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10篇)_教学论文-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10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10篇)

查字典政治网 2017-04-17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

摘要:

本文主要的论述角度包括学生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这三大要素,通过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出现的策略,探寻高校思想政治发展要略,让高校在政治思想教育方法突破现有模式,提出更优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创新与实践;分析与探索

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能逾越的历史阶段,所有我国高校也在此背景下进行改革。高校思想教育活动也面临良好的机遇,若能把握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有着接影响。但创新中很多新问题也在会发展中逐步暴漏出来,有待解决。

一、当前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现状

1.社会转型冲击大学生思想。

高校发展要接轨于时代,所以发展中要求经过高校政治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有着正确的政治观念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让高校学生具有良好的使命感,以完善高校政治发展。但是改革思想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观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愿意参与到公众活动中,以接受良好的思想改造。但还有部分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出现政治倾斜化的局面,政治思想意识受到冲击,政治观点的功利性体现的较多。尤其在政治事件判断中感性认知居于首位,原因是平时的政治学习中很多思想意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没能从实践的角度探寻问题,所以很难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评价。

2.文化多元背景冲击大学生思想。

多元文化格局让我国高校改革经历难得的机遇,但也要面对难得的考验,拓展高校政治思想研究内容,也为教育载体提供更优良的场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思想逐步引入,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严重影响。加之,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遇到事情以后容易冲动,所以很多意识和想法严重不足,导致部分外国分裂势力将所有的目光都锁定在大学生群体上,通过给学生灌输反党反政府的理论,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导致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指引,质疑主流的意识形态,导致积极的社会意识在高校的地位受到冲击。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有关互联网的渗透持续不断,也不断地侵蚀高校的正统思想,从而制约高校的思想政治活动的开展。

二、新形势下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略

1.社会转型中推进高校进程。

1.1政治创新提升感染力。现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想法新颖。这种思想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时代在向前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所以,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时代特点。我国高校在教育形式和手段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良的地方,政治思想教育也应顺应时代变革,积极加强创新型手段的运用。所以应该摒弃在教育教学中的教条主义,通过新形式、新方法来提升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感染力。促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视角来审视自身,认清自身的现状。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显性和隐性课程的比例,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来教育学生。要用更贴合现实生活的形式来提高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1.2.教育管理相结合。高校开展教育时为让教育和管理两者能相互配合,甚至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就要从教学整体着眼,做好自身的规律或者特点把握,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路,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设期间能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契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调整高校的政治思想理念,并能全局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一批政治思想觉悟高,专业素质过硬的教职员工。强化政治思想理念的同时,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素养也要达到预期要求,配合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开展新颖的教学方法,以期能更好的服务教学活动始终。

2.转变多元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素。

2.1校园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活动期间主要是依靠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地。建设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一方面,能规范学生行为,精华学生心理,增强学生社会认同感。另一方面,高校开展文化校园建设,要鼓励学生爱国,给学生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为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然后借助于校风建设、社团建设、党团建设等让学生对马列主义有新的认同,以期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政治综合素养,做到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校园文化不但具有育人性,也能体现社会主义的特点,更能结合时代和学校特色,建立具有良好校风的高校文化体系。

2.2完善网络政治思想工作。网络是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高校也要借助于网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借助于网络宣传平台,开展丰富的政治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交流和互动,互联网能解决实际交流中的尴尬或者难为情,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新想法,提出困惑自己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说,自己毕业想要考取公务员,但是听说很多地区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想,让学生了解到阳光会普照大地,所以光明会出现在任何一个角落里面,个别不能说明普遍,更不能成为我们不努力学习找借口,很多寒门学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考取公务员的事例比比皆是,因而不要听信谣传,要切切实实的去调查,去思考,询问发布这种言论的人是否考上公务员。同时要净化网络环境,避免西方的很多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渗透大学生的思想,转变他们的意识,让他们迷失自己的价值观,借助于信息技术管理好网络信息平台,占领网络阵地,把握好话语权。

3.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创新。

创新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就要求转变时要从显性教育逐步走向隐形教育阶段。学生在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开设期间的想法十分重要,先要做好显性教育,通过无意识引入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强化对学生的隐性教育活动。最终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能将思想意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理念中。灌输模式从单一灌输走向双向交流,灌输中虽然主导地位不容忽视,但方法、效果上还应有所创新,更要重视引导,逐步从硬性灌输走向软性灌输。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是两者进行互动交流的关键要素,这也将利于激发客体对教育接受的积极性。由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学习,这就应强化调查与研究,把握好形式的发展观,找到热点,要瞄准学生的适应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工作倾向。另外,要做到信息通畅,尽量不要让小道消息迷惑学生,特别是一些不良的社会传闻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不良影响,要求学生对于可预见性的事物进行主动出击,主动地介入,最终做到由主动进入被动。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发展地位举足轻重,现在我国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不容乐观,很多方面不尽人意,因而在改革中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适应新时期改革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研究高校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并提出改革中的问题,解决多元化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冲击,通过对应政策的提出,力争完善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孙兆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新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0):23-24

[2]左婷婷.人本原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2-3

[3]郑静.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契合性、意义及其路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0):6-7

[4]张影.文化育人:从大学文化的视角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4):11-12

[5]徐仲伟;张绍荣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创新以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0):6-7

第二篇: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摘要】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专门的教育活动,基础课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两者在总的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是可行的、必要的。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要做到转变思想、更新理念,要构建教师团队,要强化集体备课,要改变考核方式等。

【关键词】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实践教学;互动融合;教育合力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教学均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最先接触,而且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紧密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两者虽然在教育主体和教育特点上各不相同,但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在教育内容上是紧密结合的,在教育过程上是相互贯通的,在教育方法上是互相借鉴的,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性和灵活性。笔者认为,基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课教学的这种高度的一致性和天然的内在联系,可以将符合基础课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直接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以此实现两者的互动融合,既可以提升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也可以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可以发挥两者的优势互补效用,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共同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可行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一致性

(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专门的教育活动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求,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宿舍、班集体和年级工作等为载体,组织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1]主要包括:党团组织和班级建设、校园文化及学术学习活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资助育人、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种咨询服务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尽管涵盖面广,涉及多个领域,内容庞杂,形式多样,包含有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因素,但它首先是一种专门的教育活动,与高校其他教育教学形式一样都是在传道授业解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的管理和服务因素都是带有教育性质的,目的都在于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教育,教育是核心要素,管理和服务因素是附属且服从于教育的。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党团及班级组织、学生社团、宿舍,以及网络等新媒体为载体,利用课堂之外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来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及人文素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成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以隐性教育为主的原则和手段来对学生施加影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一定指定某一本教材或书籍,可以是一本来自生活的无字的书;不一定是在课室里进行,可以是校园内外的任何一个角落;不一定是在讲授某个原理,只要是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联系都可以成为教育内容,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灵活性。简言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其他教育教学形式一样都是在教书育人。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高校基础课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讲授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既可以体现在突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的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体现在课堂之外的德育实践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之中,[2]包含了课堂实践教学(课内校内)、校园实践教学(课外校内)和社会实践教学(课外校外)三个方面。基础课实践教学理所当然需要具备实践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大学一年级新生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基础课是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导引课,其题材和内容均源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大学生是一个不断变化成长的群体,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要紧紧贴近学生,形式要灵活多样,包括了校内校外的一切教育活动,因而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生活性和灵活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及人文素养,都需要在实践中获取、掌握理论知识,也需要通过实践促进理论知识内化成为素质、外化成为行为。可以说,基础课教学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它具有鲜明而突出的实践性要求,[3]实践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是优化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其成效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实践也是思想道德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所在,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而实践教学又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基础课实践教学不仅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只是简单的一个教学环节、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4]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课实践教学是一致的

