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论文]思品课插图教学方法浅探
思品课插图与课文相比,占的篇幅不大,所含“知”、“情”、“行”的信息量却很大。这是思品课插图 的优势之一。然而插图显现的道德信息,一般是浓缩的、凝结的,这又是插图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做到既充 分发挥插图优势,又切实突破插图教学的难点,无疑是构建崭新的思品课教学论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根 据笔者探究和参与教学实践的体会,采用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由小显大、由静趋动、由形索神等教法,可以 获得最佳效果。
“由外而内法”。所谓“外”,是指插图的外露信息,包括环境、景物、人的神态和行为表征。所谓“内 ”,是指插图人物的内在本质。采用“由外而内法”,就是审视插图,先从外露信息入手,进而领略榜样人物 内心世界。例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人教版”第8册)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上海海运局“长柳号”海轮停 靠码头后,作为服务员的杨怀远为旅客挑运行李的事。他的面部表情显得异常兴奋。尾随其后的七位白发苍苍 的老爷爷、老婆婆,也乐呵呵的。教师抓住这些外露信息,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上的人物为什么会高兴?七 位老人的笑和杨怀远的笑又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两个问题的牵引,学生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七 位老人的笑,是得到别人帮助后而感发的。他们遇到了杨怀远这位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热心人的关心和帮助 ,解除了下船后拿不动行李的忧虑。因此,老人们的笑,既是对助人者的感激,也是对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称颂 。杨怀远基于为旅客服务,帮助老人解决困难,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他的高兴,是其“助人为乐 ”心理的反映。像这样借助插图的外露信息,透视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灵。
“由内而外法”。所谓“内”,是指插图内涵的意蕴;所谓“外”,是指课堂外的现实生活。采用“由内 而外法”,是运用“由外而内法”的继续和扩展。它要求从画内移到画外,与现实生活紧密挂钩,以充分揭示 插图中道德形象的社会意义。例如《关心他人》有三幅插图。第一幅图是炎热的夏天,身患骨癌的刘玲带病打 来凉水洒在教室里;打来开水凉着,为的是让同学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后能感受到“清凉”。第二幅图是在公 共汽车上,刘玲宁肯拄着拐杖站着,也要把座位让给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第三幅图是在病房里,刘玲一瘸 一拐地走到生病阿姨的床前,轻声唱歌,为的是让阿姨减轻痛苦。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从这三幅图上感受到刘 玲无微不至地洞悉和满足别人的需求,千方百计地给他人带来愉悦的美好心灵,而且要用插图中的人物道德风 范去观察比照现实社会生活,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刘玲高尚的美德,这对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优化社会风气, 鞭斥极端利己主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由小显大法”。所谓“小”,是指插图的“画眼”。虽然所占篇幅很小,却能牵动整个画面。所谓“大 ”,是指插图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采用“以小显大法”,就是抓住“画眼”,从小处入手,以揭示和把握 整幅插图的意蕴。例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第一幅插图,居画面中心位置的是杨怀远,他头戴海员帽,上身 着白色海员服,右肩上一条小扁担挑着两个大行李包,扁担被压得弯弯的,左手还提着一个行李箱。插图中的 这条扁担就是“画眼”。教师让学生观察、认识扁担虽为平凡之物,几十年来却为旅客挑了数十万件行李,由 于长年累月负重,新的挑旧了,旧的挑断了,断一条又换一条新的。杨怀远先后换过十几条。教师借助画面上 的这条小扁担,牵引学生的思维拾级而登,就能让他们感悟到杨怀远的“扁担精神”。
“由静趋动法”。所谓“静”,是指插图的静态构形;所谓“动”,是让插图上的东西都“活灵活现”。 采用“由静趋动法”,就是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活”插图上的人物、景观和物态,让有生命和无生命 的东西皆“含情脉脉”,仿佛要跃出画面,向人们诉说心中的衷曲。例如《珍惜劳动成果》(“人教版”第6册 )第一幅插图,画的是大江和虎子。大江睁着眼睛,责怪虎子把他用了半天时间画的画弄脏了。而扫视地面, 就能发现被大江扔掉的许多半截铅笔和铅笔屑。对此要特别加以关注,因为被扔掉、被损坏的铅笔是劳动成果 。上课前可把插图放大为挂图。执教时先指着挂图中被扔的东西设问:“这是什么?是谁扔的?”当学生看清 图意,作出明确的回答后,教师又将事先准备好的“折断了腿的铅笔人”贴在图中的半截铅笔处。然后进一步 追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些被折断腿的‘铅笔人儿’,会向大江说些什么呢?”此时,一个个铅笔头站起来 ,瞪着眼睛,摇摇晃晃向大江走来。当画面由静态趋向动态时,学生的情感也随之掀起波澜。他们同情铅笔的 遭遇,会语重心长地劝说大江:“你知道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其实,损害别 人的劳动成果,别人一定也很伤心;损害任何一种劳动成果,人民都心疼啊!”通过插图的活用,激起了学生 极大的情趣,使教学产生了耐人寻味的魅力。
“由形索神法”。所谓“形”,是指插图中人物面临的外部条件和所处的境遇;所谓“神”,是指人物内 在的情怀和节操。采用“由形索神法”,就是借助道德想像力提供的“内心视像”,去感受和体验道德人物美 好的心灵。例如《坚持民族气节》(“人教版”第7册)中有一幅表现苏武身处逆境的写意画。教师提示说,苏 武在荒漠中度过了漫漫19年,你们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借助道德想像力的驰骋,仿佛看到了苏武钢 浇铁铸般伫立在大漠荒原中,脚下依然是白雪覆盖,怒吼的狂风吹起了他褴褛长衫的下摆,吹乱了他被岁月和 折磨染白的胡须。苏武仰首遥望南方,注视大雁南归的踪迹,好像在向它们寄予期望:“飞吧,飞吧,快快飞 到我的祖国,把我苏武怀念故土之心,效忠祖国之情,转告给广大的人民吧!”借助联想和想象,插图中凝结 的苏武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会深深地感染学生,课堂上的教与学也随之推向高潮。
上述五法,虽各有其巧,各显其采。然而它们也有共同点,就是突出一个“动”字,讲求一个“活”字。 即善于借助多种手段,把凝结在插图中的道德情感“激活”、“趋动”,使之变成一股股潺潺流动的“热流” ,直通向学生的心灵。
人教版初三年级政治测试卷
苏教版初中九年级政治试卷
2014年九年级政治模拟试卷
2015九年级上学期政治期末测试题
2014年初中三年级政治下册试卷
人教版初三上册政治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2014年初中九年级政治上册试卷
2014年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政治测试卷
2014年初三年级政治试卷答案
2014初中九年级政治苏教版模拟试卷
2014初中三年级政治下册模拟试题
苏教版初三上册政治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初三年级政治期末卷2015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上册期末检测题及答案
2014泰安市初初三思想品德模拟试题
2015年九年级上册政治期末考试卷
2014泰安市初中学生学业思想品德模拟试卷
初中九年级下册政治测试题
人教版初三年级政治下册试卷
2014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政治试卷
2014初三年级政治苏教版试卷答案
2014年苏教版初三年级政治下册测试卷
九年级政治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4年初中九年级政治试卷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政治期末测试题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政治期末试卷(含答案)
初三上册政治期末试卷(附答案)
苏教版初中九年级政治测试卷
初三年级政治期末复习题
2014年苏教版初中九年级政治测试卷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