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据化时代逐步深入我们的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而思想教育一直是高校中重点的课程问题,它肩负着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所应学习的正确的价值观,但同时,思想教育课程由于其并非专业课,所以受到学生的重视度并不高,而大数据时代的新兴教育方式更是很大程度的冲击了这门课程。本文阐述了大数据时代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在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应该如何创新教育方式,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希望本文所阐述的一些观点,能够为建立良好的数据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式
一、引言
随着全球科技化,数据不仅更新了社会,更是革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以一种悄无声息的形式。而高校正是运用各种先进科技的领先者,在大数据时代的的引领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体制,教师的教学体系,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一定的改变,但其中不乏会有跟不上的时代的错误表现,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跟随时代的发展,教育出适合数据化社会的人才。
二、大数据的概念和特征
大数据一词在2013年被我国逐渐引用,而数据主要指的就是数据集,也称为海量数据,其数据规模之大使用我们传统的手段是无法进行处理的。是指在一个传统范围内,通过对数据的分析,采集和整合,在不利用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方式在庞大的数据中进行集合分析,应用到所应应用的领域中,对于相关的事物,情况进行分析,预测,从而获取想要取得的信息,进而获取价值,推动相关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数据的特征主要有注重事物之间的关联,注重对价值的挖取和对趋势的预测。事物之间的关联指的是大数据只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但对于为什么联系,以一种怎样的形式联系是没有数据显示的。而一般的采取到的原始数据是不能直接应用到事物上的,而是要通过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的整合,提炼,发现其中的规律,挖掘到其内涵的价值,所反映的事实的本质真相。数据经过采集,整合,分析之后所能够运用到的就是挖掘现在的价值本质,其次就是对之后的事件发生采取了一种建立在实际调查上的无奈选择。
三、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能力薄弱
将大数据运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教育领域是一个很有发掘性的全新课题,大多数的高校都缺乏相关的经验,对于建设数据化教育体系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因此,学校对于这一方面投入不多,整体技术基础比较薄弱。
(二)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大数据技术涉及广,对于数据压缩合并,统计分析,分类聚类等技术操作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本身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稀缺,而由于思想政治课程对于教师的思想状态,心理素质,进取精神,生活态度以及个人的信任度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而具有这种教学能力的教师的数据操作能力是比较困难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受到极大的冲击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介绍的马克思主义,而由于大数据时代的盛行,各种信息学生都能够轻易的看到,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就对学生本身具有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侵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主流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而在媒体中所宣传的信息,其中不乏具有为了炒作而宣传的一些虚假信息,而对于没有社会阅历的学生来说,这些负面的信息会使得学生的原本的思想意识迷失方向,价值判断能力下降。
(四)学生的数据化信息隐患
在大数据时代下,学生在网络上所登陆的一些网站或者软件之后肯定会留下痕迹,而这些痕迹都是自己的真实信息,而根据在不同的系统中,所存留的信息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而如果一些反社会人士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分析,从而在在网络上重现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作为犯罪工具来对学生以及其家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四、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
(一)建立相关数据主题网站
想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文化阵地,学校应该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站,将正确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理念,思想上传到主题网站,它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该有意识的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数据操作技术上进行投资,学校定期的让教师到专业网络技术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而教师也要不断的提升对自己的要求,在时代多变的当今社会,教师应该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养出符合时代并能够具有正确的价值理念的学生。
(三)强化数据化的教育意识
创新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是革新教育观念,增强数据化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中所占据的比例。打破已经不适应与数据化时代的僵化的教育思想,教师能够增强教育意识,才能够更加完善学生的学习。
(四)建立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链条
大数据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对基础数据的科学分析和整合,预测出事件未来的基本走向,做出客观的结论。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通过对学生的分析以及其基本的价值观念,教师根据于此建立起具有实际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将数据运用其中,让学生不仅仅再局限于理论性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
五、结语
总而言之,大数据是时代的革新,更是我们未来发展的趋势,它给我们的认知和教育方式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我国教育领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为了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趋势,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已经是必然趋势,而教师所面临的就是如何将大数据有效的运用到教育中去,能够达到教育要求,对学生思想教育实现一定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继东.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学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党政研究,2017,(02):63-65
[2]何绍芬;钱波;姚常红;左立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情感式教学法探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7,(01):37-39
[3]和军;靳永辉;任晓聪;褚沈东;周文渊;苗旺;陈庆杰.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4):32-34
作者:陈卫强 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
摘要: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做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带来直接影响。文章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构建的意义进行简述,之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对策,希望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进步带来支持。
关键词:
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学生健全的思想素质、人格品质及价值观念构建有着关键性影响作用。从当前的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来看,扩招所带来的学生数量增加,虽然为高校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动力,但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构建带来了挑战,如何进一步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环的作用,为我国高校教育价值的发挥带来支持,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环境构建的重要目标,文章以此为基点展开探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构建的意义
从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角度来看,做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对于促进高校教育事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
(一)思想政治环境构建为制度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在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环境作为内在环境模式,其是否和谐、得当会对高校的制度建设带来直接影响。高校制度作为约束教师、学生、教职员工行为,调解各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其想要确保自己能够被教师、学生、教职员工所接受,就必须要确保自己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支持,并能够在制度内部透漏出大学的治理理念、伦理道德规范与教育意志,以此来让制度实现软性指导与硬性约束的有效结合,为制度在高校当中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支持。
(二)思想政治环境构建为思政教育提供精神动力
在高校当中,精神动力是最为基础的内容,其是学生、教师的精神准则,透露着师生间的共同信念、道德奉上、价值观念。在高校当中,校训是对晶振动力的最有效描述,其展现的是高校精神、高校风貌和高校理念,其实高校办学过程中所自然形成的精神性文明成果,其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环境作为高校人文环境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保护网,让师生能够实现精神价值和意志品质予以提升的重要基础。
(三)思想政治环境构建为师生交流构建良好途径
在高校当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最为主要的两个群体,其相互之间的沟通是否和谐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效果和高校发展效果带来直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高校当中最为基础的教学基础保障,其能够让师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沟通,构建起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途径,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带来支持[2]。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高校教育模式来看,其存在的以下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构建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硬件设施缺失引起的物质环境不足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硬件设施水平会对人才培养效果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随着高校扩招浪潮的来袭,高校生源饱和问题日益凸显,随之而来的硬件缺失问题直接导致了高校教育物质环境的不足,例如教室紧张、食堂拥挤、图书馆藏书不够、多媒体教室不够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托一个相对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开展,但是硬件设施缺失导致的基本教学问题出现,会让高校为了完成基本教育任务而疲于应付,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很难真正的得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难以有效构建,这使得高校教育的基本环境出现了缺失,其人才教育效果也因此很难得到保障。
(二)校园制度问题引起的人文环境缺失
人文环境作为高校当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环境类型,其是需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支持,才能够得以建立的。然而,从当前的高校教育环境来看,过于依赖制度硬性要求所建立起的高校制度环境,无法真正的做到以生为本,所制定的制度内容从学生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让管理制度的实效性作用无法体现。在此基础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方教育环境因为缺失基本的文化环境支持而无法得以开展,这让制度环境成为了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消极因素,其会对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3]。
(三)思政教育落后引起的发展步伐错位
思想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其必须要保证自身与高校发展步调的一致性,才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然而,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看,其存在着与高校发展步调错位的情况,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大学不断扩招的背景下,高校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师生的学习需求,一直致力于高校的物质水平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落后于高校发展步伐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出现了与高校实际发展环境不相符的情况,这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对策
