动获取所需的知识,而不是浪费精力去被动接收各种知识,更不是依赖、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要合理安排时间、调节行为,理性健康地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要培养、提高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能在大量信息中筛选处所需知识并合理利用。第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分辨信息,遇到事情不盲从、不轻信,客观对待,要有让新闻再飞一会态度,比如在前文中提到,有学生在课堂上公开表示由于红黄蓝幼儿园性侵事件,对我国军人不满,笔者作为在场教师,指出这是谣言,澄清事实,抓住时机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信息素养培育,巩固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信息识别力,养成客观、全面看待事物的态度。第四,要通过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网络活动中规范行为,警惕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不侵害他人,做一个能独立思考、能辨真伪、有立场的人。

四、结语

进入知识碎片化时代,网络新媒体的兴起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也使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挑战。我们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分析知识碎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充分利用知识碎片化时代的优势,提出相应的对策,让高校思政工作顺应时代需求,达到新高度,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司忠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灌输的缘由、内涵与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08):100-105.

[2]常歌.浅析碎片化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亚太教育,2016,(22):234.

[3]韩超,杨涓海.碎片化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09):242-243.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2016-12-09.

作者:汤玉婷 冯文娟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政治视频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广西苏琬芳

都七中小升初: 1×2×3......×99×100的积的末尾0的个数问题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福建邓玲荣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辽宁宋东宁

小升初真题讲解8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_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_创新改变生活(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T477723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我来画棵家庭树》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褚萍萍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上《我就是我-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蔡佩华

乐乐课堂小升初锦囊五年级语文第60集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丁慧慧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述(9篇)"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政治教案
政治课件
政治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