众所周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从理论上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承接和延伸,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以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飞跃;基础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感受、体验和理解基础课理论学习的内容,以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飞跃,因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课实践教学在总的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应该也是可以互动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的。在现实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课实践教学都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种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及人文素养,促进他们成长成才;两者的教育教学内容和题材都来自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都是校园内外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和灵活性。而且,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和承担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这两支队伍具有很强的相通性,可以互相交流、结合,共同承担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总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课实践教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天然的内在联系,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直接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互补效用,实现两者的互动融合,形成教育合力是可行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即按照教学进度和教案的安排,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基础课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切合学生需求的内容和形式,直接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如此,则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三个方面中,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承担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基础课专任教师除了承担理论教学任务外还负责课堂实践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活动按照基础课的教学进度和教案安排进行统筹,基础课教学则对符合要求的有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理论提炼和理论解读,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学生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和基础课专任教师两支队伍充分交流互动,共同承担和完成基础课教学任务,达成协同育人的目标。

二、必要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双赢

(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课实践教学两张皮

由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管理,由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负责具体落实;基础课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研部门负责建设和管理,由专任教师负责具体教学任务,因分属两个性质不同的部门和队伍,在现实生活中,两者经常处于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两张皮分离状态,这种各行其是局面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不协调,也导致两者在推进中不是双赢而是两败。一方面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很憋屈。一是大量富有教育意义和内涵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经常被误认为是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开展的校园文娱艺术活动或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学生参与仅仅是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或实现高校管理需要而已,很少甚至没有触及到其中的教育意义,玩一玩就好,看一看就走的心态十分普遍,因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寓教于乐、管教结合、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成为空谈。二是由于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的理论功底不深,相关研究比较薄弱,因而在开展教育活动时缺少相应的理论解读和理论指导,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提升应有的理论高度。三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问题,有时显得繁杂琐碎、难成系统,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变成是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在开展教育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以行政管理的形象而非教育教学的形象出现,难以介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起承接、延伸和补充的作用。一方面是基础课实践教学效果欠佳。一是由于受到诸如活动项目、场地、课时等资源的限制,基础课实践教学要么被忽略,要么被简化成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难得一见或放任自流,实践教学缺乏社会性、生活性,缺少内涵。二是因工作机制不善,基础课实践教学要么处于放羊式状态,教师仅给出题目,学生自行操作后撰写总结报告或论文,最后教师评定成绩,一个回合下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任务是完成了,但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么引导则鲜人问津,教学指导流于形式;要么知行脱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因缺乏对理论的透彻理解,也缺乏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提炼,教育深度不够,学生往往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三是基础课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调,又脱离学生实际,因而吸引力不强,学生参与的兴趣不高,走过场的现象比较突出,甚至有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上网下载资料充数。四是基础课大班授课现象仍比较普遍,教师单兵作战、单打独斗,因时间和精力有限,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他们对实践教学往往难以顾及,只能把重心放在课堂理论教学上。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双赢

将大量的、精彩纷呈的,富有教育意义和内涵的,而且符合基础课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直接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并由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承担这一部分的实践教学任务,而基础课专任教师则专门负责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这样可以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整合,形成教育合力,这对于改进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是大有裨益的。首先,有利于提升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一方面,可以使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多样,改变基础课仅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单一化模式;通过增加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活动项目,使实践教学更加社会化、生活化,更具灵活性、实践性,更贴近学生实际,提升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多是学生喜闻乐见且与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生兴趣浓厚,主动性强,参与度高,有了他们的积极和认真地配合,基础课实践教学效果也会愈加明显,其理论教学也就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其次,有利于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把内容复杂、形式不一、头绪繁多,看起来繁琐零碎、杂乱无章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基础课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教学的方式进行整合,可以促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系统性,更能起到对基础课教学的承接、延伸和补充的作用。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按照基础课的教学进度和要求有条不紊地实施各项教育活动,把看似繁杂的工作变成系统的教学,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不会再被当作是一般校园文娱艺术活动或管理服务工作了,可谓一举多得。再次,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由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和基础课专任教师共同承担实践教学,改变以往分兵作战、各自为政的现象,一方面可以减轻基础课专任教师的授课负荷,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处理有关理论教学方面的问题,使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够更加深入和有效,也有利于他们加强学科研究和教学改革,提升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整合后更加条理化,有利于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也有利于确认辅导员的教师身份,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三、有效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对策

第一,要转变思想,更新理念。思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其实,各界对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课教学各行其是的负面影响已有深刻认知和共识,大家的争议主要在于解决现状的方式和途径。解决这一窘状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思想、更新理念,深入研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课实践教学各自的优势和潜在价值,探索两者的相通之处,为实现两者的深度互动融合创造条件;要鼓励和支持基础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共同承担和完成基础课实践教学任务,促进这两支性质相近、职责相通的教师队伍进一步交流、结合,实现这两支教师队伍的科学发展。第二,要构建教师团队。要组建一支由基础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组成的,专门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团队,基础课专任教师专门负责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可以称之为课堂导师;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称之为实践导师,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分工合作,经常交流,共同践履基础课教学的育人功能。平常他们归属于各自的部门,而在实施基础课教学时,他们便是这门课程的专职专任教师,不再是某个部门的教师,不能再以归属部门来区分;不再是某一位教师负责一个或几个班级的教学,就某一个教学班级而言,至少是两位教师共同负责基础课的教学,即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第三,要强化集体备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要高度重视并且要极其认真地做好集体备课。每学期开学前必须专门召开基础课教学的集体备课会,课堂导师要向实践导师展示理论教学的进度和教案,说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实践导师要按照有关要求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配合好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实践导师要向课堂导师说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安排和工作部署,课堂导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各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理论提炼和理论解读,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步伐协调,一致推进。第四,要改变考核方式。一个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及人文素养是逐渐养成的,对其进行考核评价不能用一次考试和一份试卷来测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其教育成效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就要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可以在一年级开设基础课时侧重于理论测试,在二、三、四年级时侧重于实践测试,综合四年的成绩作为基础课的总体成绩;要提高实践方面在基础课总体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要改变只有教师评定学生成绩的单向考核模式,推行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考评的师生共同参与多向考核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促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这样也更能体现学生在知行统一方面的提升状况。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课教学各自有其特殊性,并非所有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可以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反之亦然。另外,不管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基础课教学都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要求来实现互动融合,也要因校、因系(学院)、因专业、因班级制宜,方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封希德: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183-186.

[2]潘从义,屠霁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3):131-133.

[3]孔爱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5):174-176.

[4]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82-84.

