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4篇)_教学论文-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4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4篇)

查字典政治网 2018-06-29

第一篇:浅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网络挑战;机遇思考

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有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疏远、阻碍人格道德的形成等问题。网络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性和主体性。网络背景下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大学生网上自律教育。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广播、报刊、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以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为特征的互联网正对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0年初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表明,截止2009年底,在3.84亿的网民中,20-29岁的青年人占28.6%,职业结构中学生比例为28.8%。这表明,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仍未完全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对自己的控制能力仍较差,网络的不良信息势必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认识网络的基础上,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

不同思想在网络空间里的碰撞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开放性、全球性是网络的基本技术理念,网络的开放性使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相互连通的地球村,传统的地域观念被打破,各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言论,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许多错误观念和虚假信息,甚至黄色、反动信息未经过滤直达大学生面前。由于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是非鉴别能力仍为发展成熟,网络上的淫秽、色情、凶杀、享乐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大学生的思维的迷茫混乱,迷失人生方向。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实行西化。网络这一重要阵地,各种意识形态都在利用它进行渗透。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文化优势,试图通过推行他们的文化使发展中国家不攻自破。他们的渗透无所不入,如电视、广播、报纸、影片等,网络也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西化的重要工具,由于网络创建于西方,网络上的许多信息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信息中充满着西方的价值观,而像大学生这种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鉴别能力不强的,访问和阅读自然会受其影响,潜移默化中被熏陶,甚至接受其歪理邪说和错误的观点。

网络使大学生人际关系疏远。虚拟的网络关系消除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往的界限,导致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交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虚拟世界的交往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来交流感情,而长期沉迷于网络这种虚拟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与他人和社会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得人际关系淡化,社会交往形成障碍,甚至诱发一些人的破坏欲望。

网络对大学生人格道德的形成产生影响。在虚拟的网络背景下,由于时空自由的特定,使得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难以确认和监督。由于大学生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起来,其认知力、判断力和抵抗力不足,自律意识较差。在网络中,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误导,使其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一些大学生对是非不分,善恶不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奉行极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人格道德严重缺乏,行为偏激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赢得新机遇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网络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静态表现转变为动态多媒体演绎,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二是互联网的信息比传统媒体大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变得更为丰富而全面。网络的发展,必将进一步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提供更多新的知识和现实材料,也为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实和丰富了新的内容,促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在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展人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大学生网民打破时空的有形障碍而闯入网络虚拟世界,可以通过网络所特有的交互式对话同形形色色的人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由于网络的交换式沟通吸引大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灌输教育转为主动地参与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自己有什么情绪与困扰均可在网上发表,特别是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们会乐于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讨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收集、整理、分析这些网贴,从中较准确地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增强教育效果。

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性和主体性。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从而实现主客体关系走向平等,人们在网上无需考虑自己和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现实因素,彼此相见的只是思想和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于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和交互性,注重灵活运用bbs、聊天室等促成施教者与受教者平等对话和交流,唤醒、激发个体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大学生自觉地把一些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互联网的优越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三、网络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多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注重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解放思想的健康生活方式。用先进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引导大学生,用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文化资源抵制西方殖民文化的侵蚀和政治观念的渗透,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挑战。对掌握丰富信息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有更高的知识和素质,掌握更多的信息。教育者应该主动转变观念,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网络,理性地分析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努力吸收新资讯和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成为知识理论与网络技术两者兼具的复合型教育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通过网络给学生上课,并进行互动交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制作成网络共享资源放到网上,提供给学生下载,网络包含有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资源,具有形象化、趣味性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生动、感染力更大、渗透力更强,有效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某些内容陈旧,方法单调的现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加强大学生网上自律教育。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自我实现意识比较强、个性比较突出、辨别能力比较弱的特点,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教育,规范学生网上行为。要加强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和对待网络信息,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提高自律能力;要加强高校学生的网络法治教育,增强网上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自觉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袭,预防违法行为和运用网络进行犯罪。由此形成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上。

参考文献:

[1]敖丽、朱静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简论,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李雪松:试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3]李佑成: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24期

[4]孟翠艳: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视阈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5]何云飞、刘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6]梁悍东: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研究,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7]曹相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

[8]高旭: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第二篇:浅析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本文从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入手,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规律,并就此分析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必须全面了解新媒体的内容与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战斗力。

一、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一)更新思想

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作为先导,切实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效利用新媒体引起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变。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新媒体时代对教育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必须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教育经验、掌握新媒体技术、熟悉新媒体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才能从容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二)学习传播学知识,掌握传播学技巧

