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的个性培养
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培养的现状,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具体措施。要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培养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分发展其个性,施展其魅力。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完全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衔接,因此,必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调节,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培养的现状
面对信息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课程改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现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教学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一项基础课程,包含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对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受传统教学影响,从课堂教学、教学环境等没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道德素质的功能。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纳以往教学模式,强迫大学生树立社会所需的政治信仰。从很大程度上讲,这种教学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背离,使其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独自思索的能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重视,同时也达不到增强德育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个性的目的。
2、大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兴趣不足
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提炼和传播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选择的过程。[1]但是受传统教学影响,在思想政治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以旧的知识体系为主线,学生接受的知识点大体一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下社会进步的步调不一致,再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逻辑性较强,知识体系庞大,有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2]这就愈使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乌托邦。且多数大学生没有真正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提升本身道德素质、培养自身个性的课程来看待。
3、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沟通
大学生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与他人交流少,这种现象不只在学校,在家庭中也如此。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现实不吻合,出现了学校与家庭教育存在偏差,缘由之一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缺少沟通。一如既往,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是过分地依赖,尤其是大学生,家长对其缺少监督和关心。另外,大学生活已逐渐步入社会,很有可能在意识上、行为上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大学生活时期,学校更应与家庭建立良好的沟通,同时也必须要加强学校管理,建立更为专业化、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培养的必要性
马克思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断发展,要以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导,实现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的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4]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使人得到自身的解放,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守护人,从而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升,科技水平日益领先,社会成员的生活也更具特色,这也期盼人们能够彰显出千姿百态的个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适应这种发展态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其个性的发展。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知识更新快,对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影响愈来愈大。教育要与时俱进,充分突显人的个性,才能促使社会和教育发展。改革开放至今,历史在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培养,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得到发展自身特点的广阔空间。因此,培养大学生个性使其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了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为关注的话题。同时大学生个性的培养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了解到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所需,让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认识,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3、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由特定的阶级或集团按照每个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对其在思想上进行教育与培训,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达到社会的要求,帮助其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5]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大学生个性培育,教学没有注重大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能力,不能独立思考。面对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要不断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满足社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个性培养的措施
个性是一个人与他人不一致独特的行为、思想等精神面貌的体现。新时代要求大学生个性能够被塑造与培养,以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需求的有个性的综合人才。
1、增强大学生自信力
对大学生而言,自信更多来自于别人的赞赏及其鼓励。德国著名教育家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6]赞美是激发学生的有效方式。赞美有多种,因人、因事而定。对于教师和家长而言,无论怎样的赞美,都是他们对学生的肯定。教师公开鼓励学生的表现行为,增强了个人的自信,更是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家长单独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赞美,也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激励单个学生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对大学生进行赞美和鼓励,不仅加强了大学生的进取心,更让其有了干劲,取得更大进步。
2、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成功的常青树,创新需要努力和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首先,用创新塑造学习环境。在授课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鼓励学生勇于探讨。其次,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鼓励大学生大胆幻想,充分发挥潜力。再次,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探究新问题,自主处理问题,使大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开发。最后,组织大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劣势,进行及时的弥补,积极借鉴他人先进的思想观点,进行学习和创新,培养探究精神。
3、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个性的培养过程中心理素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的健康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为大学生个性的培育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个性的发展。首先,要开设心理保健课,给大学生灌输健康的心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其次,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恰当的和学生进行访谈并调节;再者,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胆识,使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刚毅、不怕困难和挫折的品质;最后,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材料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并对每个学生心理都进行分析,总结出特点,进行层次教育,感化学生,启迪学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7]
四、结语
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加强大学生个性培养是社会发展和思想政治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培养大学生个性,提高大学生素养,塑造大学生灵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在青春年华充分施展个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洪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路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
[2]王思斌.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的含义及切入点[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5.08(2)3-4.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02-103.
[4]毛泽东.实践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8.
[5]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
[6]汤园林.夏丐尊绝食捉贼[J].文学选刊,2014.13(11)2-3.
[7]查理德.心理学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3-45.
