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人的品德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思考问题的取向。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培养学生的换位观、生态观、对话观、分享观、多元观等,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课程标准》中这段陈述课程性质的话,有两点是大家的共识,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和“综合性课程”。但就并列提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就让人在概念上有些不解。这个问题不能脱离学校课程本身,作为学校课程都有着鲜明的目的性,更何况《品德与社会》这样有着明确的道德教育内容的课程,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不可能没有定向。再者说,既然把“儿童社会生活”作为基础,实际上也就承认了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是存在于社会性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应存在以下观念:
一、借助教材培养学生
儿童行为的发展,以道德认知发展和移情能力的发展为基础,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于小学生而言,教材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呈现方式,许多情感、道德认识都是从教材中学到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把它作为主要的教育基础,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加强教育,培养亲社会的意识。如教学《助人为乐》一课,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助人为乐”这一道德概念,教师可先通过挂图、投影等媒体创设“雷锋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护送素不相识的大婶母子三人到车站,后回家”这一生动具体的道德情景,然后引导学生体验雷锋当时帮助大婶母子三人安全到家后的愉悦心情,分析其行为动机。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助人为乐的道德概念,“助人为乐是以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为最大快乐,没有任何个人的目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学生明白概念意义后,教师和学生再共同列举一些典型的、学生熟悉的行为表现,让学生辨析诊断:那些是助人为乐的行为?那些不属于助人为乐的表现?为什么?这样使“助人为乐”这一道德概念在集体的情境中凸现,在分析、比较、综合、概念的基础上提炼,再加到实际生活中,实现道德概念的内化。
教师要借助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遵守公共规则,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亲近他人,还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等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
二、借助生活培养学生
对个人影响最直接的是所属群体的规范。家庭、学校和伙伴群体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主要场所。对小学生而言,他在集体中有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每一层关系都有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其心理状况必定受到该集体心理倾向的感染与影响。因此,形成好的集体风气对培养个人的品质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适时地开展班级活动、小组合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与别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此来教育小学生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看看能为他人做写什么,让他们体会到爱他人与被人爱的快乐,感受到做人价值。
三、教师本身也做好典范
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向师性,教师生活在学生当中,和学生关系密切,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师的人格水平高,更能成为受教育者效仿学习的榜样。所以,要培养学生有公德心,有爱社会行为,教师自己就必须先有公德心和爱社会行为的表现。
首先,教师应为人师表,说话文明礼貌,待人和蔼可亲,处处为他人着想,,从小事着手,发挥优秀的表率作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他人,天气变化了,对学生嘘寒问暖;学生病了,及时送医院并给予关爱;学生有困难了,主动帮助他解决……在教师的耳濡目染下,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学着关心他人,宽容别人。
其次,要带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境。好的心境能曾加助人为乐行为,因为它能暂时地提高将爱社会认知转化为爱社会行为的可能性,老师一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或取得小小的成功时,就应该表达出赏识的意图。课堂中,发自教师内心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这些无声的评价都牵动着学生的心。
总之,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无论采用何种活动形式进行活动,都应该围绕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他们的探究精神的问题意识,获得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同时,养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 —— 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
第一课 第三框 封建社会的兴盛和衰亡
民主监督: 守望公共家园
第一册丰富多样的情绪
第二课 第一框 艰辛的探索
第十五课 第四框 受到非法侵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别样的生活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第二课 第一框题 我能行
融入新集体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 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
第七课 增强自尊自信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第三框 唱想自信之歌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设问艺术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益
第七课 第二框 犯罪与刑罚
第九课 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第一册培养情趣
3.1 我和父母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磨 砺 意 志
第五册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
别样的生活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方式并存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复习指导
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五册第九课教案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男女生交往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第三册自尊自信 自强不息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