第三篇:微语境高校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学生的关注点、信息获取源越来越倚重移动网络终端,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在移动互联网微语境下有力发声,成为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创新,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微语境途径下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目标,构建符合新媒体信息传播规律、适合大学生受众心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途径,将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微语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语境的发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与传播者,微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带给他们全新的媒介使用体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互联网已更深融入到教育等民生服务中,各主要网络服务用户规模均超1亿。其中,以微信、QQ为代表的移动即时通信应用用户规模为6.42亿,占网民总体的90.4%;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应用使用率分别为78.7%、67.4%和34%。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达25.1%。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接入互联网,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在享受移动互联网便捷和信息交换迅速的好处同时,又存在着其学习和信息的接受易受海量网络信息的冲击,思想易受网络群体性思想的影响等情况,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唯有以问题为导向,拓宽现实与理论视野,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因事时势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切实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才能真正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成为青年学子青春飞扬的动力、青春搏击的能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件事,如何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时下,利用微语境之势更好地贴近学生,有针对性地发声并取得实效,已成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着力点。

二微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利用好这一新兴工具和渠道,使其更好地为思政教育服务。很多高校已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和困难,制约着工作的更好开展。

(一)微语境下信息的开放性令思想政治教育谨言慎行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也是其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有意识地立足移动互联网向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动开辟移动互联网思政教育阵地上迈出了第一步。但由于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微语境开放性的特点,思政教育主体面对受众的不确定和不可控性常常顾虑重重、瞻前顾后,不敢轻易发声,在需要其引领思想潮流主旋律的关键时刻陷入失语或少语的窘境。

(二)微语境下信息的活跃性令思想政治教育无所适从

移动互联网下青年学生具有快餐式的信息消化特性。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如不顺应新的信息传播规律,固执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长篇大论地推送思政教育资讯,缺少符合受众心理的语言组织艺术和交互式体验,往往难以引发学生主动关注,资讯的主动阅读量和转发量陷于窘境。在学生自由关注、信息取舍的现实面前,不能顺应而变的传统思政教育形式显得无所适从。

(三)微语境下信息的需求导向性令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立足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提出:人们倾向于利用网络通信技术,从海量信息中精准地选择并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出一个自己选择的传播世界。这种信息过度和协同过滤会导致人们长期活在自己兴趣团体的小圈子内,失去了不同观点、意见间的交流、理解与互动。当前大学生个性及自我表达意识强烈,更易形成此类信息茧房,对此之外的信息更加排斥难以接受。从而使得思政教育易被学生拒之视野之外,很难在微语境下对青年学生产生必要的影响。因此,移动互联网微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打造出关注度和影响力,就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微语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着力提高微语境下思政教育主体的信息传播技能

移动互联网应成为辅导员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主体和一线工作者,首先要培养熟练的移动网络应用技术、把握微语境下信息传播规律。逐步打造思政教育团队,形成技术、资源合力,培育教育工作精品。应该认识到移动互联网键对键与传统教育面对面的互动方式的差异。微语境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不能照搬传统教育模式,必须在充分学习和认识移动网络传播规律和手段基础之上,运用先进的开发工具及较好的信息编撰技术,不断开发出富有圈粉能力的教育项目或产品。其次,要提升辅导员长期从事浸润式思政教育的耐力。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其为碎片化信息不断累积和强化的过程。因此,教育不应急于求成,应从长远角度看待成效。

(二)大力加强微语境下思政教育与学生事务的融合性

移动互联网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思政教育应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青春正能量。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单纯的思政教育难以葆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应与事务管理和服务功能开发融为一体。其不仅是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载体,也应是服务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在栏目功能设计中,应提供学生学业、就业、心理健康等各类资讯和交互服务功能。通过满足广大学生对学生事务最迫切的诉求,间接地提升了思政教育移动应用平台的关注度和影响度。另一方面,通过寓教育于事务管理、生活服务,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模式,提高了教育针对性,使得思政教育更接地气,在潜移默化间得到有效的实施。

(三)逐步提高微语境下思政教育内容与受众心理的匹配度

当前大学生是真正互联网一代,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和参与热情。微语境下的思政教育,应充分关注其受众心理,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开展教育活动。如官方教育渠道的取名,可使用青年学生感到亲切而自然的具象性、生动化的昵称。在教育语言的使用上,应善于运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沟通。在话语风格上可以严肃庄重、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并重。结合青年学生在微语境中的用语习惯使用好网络语言,灵活生动地将思政教育体系搬迁到虚拟社区之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应着力开发较为先进和具有较高吸引力的交互式操作体验功能,从学生点赞、点评到网络互动,逐步提高其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强化教育效果。

(四)加强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反馈与监管机制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自媒体特性及开放性特点,发声点众多且鱼龙混杂。青年学生往往对网上信息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从众心理较强,会对信息快速的进行传播和扩散。这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思政主流声音的传递,但同时也可能会造成对不良信息不加判断的扩散。因此,微语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同时构建一套网络舆情监管体系,以及一支能发声且能引导学生正确发声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积极打造移动互联网微语境下健康的舆情环境,为微语境下思政教育提供保障。在移动互联网微语境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目前互联网+背景下是改革和创新的探索,更是一种在新兴舆论场发出主流声音的历史担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进青年学生的课堂、生活和移动互联网,形成侧重点不同、风格有别、内容符合教育路径传播规律的立体式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定能取得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EB/OL].2016-8-3.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2016-12-9.

[3]习近平.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N].,2016-4-20.

[4]李德福.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61-63.

[5]神彦飞,金绍荣.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127-131.

[6](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董璐.受众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第四篇:新媒体高校团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也逐步发展起来,许多学生更愿意用微博、微信等进行交流。在此背景下,高校团委的政治思想教育也运用此种信息平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明白团委的相关教育,为提升学生们思想意识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主要从新媒体作为团委政治教育平台、思想改革现状分析、开展思想政治举措三个方面加以展开。

关键词:

新媒体平台;高校;团委;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团委政治教育也利用新兴媒体,开展相对于的教育工作,实现对学生团委政治思想的教育。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使用微博、微信与他人进行一定的交流。团委教师通过开微博的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师生之间能够更加和谐地发展。

一、新媒体成为团委政治教育的平台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学生们更加愿意通过手机等媒体,发布自己对于各种新闻的看法。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消息。学校也更愿意在这些平台上,查看学生们的动态。高校政治教育中,也应该结合新媒体平台,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工作,为实现高校团委的建设贡献一定的力量。因此,新媒体成为高校团委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另外,新媒体主要是依托于网络媒体,但是网络的信息太过复杂,很容易给学生的思想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团委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能够以更为理智的心态来面对网络上的信息。

二、思想政治的改革创新现状分析

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团委思想政治建设,更需要利用新媒体进行一定的教育工作。如今,各个高校也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比如,一些高校利用qq群,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新生在入学之初,通过进入班级群,不仅能够提前与他人建立友谊,对于更好地了解学校的相关情况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qq群还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与教师相处,为实现两者协调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新媒体平台下,高校团委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首先,新媒体平台下,思想教育工作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它也使得教师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通过qq、微信等公众平台,能够更加清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得,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再有,高校团委结合新媒体平台,能够减轻学生之间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与教师进行一定的交流。最后,高校团委借助新媒体平台,将信息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公开,从而使得信息公开化,改变以往逐级传达的方式。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分析

1.新媒体主平台分析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高校想要通过运用新型媒体进行改革创新,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相关部门需要整合相应的资源,打造一个集教育、管理为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教师通过开微博,让学生通过此种方式与教师交流,改变以往的教师刻板印象,为实现师生的和谐相处做出一定的贡献。学生之间可以建立qq群,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辅导员也可以进入群,公布一些学习上、生活上的任务,让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2.线上线下交流

教师与学生通过线上的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改善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师生之间可以开展线下交流,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能够加强交流,也便于各项工作的进行。如今,学生更喜欢通过微博、微信等进行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新媒体进行交流,不仅能够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对于优化教学环境也是极为有利的。

