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_教学论文-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大学生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查字典政治网 2017-03-10

摘要:

膨胀的信息、激烈的竞争、多元的文化、多样的选择构成当今社会的主要表征,同时也预示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契机和困境。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在关联的剖析和对大学生价值观在当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阐释,旨在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现方式,以三大原则凸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轴心,以环境优化形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合力,以队伍建设保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向,以传承借鉴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教育视域;实现途径;三大原则;环境优化;队伍建设

0引言

当今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点,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出现了部分学生的思想背离主流价值取向的现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无疑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将青年正确价值观的生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贯彻,也是实现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1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逻辑关联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联系呈现出3个维度:一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可以有力回应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1.1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科学性、继承性和稳定性,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清晰、要素完整、循序渐进的整体,涵盖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是导向,道德教育是内容,价值观教育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学生,而青年又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力量[1]。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大学生价值观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广大青年学生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它一方面表现为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呈现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青年学生的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他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标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一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和基础工程,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1.2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可以有力回应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马克思曾预言这样的时代特征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全球化已经由经济向政治、文化方面蔓延。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自己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试图根据一种比任何东西都更有效地服务于一些利益的新的全球想象来重新建构世界[3]。这就导致全球化呈现出不同文化的冲突和交融。随着多元文化的介入,西方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强势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境遇下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尤为突出。面对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绝大部分青年学生可以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正确审视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也有少部分青年学生在多元文化场域中迷失了方向,被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等价值观所腐蚀。这既表现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严重缺失,又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所遭遇的重重困境。因此,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回应思想政治教育挑战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3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当中[4]。当然,我们要分清教育的一般目的和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应该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外,而应追本溯源。透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工具理性方面的功利价值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正从工具手段向生存手段跃迁和转换。把人作为关照对象,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所在。同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最终目标的设定也要体现人本意识,遵循正确的人本价值取向,克服价值观教育目标中工具价值取向对人本价值取向的冷漠、无视甚至强行剥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2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文化领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主流与非主流的交流碰撞。大学生价值观在此背景下产生了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皆有其特定的成因。

2.1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价值观主流向好,但由于青年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缺乏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所以表现得不够成熟,容易走极端。具体来说,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着如下3个突出问题:

2.1.1理想信仰危机,政治意识淡薄

多元文化冲突,如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碰撞,不同传统习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之间的矛盾等,强化了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各类文化形态都尽力保持和维护自身的存在,并在最大限度上争取主导话语权。这就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由一元向多元发展,价值取向层次性逐渐增强,呈现出由重义轻利向义利并重、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换的趋势。在这种环境下,当代青年学生容易在多元文化境遇下出现信仰选择困惑,在强烈的文化碰撞中迷失自我。所以,有少数青年学生在此情况下,会政治意识淡薄,抵制不住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乃至脱离主流意识形态引领,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怀疑甚至否定,甚至会出现对执政党不信任的思想和行为。

2.1.2价值取向扭曲,价值诉求转变

从价值取向看,青年学生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体本位,重个人利益而轻国家利益,社会价值缺失,价值取向扭曲。传统社会本位、集体至上价值取向时代已经过去,个体本位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体现在社会各个层面。从价值诉求看,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由理想主义转向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代表人物爱尔维修认为,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和介入,是人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这源于经济活动的特殊目的或性质,即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绕不开利益这个落脚点,进而使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的价值可以通过利益量得到直观的评价和衡量。在这一过程中,人似乎是在为利益作出牺牲,但更进一步来看,事实上从来没有纯粹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的。人们的利益导向正犹如河水之奔腾前进,永不回头[5]。而此前针对青年理想追求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学生更普遍表现出明显的趋利追求,而抛弃虚无的精神假设。

2.1.3民族意识淡化,爱国观念缺失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向前推进,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面临严峻挑战,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在逐步淡化。比如,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为推行其霸权主义,提出一切无国界、地球村、人权至上等言论,甚至认为国家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消亡,部分青年学生受其影响,失掉国家荣誉观念,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逐步消解。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容易使青年学生深受其害,加上青年学生本身辨别能力不强,无法抵制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因而对本民族和国家缺乏信心和热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呆板、滞后,无法及时有效干预,致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的民族意识淡化、爱国主义观念缺乏趋势日益明显。

2.2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的成因

2.2.1青年学生自身人文素质不高

所谓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技素质而言的。狭义的人文素养指的是人文科学(主要指文、史、哲)的知识面。广义的人文素养指的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把自身掌握的文史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思想观念,通过外在的言行举止、品德、品格呈现出来,也就是所谓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6]。传统应试教育片面强调考试成绩、职业技能,把宝贵的头脑变成知识的容器,导致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学校在培养青年学生时注重智商教育,而不重视情商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青年学生会普遍缺失文化元素中的个人情操、人文精神,未能构建起完整合理的精神世界,容易心理失衡和精神失落。在面对外来环境影响时,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会出现无所适从、迷失方向现象。

2.2.2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国内外环境双重影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浸染。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保守到开放、由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由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过程中,社会的组织结构、生活方式、就业观念等日益多元化,导致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多元化趋势明显。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上的有利地位,向世界输送其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往往会借助一定的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这种扩张具有范围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我国青年学生在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尤其是价值观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2.2.3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现实挑战

