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梦的内涵
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新当选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走进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参观过程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阐述了“中国梦”。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在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全面阐述了“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认真研读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精神,我们发现,这两次讲话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对中国梦的内涵、性质、实现标志、实现路径等阐述的十分透彻。
中国梦的涵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同志用这样的内涵来概括中国梦,实际上是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理想目标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因为,在这一内涵的概括中,将“人民幸福”作为核心概念纳入了中国梦的要素,首先是将中国梦提升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目前,把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不再仅仅以增长速度、人均GDP作为衡量标准,这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趋势。同时,以“人民幸福”作为宗旨,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将外在的物质环境的建设与社会个体以及大众的内在心理体验和感受相统一,并以此为依据,这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贯彻。
中国梦的内在逻辑: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中国梦内涵的概括中,三者具有统一严谨的内在逻辑。首先,国家富强。国家是一个享有法定权利的治理单元,是一个民族独立的标志。民族是通过国家机器来实现内部和外部治理的。国家富强是和国家贫弱相对的。同时“富强”是一个比较级,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的。“富”是指国家的财富状况,人民的生活水平;“强”从历史上看,是指国防力量,“强”是以“富”为基础,正所谓“富国强兵”,这是硬实力。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还应包括软实力,即文化的力量。
第二,民族振兴。与国家不同,民族是一个族群的概念。民族振兴是与国家从不同层面讲的。民族振兴是与国家强盛相联系的。从历史上看,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贫弱了,民族也就衰落了。从1840年开始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民族也就衰落了。当然这里的民族是指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另外民族的振兴还有一个特指的涵义,就是民族文化的振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振兴的根基,也是民族振兴的终极标志。因为没有强大民族文化的国家,不可能有底蕴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可能持久地赢得别国的尊重。没有强大文化的国家绝不是真正的强国。
第三,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从人民层面讲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因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所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落脚点和终极目的。 中国梦的性质: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习近平同志的这段话,不仅高度概括了中国梦的性质,同时也深刻说明了“民族梦”与“每个中国人的梦”的关系,确证了“个人梦想”在国家梦、民族梦中的合理性与地位。在国家梦、民
族梦实现的过程中,为每个人个人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这样的概念内涵就囊括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诉求,充满了浓浓的亲切感,使老百姓看到了中国梦中有你、有他,也有我,从而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梦的实现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与布局的进一步强调。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在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时,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郑重提出。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梦的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梦的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
二、中国梦的历史逻辑
中国梦不是一时的政治口号或政治标榜。中国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开篇的主题。大家知道,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曾经一直以领先的态势傲视于世界民族之林。直到明朝的中后期,特别是在清朝的晚期,也就是在十九世纪的40年代,西方列强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古代曾经强盛的封建帝国进入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国家贫弱了,民族衰落了。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压和民族屈辱,“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史开篇的主题,并贯穿以后至今170余年的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而成为衡量一切阶级、政党、组织先进与否,所选择的道路是否正确的恒定标准。
正如前文所谈到的,在寻找中国出路的各个阶级、集团以及群体中有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特别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它们的探索和奋斗都失败了。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经过数十年的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真正站了起来,通过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改造和社会建设实践,使“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和历史任务真正进入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 新中国成立不久,1954年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1975年,在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十年“文革”的严重破坏以后,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为保证和加速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的伟大探索。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实现中国梦的新的长征。
三、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和根本要求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首先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170余年的历史,在争取民族复兴的奋斗中,各阶级、党派先后进行了多种路径的探索,其中有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有维新变法的制度性改良,也有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些探索和实践证明,仅仅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的路子走不通,引进西方的制度模式进行改良、以及照搬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路子都走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艰难挫折之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第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的精神支柱、动力之源,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整合功能,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从历史到今天,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靠的是这种精神;从今天向未来,走向民族复兴的理想境界,仍然要靠这种精神。
第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首先是中国人民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实现梦想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必然要靠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事业是一点点干出来的。奋斗与创造,汗水与拼搏是攀上理想境界的阶梯。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全体中国人奋斗拼搏创造出来的,实现未来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仍然需要继续奋斗拼搏。这就要求每一个中国人从我做起,勤恳务实,脚踏实地,戒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空想,以更加勤勉的态度投入劳动与建设,用劳动与汗水成就中国梦。
四、提出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进一步呈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就是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中国梦是历史的呼唤,是现实的诉求,是未来的向往。是深植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概念,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领袖、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都以不同的方式来描绘和表述自己心中的中国梦,民族梦,并付诸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百年的目标即将实现的情况下,回应历史,提出中国梦,可以更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
进一步激发奋斗的勇气和力量。从1840年到2050年,200多年的时间路途遥远;建国100年的奋斗同样艰辛而漫长。但新中国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们已经看到实现中国梦曙光在前,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梦。中国梦将唤起人们美好的憧憬,激发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因为民族的梦与个人的梦不仅相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而且路径相同。唯有以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实干兴邦的奋斗精神才能实现。
进一步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意义。梦与追求相通,与理想相伴。梦是人面向未来的精神指向。因而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梦。尽管发展的道路会有不同,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一部分,因而中国梦如同美国梦、俄罗斯梦、非洲梦一样,都是世界的梦。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众化树立了典范。中国梦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提出的。那么既然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什么还要提出中国梦?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众化的需要。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话语表述方式是意识形态的话语
表达。要使老百姓在思想上,情感上认同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实现理论的大众化,而理论大众化的关键一环就是话语表示方式通俗化、生活化。这就要求用老百姓喜欢听、听得习惯、听得懂的方式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大众化“应是新鲜活泼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梦一经提出,以及相应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一系列大众话语表述,立刻受到老百姓的普遍认同,同时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热烈回应,原因就是这种话语转换带来的效应,理论的魅力在话语转换中得到了彰显。
从基础年级引入时政教育
如何增强政治科的教学效果
高考模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提高听课的效率 比任何学习方法都重要
思想政治课导学式教学模式初探
知识分类与政治课教学策略的优化
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设置在政治选择题中的“陷阱”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政治课本与时事政治相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应勤字当头
“四读二论”教学法
五步法助你梳理知识体系
巧用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政治课本的阅读方法
高考政治复习微观知识整合探索
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化政治教学
外因也能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吗
新世纪中国政治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
中学政治课改革初探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文化帝国主义
政治课的复习效率如何提高
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如何提高高考政治复习效率
自由经济意识形态的传播
政治高考论述题的哲学思维解法
哲学的改造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