综上所述,高校团委利用新兴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种方式不仅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方便相关工作的开展。如今,大学生更愿意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消息。学校也更愿意在这些平台上,了解学生们的动态。高校团委政治教育中,也应该结合新媒体平台,发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为实现高校团委的建设贡献一定的力量。高校团委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减轻学生之间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通过开微博,与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改变以往的教师刻板印象。学生之间可以建立qq群,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辅导员将学习上、生活上的事务公布在群里,提升信息的公开性。

参考文献

[1]赵殷.基于新媒体平台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99-101

[2]张永汀.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3-108

[3]朱剑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9-92

第五篇: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生宿舍以及公寓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里学生生活学习最基本并且相对固定的基本单位。由此,寝室单元作为提高大学生素质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空间的要求日益突出。高等学校应如何建设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宣传科学理念、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如何逐步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学生社区的日常交往活动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高等教育;宿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务院、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启动实施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自改革以来,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已成为高校运行和教育的中坚力量,弥补了班级单位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并成为具有极高效率与成效的管理单元。可以说,高校学生社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必然产物,是在高深知识基础上形成互动关系和认同意识的人群或共同体,并按社区工作模式管理和运作的一种机体高校学生社区作为社区中一个独立的类属[1]。并且由于其成员大学生普遍拥有较为专业的知识技能,在对高校社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其独有的不同于普通大众社区的特点。

一高校学生社区思政教育的本质是对其特殊性的认识

高校学生社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基本细胞,包括学生食堂、文体活动场所和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生活、学习、活动的校园特定区域。它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更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2]。高校学生社区的特殊性包括居民成员、管理体系、时代背景三个方面的特殊性,它们相互交叉、干涉,不同管理体系或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居民成员又会体现出新的特殊性,故而对研究高校学生社区的特殊性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

二高校学生社区思政教育的当代价值

(一)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高校学生社区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强大推手。远大的理想信念是当代大学生奋斗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更是社会主义有志青年奋斗的风向标。树立崇高理想,对于正确把握时代潮流的方向意义重大。加强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观,正本清源,从择业的源头开始就培养其崇高的职业道德与奉献精神,从整体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

(二)协调学生在高校社区的学习发展中的负面情绪

高校学生社区思政教育是大学生调节心理情绪的有力帮手。高校学生年龄段多集中在17-25岁,刚刚结束青春期开始步入成年阶段,心理发展尚不稳定。加之目前我国的大学多作为学生由校园逐渐向社会过渡的一种半社会化场所,学生开始初步步入社会,此时难免会产生一些对于未来的困惑,并且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高校的扩招、学生社区内的冲突,无形中都给学生增添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此时如果不能给予其及时的专业疏导,这些负能量将引发不可估量的后果。而此时高校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性愈发凸显,这也正是它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第一时间有效地帮助学生自我协调、自我疏导,激发他们内心的正义、诚信、仁爱以及与自我、他人以及社会和谐相处的情绪,让他们沐浴在充沛的正能量中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三)人民共享幸福生活

高校学生社区思政教育是大学生享受幸福生活的根源保障。无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或者表现出的任何一种形式如何变化,其最终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人民生活更加安康美好,幸福是人们的终极追求和根本愿望。这与我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谋而合。没有一个政党像无产阶级这样纯粹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了,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放自己,更是为全人类获得自由幸福。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让每一个未来的国之栋梁全面而均衡地发展和学习,培养其对于幸福的正确认识,不要贪图享受,只囿于物质层面上的满足,树立通过劳动和汗水才能促进自身完善,实现自我的价值,获得幸福的精神财富,为幸福的生活不断奋斗。

三高校学生社区思政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更新的。在新形势下,除了要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这五部分基本内容之外,还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和当下社会时事热点,寓教育于无形。所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去认同并践行在高校学生社区所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另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将这些广泛的内容进行整合,按照一定的层次及结构将内容相互联系,构成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这样的内容才能比较有效的被受教育者所吸收,完成教育目标。

(二)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传统管理模式的学生社区目前已逐渐被社会化、半社会化物业管理模式和书院制管理模式所替代,其中,主要是物业管理模式,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群体的管理人员,目前高校正处于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的大背景,且宿舍社区作为各种冲突的集中地,难免会出现一些令学生群体诸多不满的事。而学生群体维权意识强烈,本身作为年轻人遇到不满又易于冲动,所以工作人员的道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宿舍管理人员应多注意基本礼貌用语,在学生休息时间不要高声喧哗,热忱于提高学生宿舍住宿环境水平,同时多进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比如张贴海报、摆摊普宣、展板宣传等等,及时处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并予以合适的诱导,并且提高工作质量安抚学生的不满情绪等,如果发现自己的教育不足以引导学生,应及时上报上级,请求更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让学生受众参与管理

将管理权一定程度上让予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所在群体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充分利用90后思想上的独立性优势,鼓励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及时反馈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由于管理者是学生,与受众群体彼此年龄相仿,亲和力更高,更易于理解对方感受,受众群体也更愿意找其寻求帮助,并且愿意听从其建议,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管理者本身思想觉悟一定要高于其他大多数学生群体,并且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着一些不足并且匮于经验,所以,学校辅导员或者其他管理人员仍然需要参与管理,可以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学生临时党团支部,开展各种党团活动,并且辅导员入驻学生社区,在生活上、情感上关心学生,并能及时处理一些突发事件,避免学生由于受他人煽动或者自身冲动等因素做出一些不明智的行为,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有实效的深入教育。

(四)有机统一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国家是一个人肉体和情感的依托地,是人们崇拜、爱惜和捍卫的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3]。如今,由于互联网的全球普及、交通工具的高度便利、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整个地球已然成为了一个地球村,每个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彼此之间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碰撞与交织,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甚至可能会兼并他国的一些文化形态。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度,我们不再是一味地拒绝外来文化,但也绝不能一成不变地接受,而是以一种扬弃的态度去处理外来文化的冲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扬弃的基本前提就是主体应当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事事以国家为先,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以国家荣而荣,以国家强而强,他就能自发地去拥护祖国,自发地投身于祖国建设大业。所以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大好山河,更表现在热爱党和人民,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4]。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大大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使得各族人民劲往一处使,更好更快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

(五)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即不仅仅要具有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更要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是放在首位的。当代大学生不仅仅要会做事,更应先学会如何做人。健全的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中的思想政治建设,也是当今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但是由于目前高校专业学科学时所占教学任务比例较大,使得很多学生无暇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甚至颠倒主次,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之一旁,这将会为今后投身于祖国建设的工作埋下很大的隐患。将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必然是实现高校学生社区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冬敏.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12).

[2]顾美霞,周艳华,梁娟.基于90后大学生的高校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广州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0-5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马旭卓.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及启示[J].科技视界,2015(2):168-168.

