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政治眼光是相对于日常的政治学习而言的
在日常的政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许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往往不能用来分析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判断事物的是与非时,还都是凭生活经验或者直觉,而不是依据所学到的政治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来分析: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二是我国的军事力量发展;三是钓鱼岛事件。在教学过程中我曾与学生讨论过这三个问题,让人深思的是,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都觉得民主建设与自己的关系不大,各级政府选举一个领导班子似乎没有他们的事;关于第二点,有学生想不通国家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的精力与资金去发展军事力量,反正不打仗,钱不如花到别的地方去;第三点,有学生认为反正钓鱼岛的面积也不大,为什么要争来争去的呢?值得重视的是,附和这些观点的学生还不是个别的,这就说明我们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二、大政治眼光才能发现这些问题的实质
大政治眼光,意味着我们的政治学习应当将所举的事例放到大的政治环境下去分析。只有背景大了,我们分析得出的结论才能更为精确合理,大政治的眼光也才能真正形成。以人教版(下同)的“经济生活”的教学为例,我向学生讲授消费、生产、分配和生产背景等知识体系,如果分别对学生施教的话,这样的知识是零碎的、分离的,不利于学生形成大政治的眼光。但实际以时间为序的教学又不可能让我们在每个知识的学习中都能向学生提供一个宏大的背景。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分析与学习的机会,如在本册教材学完之后,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训练来达到目的:结合教材,选择一个具体的商品为分析对象,判断它的价格走势。而在这个例子中,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学生就要从商品成本、商品利润、商品数量、商品需求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在经历了这样的综合思考之后,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宏观的眼光,形成了大政治眼光下的综合判断能力。再以“政治生活”为例,我们在向学生讲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时,要强调“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因为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只凭语言讲授学生非但不认同你的观点,还会有一些相反的观点出现。与其如此,不如将教学的目的放到一个大背景下让学生去分析。笔者选择的是当下热门的“城管”事例。学生都知道当下城管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语,谈到城管就想到一些典型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提出问题“城管应该取消吗?”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应该”,而在深思之后就会发现问题:如果没有了城管,城市又会如何?不少城里的孩子都知道如果小区没有了管理者,如果城市道路没有了管理者,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与推理,学生终究发现:要做的不是取消城管,而应该依法管理城管,城管也应该依法管理这个城市。于是,“法治”渐渐成为讨论的主旋律。而通过这样的学习,以后他们在遇到类似事件的时候,就会依照大政治眼光下的高水平直觉去判断问题。
三、大政治眼光是用来表达笔者将政治教学放到一个宏观背景下进行的词语
现在的中国处于转型期,而我们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以什么样的政治眼光看待周边的事物,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社会和国家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如果学生真正形成了大政治的眼光,那他们看待问题就会基于历史,面向未来。或许,这样的社会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社会。如此想法成立,那让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多闪现大政治的智慧吧。
2016年中考政治复习的提分技巧
儿童节就该“少点套路多点童趣”
2016年5月28日国内外时事概要
时政热点:用科学理念选准用好干部
时政热点:用日常努力加厚“六一”底色
给孩子报17个班的“急妈”更需要培训
“烟盒警示”是一张控烟试纸
大学校园不妨多些包容和雅量
时政热点:多部门联动下好破解“讨薪难”先手棋
以敬畏文化之心对待地名
马伊琍感慨时间的魔力
“车改后不下乡”说明制度有漏洞
时政热点:“身不由己”岂能成贪腐堕落的借口
幸福的童年是有陪伴不“躲猫猫”
2016年6月7日时事政治(国际)
时政热点:车改后公务出行须用四种方式保障
文化时事热点:禁止撕书是对情怀的守护
时政热点:践行“两学一做”需做到“内外兼修”
时政热点:廉政谈话把清风吹入家属心中
时政热点:“三会”聚首,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时政热点:从三个方面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时政热点:反家庭暴力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人民日报评论员:为美丽中国筑牢大地之基
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多为家庭养老提供政策支撑
广场舞与“降噪”可以两全
时政热点:“官员朋友圈”公私关系混淆下糊涂的爱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
独生子女护理假别成空头支票
人社部解读当前就业数据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