所谓传播技巧,是指在传播活动中为有效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它是为传播内容、传播谋略服务的。通过运用相应的传播技巧可以将要传播的信息意图传给大学生,对于政治倾向胜、社会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灵活运用传播技巧来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十分重要。作为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巧妙利用新媒体优势,增强教育效果。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传播学知识,掌握传播学技巧,结合实际特点开展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教育,多渠道、多样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利用新媒体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主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应积极主动利用网络载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是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互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媒体元融于一体,并且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实践中,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二是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下互动。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直播、视频课堂、网络课堂、课题研究等教育内容通过校园网进行传输和覆盖,扩大教育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和辐射面,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主动巩固校园网络论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首先,依托校园网建立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舆情疏导机制。采取疏堵结合,及时沟通的办法,通过校园网密切关注大学校园中出现的焦点、难点和疑点,及时作出判断、答复、澄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依托校园网建立一支思想教育工作队。要积极建立一支由教师、辅导员、学生网络管理员、校园网版主、学生干部等组成的思想教育工作队,队伍成员要积极活跃在校园网各个论坛版块中,对于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的错误信息,要及时予以屏蔽或删除;积极发布健康向上的、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帖子。

(三)主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手段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建立班级qq群,主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扩展到网络中,克服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其次,打造学生班级博客群。班级博客是一个班级学生思想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大学生们在班级博客群中可以自由发言,交流学习,分享感受。第三,打造学生班级短信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手机短信传播信息,即时把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向。如遇突发事件,要及时向学生短信群发短信,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正确信息。

三、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以提高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素质为核心的接受策略

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三观,提高信息筛选、辨别能力。第二,加强新媒体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素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良信息无孔不入,时刻影响着大学生。必须加强新媒体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第三,加强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新媒体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以主流文化网站建设为中心的主体策略

新媒体时代,各种网站在客观上成了信息的重要传输者和思想行为的重要影响力量。因此要积极开发和共享信息资源,尽快建设主流文化网站,整体规划,稳步推进。一要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网络上真正实现平等、敏捷、细致的教育交流。二要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支持更多的新闻、宣传、文化机构以及党团组织进入网络,扩展网络优势。三应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开发力度,通过制作、传播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中文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让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对网民进行熏陶,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以网络内外联动为中心的技术策略

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应抓住时机地找准切入点,构筑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网络。传统媒体中,报刊是一种群体的自白形式,它提供群体参与的机会。广播直接、广泛地影响着多数人,给人们展示一种不通过言语交流的世界。电视能提供各种生动的素材,满足视听感官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特别是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匿名性和平等性等优势,组织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讨论,或直接利用bbs、e-mail、qq等与大学生进行在线多向交流和心灵沟通,发挥网络媒体的辐射力、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12号文件.

[2]李卫红.利用网络新媒体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中国网,2009.

第三篇:关于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校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具有新时代特点和心理倾向的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出现。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开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居民收入日益拉大,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成为关注热点,基尼系数已突破国际公认的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而这一社会问题反映到校园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在全国各省市区域高校比例逐年攀升居高不下,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的界定及成因

(一)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我国从1997年开始高校实行招生并轨,高等教育成本实行分担制,由最初的国家单独承担转向由国家、社会、个人分摊,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孕育出了贫困大学生这一新名词。

贫困大学生的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北方与南方、东部与西部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同,贫困大学生的界定标准也应有所不同。一般意义可理解为,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突出表现为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杂费或是个人的基本生活费用。教育部文件指出: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1]

(二)贫困成因

1.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农村大学生贫困生居多。我国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统计显示,贫困生有81.74%来自农村,可见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是高校贫困生的主要来源。

2.家庭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竞争机制的完善,一部分社会成员由于一定原因处于社会经济竞争中的劣势地位,久而久之这部分社会成员开始向社会低层流动。因为缺乏竞争实力,长期生活在社会低层,他们的子女一旦进入大学,昂贵的学杂费会让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负担更加沉重。另外,父母的下岗,技能水平不高难以再就业,家庭的突变,例如火灾、地震、婚变、车祸、破产以及重要家庭成员患病,亡故等,都是城镇学生变成贫困大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3.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扩招凸显了贫困大学生问题。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以前,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由国家供给,改革之后,高等教育成本实行分担制,由最初的国家单独承担转向由国家、社会、个人分摊。降低大学门槛的同时一些学习并不优秀的富家子弟也进入高校,富二代普遍的张扬生活态度也激化了贫困大学生问题。

二、贫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存在问题

大部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存拥有许多富裕家庭学生无法比拟的优点,他们自强、自尊、勤俭、吃苦耐劳、性格坚毅、思想积极、态度乐观、富有朝气。他们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多数贫困生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但同时,贫困的环境也不免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敏感、封闭、偏执、不自信、羞于人际交往等负面性格,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内心过于敏感,自卑与自尊的交织