第六篇: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优化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的巩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个层面,因此,要在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对策。

[关键词]

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新媒体;优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动态平衡,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也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界定

人与人之间通过话语进行交往,话语和权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话语权的概念界定可以从权字入手,权字包括权利和权力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话语权的基本范畴之一,它既有话语权的一般特征,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同样包含话语权力和话语权利两个方面,教育者享有话语权力,受教育者享有话语权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将自己的思想观念、教育观点传递给受教育者,以此来说服和影响受教育者的权力,与此同时,受教育者具有运用自身的话语表达观点和意愿,与教育者进行平等对话的权利。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机遇与挑战并存,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话语控制权受到极大的考验;二是受教育者增长的话语言说权得不到充分满足;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被消解。第一,教育者话语控制权受到极大的考验。教育者的话语控制权是教育者借助权势话语对受教育者进行教化的手段。教育者的权势话语是经由教育制度被社会所赋予的运用规范的权力。在传统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话语控制权能够发挥出强大的效力,使受教育者服从于教育者的话语权威。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竞相迸发,高校中多元文化的发展正逐渐消解着教育者的话语控制权。与此同时,大学生的话语言说权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受教育者话语言说权的不断增长也削弱了教育者的话语控制权。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的话语控制权在很大程度上被破坏了,但实际上,教育者仍然是国家主流话语的代言人,仍具有不可动摇的话语权威。面对新情况,教育者会重新审视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会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言说权,甚至不予约束让其尽情表达。但是,教育者要承担意识形态建设的神圣使命,有责任和义务规范受教育者的话语行为,这就造成教育者难以掌握话语控制权的行使力度,使其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极大的考验。教育者只有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二,受教育者增长的话语言说权得不到充分满足。新媒体在更深层次上激活了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唤醒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维护并扩大自身的话语言说权。这是由于在新媒体条件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趋于平等,教育者不再具有信息优势,而受教育者对新媒体的掌握和利用程度普遍高于教育者,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话语表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话语言说权。从总体上来看,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受教育者逐渐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但是,在网络空间里,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受教育者话语言说权的不断增长极易导致其话语行为失范,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恶劣影响。不过从这一问题中也可以看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受教育者的话语言说权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导致受教育者在网络空间肆意宣泄,话语表达过度,加深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被消解。语境的严肃性、话语的规范性、语词的固定性、叙事的宏大性,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一大特点。然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话语追求新意、互动性强的特点迎合了大学生创新求变的心理需求,大学生逐渐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反感和排斥心理,便从他们自身的需求出发来解读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此同时,传统的教育者对新潮的网络话语并不支持,更不会主动利用网络话语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因此不能有效利用网络话语,这势必会造成其话语权某种程度的旁落。加上新媒体语境的客观影响,使得新时期的话语元素被生硬的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之中,消解了话语内容。此外,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常常会出现一些虚假甚至是反动性的言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巨大的冲击,导致其内容偏离,因此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三、新媒体背景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对策

为了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在高校领域中达到和谐的状态,要立足新媒体这一时代背景,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话语内容三个层面来探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对策。第一,确保教育者自身话语权的真实下放。确保教育者自身话语权的真实下放能够提升教育者话语权的行使素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意识到争夺话语权的必要性,因此,教育者一元式的独白话语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者不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力,不得不将自身的话语权适当下放给受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虽然已经开始逐渐放弃独占的话语权,将一部分话语权下放给受教育者,但是这种话语权的下放是有条件的,也就是受教育者的话语要迎合或符合教育者的要求。通常,受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这种要求的真正目的,盲目服从教育者的安排,一方面得意于自己获得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又精心准备话语内容以博得教育者的赞同和同学们的认可。这一表面上的话语权的获得从深层次上看却是对话语权的心甘情愿的放弃,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话语权或伪话语权。因此,教育者要确保将自身话语权真实下放给受教育者,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二,拉近教育双方的话语预设距离。在语言学中,预设通常被定义为话语含意的一种不言自明的设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预设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对互相认知语境的一种假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成功进行交际,他们之间必须具有一系列共享的假设,也许他们没有意识到到正在使用这些假设,然而这种假设是确实存在的。话语预设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话语预设,话语理解就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受教育者常常不能朝着教育者所期待的方向去理解话语,造成双方话语预设信息的缺失,以至于教育方式带有强制和灌输色彩,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因此,必须在交往中不断积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预设,拉近双方的话语预设距离,持续提升教育双方交往的实际效果。第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即文本话语、实践话语和理论话语。首先,要创新文本话语。文本话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主要部分,它的创新有利于推进整个话语体系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话语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当中,因此要对教材话语进行整理,及时剔除陈旧内容,规范文本话语使其体现科学性和时代性,思想性和教育性。其次,要创新实践话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话语通常来源于生活,但是大部分实践话语是从理论研究中总结而得出的,因此具有学术性、严肃性和复杂化的特点。因此,创新实践话语就要将其尽量通俗化、纯朴化和简单化。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到实践话语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将其内化,发挥出实践话语最大的影响力。最后,要创新理论话语。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将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语提炼为理论话语,将大量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专业话语,经过不断的总结和概括,构建出新的理论话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范畴,为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针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问题,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话语内容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对策,能够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成教育双方的新型交往关系,达到协调优化教育氛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天思.哲学描述论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第七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别教育研究

[摘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略了性别教育的重要性。文章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通过阐释性别教育的含义、性别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再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明确加强性别教育意识培养、性别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创造和谐的性别教育环境等的必要性,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益补充,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性别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对策

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的变革,大学生在社会性别方面如思想、观念、行为等方面表现出一些新问题。性别教育在高校教学育人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诸多问题,受到了各方部门的关注越来越多。将性别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既是回应现实需要,又是体现因性施教、和谐发展的理念。文章拟从性别范畴中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当前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开展研究。

一、性别教育的概述

(一)性别教育的含义

性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男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两性都得到自由、平等、充分、全面的发展。性别教育是将性别教育的内容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对大学生的性别认知、观念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最终使受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消除他们两性特征的差异。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性别教育是思政教育者在充分尊重他们个性的基础上,根据性别观念和教育环境的熏陶,教育方式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为他们的差异性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并对受教育者进行因性施教,使受大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二)提升性别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法律知识、心理修养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全面发展。尊重大学生个性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差异发展的重要方式。当代大学生是充满个性的人群,男女两性在思想觉悟、整体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得不同。随着高校大学生性别比例发生变化,女性占的比重增加,性别问题突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人格教育,通过性别教育的视野来解读人格显得非常少,这样很难符合现代大学生特征要求。新时期在高校思政工作领域中引入性别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对两性进行因材、因性施教,可以促使学生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性别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性别教育内容的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深入践行三观教育。同时,在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关注性别差异,使两性得到全面发展。调查问卷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或教师教学里,你觉得是否有性别教育意识存在?虽然受调查者认为有45.45%的认为存在,但有将近48.50%的不存在或不知道。说明在思政教育教材和讲授中,大部分忽略对性别教育的关注。内容过于理论化,没有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去组织教化大学生,缺乏跟男女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他们在内容上应该重视男女两性不同观念、做法和思维。如在管理、安全、婚恋观等社会问题上更有必要引入性别教育思想。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对学生展开求同教学教育,而缺少男女两性各具特点的关注,讲授内容、方式等方面缺少求异的教学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总之,把性别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质内容并没有发生改变,改变只是我们入手角度。

(二)教育者性别教育意识的缺失

教育者群体的特殊性,其思想动态以及表现出来的倾向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连带责任,事关大学生人格成长。他们在课堂潜意识的教学思维、价值观、人生观等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学生,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据问卷数据显示,如何获知性别教育这个概念的?选择在课堂学习的,只占7.07%。其中有41.41%的同学肯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男女性别倾向情况(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由此看出,高校课堂里,教师明显缺乏性别教育意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建立在两性差别的基础上,提高性别教育意识,但在大部分教育者中,会把它等同于男女相等,在客观上无视男女差异的性别意识,主观上存在男尊女卑、重男轻女不平等价值判断。传统教育观念依然影响并制约教学者的传授。他们大部分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存有偏见或缺乏性别意识,以致高校学生在行为、思想和角色存在差异。在教学内容或方式中只注重求同,忽略了求异,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极大妨碍两性的发展,无法体现因性施教。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方式,不考虑男女大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能力以及职业趣向,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及其未来发展这样的后果,必然会降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个性的丧失,不利于实现自身价值。

