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疑”是一种对现有知识不满足的情感状态,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的动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大力提倡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因此好的设疑方式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设疑也不能随心所欲,而应该抓住关键和重点。
一是重视始端,设疑于开头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政治课堂的开头之处设疑,能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教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针对高一新生刚接触经济常识中的商品与物品两个概念,如何让他们能轻松的掌握这两个概念呢?我先给同学们设计了一个故事:有个叫约翰-弗勒克的美国人,原本经营的公司破产后,无奈之下四处周游,有一天突发奇想:出售大自然的各种水的声音必定能发财。于是他周游了很多地方,用立体录音机录下了许多小溪、瀑布、河流和雨林的各种水声。然后回到城里复制成录音带和碟片,听后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使人忘却了城市的烦恼。“水声”售价虽高,但购买者如潮。然后教师设疑,(1)大自然的水声是不是商品?(2)弗勒克录制的各种水声没有进入市场前是不是商品?(3)商店里的“水声”是不是商品?(4)你买回到家的“水声”是不是商品?把枯燥的理论放到故事中去解决,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受求知欲的驱使,学生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新课的状态之中。
二是突出重点,设疑于难点处
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是认知过程中的“鸿沟”。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就应该化解难点,排除疑点。在难点之处质疑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对难点作探索思索。巧妙设疑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和积极性,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讲“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请同学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商品价格的高低对你的购物需求是否构成影响?你是如何根据价格变化进行消费的?(2)在生活中也有一种“买涨不买落”现象,想想这是一种什么心理?(3)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程度不同吗?(4)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会不同吗?(5)牛肉价格上涨了,羊肉的需求量会有什么变化?汽车的价格上涨了,那么汽油的销量会有什么变化?整个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学生相互讨论,利用知识的“增长点”架设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共同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三是巧妙谋划,设疑于无疑处
在无疑处设疑,是在教师深挖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吃透和熟练掌握教材,并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进行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无疑处”是指教材中直接叙述教学内容,学生往往因粗枝大叶或未发现问题而表现出漫不经心,但并非真正的无疑。对待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进行巧妙的设疑,以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来认识,而且对课堂气氛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积极思考。“于无疑处设疑,方是进矣”。例如,在讲“商品价值量”这个知识点时,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商品的价值量。以及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学生似乎没有任何疑问,笔者认为这时学生缺乏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老师能及时地提出相应问题,就能使教学目标顺利地实现由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的跨越。比如设问:(1)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是同一概念吗?(2)“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什么?(3)既然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企业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4)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通过一连串的疑问与解答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是寻找时机,设疑于易错处
教学过程中,在学之误区设疑、在教材的“文眼”处设疑、在学生是懂非懂处设疑,是设疑置问的最佳时机。学生经常会有不能准确把握的概念,在回答问题或解答问题时也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针对这种现象,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去“碰壁”和“跌跤”,充分暴露问题,分类设疑引发急诊,在急诊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例如在讲“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时,教师可以提问:“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吗?”有的认为是点头,有的觉得好象又说不清楚,于是他们就开始查书,最后发现原来就相差两个字“市场”,这种方法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让他们去死背要容易记牢多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五是因势利导,设疑于结尾处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础上,政治课又是不断地制造“矛盾”,又不断地解决“矛盾”的过程,因设矛盾而起,因解决矛盾而终,如在结束时恰当设疑,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可以激发同学探究欲望。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教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后,我在课堂小结时设计了一个探究题是:针对你周围学生的消费观念和“高消费”的消费现象作一个调查,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针对我校餐厅经常使用发泡塑料盒和塑料袋,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我们又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针对班级同学的日常消费中普遍存在浪费现象进行调查,来辩论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总结、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新情景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比一味的老师说教要有用的多,从而也能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者的统一。
疑,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设疑要把握好分寸,在设疑时不能设置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但也不能过难,让学生无法回答。善于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可以丰富教师的思维,从而圆满完成教与学的过程。
高中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课稿
《当今时代的主题》说课方案
意志坚强的表现
高二政治说课稿 家庭消费的内容
丰富多彩的情绪
《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说课
保卫祖国 依法服兵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说课稿
第一课时 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 —— 初中政治第四册教案
高二政治说课稿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高二政治说课稿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十五课第一框
《走进中学》说课稿
初三政治说课稿
第五课第二框 发现自己的潜能
思想政治课说课稿(范例)
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第四课 第二框法律对建设精神文明的措施做了明确规定(2)
高三政治说课稿 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高二政治说课稿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第六单元 自强不息 6.3 自立自强
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1
勇于开拓进取
高二政治说课稿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情趣与兴趣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礼貌显魅力
培养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品质
高二政治说课稿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高二政治说课稿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第10课责任重于泰山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