强烈的自尊往往产生自卑心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往往是本地区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优秀的竞争者增多和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的优势荡然无存,使原本优秀的尖子生变成匍匐在象牙塔底层的弱势群体。而来自城镇贫困大学生自小因贫困收到许多来自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时刻担心别人轻视自己,逐渐养成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心中的失落和内心的不甘使贫困大学生具有比一般大学生更强的自尊心,他们更加渴望自强。然而在校园中,富二代张扬的生活方式,物质生活的匮乏,加之社会和校园难以避免的存在一些歧视贫困的现象,伤害了贫困大学生的敏感的自尊,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在敏感的自尊下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感。这导致了贫困大学生情绪不稳定,易动怒,疑心重,缺乏自信,寡言少语等特点。

(二)悲观消沉,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封闭自我

经济上的贫困必然给贫困生心理上带来沉重的压力。很多贫困生在勉强维持生活的同时还肩负着将来偿还债务的压力,巨大的压力容易让贫困大学生产生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同时正值青春的大学生又渴望人际的交往,部分贫困生乐于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够积极健康的参与人际交往,而有些贫困大学生在种种压力下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缺乏自信,与他人交往时常带有防御心理,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只有封闭自己才能得到安全感,同时,家庭富裕的学生因为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消费价值的趋同,往往形成自己的交际圈,贫困生很难融入。这加剧了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冷漠,让他们更加内向孤僻。

(三)自立自强意识与依赖心理互相矛盾

贫困大学生求学过程中,多在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的资助下走进大学校园的。一方面,贫困大学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加倍努力学习的同时还展开自救,做家教或找兼职,主动寻求各种勤工俭学的机会。但社会现实的磨砺,面对贫困的无奈,以及学业的压力,与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的冲突使贫困大学生压力倍增,纠结于生活、学业、心理的多重压力之下。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对自立自强的认识不彻底,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缺乏靠劳动求生存的决心。虽然有自立自强的意识,但对于勤工俭学的工作怕脏怕累,出于大学生的骄傲对于不体面的工作挑挑拣拣,敷衍了事,同时在努力自救的同时又对于社会团体、企业、学校的救助心存依赖。

(四)政治态度存在埋怨情绪

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埋怨情绪,把贫困的原因简单的归结于国家政策的不公,社会分配的不平,父母的无能。有调查显示,有50%的大学生对国家教育改革,并轨招生不理解,认为教育费用理应由国家承担,其次才是由家庭承担,看待国家改革过于片面。这表现出贫困大学生政治责任感不高,政治态度存在埋怨心理。加之学校忽略感恩教育,致使他们对于各种资助感到理所应当,一旦不能得偿所愿得到资助或资助中断,就会对社会、学校产生抵触甚至仇恨心理。

三、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思考

引导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长、成才、成人,应从加强针对性的教育以及构建一个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两方面重点去思考。

(一)加强针对性教育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三观

政治信仰迷茫,社会主义信念不足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多元价值的选择,贫困大学生因贫穷信奉金钱,迷信命运,或是忙于勤工俭学,不关心国家时政,政治意识、集体意识淡薄。针对这些现象,思政工作者要加强贫困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强化共同富裕理想的信心,正确理解高校教育改革的利弊,促进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自立自强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感恩教育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各种品格教育是防止物质和精神双困生产生的有效手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外界的经济自助对于贫困大学生是解决当前困境的一种手段,要想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还要从贫困大学生的自身出发,树立自救意识,要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贫困大学生应摆正各种经济资助的位置,不能把他看成是理所应当和一种施舍,更不能产生的依赖心理。要把经济上的资助看成是帮助自己完成学业的一种推力,激励自己成才成功的信心,从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刻苦学习完成学业,成才后回报社会,感恩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各界社会力量。

(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要全面周到地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既要看到素质和能力教育的重要性,也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力武器。在健全经济救助体制同时也不可忽视心理救助体系。

1.重视素质能力培养

贫困大学生脱贫的最根本方法是贫困大学生运用自身技能,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物质资源,所以高校应重视贫困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加强。高校要运用各种手段提高贫困大学生专业技能、个人素质、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现代信息科技技术的掌握。[2]通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专题会报告会、勤工俭学等形式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丰富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谋求自身的发展。

2.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根本方法,高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团结、教育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以党团活动为平台,辅导员为纽带,采取集中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普通教育与针对性的特殊教育相结合、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从学习、生活和工作上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建立贫困生档案,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波动变化及时掌握,进行有效的帮助教。建立一套全面长效的思想教育机制。

3.完善的资金救助体系

资金救助对贫困大学生在教育效果上是治标不治本的,但它是进行教育的物质保障。高昂的学杂费是导致贫困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幅度缓解贫困生问题还得求助于高校收费制度的体制改革,进行差别收费。或是效仿国外高校减少优良成绩助学金,增加贫困奖助金的发放,惠及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是这一政策的典例。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也不可忽视。高校应修建多种渠道建立健全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扶助体系,经济扶助作为推手为贫困大学生的就学就业加以推助。促进贫困大学生克服困难,摆脱贫困,战胜自我信心的树立。