通过前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问题分析,想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想要做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有效构建,就必须要先做好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因为只有物质文化建设达到一定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能够拥有构建环境。针对于扩招带来的生源数量暴增问题,高校需要加快对校区的扩建,确保学生的吃、住、学都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进行,而不必要去为了这些基本的物质需求去争去抢。在此基础上,高校要进一步做好对校园环境的美化,构建起一个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有效构建打下基础。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做好人文理念的建设,通过设置校训石碑、伟人雕像等物质景观,在学校中营造出一种庄严、高雅的学术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打下基础[4]。
(二)制定以生为本校园制度
高校作为为学校服务的教育机构,其必须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够确保高校教育价值的发挥。制度作为辅助高校管理的一种规范,其本质是为了创设更好的校园环境,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一前提下做好对制度建设对以生为本的服务性作用就变得格外重要。在实际工作中,高校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其一,建立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制定学校制度时,可以邀请优秀大学生参与,正确做到制度既能够符合高校发展要求,又能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其二,积极实现制度创新,对奖学金制度、优秀大学生评选等制度进行更新,努力构建起科学、服务、诚信的高校发展制度模式。其三,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管理与服务并举,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有效构建带来支持。
(三)构建良好校园交流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不仅能催人奋进,而且能形成集体凝聚力。教育者应增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既要以身示范,以自己的人格、言行影响和引导学生,又要在教育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平等交流和民主管理的方式教育帮助学生。其次,教师要多参加学生活动,与学生交朋友,学生当中要多开展集体活动,形成和谐、健康、融洽的校园人际环境。再次,要及时纠正各种不良现象,减少同学间的不良影响,放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正能量,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落到实处。又次,不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还要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人际交往技巧、礼仪相关课程,开展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志愿服务、扶贫帮困等活动,使大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关注集体与社会的发展,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不仅能够实现对高校教育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还能够为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带来支持。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政教育人员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未来发展的目标,制定出满足当下、符合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然后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构建起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为高校良好发展打下基础的同时,也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带来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杉.文化视觉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探索与构建[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08):88-89.
[2]赵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与优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2):231-232.
[3]闫军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模式的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58-59.
[4]李振玉,邱惠生.小学语文教学中快乐教学法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263-264.
作者:强小静 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和对策
摘要:
当今社会经济在不断迅猛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不断改变。在教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创新概念和新颖文化被引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中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新,就目前来看,我国许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配置现状缺乏合理性,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关键词: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配置对策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在学校的教育课程当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由于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想能力还不够成熟,所处的年龄段容易受到各种外界思维的干扰[1]。并且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和创新,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思想政治教学有效落实。
一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在社会或者是特定的社会群体中使用一定的政治观、思想观以及道德观等对社会中的成员进行有目的、有组织以及有计划的思想影响,让其能够在一定的社会要求下遵循相关的思想道德来进行社会实践的活动[2]。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但是在目前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一)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配置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缺乏完善的组织资源体系,相关资源在开发利用中过于滞后,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最终导致管理混乱现象发生。其次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另外,教学资源应用率相对较低,大量资源被单独运用到思政教育中,导致各种矛盾的出现[2]。
(二)协调性不足
高校思政资源协调性不足主要表现在物力资源与主体资源衔接不及时,换言之,当主体资源发挥作用时,物力资源不能及时供给。其次制度资源与文化资源相隔离,载体资源与信息资源不协调,导致载体资源被浪费。
(三)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
文化资源是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学校部门将重点放到校园建设中,忽视了对校风的建设,最终导致文化氛围缺失的情况发生。
三合理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对策
综上,笔者对高校思想组织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诸多问题,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应采取多种对策,笔者将对其进行阐述。
(一)充分提供物力资源
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当其冲,应确保物力资源的充足。资源配置不充分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分配不合理以及不及时三个方面,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物力资源投入已经引起了学校部分的关注,并得到了相关院校的支持。学校部门应加大物力投资力度,政府应鼓励更多社会人士来进行投资,实现物力资源来源的多元化,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3]。
(二)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为促进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利用率,应增加主体资源。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设备配置上,还存在重标准,清管理的现象,有些学校还存在随意改变资源用途的情况,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思想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在教师的配置上,师资匮乏的问题也是由来已久。基于此,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从整体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进行提高。除此之外还要对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实行绩效奖励的制度来吸引优秀的教师,从而从整体上对教学的质量进行提高。
(三)深挖文化资源提高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它兼具着弘扬文化的使命。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校应对校园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从而对校园文化发展方向予以明确,真正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要点
上述,笔者对思政教育资源的配置对策进行了分析,在资源配置中,高校应注意相关要点,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
(一)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
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大部分还在实行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思路,但是这样的教学思路并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并且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只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很难从自身的感觉出发去体会相关的思想政治观念,也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优化创新的过程中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教师应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相关的思想政治观念提出自身的见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某一点思想问题进行讨论并分享自身的体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让学生以自身现有的观点出发去对所学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思考,让其能逐渐接受新的思想政治观念并将其和自身的观念相融合。
(二)开拓教学的新领域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以课本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讲解。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这一渠道将思想政治教学的领域进行开拓,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社会动态,接触到更多正能量的思想政治理念。在利用互联网对教学的领域进行开拓的过程中校方要对校园网的建设以及维护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并将思想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进行进一步的建设,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网站,让学生在课后能够通过网络的途径进一步进行思想政治的学习[4]。
(三)构建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围绕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制定专门的培训学习制度,以制度做保障,使思政课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外出进修培训成为常态化。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和职业幸福感。同时要建立信息化学习平台,及时指导、了解和反馈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工作状况,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全方位的体检和培养。还应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和资助思政课教师进行科研教研活动。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理解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及时学习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体现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时效性。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成果,不断钻研业务,勤学苦练,提高技能。另外,思政课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推进科研,形成良性循环。
五结语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高校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进行与时俱进的优化和创新,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还存在诸多不合理性,严重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为改善这一现状,高校应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才能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5]。
参考文献
[1]王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J].才智,2015,(20):179-180.