作者:冯娅楠 张苗苗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
[ժҪ]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学生对思政知识、理论的理解比较困难,兴趣不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教育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契机,各种形式的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多元化平台,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加自由。本文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政教育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数字杂志、报纸以及网络博客、微博等媒体形态逐渐普及。丰富的媒体形式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多姿多彩的网络咨询,还能够为当代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多元化教学平台。大学生是新媒体的直接使用者和传播者,新媒体为他们带来学习资源、网络资讯的同时,也有很多负面思想的影响。新媒体时代下的负面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对学生的思想侵蚀更加严重,这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如何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的特点
1.传播信息的泛化性
传播的泛化性主要是指传播层面的泛化。层级化是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特点,所谓层级化就是媒体对信息的传播都具有一定的边界,并非所有信息都可以被传递。传统媒体中只存在着两种群体,一是消息的发布群体,一是消息的接受群体,这两个群体之间是不相通的,各自在各自的群体内生活。新媒体的出现形成了一个新型的传播模式,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不再有接受者与发布者不能同时存在的现象发生。
2.传播信息的碎片性
所谓的碎片性,是针对泛化性而言的,是指新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时候,会以碎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通过新的媒体整合起来,加倍发挥其影响力。传统媒体时期,少数传播媒介掌控着整个社会的宣传舆论内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不断收缩,信息的权威性和传播效力不断降低。在社会转型过渡期,权威信息和平民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每个阶层的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速度是一样的,更多的人在新的信息传播平台方式下获得了更多的满足和自我个性的表达方式,更多的平民明星通过新媒体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全新的信息沟通形式刺激了全新的人类生活方式的产生。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1.新媒体影响大学生的交往方式
当代大学生通过E-mail、qq、博客、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使人际交流更加便捷,更能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共享。新媒体的一大优点是能够达到信息发布者的匿名性,从而很好地保护信息的发布者不被外界打扰,自由地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感情。但新媒体的虚拟性特点,也容易使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放纵自己,减少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从而爆发矛盾与事故,这是高校教师需要重视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2.新媒体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变化,原本只能够通过图书、报刊查阅资料,而现在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展现自己的能力,探索自己的长处,学到一些在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但通过新媒体学到的知识有时也会给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3.新媒体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形成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新媒体的迅速兴起将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冲击。一些只言片语式的思想侵蚀着大学生的头脑,他们很容易接受一些负面的东西,从而改变自己正常的生活轨迹。很多大学生因为对一些新奇事物着迷而放弃学业,最终导致降级或者开除。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大学教育管理者要掌握技能、提升认识、转变观念
第一,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要有的放矢。在使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开展的方向。不论做任何事,只有找对方向才能够成功。如何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把握好使用新媒体的方向?首先要观察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以及应用程度,以此决定引进新媒体的范围。随着新媒体使用人数的增多,其应用价值也会被放大,这时候就需要正确应用新媒体来传递正能量。第二,要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普及,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如蓝瘦、香菇、你造吗等。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的出现,要求大学思政教育教师实时掌握这些语言,能够明白学生在说什么,然后借助网络虚拟世界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所面临的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1.发挥学校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随着新媒体的日渐普及,很多教师可以结合新媒体来传达自己的教学目的。在高校中开展新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工具,还为学校找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减轻新媒体对传统教学的冲击,提高教学水平。
2.造就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环境
造就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环境,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一起努力。首先,社会中应该形成新媒体是传播正能量和正义思想的平台的风尚,这会为新媒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学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根据地,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教育平台,这需要学校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师资力量,以及适合大学生学习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最后,对于新媒体的出现,家庭应该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为与孩子的进一步沟通做良好铺垫。
3.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体,学生会带动身边的同学以及朋友养成培养媒介素养的习惯,大家共同进步。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甄别能力,同时加强自己发布信息的责任。
四、结语
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对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新媒体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是各种网络信息的载体及传播平台,来自新媒体的信息有优有劣,人们应正确筛选和过滤这些信息,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推动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为思政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安瑞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作用探讨[J].长江丛刊,2016(25).
[2]刘先长.浅谈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6(4).