4.转变心理辅导方式

一方面,心理咨询是解决和缓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式,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多渠道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为平台,及时把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防止双困生的产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在关心贫困生的同时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为了显示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将贫困生的受助情况张榜公布,让贫困生代表上台接受捐助,在电视广播和网络上大肆宣传资助情况,这会让一些贫困生很伤自尊,有学生甚至表示宁愿借钱也不愿意接受资助。学校在施以援手的同时更应该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加人文主义关怀,端正救助态度,优化救助方法。合理运用心理救助机制让贫困大学生更加健康坚强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z].(教材51号文件)

[2]钟文.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初探[j].企业家天地,2008,(2).

第四篇: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讨在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的每个环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力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印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总体上认同我国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1]但在认知深度、道德践履的水平以及社会责任感、合作能力、法制观念、心理素质等的养成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存在工作内容单一空洞,方法创新不足等问题,与大学生现实生活脱节,导致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因此,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新平台。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对个人特点进行分析,再对所在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1、职业生涯规划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为线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别重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教育,着眼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2]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涉及内容更加丰富,教育形式更加生动多样,与学生一生的发展紧密相联;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学校强加在个人身上的实施方案,而是源于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并依据现实条件所制定的个性化方案,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和规划的过程,更容易调动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2、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首先要求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理性地分析和选择,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的灌输教育为主动构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职业生涯规划能够督促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对人才资源的整体要求与配置,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树立和集体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人生理想以及职业理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才会实现自我价值;认识到只有思想过硬、能力强、肯合作、善学习能创新的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认识到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见,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为桥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清晰具体,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袭,主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良好习惯,实现个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4、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个人发展的蓝图和前进的目标,要求学生制定行动方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不断提高完善自我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分析制定的行动方案,能够将被动地要我学变为主动地我要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旦调动起来,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环境,以实现学生的个体生涯目标。

二、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讨

1、在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面性的特点,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在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每一个环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探索、自我规划、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理念,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例如,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理解现代社会竞争和合作的生存法则;能使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质量,关注人生价值的体现,从而寻找到强大的源动力,积极地投入到大学生活中,实现成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2、通过专业教育、职业探索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该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社会角色道德。通过专业教育,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和主要的职业方向,了解专业与职业、职业与事业的关系,从而认同自己的专业选择,自觉培养专业兴趣,尽快找到与本专业相关、能力相配、兴趣相符的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探索,让学生认识到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恪守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敬业、遵守职业规范、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准则,有意识地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求在职业的发展中得到长期的发展和提高。

3、通过相关心理测验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客观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可以采用多种心理测验,帮助他们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职业兴趣、社会态度、个性等心理特质,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资料袋,以备将来制定个人生涯发展规划所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剖析与定位、生涯机会评估、生涯目标确定、生涯路线选择以及生涯反馈与修正等过程中,以心理测评为基础,用科学、人性的测评技术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指导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3]。

4、在团体辅导中提升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道德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遭遇到各种挫折,特别需要来自各方的帮助,此时团体往往可以发挥极大的助人功能。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

在团体辅导中,通过绘制生命彩虹图、生涯人物访谈、职业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启发学生朝着正确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的方向发展,让学生通过辅导活动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而外化为一定的行动。朋辈生涯辅导还可以发挥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和形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与学生心理认同规律相适应,消除学生的排斥和抵触情绪,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加强个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学生个体上才具有实践意义。大学时代是学生个体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既要完成学业,又要和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面对竞争和就业的压力,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强烈。因此,加强个体心理辅导,对于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充分了解自我,化解职业困惑,逐步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个体心理辅导中,应将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素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相关内容融入辅导或咨询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6、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修正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综合能力,同时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有直观的了解,对社会的人才素质要求有直接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根据社会需求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学习动力。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参加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之外,还有许多值得大学生去尝试,比如: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为自己储备良好的人际资源等等方式来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将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王少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4,11-13.

[2]张敏坚.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56-159.

[3]于祥成.生涯辅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探微[j].思想教育研究,2008(6):49一51).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政治视频

浙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下《我们这样生活-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王艳萍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广东陈炽均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浙江许晶泽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我爱秋天》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袁雯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上《炎黄子孙-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吴敏敏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上《我爱您,祖国-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黄燕儿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你真棒-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马莹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第二单元第3课《家乡特产知多少》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贺旦旦

高级中学高考试卷分析专题教研评比活动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下第三单元第2课《动物、植物和我们》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姚娟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4篇)"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政治教案
政治课件
政治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