[2]吴春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变量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64-66+79.
[3]姜德琪,项敏.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介体资源的开发与配置[J].教育探索,2011,(06):35-37.
[4]李万银.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功能的影响因素[J].贵州社会科学,2011,(05):14-17.
[5]姜德琪.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源的开发与配置[J].中国电力教育,2011,(02):111-112+114.
作者:曾赛章 单位:钦州学院
第四篇:校园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利用好校园媒体,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作用。在网络技术、大数据高速发展新时代,校园媒体在进行融合发展时却处于较为被动的阶段,这导致了校园媒体在师生群体中占据的地位不高,而且传播的效果不强。因此,高校的校园媒体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稳步进行融合发展,才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园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作用
校园媒体能够引导校园的舆论方向以及改善舆论环境。在高校内部的媒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社会,不论是信息技术发展还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均无疑是在推动校园进行媒体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随着网络技术和大数据跨越式高速发展新时代的到来,校园媒体传播载体、传播手段和传播途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日益呈现出和师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态势,而众多的高校校园媒体则表现为多元化的发展现状。
一、校园媒体发展现状
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利用好校园媒体,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作用。在中国的高校校园媒体的数量较为庞大,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肩负宣传校园任务的校园媒体;第二种,具备较强功能性的专业校园媒体刊物;第三种,以消遣与娱乐为主的校园媒体的文学作品。校园媒体形式则是以广播,电视以及网站等为主。在网络技术、大数据高速发展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智能手机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成为校园媒体的主流。由此,要利用好当前各种主流媒体,发挥媒体宣传和便捷的优势,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首要前提是进行媒体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工作,完全发挥出校园媒体自身的宣传优势,使校园媒体能够高效率的运用资源。校园媒体资源进行融合发展主要是以单个媒体为基础,进行各校的媒体信息的交流融合,再利用多个媒体平台向师生展开传播。
二、校园媒体融合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新时期的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主进行校园信息传播,这在校园中的影响力较大,在众多的校园媒体中能够深刻感知到新时期下的机遇和挑战。而且当今大学生更喜欢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消费,校园媒体面临着校园媒体影响力逐渐减弱的挑战。虽然以往的校园媒体有一定固定的受众群体,不需要担心校园媒体的营利问题,然而在新时期下校园媒体自身存在的不足日益明显,问题主要包括不能够保证传播的信息具备一定的实效性,无法和读者进行及时沟通,媒体传播的形式过于单一等,因此校园媒体需要走融合发展之路。首先,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受众具有一定的受众性。高校进行校园媒体宣传时主要的受众群体是全校的师生。在高校内部的校园媒体通常情况下会定位为全校师生,校园媒体不会对受众市场进一步的划分,而受众的一致性增加了高校校园媒体展开合作的可能性。其次,媒体的特点可以相互间的进行弥补。以往的高校校园媒体以广播报纸为主,其自身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依托于互联网发展的新媒体则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形式,这符合校园媒体受众的个性化需要。新时期下的校园媒体据有较强的互动性,师生可以对自己有兴趣的信息进行评论等。最后,促进信息的统一与非同质化。在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具有高度统一的特性,校园中的信息传播内容主要以学校活动以及党政为主,因此几乎所有的校园媒体信息传播的统一性较高,而且学校间能够采集到的传播信息几乎一致,正是因为这种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才会造成人力与物力资源的大量浪费,由此高校媒体需要进行融合发展,并共享资源,对于受众市场进行细分。
三、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加强校园媒体管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高校中需要对媒体管理体制进行积极的改革,改善在校园内盛行的多样化形式媒体共存的现状,将校级新闻中心作为总体的领导部门,在下属部门中增设广播站,有线电视以及校园新闻网等多个部门,把所有分散在校园内部的校园媒体进行整合,共享媒体信息与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校园媒体的工作效率与宣传效率,进而有更好地服务于优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3.2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在各高校内部运用的媒体信息传播手段几乎一致,这使校园媒体合作变得疏远,在校园内形成报网与广电两个校园媒体阵营。需要先进行校园媒体自主融合,才能够实现校园媒体的大融合。对于校园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及机构进行整合工作,有利于促进校园媒体的发展,减少实现信息共享的流程,这有利于校园媒体运用自身本不具备的优势和其他媒体一同做好信息的传播工作。校报上的文章信息能够利用校园网络或是电视广播等方式传播给更多的人,相反,校园网络等媒体的主要内容可容易在校报上进行传播。
3.3丰富校园媒体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性
校园广播记者可以在校报上宣传自己采集的新闻稿件与节目内容等,在校报上可以公布有关校园广播或是有线电视中主要的节目内容摘要等等,在节目播出之前,积极引起更多师生的注意,使更多的人能够及时收看校园内部的电视节目。校园电视不同于校园广播,它具有图像优势,它能够向师生传达更清晰,更具体的信息,使校园信息报道更具电视化。网络传播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校园媒体传播的信息会有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增强校园内广播媒体电视节目自身的深刻性和权威性,可以把可评论性的新闻稿件加入校园媒体报道中,以改善校园新闻报道内容没有深度的现状。校园媒体节目编排的人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源,以丰富校园媒体报道的内容。利用校园手机网络可以使听众与校园广播电视之间的距离更近,使校园广播电视具有一定的互动性。校园媒体可以利用网络发布所有的图文内容,音频节目,视频节目以及手机网络的互动内容,吸引更多的师生关注校园媒体。利用网络自身具备的无限传输的优势,把学校内部的信息向社会传播。对于校园媒体进行的整合不只是字面上的组合,这是需要在稳定的合作关系上进行的媒体互补,各校园媒体间存在着共同合作进步的关系。校园媒体的优化整合,使在校园媒体中发挥每一种媒体自身的优势,改善自身存在不足,促进校园媒体的发展,提高校园媒体的工作效率,在校内以及社会上利用校园媒体的融合扩大高校的影响力,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可以预测,高校校园媒体的未来发展必将呈现出各种现代化技术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在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日益明显。为了更好发挥校园媒体的积极作用,我们需要认真了解和详细研究每种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使校园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迸发出更加鲜活的力量,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要不断进行积极创新和改革尝试,努力提高校园媒体在辅助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铁铮.融合发展:大学校园媒体必由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5(2):45-47.
