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电子设备进入课堂,这些设备有计算机、白板、投影、大屏幕触摸液晶电视、音箱、实物投影仪等等,组成了多媒体的硬件环境。加上各种专用软件和资源库,再接入INTERNET,构成了功能强大的多媒休课堂环境。这说明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加快了,证明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增强,使我国成为教育强国的保证。但现代化的教育设备,不能必然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还有许多新的教学理念要形成。
一、 提倡科学使用多媒体设备,能用就用,反对为用而用
1.很多学校有了多媒体设备后,见于老师怕用这些设备,不会用这些设备,为鼓励教师使用,举办了好多多媒体教学比赛,课件比赛,学校认为:设备"硬用坏,也不要放坏"。学校这种迫切愿望是好的,加之这类设备更新换代快,充分利用是对的,但一哄而上,依老旧的教学习惯、观念、思维,即使登上现代多媒体的平台,也难打造出新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质量不能必然提高。
2.有些人以为,不用多媒体技术,就不是新课堂,就不是好课堂。这样为用而用,反而降低了教学质量,搞的老师很累,学生很烦。比如有些老师,花了很大的精力,收集了很多资料,制作了课件,有大量的文本、视频、声音、也使用的很多技术,他坐在电脑前,一直小心操作,讲解,就没有时间站起来走近学生,这样,讲课变成了放电影,教师成了操作员,讲解员。
二、 课件制作要精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有取舍
1.有些学生反映,用课件讲课,内容就多了,老师讲课的速度就快了,学生们如果有反应慢的、开小差的,跟上就困难了!而且一页翻过去,在黑板上也没有什么踪迹,做笔记有点累!
2.图片目不暇接,声音洋洋盈耳,有些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量运用音像资料、动画、卡通图片,特别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小动画,使得很多学生盯着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片,反而忽略了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解,结果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在政治教学中必须始终处于辅助的地位,这一点是不可改变的,若不能恰当运用,就会适得其反,把政治课上成图像欣赏,音乐大杂烩,新闻联播。同时,多媒体的展示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如何有机结合成一体,是在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时着重注意的地方。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科技进步到何种程度,政治课都不能忽视教师的语言魅力。
三、 反对盲目借用课件,要因地制宜,汲取别人课件中的精华
我听过一节初中化学课,主要是演示实验,实验本身很简单,也不危险,这位老师把演示实验变成动画模拟,最后得出"实验"结果。这样做,虽然省去很多麻烦,"实验"也不会出问题,但学生却失去了参与实验、思考问题、取得成功的体验过程。同时学生对"实验"结果也会产生质疑,可能也不会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动画制作很复杂,她也不会,网上"借的"。互联网上课件很多,有的教师下载了大量的课件,在课件制作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
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甚至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结果适得其反。
四、多媒体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我以前听过一节初中公民课,老师精心设计了课件,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设计了掌声,鼓励的话。但学生的回答出乎课件设计和老师的意外,老师说到人民公仆的问题,学生说:我想当贪官。贪官又有钱,有威风。把老师搞的很慌张,不知怎么办,最后避而不答,跳过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也就不可避免地限制学生突发灵感和创造,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五、新技术要用新观念
有些教师的课成为多媒体的演示,他们的课件是"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来,学生跟着屏幕内容,步步紧跟,不能积极参与教学,也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充分体现。这种做法,虽然有现代化教学手段包装,但其实质仍是"满堂灌",对改进教学没有多大用处。
总而言之,投影屏幕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板书,多媒体教学应将"教"与"学"融合起来,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当,不要成为课堂的装饰。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艺《信息技术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破碎的欧洲秩序之梦
俄罗斯对外结盟的目标形成及影响因素
从“中国崩溃论”看美国对中国研究的误区
新自由主义如何成为了经济灾难的代名词
国外看“中国道路”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域外势力加大对缅甸介入及其影响
冷战时期美国在拉美地区的“楔子战略”
俄罗斯如何看待丝绸之路经济带
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形成
作为全球性战略问题的“南海问题”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及其对“疆独”组织的资助
白宫政治顾问卡普兰:在这些地方,民主为什么行不通
对当今时代和世界形势的估计
俄印等多国对西方NGO说不
民粹怒火将重塑美国民主党
美国为何独钟颜色革命?
美国政治僵局:腠理之疾还是制度绝症?
资本主义的不均衡发展与危机——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10届论坛综述
社会主义国家更有可能实现真民主 ——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民主话语建构
基辛格:日本人的野心由来已久 没有一个战略家真正读懂
一带一路投资政治风险研究之印度
竞争与合作:大国之间如何相处?
中巴经济走廊的战略价值与安全形势
二战后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
全球顶级智库兰德公司(RAND)发展经验与启示
国际信用评级需要中国声音
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战略
欧亚洲际高铁改变地缘政治
美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政治维度
美国霸权没有死 衰落中仍通过暴力开展攻势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