(三)受教育者性别意识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只有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才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问卷中:57.58%的同学显示没听过性别教育这个概念,说明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于性别教育的了解。针对男女两性最理想的特征是什么?92.93%的受调查的同学认为理想男性主要特征是有家庭责任感、尊重女性。84.85%认为理想的女性主要特征是独立自信、坚韧果断、勇敢负责;这数据反映他们最理想、渴望的特征往往就是现在最缺乏的。在男女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上,71.71%认为是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沿袭导致的。再次证明,现代社会还受传统男强女弱、男女等级性别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在思维和能力等方面男性强过女性,男性的求胜欲望高;而女性是顺从、重感情、善解人意,女性的依赖性较强,认为女人无才便是德。这表明他们缺乏正确的性别意识,存在严重性别刻板印象。当代大学生对性别意识的缺失,无疑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和选择,同时由于受教育者缺失性别意识,不能运用性别意识来进行自我的性别分析和规划,因此在社会性别偏见下,他们往往无法将自己从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中解放出来而受到性别定型的束缚和压抑。

(四)性别教育的环境缺失

平等、民主、开放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环境的特点,与大学生认知特点相适应。近十几年来,受教育女性比例在增加。说明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现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性别环境存在严重缺失现象。如高校人事结构中的性别比例差别大,男尊女卑的现象容易误导当代大学生性别意识,会影响女性对自身的性别角色期望。另外,学校各类的社团,会经常举办运动会、辩论赛、游戏大赛等,男生大多参加的是游戏比赛、篮球赛足球赛等比较激烈的活动,女生大多参加的是辩论赛、讲座、羽毛球比赛等竞争性较弱的活动。虽然这活动表面丰富大学生生活,提升综合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都强化了传统的性别意识,存在性别刻板印象,会严重克制了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大学生的整体发展。再且,高校的校园广播还是宣传栏等宣传中干力量中缺乏对性别差异和性别平等意识关注。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性别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实施性别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性别教育的内容仅局限在男女平等问题上,没有明确实施性别教育的主要内容,无法为学生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为了使大学生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性别教育,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性别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性别差异、性别平等、性别双性化教育这三方面。性别差异是自然特性,例如生物构造的差异,性别特征导致思维方式差异等。因此,对大学生实施适当的性别差异教育,使他们能够全面认识两性之间的差异,从而塑造明确的性别观,形成适合其自身成长的性别角色,避免出现假小子或伪娘的现象。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兼有男女两性化的性格特征。具有这些性格特征的人占据了两性的性格优势,形成互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性别双性化教育,有助于他们克服自身性格和性别刻板印象劣势,形成双性化人格,使其兼有男女两性比较优秀的品性,这样便会使他们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得到更全面地发展。

(二)加强性别教育意识培养

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者。他们的教育理念、立场、行为等言行举止都对受教育者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大学生的性别教育意识的提高有着共赢的实践意义。在高校中推广性别教育的教学理念,前提是先重视师生的性别教育意识的培养,加强以性别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题的一系列培训、科研活动,帮助教育者具备性别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其次,教师培训中加强性别概念教育,增强他们教学中的性别敏感度,克服他们在课题中的性别偏差。最后,厚实教学方式,采用性别化课题教学模式。如针对学生的性别特点进行差异性教学,提倡知识和经验分享的教学方式,肯定不同学生经验的多元性。可以使男女两性充分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互动中体现性别平等,突出性别教育理念。

(三)创造和谐的性别教育环境

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思想的重战场和场所,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完整两性人格、促进他们和谐性别平衡发展。打造良好课题氛围,大力宣传平等自由思想,贯彻性别教育理念。首先,加强高校教育者性别教育意识,积极在教学内容、方式中,注重性别教育意识的导入。其次,举行多种促进性别平等的校园文化活动,指导他们身心健康和整体发展。如举办活动时,要突破传统刻板印象的限制,通过互换角色的方式调整固定的模式,让女性站在决策者的位置,克服男性中心的传统性别理念,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同时,利用学校社团宣扬男女平等,加强性别意识教育,营造良好性别校园环境。可成立专门的女性社团,在女大学生社团中进行正确的性别意识引导,树立女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提高她们对自身重要性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她们的性别意识,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最后,高校在学生管理中,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性别问题个体咨询中心,为必要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为他们了解、传授性别教育意识提供服务。相应行为的后果,明确人的价值根本在于在于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并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相契合的。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以其顺应时代潮流的新观念、新形式、新渠道、新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优秀人才。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功能,通过专业知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理想信念、创新创业心理等多方面的素质,为大学生奠定良好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基础;二是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社会团体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动手能力,为创新创业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三要通过校园媒体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可通过校园广播、新闻、微信公众号、论坛,不断推送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与新闻,也可将校内外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事迹在校园媒体中传播,造成活泼生动的舆论氛围,吸引更多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的行列;四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师资队伍,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大部分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的创新创业经验,因此高校因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使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工作的教师能从理论、实践、政策、心理等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指导,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Z].2015.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2010.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4-10-15.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6]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R].2013.

[7]柯健,殷梅霞.广东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调查分析[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59.

[8]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54.

[9][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1998:37-38.

[10]叶澜.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5(1):6-11.

[11]李辉,任美慧.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生活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8.

[12]张西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3):154.

第八篇:多元文化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期望高、自身优势明显,但是高校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内容僵化或者说过于形式化、功利化,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性丧失,未能起到矫正指引作用。因此,在透析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问题的同时结合地域文化的优势构建多元文化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典型问题;机遇与挑战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得个体的社会观念巨变,个性的过渡张扬、过渡的经济利益追求、盲目的自我定位、新型多元文化繁多、社会氛围浮躁。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的骨干精英,区域建设的核心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一直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近年来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错位、社会角色模糊、心理问题等严峻进而引发的社会问题频繁,个别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脱节,可以说不能合理地运用以媒介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开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说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高校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教学应变性。能否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实现多元文化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实用性、实践性等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或者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新时期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典型文化及特点

(一)灵活虚拟的媒介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及其衍生品不断更新,企业为了迎合青少年群体的社会需求相继开发了一系列媒介软件如:彩信、QQ、微信、陌陌等各种互联网媒介产品,在社会传播过程中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媒介文化,媒介文化常指网络媒介影响社会群体生活形成的社会文化形态。就目前而言媒介文化以微博文化和微信文化为主,两者都以社会生活的分享和社会热点的转发与评论为主,但是后者兼具聊天、转账等功能于一体,当然除此之外还包括陌陌文化等。此前优衣库视频就是典型微信文化之一,通常情况下媒介文化具有虚拟性、灵活性、选择性、普遍性等特点。

(二)复杂多变的社交文化

从古代纵横家到现代日常人际交往,社交文化一直是中华道德礼仪习俗的典范。传统习俗程序繁杂的少数民族更是社交文化的核心力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现代社交文化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他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保持着民族交往的秉性,比如:藏族学生的豪爽、回族学生的虔诚、黎族学生的谦虚等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他们仿效着现代交往的形式程序,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能力的承受和民族自尊意思的维护。一般具有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

(三)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最核心的因素就在于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融合与认同。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承担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特别是人口较少的东乡族等民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此方面承受的压力更大,在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学习方面要求也较高,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元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教育也缺乏针对性教育,因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束缚下容易出现严重社会越轨行为,而民族文化对民族大学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影响。当然民族文化除了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外还具有保守性等特点。