[2]王艳玲,王磊.当下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融合途径探析[J].新闻爱好者,2014(10):56-59.
[3]滕永华,陈汝冰,徐家伟.校报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功能定位[J].青年记者,2015(17):70-71.
[4]郭婧.高等院校传播媒体的发展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1(24):28-29.
[5]李秀芹.高校校报的媒体融合实践[J].青年记者,2015(29):32-32.
作者:史欣卉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出发,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辅课化,理想信念教育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更新不及时。结合笔者教育、教学情况提出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加强对相关理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全员、全程和全方面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科学的知识和卓越的人才,而高等教育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需要贯穿整个教育的全过程。高校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未来人才的重要阵地。我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和社会主义目标一致,我们的人才也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完善人格的综合教育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我们党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市场经济的弊端和思想多元化使高校学生深受影响,西方社会的一些消极思想也不可避免的腐蚀着我们的高校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贯穿到高校教育当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的推进保驾护航。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辅课化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的正确树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学校对除了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外,这方面的理论课程辅课化,学校和教师不重视,学生应付课程学习,完成考试任务的情况屡见不鲜。非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基本知识了解不够,相关常识性的知识含糊不清,仅限于应付考试。
2、理想信念教育不足
理想信念是思想的钙,如果缺乏就会得软骨病。中国共产党能在最困难的时期生存下来,并发展成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大党,就是因为其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当前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一些多元化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思想教育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更有甚者不认同。除此之外,还有个别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教师理想信念都不坚定,对于自己所教内容不能真正的认同和信仰,当然教学效果也不会太理想。教师应该是首先坚定自己信仰的人才能从感性教育的角度真正的感化学生,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味地从理性层面分析不能真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更新不及时
目前,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多停留于理论灌输层面,现场教学和实践等感性教育的手段大多停留于表面,不能及时有效巩固教学效果。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应该革新。有的教学虽然将理论教学由课堂现场搬到了线上网络课程,通过新媒体等途径讲授思想政治课程,但是网络课程内容依然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及时更新。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1、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外网络的全域性使得通过多媒体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也能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常规教学。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变原有的被动灌输式教育为主动自主式教育。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和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使其在学习中逐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利用校园网络等建立学生在校日常时间分配和去向的大数据库,根据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时间安排和学习规划,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学生的需要和意愿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寻求新的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加强对相关理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担当者,首先应该是能真正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的人,应该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应该对所学和所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真学、真信、真懂。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的培养和再教育也变得很有必要,这是进行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是真正愿意并能够承担起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人。
3、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全员、全程和全方面
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全方位和全过程。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现场教学都只是在校学习,都是课程规定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伴随学生的日常行为并渗透到学习生活中的,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内化为学生主动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也应该进入学校的视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渗透到高校学生的社团活动、课外生活中,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的长效机制。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普及到高校的全员。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个别相关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和任务,而应该是每个学生甚至教师都应该接受并全程普及的。
4、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榜样对人们心理的引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校园里的好人好事正能量人物不应该只是见诸报端的、束之高阁的宣传,而是深入到学生中去,真听真看真感受才能有真感情。或者对于榜样或者正能量人物的事迹了解、宣传工作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会产生道理我都懂,但我不愿做的尴尬,从感情出发,结合理性教育,会弥补这种缺陷。
5、以学生为中心办教育(以人为本、人性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是人,是学生,是围绕学生进行的社会活动,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点和特征,因材施教,教育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实践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作为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人才结合起来,把成才与成人教育兼顾起来,与时俱进,有针对性的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时间段,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网,2016-12-09.