[3]孟翔.现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理论观察,2014(12).
[4]祁承勇.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5(5).
[5]董颖,李鹰.论如何有效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亚太教育,2015(21).
作者:陈宇鑫 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网络意识形态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意识培养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改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显示,网民中最大群体就是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已成为上网的主流群体,尤其是智能手机APP的强势发展,网络学习在课堂外的学习环境中,已经超越了书本、教师成为了无法代替的学习途径。网络的影响不单指学习习惯,更多地改变是思维模式,集中体现在互联网+思维的演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社交习惯的改变:无处不在的微博、微信等通信手段,在青年学生中广为流行;二、消费行为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通过网络购物、娱乐,同时购买手游装备在学生日常开销中所占比例逐步加大;三、网络语言的兴起:网络语言的简洁、生动增加了生活中的趣味,因此逐渐受到大众的接受认可。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必须认清网络、互联网+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尤为突出,不同的价值观、思想流派在网络肆意传播,导致一些大学生逐渐失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崇洋媚外趋势明显。网络意识不仅影响着学生,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如何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顺应时代趋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在很长时间内得不到相对应的重视,根源在于缺乏可实施的教育载体。
二、互联网+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承载
很长时间内,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围绕着书本教育展开,内容略空、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教育本身已经脱离教育对象,而网络意识应该可以被借鉴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1、网络生活贴近学生交流:在网络环境越来越开放的大学校园,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解放思维,掌握当下大学生使用度交广的网络语言,将书本深奥晦涩的语言转化为接地气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交流。同时也能够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不良网络词汇,及时加以引导,净化语言空间,拒绝键盘侠,旗帜鲜明地反驳、纠正错误言论。2、互联网+思维解决问题: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已经推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全面进入网络化、移动化。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单独为了设置一门学科存在,它应该体现在教育在校生的全过程中。因此互联教育的这个+,应该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始终贯穿于学生职业规划、宿舍生活、专业学习、学生活动等,作为价值取向、思想引领的实践依托。寻求主动出击,帮助学生解决在校期间的实际问题,才能将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3、网络特性传播正确思潮:网络传播最大的特性在于实效性和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课堂,举办活动也停留在校园,这不利用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国家大事小情、特殊案例分析、就业(创业)政策导向、心理健康辅导等内容,利用自媒体的传播途径,有效进行深度推广。同时面对出现的突发情况,能充分利用网络实效性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三、结语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可是互联网的出现让学生接受新思想、新内容的途径陡然增加,再用课堂单项灌输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以及学生网络风险防范,这迫切要求思政教育敢于尝试新方法。通过对网络意识对学生影响的分析,进一步论述现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受到的双面影响:一方面革新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和与学生实际的切合度,但是大量的负面信息干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成果,如何避免或是减低这些负能量信息对于学生思想变化。如最近出现的萨德事件,和以往突发事件相比,此次事件在处理过程中,青年学生显示出很强的自律性,理性、客观地处理政治分歧,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一次成果检验。当然,此次研究还存在很多瑕疵。研究过程中由于篇幅关系,对于如何利用网络意识的长处应用于思政教育的研究还略显粗浅。还需要对网络文化和网络意识对于学生的影响,以及思政教育中如何妥善使用网络手段做进一步的研究,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作者:陈潞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
勇于开拓进取
高二政治说课稿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第六单元 自强不息 6.3 自立自强
第一课时 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 —— 初中政治第四册教案
意志坚强的表现
高三政治说课稿 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高二政治说课稿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走进中学》说课稿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
第10课责任重于泰山
《当今时代的主题》说课方案
高二政治说课稿 家庭消费的内容
法律打击经济犯罪
笑迎新生活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说课
十五课第一框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说课稿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三册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丰富多彩的情绪
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
初一政治《发展真挚的友情》说课稿
第五课第二框 发现自己的潜能
第四课 第二框法律对建设精神文明的措施做了明确规定(2)
品味生活
高二政治说课稿 什么是经济效益
初中政治说课稿-《爱国情操的表现》
思想政治课说课稿(范例)
高二政治说课稿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情趣与兴趣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