二、多元文化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

多元文化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但是就教学实践而言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信息的取舍和人际交往;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首先,多元文化的社会性传播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追风现象的影响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定位,其次,当前高校教育普遍形式化、功利化,对民族学生实行考前勾考题、划重点,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甚至出现学习厌倦。此外,高校民族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容易产生好逸恶劳、好高骛远、高知低能的习惯,制约他们专业的学习和职业的规划。最后,多元文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一方面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容易出现孤僻、冷漠、孤独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容易诱发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民族传统习俗的影响婚姻家庭观比较保守落后,婚前性行为频繁、携子求学者也屡见不鲜,也不断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多元文化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影响众多,涉及范围广、矫正难度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三、当前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理论灌输、缺乏有效实践

当前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主要有入学教育和全校公共课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的形式开展,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为主,以思修和法律基础及哲学为辅。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教育较差,高校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强调专业的学习,比如:受就业压力的影响,高校注重应试教育理论性知识的灌输和学习、忽略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着重体现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的实效性和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和习惯性的高校社团活动,缺乏有效的社会预测。

(二)主体地位丧失、民族特色单调

高校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多元文化和传统教学方式及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丧失,反而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对象,使得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极为被动,一方面这与高校民族学生的认识有关,但更多的是受教师专业及研究倾向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在对民族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受政策优惠、定向培养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影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不合理认知,使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上丧失主体性,逐渐成为共性问题,一般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属于师范类、心理方向类,只有少数民族院校在前者的基础上开设民族团结方面的课程,但是对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价值定位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采纳相对有限,民族特色单调,很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结合,公共课程的民族因素涉及可想而知,这也是民族高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之一。

四、多元文化影响下高校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师资力量要求高、教学媒介需求多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的,多元文化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提供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既存在师资力量等教学配置的问题,又面临着多元文化下文化渗透和传导。首先,多元文化引导下高校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机遇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于对师资力量的要求高,特别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文化的选择能力以及教师教学媒介全方位的使用能力具有新的要求。其次,还在于对高校教学硬件设置的需求高,这种高既体现在对教学硬件的需求量多又体现在对其他教学媒介的质量要求高,比如:民族学生社会建设、相关团体性的教学媒介及网络媒介的可塑性等都具有极高的要求,这是对中西部民族院校极大的考验。

(二)侧重教学实效性、强调主体实践性

多元文化影响下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其他专业知识的讲授都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实效性和主体实践性的挑战。当前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理论化和功利化,不但未能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差的特点而且不能科学合理地评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区域的社会实效性,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区域的社会价值定位和自身社会价值的定位,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与民族地区的社会需求脱节,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定位和民族地区的社会需求的满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此外,高校对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性,今后如何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是最为关键的挑战之一,比如:开展道德小品大赛、加强民族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开展践行民族梦的暑期社会实践等等特别是民族地区实践基地的联系更是最困难的挑战。

(三)思想引导难度大、技能培养实用性低

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民族传统习俗和宗教规范的影响,高校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容易受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抵触,而这些抵触大多源自于民族自尊意识和社会自我价值的定位,可以说多元文化的冲击更是加剧了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难度和途径;也可以说多元文化下的高校民族学生放大了民族传统的个性张扬和自我需求满足的民族秉性;或者说多元文化冲击了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引导的传统途径,出现了途径的滞后甚至空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得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技能培养实用性也低,容易引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多米诺效应,出现连锁问题。当然,多元文化影响下高校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不是既定而是相互影响彼此转化,高校能否合理迎战实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转挑战为机遇实现优秀民族人才的培养,在新时期应对多元文化冲击下高校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解决,首先要充分发挥手机网络等媒介的作用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合理利用社会热点信息、民族文化的教学载体作用,积极发挥校园社团的实践作用,再者丰富教学实践环节,因地制宜、注重教学环节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需求的结合,最后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实现多元文化趋势下高校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单国峰.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2(06):122-123.

[2]张之明,王鑫.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北方文学刊,2011(09):44-45.

第九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音乐教育应用

【内容摘要】

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并据此制定适宜的教育策略。在相关教育方式中,音乐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音乐囊括了历史、文化、精神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拥有较为显著的育人功能。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功用,文章从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结合音乐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两方面,对运用音乐教育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如果学习动机相对明确,那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有更积极的行为表现,如注意力更加集中、感知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等,对新知识的理解力也会相对增强。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使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更大程度地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不妨借助音乐教育的力量。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在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表现突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立身处世,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高校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20岁左右,社会阅历相对不足,难以将理论知识完全转换吸收,对这些内容的重要性体会不深。而音乐教育可有效地拉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相对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使在校学生近距离感受社会的多样性,继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音乐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借美传善的作用。音乐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他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探索,推动大学生将音乐作品中的真、善、美内化为自身美的意识和观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从这个角度出发,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借助音乐教育的力量。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一)音乐教育具有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关乎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所以强调并落实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明显的必要性。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它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酷爱音乐的当代大学生而言,音乐不仅动听,其内含的正能量思想具有引导他们向善的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音乐文化的发展,人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到不同种类的音乐。而部分青年学生涉世未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可能会不加审视地接受一些不良音乐作品,相对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教育者应把握好音乐教育的方向,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去追寻美、创造美,避免和远离低俗音乐的影响。

(二)音乐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补充

音乐教育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为音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德育、美育、智育等方面的内容。同其他类型的艺术教育相似,音乐教育也有着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其能提升人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在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同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格、平和的心态。音乐教育在完善道德品质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秀道德品质可借助音乐这一载体进行传播,弥补文字传播相对乏味的不足,另一方面,当个人受到音乐触动时,会提高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削弱和转化消极的情绪。从心理层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是要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要想实现这一点,音乐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工具。现代社会,科技与经济的进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生活压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紧张的学习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很多学生感到压抑,情感需要释放。音乐教育对缓解心理压力有着明显的优势。科学研究证明,人们在情感波动的时候,可以通过音乐寻求并获得心理上的慰藉,优美的旋律和悦耳的声音能够有效调节心情,减轻思想压力,甚至医治心理疾病。

(三)音乐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音乐的情感色彩浓烈,感染力十足。在生产生活中,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激励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如我国传统民歌号子,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激发劳动热情和缓解疲劳而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极大地促进了劳动活动的进行。直至今日,人们依然能从号子表演中感受到人与自然通过劳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精神与艺术之美。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音乐能够发挥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直接激励作用。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众多爱国主义歌曲有效激发了人民群众保卫国家的热情,提升了斗争的勇气,对民族独立起到了应有作用,很多经典抗战歌曲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传唱至今。相对于以理服人,音乐教育更偏重以情动人。曾有人感慨,部分现代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与他人交往时少了一份真诚。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人内心的感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笔者认为,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追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音乐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享受,超越了物质层面,热爱音乐的人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进而能对纯粹的物质利益保持距离。这就是音乐的神奇与魅力所在。音乐教育以音乐为媒介,提升了施教者与受教者沟通的顺畅程度,并使得两者在持续的教育行为中获得心灵上的给养。所以,借助于音乐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将会更加有效,通过创造多元化的音乐审美教学以及举办各类音乐政治相关活动,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革新。

二、音乐教育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相对晦涩,形式变动较少,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该课程的受欢迎程度欠佳。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提升教学效果,使理论知识更加深入人心,教师应尽量避免单向、纯理论式的教学方式,尝试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在说明某个抽象论点或概念时,教师可以借助同时代、同哲学派系的音乐作品,或者作品中涉及的相关事件与相关人物辅助讲解,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社会主义好》这首歌曲,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展现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掀起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教师对其进行讲解,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以及全国人民跟随共产党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这对于理论课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要选择恰当的音乐作品,并组织好课堂语言,把握好课堂节奏。