作者:钟亮 单位: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第六篇: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自问世以来,慕课推动了网络教学的变革,受到世界各地高校的普遍追捧。但是,慕课的实质是西方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进行隐性的意识形态输出,这对高校的思政教育产生了冲击。高校应积极应对,采取适当措施,形成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合力。
[关键词]慕课;高校;思政教育
慕课(MOOC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其自问世以来,以大规模、开放性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随着慕课的兴起,国内许多高校整合强势资源,建设资源共享管理中心,如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发起的由30所高校组成的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重庆大学发起的有19所高校加入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慕课的发展,对推动继续教育发展,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也将具有积极意义。[1]为顺应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在线课堂发展的新趋势,直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新的机遇与挑战,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2015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其中强调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立足自主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促进课程发展,加强组织管理。但是慕课不只是教育问题,它还是文化问题和政治问题。高校在组织和发挥慕课教育性能的同时,也应当要积极应对慕课带来的冲击。
一、慕课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慕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手段。其看似是一种学术平台,实质则是新形势下西方发达国家以开放教育资源为幌子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软实力输出的新形态,它的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输出和渗透。当前慕课的课程主要以西方为主,课程通常带有浓厚的西方意识形态色彩,一些慕课课程正在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观念,我们必须要警惕。例如在由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和柯伟林讲授的ChinaX这一门课程中,授课者故意遗漏中国古代的许多历史朝代,将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以碎片化、简单化的方式加以解读和推销,歪曲中国历史的客观真实性。他们还否定中国文化及其遗产,甚至对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进行歪曲。[2]而另一门在Coursera平台上的民主化进程课程,一名中国学员在课后笔记里写道:教授列举了世界各地许多为民主而做出贡献的人,认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为推动本国、本地区政治民主奋不顾身。该课程列举了曼德拉、昂山素季等著名的民主运动人士,但其中也包括被我国政府判为反革命宣传煽动罪的刘晓波。[3]该课程将企图推翻我国政权、改变我国政治体制的亲西方反华分子,定为世界政治民主运动人员,扭曲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旨在抬高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从而弱化和消解大学生对我国民主制度的认知以及政治信念和价值观等。长久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其先进的网络技术,牢牢地控制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布,这与我国高校所倡导的主流教育观相违背,挑战和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从目前世界范围的政治文化形势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话语权格局仍使西方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一直保持着巨大的能量。消解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的崛起,对于我们巩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扩展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提升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构成了极大的挑战。[4]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同时,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如果国家教育体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丧失了文化传承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将会严重动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高校从来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晴雨表,是西方敌对势力分化渗透的主要目标,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张雪说。慕课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和华丽的技术手段包装之下,以一种技术中立的假面出现,其实质是向外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软实力,其中充满着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这将削弱发展中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使发展中国家向他们趋近进而认同。
二、我国高校应采取的对策及措施
(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慕课平台,扩大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的领导权
文化是一种潜隐、无形的软实力因素,可以通过影响和改变对方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来获取对方对自己的理解和认同。[5]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想在意识形态方面发挥自身的能力,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除了硬实力之外,还必须有强有力的文化软实力。当前许多国家在慕课这一新技术教育领域主动出击,纷纷研发本国自有的慕课平台,如英国、法国、日本等。有学者强调:在慕课课程新时空中,哈佛、斯坦福等美国名校绝不仅仅是在展示他们的课程。课程是什么?是文化,是意识形态,是民族精神这对中国的挑战,绝不仅仅局限于高等教育,而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生死存亡的大问题。[6]2013年,清华大学正式发布首个中文慕课平台,这为扩大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途径。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慕课平台,就要根据我国实际,将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中国社会紧密联系,建设好高质量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政治慕课课程,发出中国好声音,讲中国好故事,传播正能量,抢占舆论话语权,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立场舆论导向,增强中国的慕课竞争力,传达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转换教师角色,创新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面对慕课的冲击,高校教师要积极应对,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当前高校思政教师已经普遍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思政课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增强了思政课的有效性教学。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教学观念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学校一般都采用大班教学,一名教师要同时面对上百名学生,这样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采用慕课的形式,实现学生与网络平台的对接,一方面可以使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可以从繁杂的教学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用自身的影响力去影响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场非常好的现场体验,做到真正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表面上看,慕课是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推动授课理念与方式的革新,但从深处看,其实质是先进思想对互联网空间与网络舆论阵地的主动占领,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以更好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三)加强网络监管,建立完善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筑起一道牢固的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防火墙
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阵地。我国在高度重视慕课发展的同时,应建立起相应的慕课审查准入制度,尤其是要重视西方慕课的意识形态隐性传播,避免含有宣传西方社会思想的慕课入境。同时,应利用网络及报纸等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慕课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以消除不良思想的影响。在我国,思政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来势汹汹的慕课浪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前沿的教育技术手段,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中取得舆论话语权的主导性地位,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更好地确保我国的意识形识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06).
[2]郗厚军.西方MOOC中隐含的历史虚无主义探析以《ChinaX》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5(1):32-35.
[3]高地.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104-108.
[4]毛跃.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J].浙江社会科学,2013(7):28-34.
[6]李亚员,管立国.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J].理论探索,2015(1):54-58.
作者:吴正东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七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与路径创新
【摘要】本文分析了微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即影响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接着深入分析了微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式、载体的冲击。提出了微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造良好的微文化环境,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关键词】微文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201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网民总数已经达到1.03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8.4%,我国的网民总数突破了1亿大关,这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除了电子计算机,智能手机的使用人数也快速增长,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截止2016年7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04亿户,其中4G用户总数达到6.46亿户。学生作为追求新事物并且接受能力强的年轻人群,占据了中国网民数量和手机上网人数不小的一部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比如腾讯、新浪微博等相互争辉,蓬勃发展,微文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微文化是随互联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媒体环境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覆盖下的网络文化。微文化是指受到网络文化影响的社会环境。每个人都会受到微文化的影响,从而改变其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以适应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微文化下,如何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创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是值得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微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作为从小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人群,如今的学生群体与他们父辈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衣食住行都受到网络的影响,被深深打上了信息时代的烙印。
1、微文化影响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
高度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让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互通的地球村,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都变得更加简单。互联网上的信息呈现出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碎片化、交互性强的特点。传统信息获取方式获取的信息量小,获取速度慢,获取信息的交互性也不强,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在面对新兴的信息获取方式时,表现出较多缺点。所以,当学生获取信息时,除了使用传统的纸媒等获取方式,更多时候使用的是新兴的网络信息获取方式,当学生需要获得信息时,他们会更倾向于使用网络。比如,在搜索引擎或者微博等软件上输入关键字查找信息,在网络学术论坛提出问题寻求解答。而且,互联网信息量巨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巨量的信息。所以,在微文化环境背景下,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被改变,学生可以快速获得巨量的,自己需要的信息。
2、微文化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
如今的学生群体,生长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运用非常广泛,信息全球化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他们的父辈已经有了不小的差距。因为手机、电脑等设备的普及,网络将整个世界连接起来,所以,学生的视野高度有所提高,学生的视野宽度也有所拓展。他们可以广结世界各地的朋友,可以自由探讨社会热点,可以在网络上组织自己的兴趣团体,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每天的心情。对于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已经习惯利用网络学习、求助、分享和娱乐。所以,网络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3、微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微文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被改变。过去的学生,坐在教室里,通过阅读书本和老师的讲解来学习,而互联网日益发展,处在微文化环境下的学生,除了课堂学习的方式,有了更多种选择。比如说,遇到难题,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或者搜索引擎查找答案;需要预习复习,可以通过登陆网络课堂来学习;发展课外兴趣,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可以提供许多教学资源,各种各样的兴趣平台都可以被找到,那里有许多人相互帮助。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对于学生学习非常有益,所以,微文化环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4、微文化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