首先,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有效供给不足。在多元文化境遇下,教育主体向青少年传授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且局限于官方认可的一元价值观内容,教育实效性不高。受到多元文化影响的青年学生会对一元价值观教育内容产生怀疑,教育内容易脱离现实而失去生机。其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灌输教育法为主,缺乏艺术性和灵活性。灌输教育方法与传统价值观教育内容相适应,产生过巨大作用,但是现代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内容多样化,这种强制性色彩浓厚的方式已显陈旧,与青年学生在当下展现的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彰显个性、充满竞争、民主公正等特性不相容。最后,教育途径局限于学校教育,教育效果难以持续。社会上存在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即青年学生在学校接受五天正面教育产生的正面效果被其在社会接受两天负面教育产生的负面效果所抵消。如今,不同的社区、家庭充斥着各类价值取向,在移动互联背景下这种情况更为复杂,如果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靠学校孤军奋战,很难有良好的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为研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现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现方式是认知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延续,它是现代社会如何实现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生成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在解决问题途径上的具体呈现。它以三大原则凸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轴心,以环境优化形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合力,以队伍建设保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向,以传承借鉴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共同促进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1三大原则凸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轴心

三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原则、合力共振原则和社会实践原则,这三大原则凸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轴心,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在此三大原则引领下进行。一是以人为本原则。马克思曾指出: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可见马克思正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定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的,为以人为本指明了方向。二是合力共振原则。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其内在规律,一方面由青年学生内在因素决定,另一方面受客观外在环境影响。从客观外在环境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需要社会、政府、社区、家庭、学校等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振,才会有所成效。三是社会实践原则。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重理论、轻实践,学校和老师片面重视课本知识、概念、定理公式,却忽视了让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学习锻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有此弊病。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导致价值观教育效果不佳。社会学家密尔顿罗基奇认为人的生活当中的经历是获取价值观的主要因素,通过重复的模仿也是取得新的价值观主渠道[8],可见社会实践对青年获取正确价值观意义重大。

3.2环境优化形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合力

环境好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忽视的。当价值观教育内容与其所处环境产生矛盾时,环境便会弱化教育效果,当价值观教育内容与其所处环境协调一致时,环境便会强化教育效果。马克思指出,既然环境造就人的性格,那么就必须从环境着手使之改造成为与人性相契合的环境[9]。因此,在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要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使之发挥正能量,为青年学生提供人生导向。优化环境就是要整合优化校园外部环境和校园内部环境,共同促进正确价值观在青年学生中的形成。校园外部环境即社会环境,包括社区环境、媒体环境、家庭环境等。积极营造一个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一个充满正义、和谐、民主、法制的舆论环境,使整个社会彰显真、善、美的思想道德,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相互监督、相互协调,这样的环境为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10]。优化学校内部环境有利于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自觉养成。学校是人们着意营造的环境,对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学校又是一个复杂的小型社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学校内部环境的优化主要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的改善,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校风校貌建设等进行。

3.3队伍建设保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向

价值观教育队伍是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组织保证,也是维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向保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队伍肩负着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任,队伍自身建设关系到价值观教育的成效,更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因此,培养一支业务水平较高、知识结构合理、思想品德优良、能力素质较强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队伍,是一项急迫而重要的任务。在引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队伍阶段,要遵循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能力强的要求,精挑细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队伍成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队伍成员应该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合理的知识结构,除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外,还需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第二,较高的能力水平,如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力、良好的表达力、果断的执行力等必备能力。第三,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坚韧不拔的意志、稳重老练的性格、积极良好的心态、广泛稳定的兴趣等。此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队伍成员还需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不仅教书,而且育人,其言行对青年教育对象影响深远。

3.4传承借鉴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

我国传统价值观教育以灌输教育为主,缺乏艺术性和灵活性,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急需改革创新。一方面,可仍以灌输教育为主,但要创新具体形式,改变硬性灌输弊病。列宁指出,工人阶级自身的特点不会具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需要外部的灌输,但不是硬性的灌输。各国的实践证明,工人阶级自身的认知程度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7]。那么怎样灌输呢?肯定不是简单的填鸭式教育,而要不断有所创新。另一方面,借鉴和运用国外价值观教育方式,为我国价值观教育服务:一是借鉴价值澄清法和认知发展模式,培养青年学生的鉴别力;二是运用体谅模式和情感熏陶法帮助学生内化正确价值观;三是运用典型示范和自我教育法提高大学生价值观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四是运用实践锻炼法深化价值观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和运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时,要根据教育目的不同、教育属性的差异、教育对象的性质演变等,选择运用适当的方法,以提高方法运用的针对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应注意,方法运用要讲究艺术性,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它关乎一代新人的成长,关乎未来社会的发展,关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本文试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在关联的剖析和对大学生价值观在当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阐释,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现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不能流于形式、涛声依旧,必须切实发力、磅礴推进,但也不会如媒体所称道的那样一举成功,而要通过以人为本原则、合力共振原则、社会实践原则来彰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轴心,以环境优化形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合力,以队伍建设保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向,以传承借鉴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进而使青年兴,中国兴,青年强,中国强。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3]德里克.全球化的形成与激进政见[M]//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

[4]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4.

[5]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37.

[6]冯契.智慧的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8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46.

[10]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政治视频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_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_参与民主生活(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T1074343

小升初真题讲解3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第二单元第3课《家乡特产知多少》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贺旦旦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_第二单元__第五课_交友的智慧_网上交友新时空

一年级下册第5课《火车开啦》广东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你真棒-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马莹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下第三单元第2课《动物、植物和我们》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姚娟

小升初真题讲解5

高级中学高考试卷分析专题教研评比活动

小升初过度第二课,有理数及其分类,简单的内容

与"大学生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政治教案
政治课件
政治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