(二)提升教师的音乐素养

教师在整个教育阶段处于主导地位,良好的个人素质与文化修养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保障,也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前提。身兼教育工作者与人生理念引导者双重角色的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了解本科阶段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科技的高度发达使现代教育愈发需要生动的教育模式,寓教于乐,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因此,引入音乐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教师的音乐素养也应与课程建设水平同步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和良好的音乐素养之后,还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音乐审美教学形式,以音乐的美感引导学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较高水准的道德行为。

(三)以音乐作品凸显爱国主义精神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的代代延续。在中华民族遇到强敌时,爱国主义精神给予了革命先辈无尽的抗争力量。新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必要组成之一。古往今来,众多音乐作品中都蕴含着对祖国的浓浓爱意,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引入一些爱国主义歌曲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可结合音乐讲解爱国主义的内容,通过音乐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

结语

综上,音乐教育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成效,相比其他教育手段,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人生的影响更加长久和持续。通过音乐这个载体,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加顺畅地接受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能更加深入地植入大学生群体的精神世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音乐教育努力打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育霖.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乔春霞.试论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2).

[3]赵继伟.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4]李爱丽.论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7).

第十篇:新媒体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载体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新思想、新理念不断涌现,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泛,而且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如何让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模式已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主要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载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组成要素及教育方式,其自身不能实施教育实践活动,它们都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顺利实施。伴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大学生自身素养以及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载体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所需。因此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非常重要,以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技术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电子计算机通信网、互联网以及一些通过数字技术所播放的广播网、光纤电缆通信网、通信卫星等新型技术。新媒体技术在二十世纪末期世界科技大变革时逐渐兴起并发展迅速,如今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与传统的媒体相比较,新媒体技术有自身独有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传播方式较为广泛;二是传播速度迅速;三是传播的信息宽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很多专家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观点上也出现一定的迥异。有的学者会觉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活动形式,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沟通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不可或缺的连接桥梁,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要素之一。虽然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概念还没有明确的诠释,但就组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却已达成一致。一是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内容等,全方位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便捷的服务;二是它一定要紧密连结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使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二、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影响

(一)调动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

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方式较为便捷,只需拥有一定的网络,便可畅通无阻地写博客、发帖子以及QQ聊天等,我们可在网络游戏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不仅在游戏中去感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而且还能在游戏中去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

(二)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由于新媒体一方面具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功效,另一方面还具有超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它借助一定的媒介来使所收集的信息进行迅速整合,并进一步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传播。比如在汶川地震中,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媒介等将人间真爱传播得淋漓尽致,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一媒介了解汶川人民在地震中与灾难搏斗的感人事迹,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送去温暖。因此将新媒体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三)可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载体可以承载、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相关教育信息,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凭借一定的载体,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而在内容上大胆改革与创新,优化现有的管理方案,将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这一媒介充分展现出来,使学生在掌握新技术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铭记于心。

三、新媒体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开放的网络平台交流模式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展受到阻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于陈旧,不能很好地将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展现出来,学生缺少一个可以相互倾诉、交流的平台,导致团队意识淡薄。而开放的网络交流平台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信息全面、内容丰富的平台,学生可以及时掌握国际上的重大事件,第一时间搜索最新的时政要闻。网络平台可以及时、方便地获取信息资料,教育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了,这严重阻碍了传统的集体看报、组织讨论等教学方式的顺利发展。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仅仅只对学生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则会大大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新媒体平台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板块还不成熟,在内容编排与设计上缺乏创新性,高校在人力与技术上的投入较为欠缺,使得大学生对该项内容的重视度很低,其所具有的真正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新媒体超文本阅读形式使得教育者思维模式受到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文本编排大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在阅读中人们的思维通常得不到一定的开拓,往往局限于课本内容中,这也被称作线性阅读模式。与传统的线性文本信息相比较而言,超文本设计除在原有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拓展性、创新型的结构。超文本的非线性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阅读的深度模式,它只是将一些碎片化的文本进行随意的整理,衔接性较低,从而导致传统文本的丰富性与条理性大为削减。超文本的非线性阅读方式,大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阅读,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文本进行阅读,然而这种阅读模式在注重选择的同时,却忽视了逻辑的、理性的参与度,也极易使学生出现一定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现实社会与理想自我产生一定的模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开放、大量的新媒体信息导致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一定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愈发广泛,新媒体所承载的信息量大,内容全面,而且信息之间的交流也更加便捷。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技术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人,而且所采取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使得学生对老师之间的依赖感大大减弱。新媒体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变化迅速,知识更新快。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制约,他们在获取新知识上往往力不从心,使得骨干教育者的地位受到一定的威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有所下降。我们应该知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学习,当出现意见不一致时,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见解,与学生一起进行探讨与沟通,这样才能促进共同成长。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之所需,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从思想上、教育方式等层面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四、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构建路径

(一)加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管理制度建设,确保载体合力的有效构建

在构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管理制度中,要突出新时代的要求,在制度的确立上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及创新性,让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管理制度充分显现出鲜明的教育性与引领性,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之路。在进行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管理中,应该明确分工,要重点将网络安全、网络使用情况评价体制等问题考虑其中,并进行全面的探讨,构建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各项标准与要求更规范化与合理化。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新媒体技术的应运而生,不管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革,让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而是独具新颖性与独特性。在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下,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更具特色,教学内容应全面化,要将核心内容、辅助内容以及扩展知识都涵盖其中。核心内容是教师应该重点向学生讲解的知识,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课程。在进行核心内容讲解中,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等新媒体将其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充满情趣与具体形象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学生们更乐意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辅助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做初步的讲解,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仔细查阅掌握的内容,主要有与核心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的讲解、相关参考资料以及典型案例等。扩展内容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核心内容为学生进行一定的延伸以及训练等,主要有测试、新观点以及优秀成果等。采取上述方法进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的整合,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头脑中。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新媒体素质

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能借助新媒体得以有效、及时的开展,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工作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要利用新媒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第一,教育者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网络知识,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对于相关软件要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当计算机出现一般网络故障时,自己能够灵活处理。第二,教育者本人也要具备超强的网络自律能力,在进行网络学习中要坚决拒绝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的干扰,对于网络上所出现的大量信息要做好甄别,选取那些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进行教学。第三,鉴于新媒体技术更新速度快,高校应该定期举办一些相关的网络培训,为教育者创造一些交流学习的平台,帮助他们在网络的应用上更加游刃有余。

五、结束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新型的教育载体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它一方面可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主体意识,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探讨的问题。高校只有充分挖掘与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并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持久、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蔚.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2]龚翠英.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析[J].高教论坛,2012,(1).

[3]安姝.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择的因素和策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6).

[4]刘景龙.增强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政治视频

小升初过度第二课,有理数及其分类,简单的内容

小升初真题讲解9

小升初真题讲解6

博锐思小升初冲刺第6次例题方法讲解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我爱您,祖国-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周依林

儿子小升初,36岁辣妈竟焦虑到月经不调,提前进入更年期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我爱秋天》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袁雯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上《我爱您,祖国-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黄燕儿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广西苏琬芳

都七中小升初: 1×2×3......×99×100的积的末尾0的个数问题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10篇)"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政治教案
政治课件
政治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