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特点以及网络在社会中的普及度,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者、传递者和接受者。所以在微文化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意识被激发和唤醒。在网络上,学生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发表对社会热点的评论,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者。特别是在网络的传播机制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意见领袖,作为个体的意见领袖同时也是集体强势阶层的代表,对信息的传递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微文化环境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微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和科学文化技术,把青少年培养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普及度的提高,微文化的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1、微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冲击
微文化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信息交互性强,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对学生的认知影响较大,新观念和新思想冲击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时陈旧,不能够与社会现实保持一致,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兴趣,甚至产生怀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时代脉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相一致,引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因为陈旧过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再适合新时代。
2、微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冲击
微文化下,信息的产生和传递速度快,传播的范围广,传播的信息量大,因而信息管制和舆论引导比较困难。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课堂为主,由老师选择特定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灌输,在微文化的冲击之下,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效果会减弱,固定的小流量信息在面对多变的大流量信息时有天然的弱势,所以,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定要进行改革。所以,微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有较大影响。
3、微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冲击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以思想政治教育课本为客体,以老师的说教为中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传统的,枯燥无聊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老师低效率的知识灌输的方式已经不适合微文化环境下的学生。微文化环境影响下的学生,能够接受大量新信息,能够熟练运用网络获得需要的信息,受微文化环境影响的学生一般具有独特的个性,强大的自我意识以及旺盛的求知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利用互联网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来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无聊和低效率,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微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必须创新,在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仅使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利用网络平台,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比如,创建微博账号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淡化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亲近的、时尚的、简单的双方关系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播放视频、义务活动、参观博物馆等实践活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微文化环境下,合理的利用网络的力量,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般是课本里或者老师选择的内容,难以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相一致。在微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学生能够获得大量信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陈旧无聊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一致,利用网络文化和技术更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创造良好的微文化环境
网络不仅能够快速传播大量有用的信息,也能够传播大量无用有害的信息。学生往往不能有效分辨信息的好坏,网络上大量谣言、辱骂、色情、暴力等信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营造健康、安全的微文化环境,必须建立完整严格的网络管理制度,对负面信息进行管理,为全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让学生更多的接受积极向上的,对身心健康有益的信息。安全、健康的微文化环境,有利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微文化环境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不管是抓住机遇,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是迎接挑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微文化环境下,都必须清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培养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度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一环,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因此,必须在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应新的微文化环境,以保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纬.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探究途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2)74-81.
[2]王乃河.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J].教师探讨,2015.7(23)102-106.
[3]李莉.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报,2016.4(9)39-48.
[4]孙忠良,卢翠花.微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7(7)98-101.
作者:佘璐 单位:湖南医药学院
第八篇:高校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究
摘要: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起着重要作用,协同专业教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协同理论的视角探究高校协同专业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协同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对策
2016年12月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而应协同育人,形成合力。著名的协同理论恰好可以给我们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方法上的借鉴。
一协同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方法借鉴
协同(synergos)一词原来的含义是共同工作,它来源于希腊文。1971年,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armannHaken)与其学生格拉哈姆(Graham,R)发表了《协同学:一门协作的学说》,具体阐述了协同学的概念及思想。哈肯指出:协同学的意思就是协同合作之学。协同学揭示了一条规律:即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在外部参量驱动和内部子系统协同作用下,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动力以及演化的规律。这里所阐述的协同指的是系统中多个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的、相互合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它包含了竞争与合作的两层含义,但是重点强调的还是合作。[1]在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内,当各子系统间多方位、多层次的渗透活动增强到某一临界点时,关联运动占据主导地位,各个子系统就会产生协同效应,形成整体功能,此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经常表述为2+2=5或1+1。协同效应是所有复杂系统中的一种自组织能力,是新的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部作用力。[2]在此,我们不仅学习协同理论的思想理念,同时借鉴了协同理论中的涨落原理、支配原理和协同竞争原理。
二高校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深化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习近平主席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继续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作用之外,其他各门课要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向学生涌来,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得到新思潮的滋养,另一方面也受到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普适价值等错误思潮的侵蚀。因此,要深化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能只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联合专业教师,守好大学生学习和接受的所有渠道和阵地对学生实施联合思想引导与教育,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胜利。
(二)高校协同育人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通过专业教师或者仅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无法有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存在难以接地气的现象,追其原因就是没有结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协同专业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学习资源分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在开展这些教育的同时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就会觉得教育的内容贴近实际,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
协同理论要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系统必须开放;二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必须协调合作。[3]高等教育是一个大的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关联最密切的便是专业教育子系统和思想教育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拥有共同的高等教育目标,在人才培养上有着紧密的连接,只要整合这两个系统的功能,协同育人,系统就会进入有序的状态,避免出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割裂的现象,专业教师就会通过与学生密切的接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三高校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协同意识,共同设计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目标及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明确协同育人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指的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按照特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因此,由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和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统一于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得专业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协同育人的方向,尤其是使得专业教育工作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专业教育工作者对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为实施协同育人奠定思想基础。
2.教育内容一体化,形成课上与课下协同育人内容体系
教育内容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媒介,专业教育工作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思、设计、实施与运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要把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学习、活动设计一体化,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合,实现课堂、课下联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课堂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隐性知识来传道,把专业知识作为显性知识来授业;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和课下的第二课堂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作为显性知识来传授,把专业引导作为隐性知识来渗透,由此达到对教育对象的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培养。
(二)采用多样协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利用涨落原理,形成协同育人方式方法
根据协同学基本原理,涨落现象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内常见的一种基于内外部原因出现的现象。它的产生是必然的,但是涨落的大小可能会存在一定偶然性。[4]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容易变化,是可塑造的关键时期,所以外部的变革和大学生自身内在的冲突能够带来很多涨落。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课上和课下,会了解学生思想涨落的信息,通过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有效沟通,对学生思想变化有更准确的把握,然后双方联合通过外界环境的造势,通过时事关联教育、生活教育和综合教育(多媒体影视教育、说理引导教育、辩论活动教育)等方法,引起学生思想顿悟,代替原来简单的批评和说教,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利用支配原理,找出序参量,明确思想教育核心工作主线
支配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在处理问题时要找到序参量,然后充分利用序参量的主导作用。[5]对于高等教育工作来说,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立德树人教育就是最序参量,就是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育人的基本和前提。所以专业教师在明确这一核心和主线的基础上,将备课内容由原来的单一的专业技术知识,转变为丰富的专业知识+育人教育,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见缝插针、润物无声,在教授学生职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职业道德,在传授学生学习就业技能的同时体会社会责任感,在组织学生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的同时感受祖国发展的历程,在带领学生学习语言应用的同时,了解祖国的外交与经济发展政策。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自然而柔和的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效果。
(三)协同队伍团队化,搭建协同育人组织机构
协同学中的竞争法认为,一个系统中的构成要素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不同的要素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但是各种要素又会在真实序参量的作用之下达成统一,形成有序结构。[6]长期以来,由于工作内容的分工,我们总是将高校中的专业教师归类到一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归类到一起,于是造成了思想上的割裂和工作中的分离。按照协同学,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分割,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师融合到一起组建成专业教育管理团队。这个专业教育管理团队既包括专业教师,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时还要在专业教育管理团队中下设专业党支部;团队中的所有教师既要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共同肩负起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晓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6.
[2]蔡小葵.运用协同理论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协同机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1):66.
[3]邵华.基于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5,5:209.
[4]杨睿.协同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71-72.
作者:李宏新 王滨 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第九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维度
【摘要】以问题导向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把党的领导作为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保障,学科建设作为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抓手,队伍建设作为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关键,教学改革作为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高校思政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导向;改革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总书记站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深刻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问题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客观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站在更高层次审视,我们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各级党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虽然各级党委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台了不少文件,但不少文件只是停留在文件本身,落地生根的少;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时由于党委书记和校长关系没有协调好,导致党委领导形同虚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较大冲击和弱化。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待加强。2005年以来,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共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6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基本确立。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表现为学科点泛而不强,学术成果多而不精,学术队伍多而不强,学术平台少而不壮,社会服务不够主动。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有待加强。目前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近7万人,还有专、兼职辅导员18万多人。问题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自我认同度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老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水平亟待提高。不少专、兼职辅导员并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背景,有些虽经短期培训,但远远不能够胜任复杂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进一步改革。面对社会的急剧变革和信息的多元化,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机械地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逼迫越来越多学生成为低头族,甚至逃离课堂;不少教师固守课本的条条杠杠,而不去将经济社会生活实践中得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向学生宣讲;不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步伐滞后或者改革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问题。
二、党的领导: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保障
党的领导对于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如何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各级党委要主动作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首先,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级党委要正确对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本级党委工作的关系,切实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各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落地生根,出台的文件坚决执行,不能落实的文件坚决不出台,确保这些文件的权威性。其次,要切实加强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施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终身追究制。再次,协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协作推进、形成合力。就家庭而言,家长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高校的思想动态,给予他们家庭的关怀。就高校而言,要在党委领导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加强中国梦的宣传,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社会而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最后,各级党委与高校保持良好的互动。各地地方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带好头,放下身段,经常深入高校,向广大师生介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回应他们的现实关切。
三、学科建设: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抓手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龙头工程,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不断完善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的布局。国务院学位办、各省级学位办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过程监管,实行末位淘汰制,坚决撤掉建设落后的学科点。二是要进一步凝炼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方向。鼓励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框架下,根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化的要求,适时调整学科研究方向,多出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新成果、新思想。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在出国研修、职称评定、绩效待遇等方面出台政策,鼓励更多优秀青年教师安心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实施学科队伍的质量提升工程,除了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常规培训外,尤其要加大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的培养力度,形成榜样示范作用。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改变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心浮气躁、没有自信的状态,通过政策引领鼓励他们能够静心、安心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产出更多接地气的优秀学术精品。各级各类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设置要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倾斜,加大基金支持的力度。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的国际交往,同国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精英进行学术对话,研究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加强交流与互鉴;研究社会主义运动在国际上的胜败得失,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实践,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六是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级各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平台,同时应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协同创新中心。七是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高校要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形成良好的互动,经常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者向广大党员干部、中小学师生、公司员工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服务社会,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特色和独特魅力。
四、队伍建设: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关键
目前,我国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主要有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兼职教师,从事团学工作的专、兼职辅导员,达25万多人,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2016年12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浙江大学调研时指出: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要紧紧抓住教师环节,解决好内功问题[2]。第一,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领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只有熟练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使思政课的内容和方法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回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实践的方向和准则[3],才能为思政课提供学理支撑,才能使思政课与鲜活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第二,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理工科出身的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努力学习历史、哲学、社会学、宗教学、美学等人文知识,增强自己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矢志不渝追求教育的崇高理想,积极维护教育公平和正义,真心关爱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自觉用自己的行动和理念去影响学生、激励学生。第三,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学素养。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快速发展,各种自媒体方兴未艾,这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自觉地产生焦虑,甚至是抗拒,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反对学生使用手机、电脑。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调适自己的心态,着力加强自己的科学素养,正确认识各种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利弊,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云平台等新媒体与网络一代大学生进行互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成效更加突出。
五、教学改革: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第一,大力加强课堂教学研究。首先,要大兴集体备课之风。目前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集体备课制度形同虚设。高校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及时扭转这种不正常现象。一定程度上来讲,集体备课的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集体备课,确定课堂要讲授的重要理论问题,对一些重要问题、重要理论成果进行反复研讨,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探究。其次,撰写教学体会和论文。要及时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归纳,为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借鉴。第二,大力加强教学内容改革。首先,要做好思政课国家统编教材的整合使用,避免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简单重复现象。审视2013、2015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我们发现存在简单重复、逻辑不顺的现象,这对于教与学都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其次,教师要结合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及时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学生分享。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每当讲到现实问题时,学生的兴趣陡然兴起;每当照本宣科时,学生基本都变成了低头族,这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一定要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课堂教学。第三,大力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解放思想,积极尝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积极利用QQ、微信等自媒体,加强师生互动;加强探究性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课堂实践,给予学生做教师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制度。[5]综上所述,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
作者:张尚兵 余达淮 单位:河海大学 淮阴师范学院
第十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ժҪ】互联网+新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与平台。本文在阐释互联网+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其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点新思路:培养与自学相结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发挥学生主动性;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网络不良行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育人;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高校服务育人工作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于新的载体与平台,创新工作方式,转变工作理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着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互联网+新的特点为高校服务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与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转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创新思维,提升服务水平,是广大育人工作者需要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的内涵阐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高校服务育人工作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呈现出新特点,数字信息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科学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形式的多样化,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颖性与创新性,提升了服务水平,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互联网+最新理念的提出是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的,其本质内涵主要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由互联网转化的科技成果与其各个行业相融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与载体,转变传统的行业发展模式,促进其他行业发展的升级转型,优化发展战略,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其主要有跨界融合,连接一切,重塑结构等特点,代表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科技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趋势。[1]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多样化
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成果的转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与平台,促使高校服务育人工作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也更加多样化。这不但增强了高校服务育人工作的吸引力,也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只在课堂教学、召开班级会议时进行。而在新媒体时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信公众号、QQ班级事务交流群、微博宣传、网页新闻、多媒体授课等形式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余形式,也提升了大学生交流、互动、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与热情。[2]
2.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要求
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多样化的新媒体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便捷、新颖性的同时,其教育的内容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不断通过手机、电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于读者面前。但部分内容与观点在发表时缺乏严格的监督与筛选,部分观点缺乏严谨性与科学性。同时,海量的内容呈现于读者面前,大学生有时也仅仅是粗略地浏览、阅读,不能深入地理解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传播方式,给高校服务育人工作带了新要求。在通过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方式等都需要不断地转变,适应新的环境。[3]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互联网+是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体现。网络的自由性,大学生获取网络资源更加的方便快捷,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吸取知识的多样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储备体系、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互联网+对于大学生带来的思想上地变化,了解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新作用,掌握互联网+的特点,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的践行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4]
2、教育过程复杂化
知识经济时代,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但是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呈现出了复杂化的特点,一方面,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校服务育人工作者需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可利用资源的有效整合、筛选,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到日常工作中来。实践中,部分高校辅导员对于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而复杂的网络环境对于学子们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部分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会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影响到其学习和身心健康地发展。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思想动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问题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与工作方针,更加合理、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培养与自学相结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同时大学生也呈现出了新的问题与特点,对于高校服务育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性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与要求。一支现代化、专业化、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高校服务育人工作科学化,保持新颖性的重要保障,要求其具备明确的政治方向,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建设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需要学校及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高校在引进、招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时,应该制定科学的招聘规则,对于其学历、专业、综合和素质等进行全面的考察,招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对于在职的高校服务育人工作者,应该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强化业务素质的同时,培训其掌握网络教学的技能,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构建对外交流机制,加强国际知名院校、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最前沿的热点问题,其他高校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其次,在学校加强培养的同时,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充电,开拓思维、熟悉相关的网络知识和新媒体使用技能,提升业务技能与综合素养,争取做一名新时期优秀的服务育人工作者。[5]
2、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发挥学生主动性
在互联网+环境下,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学生组织,他人之间相互监督的他律意识,有利于在网络环境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首先,应该在大学生刚步入高校的大一时期,将明确大学时期的任务、目标,充分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培养良好的自律意识等观念融入到大学生新生教育工程中,培养自制力较强、严谨苦学、踏实勤奋的优秀品质。其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其参与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的环节中来,建立相应的新媒体交流、互动平台。一方面,因为学生之间相互比较了解,对于周围存在心理问题、不良习惯的学生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且反馈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锻炼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有利于在互联网+环境下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3、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网络不良行径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政府需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整治与监管,健全信息传播和接收过程中的监控机制,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净化互联网文化传播环境。要利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网络不良行为,这也要求公众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改善价值取向选择的外部环境,为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好基础;要全面提高网络宣传的质量和针对性,随时了解网上信息,及时删除网上垃圾,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绿色网络环境。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作为21世纪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其与高校服务育人工作相结合,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实践中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新时期高校在开展服务育人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互联网+计划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转变方法、提升服务育人工作的水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为培养新时期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的优秀大学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袁阳.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北京精神培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
[2]尚起媛.高校思政微博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160-162.
[3]金曦.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D].兰州交通大学,2015.
[4]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李克强总理互联网+国家战略腾讯官方解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徐海鑫,廖浩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7).
作者:胡中肖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
盘点2017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四大关卡
北师大版初二政治信任无价教学计划
2016年初一政治暑假作业练习题
北大师版初一政治认识社会巨变知识点(上学期)
新人教版初三政治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版初一政治共同建设集体教学计划检查反馈
八年级政治暑假作业综合试题(初中生)
考生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如何达到好的效果
北师大版初三上册政治参与民主政治教学计划(第二课时)
九年级上册政治教学计划: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八年级上册政治教学计划:严也是一种爱
2016年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学期政治第二单元测试题(教科版含答案)
2017高考政治必背考点:银行和储蓄者
2017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拉开大幕
北师大版初三上册政治了解经济生活教学计划
17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如何解答政治选择题
初二上学期政治教学计划:第2课 共享花季友情
北师大版初二政治《感受青春律动》教学计划模板:第1课
16-17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要搞好三方面
北师大版初三上册政治把握时代坐标教学计划
北大师版初三政治把握时代坐标知识点(上学期)
北大师版初三政治了解经济生活知识点(上学期)
人教版初一政治上册《自我新形象》同步练习题
北大师版初一政治了解经济生活知识点(上学期)
2016年9月2日国内时事政治一览
北大师版初三政治参与民主政治知识点(上学期)
初三年级上册政治第二章测试题:《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北师大版初二政治诚实为本教学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政治教学计划《责任与角色同在》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